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社会
何星亮:满足民众需求,方可上下同心
2013年09月17日 14:18
认识、了解人们的各种需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合理需求,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扩大内需的途径之一。如果政府不了解和不能满足公民的合理需求,公民便会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政府也就很难得到民众的同心与支持;人们的消费也会因此而停滞不前,国民经济也就不可能蓬勃发展。
人类需求的种类
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民生主义》一文中,便提出人类生活的三级需要说:第一级是生存的需要,第二级是安适的需要,第三级是奢侈的需要。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的科学理论》(1944)中认为,人类需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另一类是派生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认为人的需要或动机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社交)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也在20世纪中叶提出“三种需要理论”:第一是成就需要,即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第二是权力需要,即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第三是亲和需要,即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从需求性质的角度而言,人类的需求大致可划分为三大类:一是生理性或物质性需求,它主要体现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需求;二是社会性需求,主要表现人与社会关系的需求;三是心理性需求,主要体现人与自我(心灵)关系的需求。在三大类需求中,每一类的需求又可分为低、中、高三层需求。例如生理性或物质性需求,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主要的需求是解决温饱问题,追求的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三大件。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追求的是电视机、洗衣机、冰箱新三大件。进入21世纪以来,消费欲望上升为房子、空调、汽车三大件。
从需求是否合理的角度而言,人们的需求可分为合理的需求和不合理的需求。所谓合理的需求,是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需求;所谓不合理的需求,是超出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与社会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需求。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许多人希望拥有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有些人希望不需要通过自己的奋斗便能发大财,有些人希望通过不正常的手段获得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权力,诸如此类,均属于不合理的需求。
生理性需求。生物性需求或物质性需求是人类为满足人体各部分器官正常活动的需要,也就是人类“求生”、“求偶”的需要,即涉及人类生物意义上的生存性需要,如食物、衣服、住房和种族繁衍等,此种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或本能需求。古人所说的“大欲”就是基本需求。《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说:“食、色,性也。”也就是说,饮食和结婚生子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生理性需求也越来越高。正如孙中山先生《民生主义》一文中说:“比方拿穿衣来讲,古代时候的衣服所谓夏葛冬裘,便算满足了需要。但是到了安适程度,不只是夏葛冬裘,仅求需要,更要适体,穿到很舒服。安适程度达到了之后,于适体之外,还更要进一步,又求美术的雅观,夏葛要得到轻绡幼绢,冬裘要得到海虎貂鼠。这样穿衣由需要一进而求安适,由安适再进而求雅观。”再如“吃饭问题,最初只求清茶淡饭的饱食,后来由饱食进而求有酒有肉的肥甘美味,更进而求山珍海味”。
社会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包括安全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和社会公正的需求等。安全需求包括五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安全,人们都希望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家庭安全和生活稳定,希望避免痛苦、人身伤害和危险处境,都希望有一个安全的、有秩序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二是生活保障的安全,人们都希望拥有稳定的职业并有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三是教育保障的安全,人人都希望受到较好的教育,都希望能够上得起学并交得起学费;四是健康保障的安全,人们都希望避免疾病和死亡,都希望有病能治并能看得起病,希望有一个较好的医疗保险制度;五是财产的安全,人们都希望保护个人财富或家庭财富不受侵犯,都希望有一个较好的保护私有财产的法规。
社会交往的需求主要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需求。人与动物不同,喜欢交往,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这一层次的需求包括三方面:一是亲和的需求。人们都希望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上下级之间、群体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与他人接触并一起生活。在社交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少争斗、少冲突。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的精神,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工作低效率等。二是友爱的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友情、爱情,希望与他人建立友谊和联系,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三是归属的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同一职业、同一阶层的人希望成立属于自己的社团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关心和相互照顾。
社会公正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个人与政府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办事和执法公正,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政府是公正、清廉的政府,都希望政府官员廉洁自律,希望各级官员能够不偏不倚,公正地办事,公正地执法;二是分配公正,人们都希望分配公平合理,都不希望贫富差距过大,都希望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心理性需求。心理性需求是体现人与自我或心灵之间关系的需求。由于心理性需求而形成的精神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显著标识。动物只有对物质的需求,而没有对心理或精神的需求;动物的活动和需求都是本能的,而人类的活动和需求则是充满创造性的。正是人类这种在物质需求之外对精神、道德、审美、理想、情操、智慧等的需求、向往和实践探索,催生和孕育了不同于物质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形态——精神文化。这种文化的主要功能,归结起来便是养“心”——养智、养德、养神、养性、养气。
心理性需求包含多方面:一是艺术的需求,它主要满足目、耳、鼻等的需求。人们都喜欢目视美色,因而产生美术、舞蹈等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人们喜欢耳聆妙音,因而产生音乐、文学艺术等;人们喜欢鼻闻异香,因而产生种植香花等园林、盆景艺术。这些艺术可以调节人体内各种器官的和谐与平衡,可使人们愉悦心灵、焕发精神、舒缓神经和消除疲劳,极大地满足了心理欲望的需求。
