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定点饭店”成“定点腐败”该反思
2013年09月15日 16:42
【反腐倡廉案例】
【事件介绍】
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饭店乱象调查
上海法官“招嫖门”落幕不久,另一个名词已悄然成为舆论焦点——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饭店。
2006年,财政部开始推行的党政机关出差和会议定点饭店制度,被视为遏制公务浪费与腐败的一大“利器”。但如今,上演“招嫖门”的夜总会正顶着这一牌子,巨大的反差刺激着公众神经。
“定点饭店‘定了就完’,监督缺失导致乱象丛生。”这是反腐专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定点饭店现状的概括。近日,记者逐一梳理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4740家定点饭店后发现,在“档次适中,价格合理”的原则之下,四星级和五星级的酒店数量仍接近一半,奢华服务项目屡见不鲜,而虚报消费官员人数“做假发票”,已成为某种潜规则。
“三星级以下为主”?47.18%是四星以上
47.18%,这是记者统计的全国四星级以上定点饭店的比例。
2006年末,《中央国家机关出差和会议定点管理办法》规定:“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出差实行定点住宿,中央国家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实行定点办会。”抱着加强对公务消费监管的目的,定点饭店制度由此“问世”。
谁能成为定点饭店?在政府统一采购中,以24个字为招标原则:“数量适当、布局合理、档次适中、价格优惠、公开公平、上下结合。”
其中,“档次适中”、“价格优惠”是重要标准。财政部2012年发布的《关于做好2013-2014年党政机关出差和会议定点饭店政府采购工作的通知》中更明确规定:“出差定点酒店以三星级以下(含三星级)为主。”
而近日,记者逐一梳理了财政部主办的“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饭店查询网”后发现,当前,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明确酒店信息的定点饭店共计4740家,除去910家星级不明的酒店外,合计有3830家。其中,三星级酒店1746家,四星级酒店1438家,五星级酒店369家。三星级(及以下)酒店的比例,仅占52.82%,四星、五星级酒店合计占了另外“半壁江山”。
从定点饭店的总数上看,浙江、北京和湖南分别以300~400家的规模位居前三名,但五星级定点饭店,多集中在北京、浙江、海南等一线经济及旅游业发达地域。在海南省,五星级定点饭店的比例,接近总数的20%;在山西省,四星级以上定点饭店的比例,超过55%。
4740家定点饭店的星级划分中,另一细节也耐人寻味。
记者发现,在“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饭店查询网”上,除去从一星到五星五个常规星级以外,还有一种称之为“未定”。它包含各个价位的酒店,种类非常齐全,数量达到910家之多。也就是说,在当前的定点饭店中,有近20%没有星级标准。
这其中会有什么猫儿腻吗?“‘未定星级’可能出于两种情况:一是该酒店尚未来得及获得相关部门的评估,另一种则是存在‘故意’的成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成言这样向记者分析。中央党校教授、反腐专家林喆则认为:“‘未定’就表示灵活,说明有‘作价’的空间。”
惊人折扣价是“馅儿饼”还是“陷阱”?
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饭店,本意是用较低的价格,拿到一批特定酒店作为出差、会议地点,既节省公务开支,又能实现方便监督的目的。
因而,国家对定点饭店的“价格限制”,最为硬性。《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中,对住宿与报销标准的上限规定是:“副部级住套间,每人每天600元;司局级住标准间,每人每天300元;处级以下两人住一个标准间,每人每天150元。”
从上述限定价来看,定点饭店的利润空间不大,不该成为高档酒店竞相追逐的“香饽饽”。但下面两组数字,却似乎诠释了相反的结论:
“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饭店查询网”显示,2006年刚起步时,全国党政机关出差和会议定点饭店数为2600多家,如今,则接近5000家,“总数翻了近一倍”;中国青年报记者进一步统计,网站公示的采购《协议价格表》显示,四星级以上高档定点饭店中,客房和会议室价格均分为“门市价”和“协议价”。住宿一晚的“门市价”,动辄达4000~7000元,而“协议价”多在500~600元内徘徊;会议室的“门市价”有的高达数万元,“协议价”却能低至2~3折。
为何一些高档酒店不惜以“惊人折扣”换取成为定点饭店?高档定点饭店,是否真能如此“物美价廉”?
