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读懂“过劳死”年轻化释放的危险信号

2013年09月16日 13:34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1

长期亚健康易诱发“过劳死”

连续3天通宵加班的21岁银行实习生“过劳死”,30岁的游戏员工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家中。近期频繁发生的“过劳死”事件引发公众关注。

有统计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这一数据意味着平均每天约超过1600人因劳累引发疾病离开这个世界。

多数“过劳死”源于心脏疾病

事实上,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过劳死”案例进入公众视野。专家提醒,即使年轻也不能忽视身体的不适,在不良生活方式的催化下,年轻人的血管也会硬化,出现斑块,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年轻人患上感冒并不在意,但其可能造成病毒性心肌炎,引发心源性猝死。

湘雅三医院心内科主任蒋卫红教授介绍,“过劳死”并不是临床医学病名,在临床上属于“猝死”。人体就像一个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这个弹簧就会发生永久变形,免疫力大大下降,导致老化、衰竭甚至死亡。引起猝死的原因有心肌梗死、脑出血、肺栓塞、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患者常常在这些急性症状发生后短时间内死亡。

“大多数的‘过劳死’都源于心脏疾病。”蒋卫红解释,人在过度疲劳紧张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得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栓形成,进而触发恶性心律失常,最终猝死。有的冠心病患者没有发生过心绞痛,普通体检也难以查出这类冠心病,在过度劳累或焦虑等负面因素影响下,可突然转变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而这类冠心病患者往往没意识到隐形“杀手”的存在,一旦发生危险已挽救不及。

很多人的印象中,老人和儿童免疫力差,患感冒后更易发展为心肌炎。“其实年轻人比老人更易中招。”相关专家解释,感冒病毒进入体内后会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回应,这种免疫保护是把“双刃剑”,它在杀灭病毒的同时,也会误伤一些正常的人体细胞和组织,如果误伤的是心肌细胞,就易引发心肌炎。年轻人免疫力强,感冒后出现心肌炎的概率会增加。

 

30岁至60岁人群成“慢性病大军”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显示,76%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专家表示,“过劳死”大多是对原有疾病没有进行正确或及时治疗,再加上自己对平日不适症状的轻视或忽视,以致酿成惨剧。而工作压力、过度劳累、紧张应激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陈志恒主任介绍,如今30岁至60岁人群已成“慢性病大军”,他们大多是职场上的精英,长期处于职场压力、生活压力中,平时生活不规律,有的吸烟、饮酒、熬夜,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面对婚姻、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时,连续的加班熬夜应酬、长期超负荷的精神压力,潜伏的慢性疾病蓄积已久,突然暴发,便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肌梗死、脑出血,发生猝死。

再加上现今社会的工作内容由体力逐渐向脑力转变,年轻的“80后”和“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承受的社会压力大;有些人天生就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缺乏运动的人群也容易患病;甚至还有一些人周末熬夜饮酒、吸烟并服用刺激性药物,种种原因,最终给人的心脏和脑血管造成高负荷,引发心血管疾病。

“过劳死”者都曾有被忽略的预警信号

埋怨“过劳”不如正视和改变。专家介绍,大多猝死者生前都有一些征兆,例如疲惫、睡眠紊乱、头痛、耳鸣、失眠,甚至有心前区疼痛等明显症状,但都没重视,这些其实都是预警信号。

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冠心病之类的疾病肯定与自己无缘,可事实上,在不良生活方式的催化下,年轻人的血管也会硬化,出现斑块。一旦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管会大面积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其危害性会更大。与老年人不同,大多数年轻人在心梗发作前,往往都能找到明显诱因,例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

专家提醒,对于长期从事高负荷、连续工作,且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青壮年等易“过劳”的人群,至少每年应体检一次,科学认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发病率高的常见病,到正规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正规治疗。

“过劳死”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应尽量保证生活规律,按时进餐、合理饮食、合理运动,要学会主动休息。吸烟的人最好戒烟,及时排解烦闷、焦虑等情绪。如果工作劳累后,出现了失眠、厌食、胃痛等身体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过劳死"仍属法律盲区 死者很难获得相应赔偿

在超负荷的工作、购房买车、教育子女的责任和赡养父母的义务等多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因“过劳”而丧失生命。而在我国,劳动保障范畴内尚不存在“过劳死”的概念,“过劳死”目前仍属法律盲区,“过劳死”者很难获得相应赔偿。

“过劳死”的法律盲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为60万,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这意味着,每天约有1600人死于因劳累引发的疾病,且过劳死有年轻化的趋势。

2013年5月13日,奥美中国北京分公司一名年轻员工在办公室突发心脏病,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年仅24岁。

2013年6月17日,在高温下连续上班12小时后,安庆谢德尔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员工李哲当晚在家中再也没有醒来。

2013年7月15日,著名的淘宝电商―淘品牌御泥坊前董事长吴立君突发脑疾在长沙去世,年仅36岁。

近年来,因“过度劳累和生活压力,以及内心郁积的焦虑”引发的“过劳死”的还有46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37岁的上海中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民、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焦连伟、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勇、32岁的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萧亮中……

 

什么是过劳死?