二是尊重的需求,尊重需求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两类。内部尊重即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相信自己的价值,对未来充满信心;人格独立,为人自主,不依附于人,不受制于人。外部尊重即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保护面子,避免他人的羞辱、贬损、轻蔑、嘲讽或冷落;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等。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如果不能满足人们尊重的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和不满。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使他们产生不满情绪。
三是认知的需求,即人在求知欲、好奇心的驱动下,具有解决疑难和理解问题的欲望,对万事万物有追寻、了解的需求。认知的需求可分为三类:一是认识自然的需求,每一个民族都有关于解释自然的哲学、科学或神话,人们通过这些知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生产活动;二是认识社会的需求,每一个民族都有关于社会生活的各种知识,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知识认识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三是认识自我的需求,即通过与自我有关的各种知识认识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认知的需求是高层次的需求,是在基本需要满足后产生的。一旦认知需求受阻,人不但难以有所作为,而且会处于变态心理状态,失去健康、幸福和人生价值。
四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要求个人从事与自己的能力相称和喜欢做的工作,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力和自觉性,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强迫别人做不喜欢和与能力不相符的工作,是违背自我实现心理需求的。
五是信仰的需求。宗教信仰具有调节人们心理活动的功能。当人们在生活上或精神上遭受挫折、困难、恐惧和不安时,可以通过祈祷、祈求等方式,消除各种不安的情绪。或通过神职人员劝说,帮助人们消除心理上、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以慰藉因困难、失败或挫折而形成的忧虑、悲伤、惶恐、焦躁、冲动等情感,具有自我心理调适的作用。
人的心理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控制欲很强,喜欢影响和控制他人、使唤他人、领导或指导他人、限制他人等;有些人表现欲很强,喜欢公开露面或讲话,喜欢吸引他人、娱乐他人、取乐他人、捉弄他人等。
当前人们的主要需求是什么
当前人们的需求主要是什么?笔者认为是较高层次的生理性(物质性)、社会性和心理性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一鸣惊人,使全世界刮目相看,国民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13亿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大多数人脱离了贫困。
就生理性或物质性需求而言,城乡需求差异较大,需求的层次提高。当前人们已经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和低层次的住房问题,大多数人都希望得到绿色、健康的食品,希望能居住无污染的环保住房,希望穿对人体无害、美观的服饰。
社会交往的需求主要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需求。人与动物不同,喜欢交往,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这一层次的需求包括三方面:一是亲和的需求。人们都希望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上下级之间、群体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与他人接触并一起生活。在社交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少争斗、少冲突。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的精神,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工作低效率等。二是友爱的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友情、爱情,希望与他人建立友谊和联系,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三是归属的需求,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同一职业、同一阶层的人希望成立属于自己的社团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关心和相互照顾。
社会公正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个人与政府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办事和执法公正,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政府是公正、清廉的政府,都希望政府官员廉洁自律,希望各级官员能够不偏不倚,公正地办事,公正地执法;二是分配公正,人们都希望分配公平合理,都不希望贫富差距过大,都希望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心理性需求。心理性需求是体现人与自我或心灵之间关系的需求。由于心理性需求而形成的精神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显著标识。动物只有对物质的需求,而没有对心理或精神的需求;动物的活动和需求都是本能的,而人类的活动和需求则是充满创造性的。正是人类这种在物质需求之外对精神、道德、审美、理想、情操、智慧等的需求、向往和实践探索,催生和孕育了不同于物质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形态——精神文化。这种文化的主要功能,归结起来便是养“心”——养智、养德、养神、养性、养气。
心理性需求包含多方面:一是艺术的需求,它主要满足目、耳、鼻等的需求。人们都喜欢目视美色,因而产生美术、舞蹈等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人们喜欢耳聆妙音,因而产生音乐、文学艺术等;人们喜欢鼻闻异香,因而产生种植香花等园林、盆景艺术。这些艺术可以调节人体内各种器官的和谐与平衡,可使人们愉悦心灵、焕发精神、舒缓神经和消除疲劳,极大地满足了心理欲望的需求。
二是尊重的需求,尊重需求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两类。内部尊重即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相信自己的价值,对未来充满信心;人格独立,为人自主,不依附于人,不受制于人。外部尊重即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保护面子,避免他人的羞辱、贬损、轻蔑、嘲讽或冷落;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等。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如果不能满足人们尊重的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和不满。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使他们产生不满情绪。
三是认知的需求,即人在求知欲、好奇心的驱动下,具有解决疑难和理解问题的欲望,对万事万物有追寻、了解的需求。认知的需求可分为三类:一是认识自然的需求,每一个民族都有关于解释自然的哲学、科学或神话,人们通过这些知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生产活动;二是认识社会的需求,每一个民族都有关于社会生活的各种知识,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知识认识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三是认识自我的需求,即通过与自我有关的各种知识认识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认知的需求是高层次的需求,是在基本需要满足后产生的。一旦认知需求受阻,人不但难以有所作为,而且会处于变态心理状态,失去健康、幸福和人生价值。