“从酒店的趋利本性看,这是不合理的,其中‘暗箱操作’的部分值得注意。”林喆教授告诉记者。记者实际调查发现,一些高档定点饭店的惊人协议价,的确只是“看上去很美”——有的甚至成为“推高”公务会议消费的钓鱼池。
记者拨通了北京城郊、上海及天津的15家定点饭店电话,询问是否能以“协议价”订房,其中有6家明确表示可以,剩余则以“旺季无空房”、“未达到团体人数”等理由婉拒。“200元一个标准间(门市价为1560元/天——记者注)肯定拿不下来,您跟销售经理联系吧。”北京和园景逸大酒店这样回复。上海鼎园瑞峰公寓酒店则回复:“基本上《协议价格表》里写的是最低价,一般都有上升空间。”
“如果真的以协议价格结算,多数情况下,‘定点酒店’自身根本无利可图。”中国饭店业采购供应协会特聘专家赵焕焱曾向媒体分析,但为了留住公务采购客源、提高酒店名望,一些饭店仍然“割肉”竞标,在成功进入目录后,就采用“钓鱼销售”战略——你以为协议价很便宜,等电话打进来了,告诉你,市场价的房间有,协议价的房间没有。
在日前湖北媒体的调查中,上述场景就“被上演”。比如武汉丹枫白露酒店(四星级)的标准间,协议价是300元/天(门市价为2100元/天——记者注),但当记者欲以此价格订房时,销售人员却以“房型已订满”为由,拿出“行政楼层”和“女士楼层”来卖高价,价格则翻至700元/天左右。
不发布空房信息,也是一些定点饭店惯用的“钓鱼”手段之一。
根据相关规定,中标的定点饭店要定期在“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饭店查询网”和“中央政府采购网”上公布空房数,以便公务人员作出合理选择。但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饭店查询网”上看到,绝大多数饭店的“空房”一栏,不显示任何数据。
业内人士透露,这是给定点饭店与会议主办方留出“讨价还价”的余地。“一旦公布的空房间数量有限,生意就跑了;而一旦公布有足额的空房间,就没有理由讨价还价了”。
于是,出于对时间或地理位置的考虑,一些公务出差、会议只得“被迫”高消费。
“某些定点饭店打着‘折扣诱惑’的牌,当政府真来埋单时,再赚取更多。”李成言教授认为,这违背了定点饭店制的初衷,反而让“三公”消费居高不下。
发票“作价”报销成隐藏腐败方式
“超标协议房”与“豪华服务”并存,这是记者梳理中发现的又一定点饭店乱象。但普遍存在的发票“作价”潜规则,却能把一些公务差旅的腐败迹象,悄悄抹平。
根据《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哪怕是副部级人员住“五星套房”,最高也不能超过600元/天。但在4740家定点饭店中,记者发现,高于600元/天的协议价并不鲜见:
比如,首都大酒店的故宫观景套房门市价3400元/天,协议价为700元/天;华侨宾馆的总统套房门市价2万元/天,协议价1500元/天;北京行宫国际酒店的豪华套房门市价5088元/天,协议价为1680元/天……而且,上述“超标价”均被明示在《协议价格表》,无任何“畏惧”色彩。
提供豪华娱乐服务,也常被作为上述酒店招揽公务客源的手段之一。
记者在“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饭店查询网”上看到,定点饭店多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处,但位于城郊的温泉、度假村也占一定比例。后者当中,酒店详细介绍一栏里,不时出现下述字样:“有桑拿、SPA、室内外温泉池、游泳池、室内网球场、乒乓球、台球、棋牌室、室内羽毛球、射箭、电玩、KTV等”,“超大亲水空间,原始丛林的生态之美,提供一站式度假生活体验”……
无论“超标”住宿还是娱乐,皆花费不菲,它们是怎么嵌入公务出差、会议报销当中的?记者调查发现,秘密就在于发票“作价”。
比如,上海银河宾馆的套间、标准间及单间协议价,皆高出指标100元。记者拨通该饭店电话,对“超标价”表示犹豫时,饭店人员给记者支招称:“400元/天已经是最低价了,不过,发票可以不放在‘住宿费’里,放在‘会议费’里消化”。
