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湖北:让先进文化扎根农村
2013年09月16日 14:22竹山县是全国“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的发祥地。20年的坚守和发展,星以载道,文以化人。以“十善十美”、“十星光荣”为精髓的“十星”文化根植农村、服务基层,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实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引领着农村文明新风。
培育文化阵地,实现乐民惠民。为满足新形势下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新期盼,竹山县把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新建、改建“十星级”农民文化广场130个、“十星级”文化大院100多个、村标97个,254个行政村村村建有农家书屋、科技网吧、文化科技培训室、便民服务中心等文化阵地,部分村针对留守群体兴建了乡村少年宫、留守儿童爱心家园、老龄互助社、留守妇女舞蹈健身社等文化场所或设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不出村就能享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当地还把“十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结合,定期组织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和民歌擂台赛、农民运动会、剪纸书画、舞龙舞狮等群众文化活动,将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种”在田间地头,将丰富的文化生活送往农家院落。农民群众离开了酒桌、麻将桌,走进了健身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和“精神粮仓”,全县涌现出剪纸、根雕、奇石等各类“十星文化中心户”1100户。如今的竹山农村,处处呈现出一派村美人乐的美好景象。
提升群众素质,造就新型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竹山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引导农民参与“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觉抛弃陋习、倡树新风,自发提升致富本领、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十全十美、十星光荣”的十星文化精髓深深植根于群众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形成群众最朴素的荣辱观、最简单的责任观和最务实的价值观,营造出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气场。全县培育了10万名“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催生了2500多个农民经纪人和4万多个农民经营主体,输出近10万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在争星创星中,新型农民成为竹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比贡献、学技能、赶富路,在全县形成了崇尚科学、致富争先的良好氛围。
建设道德讲堂,讲树身边好人。道德力量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竹山创新公民道德教育方式,坚持以“十善十美、十星光荣”为主题,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建设社区、村镇、流动等七类“道德讲堂”,搭建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全新平台。道德讲堂采取“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办法,坚持唱德、树德、诵德、议德、传德、积德六大流程,以“我听、我看、我讲、我选、我议、我行”为主要形式,传播凡人善举,弘扬“十星”价值观,让群众在感悟道德中净化心灵、自强厚德。“最美姑娘”周丽、义务赡养多位孤寡老人的刘学举、见义勇为模范梁贵修等“竹山好人”的事迹通过全县近50个道德讲堂被广为传颂,村民群众追随着这些真实的“路标”,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传播者、践行者。道德讲堂激发了崇德尚善的集体追求,竹山县连续两届获评全国文明县城和湖北省文明县城。
弘扬文明乡风,建设幸福家园。20年的传承与积淀,“十星”渗透到群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化为一种自我净化、自我砥砺的无形规范和深刻理念,成为富有地域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标杆。47万“追星族”在移风易俗中成为文明的旗手,农民群众将“十星”视为荣耀,交友嫁娶看“十星”、合作创业看“十星”、经商贷款看“十星”、评先表模看“十星”,“十全十美、十星光荣”成为农民朴素的价值追求。
(作者系竹山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16/7345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