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福建:山海协作带动闽东北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快发展
2013年09月16日 14:2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将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和现代农业发展列为主题,提出加快我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的重大决策,这对于破解制约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以省委、省政府支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为契机,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以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作为推动闽东北一般发展水平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载体,以增强山区发展的“造血”功能为工作着力点,加快推进柘荣等6县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工业产业、社会管理、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山海协作,既是促进柘荣、寿宁、周宁、屏南、霞浦、古田等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快发展,改善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路径,也是促进发达地区转型升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应该看到,深化闽东北山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山海协作具有深厚基础和有利条件。从地缘因素上看,柘荣、寿宁等闽东北山区与福州、温州等沿海地区的经济往来,既有省际的区域间联系,又有省内的区域联系,是福州、温州等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经济腹地。从资源条件看,柘荣等山区县自然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并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从产业发展来看,寿宁等山区县与福州、泉州、厦门、温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在产业结构上存在较大的梯度差异,为闽东北山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从交通基础设施来看,随着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上海—温州—宁德—福州—厦门—深圳的南北沿海综合运输通道,以及宁(德)衢(州)铁路、宁武高速、福寿高速、沈海高速公路复线的陆续建设,将极大促进物质、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在柘荣等山区县与沿海地区间的流动,增强产业、资本、技术从沿海流向柘荣等山区县的可达性和机动性。基于此,要创新山海协作机制,出台支持政策,推进合作共建持续健康发展,实现闽东北山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互补双赢。
积极承接与对接。产业联动是柘荣、寿宁等闽东北山区县与福州、温州等沿海发达地区联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对此,柘荣、寿宁等山区县应科学确定其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休闲养生、机械铸造、生态旅游等主业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原则,积极探索与福州、温州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间土地、项目等资源对接的有效方式。工业要按照“形成产业群、延伸产业链”的总体思路,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联络、交流与合作,主动研究其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需求,不断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并积极创造条件,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向闽东北山区的拓展和延伸,形成与福州、温州等沿海发达地区分工协作、产品配套、原材料供应、技术服务完善的产业链,提升沿海和山区合作的水平层次,增强闽东北山区的自身实力,实现跨越发展。
着力构建“承南接北、西进东出”的闽浙边界重要交通枢纽。柘荣、寿宁等县应立足沈海复线高速公路、福寿高速公路、宁武高速公路以及联七省道建设带来的交通路网格局的变化,积极创造基础条件,细化线路走向、站点设置,并加快协调配套区域之间各种运输方式,推进区域交通主框架的同步对接和邻域公路的衔接联网,实现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全面对接。要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邮电通信及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打造集交通、信息、物流于一体的综合设施体系。要积极争取闽东机场的规划与建设,构筑立体化交通大格局,使闽东北山区真正成为连接闽浙的门户,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会处和疏散地,促进闽东北山区县加快发展、赶超发展。
建设山海协作产业园谋“双赢”。开展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为促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闽东北山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一个平台。因此,闽东北山区县应突出其县域特色经济优势和作为闽东南、浙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向闽东北山区辐射的梯度传递区域的功能,加快发展茶叶、太子参等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玩具、旅游产品等工艺制品加工,生物制药、机电设备等制造业,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非污染型产业转移。结合合作各方发展实际,加强园区的整体规划引导,选择3至5个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园区进行试点推进,以点带面,启动一批共建产业园建设。在建设用地、环境容量指标上向共建园区倾斜。大力发展以大企业为主导进行开发的产业园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合作园区开发建设,把山海协作产业园打造成为功能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转移集群,成为我省山海协作陆海联动的重要载体、推动山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区域合作共赢发展的示范基地。
多渠道筹措产业园区建设资金。在资金筹措方面,应未雨绸缪,在园区筹建之初,把融资与立项、可研、土地整理等工作结合起来,尽快启动融资工作。与农发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广泛接洽,商讨金融合作方案,利用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寻求合作良机。创新融资产品,突破传统的基础设施抵押贷款模式,加快优质项目贷款、应收账款质押、信托产品等融资产品创新,走出一条既符合国家融资政策又切合山区园区实际的融资新模式。创新融资手段,利用BT、BOT和土地一级开发模式,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问题。
建立健全区域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健全以合理的资源价格为基础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建立生态补偿政策的绩效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重点开展柘荣县、寿宁县等原始森林资源和涵养水源地等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开展同一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与生态受益地区之间生态补偿试点,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
加强平台建设,创新服务机制。加快山海协作信息平台建设,统筹研究发达地区和闽东北山区的资源禀赋条件,重点建设好山海协作项目库和企业库,加强山海协作实施情况的跟踪和监测,提升山海协作的档次和水平。举办山海协作工程系列活动,加快山海协作的项目推介招商活动机制、合作项目快速反应机制、项目服务协调和跟踪服务机制、项目定期汇总统计制度等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切实维护和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要积极争取省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争取柘荣等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比照享受国家扶贫开发支持和中央苏区政策,通过政策争取,加大国家和省对柘荣等山区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闽东北山区县预算内投资项目的资金补助标准。出台政策吸引人才到山区县工作,进一步提升闽东北山区县的造血功能,帮扶闽东北山区县赶上全省平均水平,确保2017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16/7345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