在记者随机调查的15家定点饭店中,有4家直截了当地表示:“可以作价”。
北京某三星级定点饭店工作人员向记者详细透露了发票“作价”的原理:“发票的抬头,是单位名称、联系人信息、联系方式、会议名称,下面就是房、餐、会,更具体的就没有了。需要写的就是‘哪天到哪天’、‘多少人’来开会。”他表示,“在饭店的所有消费,都能开成一个会议费,做进一个发票里。按中央的标准,人均不超过400块钱(包括餐饮)1天,按标准给您分摊。您还没做预算上报的话,可以增加参会人数、天数,把这笔钱合格地做到您的账上,由您回去报(销)。”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将其比喻为:会议费是一个“篮子”,饭店提供的购物、娱乐、甚至色情消费,都能装进去。钱花多了,还可以通过虚报参会人数来找补。“饭店不说,真实性就很难查”。
据媒体报道,在苏州和上海的定点饭店中,就有不少设专柜卖国际名牌,绝大部分针对的是官员群体。因为“他们当中不少人,甚至连毛巾、卫生纸都开成会议费的发票”。
一些色情业也悄然进入定点饭店。林喆教授透露,不久前她在鄂尔多斯出差时,在一家定点饭店就收到过色情卡片,“上面不仅留下了电话、照片,甚至写着‘层层把关、绝对安全、全套服务、还有发票’的字样。”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这些定点饭店变质了。它们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甚至连一些不是定点饭店的都不如。他们仗着自己的后台硬,‘严打’打不着,变得肆无忌惮。”林喆教授这样慨叹。
对定点酒店采用“经常化”巡查机制
种种乱象都指向一个严肃问题:谁来监管公务定点饭店?
竹立家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对定点饭店“定而不查”,极易促使其成为腐败新温床。
“定点饭店不是说硬件达标就行,‘定’了就完。政府对于成为定点饭店的酒店,在平时的相关审查方面,要比其他饭店更为严格。因为它们是通过申请、投标这些公开透明的过程,自愿被‘定点’,这就表示,你要承担更多责任和对自我的约束。”竹立家说。
李成言教授认为,“垄断滋生腐败,监督又不到位”,导致一些定点饭店乱象丛生。“政府也应随行就市,接受市场的监督。”他说,有关部门不妨重新作出规定,“重新筛选朴素一点的酒店,而不是采购最贵的”。饭店列入定点目录之后,公务人员对某些豪华服务,要管住自己的腿、嘴、手、钱;相关单位也要对报销单据加强审计,“审计是最好的监督”。
林喆教授则提出“监督须‘经常化’”一说。她认为,纪检部门应该定时、定点地经常下到定点饭店中去审查,避免对定点饭店“放松警惕”,最危险的地方成了最安全的地方。“同时,一旦发现问题,要彻查到底,绝不姑息”。
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唐钧主任则告诉记者,要“医治”定点饭店的一些“顽疾”,政府、酒店和社会三个主体,都要出力。
“政府方面要强化监管,从源头上把好差旅必要性和意义评估的关,只出必要和有意义的差,对‘三公’消费的公共资源负好责任;另一方面,从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方面,把好经费使用的关,做好举证倒置,便于有效地回应群众质疑。”唐钧说。
而对定点饭店来说,要加强行业自律,建议通过行业协会自治等方式,对违规酒店处以罚款或取缔资格,以达到净化风气的效果。“在法治社会中,这是酒店想做政府采购生意的必然要求,也有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市场环境。”
此外,社会也不能缺位。“公众和媒体可以在合法范围内,进行有序、有效的监督和举报,形成社会监督的氛围。”唐钧说。
