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卢氏县委的“土坯房”装着人间正道
2013年09月16日 14:27
【基层执政案例】
【事件介绍】
河南卢氏县委 仍在土坯房中办公
卢氏县委使用了56年的土坯办公房
6年前,《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河南卢氏县委土坯房中办公,引发热议。
6年后,记者重访卢氏县,又发现了许多“变”与“不变”。不变的是,还在土坯房中办公,变了的是,这些房子稍微“出了出新”。
走进河南卢氏县委大院,1957年建成的一排排平房依然熟悉,高大的桐树却不见了踪影。原来,2008年夏天的一场暴风,将桐树连根拔起,县委书记、县长和几名同志的办公室被砸出了几个大洞。维修好后,排查隐患,只得将桐树搬了家,取而代之的是修剪整齐的灌木和花丛。
走进几间办公室,发现室内明显亮堂了许多。房屋吊了顶,刷了漆,找不到裸露的土坯,收拾得干干净净。县委办主任刘佰洋解释,艰苦朴素不是“破破烂烂”,而要“精精神神”。房屋维修中,做了整体钢结构加固,正面外墙还加修了一层红砖。
县委常委的办公室,依然是寝办合一。但卧室无法引进自来水,只能打水洗脸。没法洗澡,外地来的干部特别不适应。厕所离房间有近百米远,夏天还好办,冬天要么备有夜壶,要么披件军大衣往外冲,就这样有的女领导还坚持住了4年。寝室目前主要用作午休,或者晚上加班临时休息。一位前来办事的群众说,“我们都住进了楼,如果还硬逼着干部在土坯房里睡觉,那就有些作秀了。”
6年过去了,县委大院依然没有配备专职保安。入夜,附近居民来这里纳凉,三人成群,五人围坐,摇着蒲扇,很是惬意。狮子坪乡杨庄村农民王建明,白天刚来团县委申请贫困大学生资助,不用登记,畅通无阻。他说:“县委书记在哪我们都知道,办事从没有人拦。”一位县委常委说,不少农民来反映问题,火气大,脾气急,推门就是一嗓子,时间长了,干部血压容易升高。
走出土坯房,县委大院两公里外,是新建的卢园广场。广场很大,一眼看不到头。广场够热闹,光舞蹈队就有10多支。这边琴声悠扬,举行的是第二届少儿艺术大赛。看不清不要紧,两边还有大屏幕直播。那边儿童乐园笑声朗朗,远处荷塘中蛙鸣阵阵,奏响一曲“交响乐”。
三门峡市副市长王振清透露,这里原是一片沼泽地、庄稼地和平房。如果建成商品房,可以卖大价钱,建成办公楼可以改善条件。但眼见县城居民只能到国道旁纳凉,卢氏又是地震多发地带,缺乏避难场所。县里最终决定投资近亿元,给群众修建一个“遛弯”的地方。广场集生态、娱乐、文化、健身于一体,最多时涌来居民两万多人。
当地回应:“我们既不高尚,也不窝囊”
县委“窝”在土坯房,山区农民上楼忙。6年里,县城里多了座座高楼。公园旁,廉租房和山区农民回迁房正在建设。3万多农民进了城,城区面积扩大一倍,接近8平方公里,10层以上的高楼达到37幢。近几年,卢氏县先后投入30多亿元,改造旧城、建设新区。
土坯房办公快60年,还要坚守到何时?卢氏县委没有给出时间表,即使有计划,按国家政策“一刀切”,5年内重建是不可能了。
“谁不想住得舒服点?但想想比我们苦的群众,这里还能凑合。”县委书记王战方说,山区农民有的土坯房要倒了,有的还吃不上自来水,有的雨雪天只能走“水泥”路,“有钱还是要先紧着老百姓。土坯房里办公,冬暖夏凉,群众来办事,心里也平衡。所以我们既不高尚,又不窝囊。”
土坯房办公,卢氏县委怎么能不接地气?