四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要求个人从事与自己的能力相称和喜欢做的工作,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力和自觉性,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强迫别人做不喜欢和与能力不相符的工作,是违背自我实现心理需求的。
五是信仰的需求。宗教信仰具有调节人们心理活动的功能。当人们在生活上或精神上遭受挫折、困难、恐惧和不安时,可以通过祈祷、祈求等方式,消除各种不安的情绪。或通过神职人员劝说,帮助人们消除心理上、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以慰藉因困难、失败或挫折而形成的忧虑、悲伤、惶恐、焦躁、冲动等情感,具有自我心理调适的作用。
人的心理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控制欲很强,喜欢影响和控制他人、使唤他人、领导或指导他人、限制他人等;有些人表现欲很强,喜欢公开露面或讲话,喜欢吸引他人、娱乐他人、取乐他人、捉弄他人等。
当前人们的主要需求是什么
当前人们的需求主要是什么?笔者认为是较高层次的生理性(物质性)、社会性和心理性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一鸣惊人,使全世界刮目相看,国民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13亿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大多数人脱离了贫困。
就生理性或物质性需求而言,城乡需求差异较大,需求的层次提高。当前人们已经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和低层次的住房问题,大多数人都希望得到绿色、健康的食品,希望能居住无污染的环保住房,希望穿对人体无害、美观的服饰。
从社会性需求来看,低层次的需求如社会环境的安全基本得到满足,人身安全和家庭安全得到保障。大多数人都希望满足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求,不过,对于此类需求,各阶层、各行业有较大的差异:有些人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并有失业保险;有些人希望享受高等教育并能交得起学费;有些人希望有一个较好的医疗保险制度以保障自己看得起病;有些人希望国家保护个人财富或家庭财富;有些人希望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有些人希望得到友情或爱情;大多数人都希望社会公正,缩小贫富差距。
从心理性需求而言,低层次的心理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当前人们需要的是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此类需求也因人、因行业而异。有些人希望享受高雅艺术;有些人希望满足被尊重的需求;有些人希望满足认知的需求,希望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有些人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有些人希望满足自己信仰的需求。
如何满足人们的高层次需求
当前社会问题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未能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各类需求。丰衣足食了,生活富裕了,但由于较为悬殊的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人们的心理渐渐开始不平衡,进而造成社会上的怨气、火气、怒气上升,各种犯罪活动猖獗,群体事件不断,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首先,从经济建设方面来看,生产高质量、绿色、健康食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种物品是当前人们的物质需求,兴建环保安全而又能够使普通民众买得起的住房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其次,就社会建设而言,分配公平、失业保障、劳保福利、医疗保障、教育保险等是当前人们最主要的需求。贫富差距过大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很多老百姓对社会不满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以促进社会稳定,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应逐步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育保险范围,扩大低保范围,提高低保标准,使大多数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建设廉洁清明的政府,继承古代优秀政治传统,借鉴外国政治文明精华,逐步实施阳光行政、阳光财政、阳光执法,建设阳光政府;完善新闻监督、公众监督、人大监督制度,使人们有知情权、监督权,满足人们对民主政治的需求。
最后,再来谈谈文化建设如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文化建设可分两部分:一是精神文化的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创新。文化产业创新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为根本,以创意为灵魂,满足人们娱乐消费的需求。精神文化的创新主要是更新观念,建立国家共识,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精华,构建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公民道德等,建立人文价值和道德新秩序,弘扬诚信和仁爱的品德,以“公平正义”作为基本的价值,保障人的尊严与幸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此外,还应创造条件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需求。
Uniting the Country by Meeting Public Demand
He Xingliang
Abstract: Understanding the various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continuing to meet their ever-increasing reasonable need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of government and one of the ways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At present, after 30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problem concerning poor people's basic needs for food and clothing has almost been completely resolved. In terms of physical or material needs, although large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mand, the levels of all sorts of demand have generally been rai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low-level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have basically been met, and most people want to meet their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This has imposed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i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material needs, social needs, psychological needs, self-actualization
【作者简介】
何星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
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文化与宗教、新疆民族历史与文化、宗教人类学。
主要著作:《中华文明·中国少数民族文明》、《图腾与中国文化》等。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17/7348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