叶青还对媒体建议,为了解决会议费问题,要把“领导审批制”变为“企业申报制”,给公务出差、会议消费预先划定一个“上限”。“比如某个部门今年打算开10个会,分别有多少人、在哪些定点饭店开,交申请到财政局。批准之后,就相当于定了‘上限’了,实际花销后,由财政部门直接通过国库向酒店支付,超过‘上限’不予支付。这样酒店基于自身利益,肯定能控制好成本,不会‘纵容’公务人员购物、娱乐等。”他说。
莫让“定点饭店”成了“定点腐败”
财政部2006年首推定点饭店制度时,曾被视为遏制公务浪费的重要举措——按照最初的设想,推行定点饭店制度,既能利用政府采购优势降低行政成本,又能与公务消费报销标准配套,便于加强对公务消费的管理和监督。可是,当前存在的一些乱象,已让一些定点饭店沦为滋生定点腐败的温床。
一方面,一些定点饭店非但没能节约公务开支,反倒刺激了堪称奢侈的公务消费。各种四星级、五星级酒店在定点饭店名录中并不鲜见,它们提供的协议价往往都超过了规定的报销标准;此外,一些定点饭店都位于度假村、风景区,而且提供各种豪华娱乐服务,直接推高了出差和会议成本。
另一方面,有些定点饭店直接充当了公务消费腐败的“帮凶”。对于违规的超标住宿和豪华服务,一些定点酒店则会非常“贴心”地通过发票“作价”的潜规则,把公务腐败的痕迹悄悄抹平。有的领导干部在定点酒店的购物、娱乐甚至色情消费,都能以“会议费”的发票洗白;如果超标非常严重,还能通过虚报参会人数的方式来做账。
定点饭店的制度初衷很好,但必须警惕的是,前述乱象说明,一些定点饭店已经变质,成了藏污纳垢之地和滋生定点腐败的温床。一些定点饭店乱象丛生的关键原因在于,现行的定点饭店制度基本属于“只定不管”,一些酒店只享受定点饭店这块金字招牌带来的公务消费大单,却很少受监管部门的制约。
有鉴于此,防止定点饭店制度滋生定点腐败,需要在监管上尽快弥补漏洞。
例如,对于定点饭店制度的监管,要比一般酒店更严,相关部门应对定点饭店的不定期抽查暗访,并以退出机制及时清理那些助长公务腐败的定点饭店;例如,要加强对差旅费和公务消费报销的审计和管理,挤掉定点饭店用假发票、“会议费”协同腐败的暗箱操作空间,并对违反规定的官员曝光追责;此外,定点饭店的公务消费账单,应该定期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同时,不妨通过设置重奖,鼓励民众举报定点饭店的违规行为。
“定点饭店”须有“定点监督”
正如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太多的实例足以证明,当“定点饭店”徒具其名之下,能够轻易地将会议费当作一个“篮子”,把饭店提供的购物、娱乐、甚至色情消费等都可“打包”入账,以方便来客的挥霍报销,那么它与“定点腐败”的别称,也就只隔一层窗户纸了。
曾被视为遏制公务浪费与腐败一大“利器”的定点饭店制度,其设计初衷完全值得推崇和期待。譬如,当初制定的“数量适当、布局合理、档次适中、价格优惠、公开公平、上下结合”的定点饭店标准,无疑十分有利于节约公帑、减少浪费。然而,逃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阳奉阴违,越来越多的“定点饭店”逐渐走形变异,乃至成了公众眼中的“定点腐败”。
强化“定点监督”,先要进一步明确入围要求,防止“重定轻查”。“定点饭店”有其排外独享的经营优势,但也必须辅以更严格的透明接待规则。譬如,普通饭店开票做账若允许简简单单地写成“房、餐、会”的模式,那么“定点饭店”理当详细注明“谁住宿”“谁吃饭”“谁开会”的信息,并做到网上公开、随时备查。
强化“定点监督”,还需更清晰地设置不同星级饭店的比例,防范定点价格的“虚低实高”。在“三星级以下为主”的笼统要求掩饰下,实际全国四星级以上的“定点饭店”仍占到了47.18%,显然与厉行节约的定点原则相去甚远。
强化“定点监督”,更应该建立“一票否决”的退出机制,绝不容许违规接待的“下不为例”。“定点饭店”从起步时的2600多家,到如今接近5000家,总数翻了近一倍,显然不能理解为政府部门的“低价生意”油水充足,而是包含了其“挂羊头卖狗肉”的变通做假的可能性。