在不少地方政府办公楼越建越气派、越建越奢华的今天,河南卢氏县委还在土坯房办公,简直像天方夜谭,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卢氏县委常委的办公室是寝办合一。没有自来水,没法洗澡,厕所离房间有近百米远,冬天要么备有夜壶,要么披军大衣上厕所。就是这样,还有女领导还坚持住了4年。
也许有人要问:河南卢氏县委仍在土坯房办公,难道就没一点想法?对此,卢氏县委书记王战方说:“谁不想住得舒服点?但想想比我们苦的群众,这里还能凑合。山区农民有的土坯房要倒了,有的还吃不上自来水,有的雨雪天只能走‘水泥’路,有钱还是要先紧着老百姓。土坯房里办公,冬暖夏凉,群众来办事,心里也平衡。我们既不高尚,也不窝囊。”王战方书记的这番话说得很实在,却掷地有声。相信会让不少官员感到震撼、感到汗颜。
我们党靠什么才能长期执政?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全党:“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的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价值取向和第一标准,无疑是转变作风、贴近群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从媒体上看到了卫生局长去医院排队挂号体验看病难、交通局长挤公交车上班体验老百姓大夏天坐车热的报道。这和过去官员高高在上相比,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真正要接地气,最关键的还是心里要装着老百姓,而不是偶尔秀一秀。近几年,卢氏县先后投入30多亿元,改造旧城、建设新区。3万多农民进了城,城区面积扩大一倍,接近8平方公里,10层以上的高楼达到37幢。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氏县委坚持在土坯房办公,县委大院也没有配备专职保安。入夜,附近居民来县委大院纳凉,三人成群,摇着蒲扇。狮子坪乡杨庄村农民王建明说:“县委书记在哪我们都知道,办事从没有人拦。”卢氏县委领导心里装着老百姓,才是真正的接地气。
为官之道,无非勤廉二字。党员干部理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然而,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并不那么简单。党员干部身上的存在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真切,评价也最客观。群众对党员干部作风能力的评价,主要就是看他们能不能知实情、出实招、解难题。如果领导干部夙兴夜寐,关心群众疾苦,为一方发展操劳,群众不会看不见,自然也就接了地气。
土坯房中办公,这个真可以有
很难想象,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堂堂一级县委居然还窝在1957年建成的土坯房中办公,其办公条件该是如何的简陋。也许,许多人都会怀疑这则新闻的真实性,但这的的确确就发生在河南省卢氏县委。而卢氏县委之所以至今还在土坯房中办公,不是因为卢氏县是贫困县而没有钱,也不是因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未来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的规定,而是人家压根儿没有想过搬离土坯房,甚至连时间表都没有,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小算盘”。城市建设需要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钱、民生改善需要钱,卢氏县委“大方”的把资金投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而面对修建办公楼,却“吝啬”了。
面对卢氏县委的“吝啬”,笔者不得不联想到近几个月曝光的超标豪华大楼。这些地方政府想尽千方百计修豪华办公楼,与卢氏县委近60年在土坯房中办公相比,他们应该感到汗颜并无地自容,因为与豪华的办公大楼相比,卢氏县的土坯房真正体现了党和政府为民发展、民生优先的精神,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老百姓的眼中,简陋的土坯房远远比那些豪华的办公大楼威武、雄壮。
其实,土坯房里办公,这个真可以有。这体现的是县委的一种担当,一份责任。卢氏县委不是把钱花在修建豪华办公大楼上,作为领导并不是先让自己的工作环境舒适点,而是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城市的发展、改善百姓居住环境上,这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表现。特别是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大背景下,卢氏县发扬艰苦优良作风、秉承执政为民的理念,必将得到群众的支持与信任,更值得各级党委政府学习借鉴。
当然,我们并不是希望所有的县委都“窝”在土坯房中办公,但中要引以为戒、知耻而后勇。特别是要学习卢氏县委取信于民、造福人民的执政理念,从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把全部精力用在为民解难题、促民生发展之上,以实际行动赢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简朴,是一种坚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卢氏县委的土坯房在河南并非孤例。河南不少地方的办公楼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和渑池县委的办公楼都有近30年的历史。记者见到的“最吓人”的县委办公楼,当属新乡封丘县,办公楼不少地方出现一指粗的裂缝,被鉴定为危楼,为防地震,有位干部在床上焊了个永久性的钢架。近年来,与不少地方大建豪华办公楼相比,河南很多党政机关还是选择了简朴,选择了坚守。
“办公楼简朴些,与群众的距离会更近些。”对于如此反差,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并没有觉得失衡,目前很多老百姓还在土坯房里住着,有的比县委的更危险。“县委土坯房还能装个空调,困难群众哪能享受上?如果他们到富丽堂皇的办公楼里办事,心里能平衡吗?他们会不会敬而远之?”
禁建豪华办公楼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砍掉的是领导干部的奢靡风,缝合的却是干群关系。对此,群众热盼,干部理解。“四风”中的其他种种表现,尽管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时得到了遏制,但仍在暗流涌动,是不是也该继续出台措施,用不留缝隙的制度彻底刹住?
【启示与思考】
“县委‘窝’在土坯房,山区农民上楼忙”。6年过去了,河南卢氏县委仍旧“蜗居”在土坯房中办公,然而,距离“老县委”不远的地方,新建的卢园广场早已是欢声笑语,公园旁的廉租房和山区农民回迁房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在许多地方大兴奢靡之风、大建豪华办公楼的背景下,这一“窝”和一“建”不禁令人唏嘘。
习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曾说过,为老百姓服务的场所、便民利民的场所搞得好一点,“我看着心里舒服”。如果是“官衙”搞得富丽堂皇,“我看着不舒服”。一句“看着舒服”意味深长,出身基层、一贯简朴的习总书记必然会觉得豪华办公楼“碍眼”,但更碍眼的实则是奢靡、攀比、浮躁的不良作风。要想达到“看着舒服”的标准,并不仅仅是“禁建楼堂馆所”,而是要建好为群众服务的场所、搞好关系民生的建设。可以说,卢氏县委正是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默默地践行着这个标准。
艰苦朴素不是“破破烂烂”,而是“以民为先”。卢氏县委蜗居土坯房并不是因为“差钱”,卢园广场投资近亿元,改造旧城、建设新区更是先后投入了30多亿元,可见,卢氏县的“荷包”并不“羞涩”。之所以县委平房“修修补补又一年”,是因为有了钱想先“尽着百姓”。“谁不想住得舒服点?但想想比我们苦的群众,这里还能凑合。”正是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责任意识和公仆情怀,才让卢氏县委一“窝”几十年。
不论县委的干部怎么换,这份坚守从未改变。如果说“蜗居”一时是作秀,那么在土坯房中办公几十年,这样的“作秀”显然已经成了“惯性”、“自觉”和“传统”,代代相传。虽然县委蜗居“寒窑”,但是民心却是暖意融融,这样的蜗居既不“窝囊”也不“寒酸”,相反,比任何的形象工程都更有“面子”。“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自有你”,希望各地都能向卢氏县委学习,重拾“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民为重、官为轻”的意识,真正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将作风的转变落到实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16/7347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