对于过劳死,国际医学界对它的普遍定义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多年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已正式将此病症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据医学界总结,“过劳死”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以致精疲力竭,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其主要表现有:经常出现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等疲劳症状。但到医院去检查,却又没有明显的病症,其实身体上处于亚健康状态,被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简言之,过劳死是身体忽然之间发生休克或者是器官的衰败,然后猝死。而这之前肯定会有很多的症状的出现,比如长时间的情绪不安、失眠、胸闷等。

前不久,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健康研究中心举办的“过劳死”问题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公安、新闻、IT、文化演艺、企业、国家公务员、科教界成为中国人“过劳死”的高发区。

职场人的“过劳死”窘境

据智联招聘与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推出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日平均工作时间为8.66个小时,其中在公司平均工作时间为8.38小时。部分职场人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7.7247个小时,甚至超过77个小时,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周工作时间40个小时。62.4%的职场人没有休假旅行过。而在有过休假旅游的人中,平均每次仅有3.07天。在职场人的平衡指数中,青岛为48.30,属于失衡倾向较严重的城市。也就是说我市职场人在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如体育锻炼、户外休闲活动等,导致工作与生活处于失衡的状态。

而智联招聘就近推出的职场人压力状况调查就显示48.6%的职场人表示自己压力很大,72.5%的职场人表示工作压力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其中近六成怀疑自己有轻微抑郁症状。

生活被工作“殖民化”

职场人更多的压力来自内心的感知,当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工作成为人们经济甚至精神的支撑,“生活被工作殖民化”。

2010年,徐丽(化名)从某大学毕业,应聘到某市一家公司做市场销售。对她而言,在这将近4年的时间里,加班工作是常态。“有时还会通宵加班,即使熬通宵,第二天也要接着上班。情况最好的是上午能休息几个小时,不管怎样下午都要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对我来说,休息是件很奢侈的事情。老板让加班就得加班,要不然就得走人。”徐丽说,“长期的加班让我身体大不如前,胃疼、失眠……”

“我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公司名义上双休,但我们会‘自觉’加班。因为每个月都有定额,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内无法完成。大学时我还愿意组织一下朋友聚会,现在根本就没时间。不过再累也得挺着。看看身边很多同学都没找着工作,和他们比我还奢望什么呢?”今年本科毕业的小董说道,“每个月的房租、水费、电费、生活费,都指望着这份工作。我是男的,还要考虑婚房,不加班、不工作能行吗?”

现如今职场竞争激烈,工作难找,年轻人对现有工作很珍惜,不会随便放弃,所以对老板的加班要求不敢轻易拒绝。在加班和丢饭碗之间,多数人选择默默加班。

除了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外,购房买车的经济压力、教育子女的责任和赡养父母的义务等多重压力亦会导致生活被工作殖民化。

 

艰难的维权

在我国,劳动保障范畴内尚不存在“过劳死”的概念,“过劳死”目前仍属法律盲区,“过劳死者”很难获得相应赔偿。

青岛市市南区劳动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长期加班的员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视为工伤,经社保认定为工伤的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如果在家中死亡,根据目前的法律,是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的。

北京市大成(青岛)律师事务所的李升成律师说:“在我国,过劳死能适应的法律只有《工伤保险条例》中有关视同工伤的相关条款。由于过劳死缺乏明确性法律规定,没有具体操作规范,劳动者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针对一些因连续加班而引起的“过劳死”情况,李律师告诉记者,根据《劳动法》有关规定,加班一般指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安排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由于加班是员工超出正常工作时间,在原本应该休息的时间内进行的工作,是工作时间在休息时间中的延伸。为了保护员工的休息权,国家对加班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特殊原因情况下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且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需要注意的是,加班是建立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基础上的,用人单位不得强迫员工加班,员工也无权单方面决定加班。如果违法加班,单位首先要承担行政责任。此外,如果涉及加班费的问题,单位还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启示与思考】

过劳死,似乎已成一种典型的现代白领职业病。和所谓的“蓝领”阶层相比,白领多呆在办公室进行日常工作,吹着空调喝着茶,但如此论述的确有欠思量。如今白领作为一个泛概念,囊括着各类工作者,或是跑业务、或是办公室等职位,他们所承受的脑力劳动并不亚于体力劳动的负担。或许并未如车间工厂里流水线枯燥乏味的重复劳作,但白领阶层的烦恼和压力在如今社会大背景下日益膨胀,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翻开新闻的备忘录,全国各地爆出的因过度劳累、压力过大等原因死亡事例层出不穷。富士康的跳楼事件、80后年轻员工上班猝死等新闻有力的佐证了猝死年轻化的危险趋势。面对猝死人群年轻化连敲白领警钟,社会更应将理解白领的难言之苦。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紧张、连续不断的加班加点、毫无规律的生活作息时间,多重因素累积起的高压是过度劳累的原因。

读懂“过劳死”年轻化释放的危险信号,更要为白领等阶层做“减压运动”,降低猝死人数数目。且不说其他,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需要人性化,适当的娱乐休闲和运动调整本已枯燥乏味的办公室也是必然。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不能抉择工作的时间,只能默默承受各方压力。但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善待员工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办事效率,一举两得之举理应得到领导者的高度注意。“效率战”是新时代的最佳战略,疲劳战只会导致难以承受而又毫无效率的局面。

一个人的年轻时代是诗的时代,莫让“过劳死”成为美丽诗篇的终结符号。只有读懂“过劳死”年轻化释放的危险信号,逐步改变“疲劳战略”,才能赢得效率,为生命添彩。

现代人要有“空”的心态,心里不能装太多的东西,同时,要学会倒掉心里的负担,学会回归,学会“上善若水”的智慧,懂得洒脱,让生命真正悠然,只有好的身心,才会有好的未来,才会做好工作,否则神马都是浮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16/7345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