“定点饭店”须有“定点监督”,有了这样的坚定决心,就不愁找不到内外联动、严密有效的监督举措。公务出差和会议严格践行“八项规定”,真正落实“群众路线”,那些名声不佳的“定点饭店”,必然也会难觅“缝隙”、罕有“商机”。
遏制定点饭店乱象,需落实三公公开
一定意义上说,这则报道,验证了公众此前对定点饭店乱象的“合理性想象”。按照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比喻:会议费是一个“篮子”,饭店提供的购物、娱乐、甚至色情消费,都能装进去。钱花多了,还可以通过虚报参会人数来找补。“饭店不说,真实性就很难查”。而中央党校教授、反腐专家林喆的话更直接:“有时候这些定点饭店变质了。它们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甚至连一些不是定点饭店的都不如。”
若能在公开的问题上做到做好,定点饭店“超标价”被明示在《协议价格表》、且无任何“畏惧”色彩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党政机关出差会议定点饭店乱象,归根到底还是公款消费乱象之一种。现在的问题是,在为数不少的公职人员,都成为定点饭店模式和“不落腰包腐败”的既得利益者之时,冀望于自纠自查,或者是自我觉醒,注定远远不够;“釜底抽薪”地做细、做实三公公开,无疑才是治本之策。
三公公开如何逐步具体到“类、款、项、目”的最后一级,相应的说明和解释如何具体到款项的用途和去向等,这些细节问题,无疑均应该在修改后的《预算法》中一一呈现。
具体到遏制定点饭店乱象的问题上,如果公开能够细化到开会用几个水笔、出差喝几瓶水的程度,发票“作价”瞒天过海也就没有了机会与可能。与此同时,要想真正做实三公公开,在强制性地推行公开细则、事无巨细地全面公开之外,也必须建立起每位民众都能申请查询的监督机制,必须确立起官员不公开、乱公开必被追究的惩戒机制。一句话,做细做实了三公公开,定点饭店“作价”乱象才会不再满天飞,公务消费才能真正置于阳光之下。
定点饭店不可能独自撑起清廉公务
推行定点饭店制度的初衷,一是利用团购优势降低出差和会议开支,二是便于对相关费用报销进行监管。这么多年下来,定点饭店早已成为香饽饽而被业内激烈争抢,但无论是减支效果还是监督价值,显然都不够理想。正如政府采购很多时候反而比市场价更高,定点饭店制度给纳税人省钱的效果,公众至今也没有看到——这并非正常的市场竞争理论可以解释,埋单者既不是理性的消费者,定点饭店也不是充分的竞争者,背后是与权力的周旋和交易。
“定点饭店‘定了就完’,监督缺失导致乱象丛生。”这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定点饭店现状的概括。只“定”不“管”的定点饭店制度,事实上成为一项“行政许可”,想要获得公务消费大单,就得想办法找关系搞公关弄到定点饭店的牌子。对相关部门而言,定点饭店制度无疑是一项新增的审批权力,而且油水丰厚。当审批监管部门与定点饭店不是正常的买卖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时,有效监督自然无从谈起,具体享受服务的公务员更是“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于是,三者“合起伙来坑纳税人”就是当下的现状。
定点饭店制度至少在理论上有可取之处,之所以现实如此骨感,盖因它不可能独自撑起清廉的公务消费。就好像一根漏点很多的水管,堵住其中一个漏点,看似很对症,可惜水还是会从别处哗哗流出。定点饭店制度当下的乱象丛生,本质上是因为其他方面的漏点还有太多。比如,会议费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虚报消费人数和住宿时间“做假发票”,说明发票管理还有严重问题,既不要求官员报销提供“证据链”,对定点饭店也没严厉罚则——定点饭店帮助官员挥霍公款,理应被追究刑责。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当初来华赴任乘坐经济舱,国内媒体很惊奇,其实他只是遵守了美国公务员的管理规定而已。《联邦公务旅行条例》共314页,对公务员公务旅行乘坐的交通工具、住宿和餐费标准、报销制度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针对各地物价水平不同,列出了681个国内城市和1085个国外城市的食宿标准。如果在报销中有欺诈行为,则对所有费用不予报销,情节严重的将被处以最高10000美元罚款或同时判处不超过5年的监禁。
对照“他山之石”,像“内地政府赴港招商活动奢侈浪费,早餐费人均1000元”这样的事情,不仅是严重的丑闻,还会面临牢狱之灾。我们在遏制“三公”消费方面的规定和标准虽然有很多,但显然还没有一部像《联邦公务旅行条例》那样系统而又事无巨细的完整法规。要撑起清廉的公务消费,归根到底还是要寻求法治之道。否则,指望定点饭店这样的制度单兵作战,最终只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启示与思考】
财政部2006年首推定点饭店制度时,曾被视为遏制公务浪费的重要举措——按照最初的设想,推行定点饭店制度,既能利用政府采购优势降低行政成本,又能与公务消费报销标准配套,便于加强对公务消费的管理和监督。可是,当前存在的一些乱象,已让一些定点饭店沦为滋生定点腐败的温床。
一方面,一些定点饭店非但没能节约公务开支,反倒刺激了堪称奢侈的公务消费。各种四星级、五星级酒店在定点饭店名录中并不鲜见,它们提供的协议价往往都超过了规定的报销标准;此外,一些定点饭店都位于度假村、风景区,而且提供各种豪华娱乐服务,直接推高了出差和会议成本。
另一方面,有些定点饭店直接充当了公务消费腐败的“帮凶”。对于违规的超标住宿和豪华服务,一些定点酒店则会非常“贴心”地通过发票“作价”的潜规则,把公务腐败的痕迹悄悄抹平。有的领导干部在定点酒店的购物、娱乐甚至色情消费,都能以“会议费”的发票洗白;如果超标非常严重,还能通过虚报参会人数的方式来做账。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定点饭店的制度初衷很好,然而一些定点饭店已经变质,成了藏污纳垢之地和滋生定点腐败的温床。
破除“定点饭店”的“安全隐患”需要制度的完善。从源头上把好差旅必要性和意义评估的关,给公费支出定“上限”,一方面防止公务人员管不住自己的腿、嘴、手、钱,意图通过各种途径享受豪华服务;另一方面防止酒店借政府采购之机巧立名目,赚鼓腰包。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也要对报销单据加强审计,挤掉定点饭店用假发票、“会议费”协同腐败的暗箱操作空间,并对违反规定的官员曝光追责。
破除“定点饭店”的“安全隐患”需要公众的监督。定点饭店要对公务消费实行“细账”公开,使公务消费的各项开支越详细越好,详细注明“谁住宿”、“谁吃饭”、“谁开会”等信息,并做到网上公开、随时备查;政府部门要对批准的公务出差、异地会议等活动,实行信息公开,特别是要公布出差和会议事由、“定点饭店”名称、接待与消费标准等重要事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不妨鼓励民众“随手拍定点饭店”,通过微博、微信等向纪检部门举报定点饭店、政府官员的违规行为。
这几年,中央政府各个部门公布的“三公消费”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出差到底花了多少,在这些定点饭店里开的会议又花去了多少,一直是一本“糊涂账”,但是只要公务出差和会议严格践行“八项规定”,打击“定点饭店“态度坚决,就一定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整治举措,让“定点饭店”永远没有成为“定点腐败”的机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15/7343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