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支付宝PK银联: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
2013年09月18日 12:43
【全球财经案例】
【事件介绍】
支付宝停止线下POS业务
金融行业的“搅局者”支付宝似乎遇到了麻烦。近日,支付宝在官方微博上声称,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线下所有POS业务。消息一出,几乎惊呆了所有金融界人士。
■事件
支付宝物流POS机停用
支付宝相关人士向记者证实,支付宝的确已经开始着手将这项业务停止的事宜,但对原有合作商户他们会妥善处理,不会影响商户的正常业务。“我们正在与几家银行进行协商,未来我们的收单业务将由这些银行接手。”
“支付宝所指的原因,可能就是银联。”一位第三方支付的人士透露,从去年开始,银联就一直在声称要规范支付市场,“但没想到今年却是要来真的。”
去年3月19日,支付宝推出物流POS战略,其中包括两大内容,分别是物流POS支付方案和电商物流支付体系的投资。而物流POS支付方案,通过引入整合刷卡与货单信息管理功能的支付宝POS终端设备,可实现电商COD(货到付款)资金与物流信息的实时匹配。
■解读
或影响阿里长远布局
虽然支付宝一再表示不与银联、银行抢生意,然而,利益之争让阿里巴巴相关创新业务最终还是受到银行以及银联的抵制。
中国银联在上月的董事会上提出《关于进一步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交易维护成员银行和银联权益的议案》(以下简称《议案》)。一旦议案成行,则意味着非金融机构无论是在网络支付,还是线下收单业务,都必须通过银联通道来进行。
此举被业内人士称为封杀第三方支付公司涉嫌垄断,纳入银联网络意味着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支付产业蛋糕要重新分割。
电商业内人士孙杰表示,此次支付宝宣布停止线下POS业务,意味着已经投资了一半的支付宝物流POS战略被迫放弃。具体的损失,支付宝方面拒绝透露。著名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表示,阿里巴巴的野心是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形成数据流闭环。此次停止线下POS业务后,阿里就失去了线下数据的来源,对阿里巴巴长远的布局损伤很大,“可以说是断了阿里的未来”。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支付宝的POS业务并不成熟,对于支付宝而言,相较于线上支付业务,这部分业务本身就是阿里想舍弃的部分。
■专家观点
支付行业竞争是好事
(李明顺好贷网创始人兼总裁)
李明顺认为,银联与第三方支付之间的深层次竞争与矛盾是不可能回避的。第三方电子支付逐渐开始直签银行跳过银联的趋势非常明显,这就可能将银联的商业价值架空,银联的反击亦是正常之举。
李明顺表示,短期银联的进攻会制约电子支付的扩张,但从长期来说,消费者还是希望更好的服务,商户需要更低的费率成本。“竞争是好事,但竞争会自下而上带动行业创新,让行业和消费者受惠。”
支付产业需要有序竞争
(郭田勇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支付产业的发展需要竞争,但也不能无序。银联作为支付产业牵头的机构,应发挥在市场中的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从目前的市场格局看,很难有其他机构能够与银联抗衡,但随着更多市场参与者的增加,未来市场格局必然改变,将形成各方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市场也会形成良好的环境。
支付宝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 图解线下支付战局
POS机商户份额(来源:海通证券)
POS机市场份额(来源:海通证券)
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堵截了支付宝线下支付的布局,支付宝随后通过其官方微博宣布,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证券时报网记者整理相关研究报告发现,支付宝在线下支付市场仅仅是新生力量,银联在线下支付占仍据绝对地位。
去年3月支付宝推出推出物流POS战略,其中包括两大内容,分别是物流POS支付方案和电商物流支付体系的投资。而支付宝推出的物流POS支付方案,通过引入整合刷卡与货单信息管理功能的支付宝POS终端设备,可实现电商COD(货到付款)资金与物流信息的实时匹配。
当时支付宝曾经宣称,未来三年面向电商线下支付生态投资5亿元,主要用于帮助电商COD支付硬件升级,物流创新业务开发以及市场投入等方面。按计划,去年支付宝将针对电商COD市场投入3万台支付宝POS,实现一、二线城市区的覆盖。
然而第三方支付大战风起云涌,据报道,银联在近期董事会会议上提出《关于进一步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交易维护成员银行和银联权益的议案》。银联设定的工作目标是“2013年12月31日前,全面完成非金机构线下银联卡交易业务迁移,统一上送银联转接”;“2014年7月1日前,实现非金机构互联网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
此次支付宝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是来自银联在线下支付市场的堵截,证券时报网记者整理相关研究报告发现,支付宝在线下支付市场仅仅是新生力量。
海通证券近日研报指出,2012年我国线下支付规模(线下收单)已经超过20万亿,其中银行卡刷卡消费大约9.1万亿,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43%。2012年线下第三方支付规模约8.9万亿,占到线下收单市场的42%,但其中仅九成来自银联。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线下市场的渗透率不高(10%以内)。从POS机商户份额来看,除银联外,占比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杉德银卡通(国有控股)仅占到商户份额4.9%,通联支付占比0.2%。
揭秘支付宝停止POS业务:非支付重点“以退为进”
第三方支付市场,中国银联一家独大的地位,总是引来无数争议。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支付宝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的“原因”是中国银联。对此,记者致电中国银联公关,其表示,对这种说法不予回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国银联高管则表示,这一次是“躺着中枪”。他认为,支付宝停止线下POS业务,可能是线下运行成本高,性价比低的原因。
但是,中国银联被指“垄断”的声音不断。据了解,中国银联的业务类型比较多:既扮演结算功能,类似于国外Visa等卡组织。银联商务进行线下银行卡收单,还拥有银联在线的支付品牌,这两者的业务与第三方支付相同。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联感觉自己的业务版图受到了“侵蚀”。于是,中国银联开始反击。今年,中国银联在《银行卡受理市场秩序规范约束与奖励机制实施细则》(简称“5号文”),以及高管会议文件中都明确表示要把“第三方支付”管起来,让中国银联在未来的支付市场中不被绕开。
支付宝POS铺设不顺
目前,支付宝的线下POS终端数量在百万台左右,主要面向电商线下收单市场提供服务,还切入淘宝房产、航旅酒店、在线生活服务等领域,如汽车、房产的O2O(线上到线下)销售。
去年3月,支付宝推出物流POS支付方案,计划总投入5亿元,目的是升级电商货到付款(COD)体系。这一规划的前提是,货到付款将是电商的主流支付手段。但是,目前不少B2C电商平台已经开始用一些营销手段吸引用户在线付款。
此外,支付宝推出线下POS终端,曾有线下收单业务比互联网支付更“有利可图”的考虑。
按照央行规定,线下POS收单业务一直执行7:2:1的比例来分成商家的手续费。其中,7是给收单方,2是给银行卡发卡单位,1是给清结算组织—银联。这意味着,谁只要铺设了线下POS收单机,就可以分7成的手续费。
“互联网支付的费率很低,而线下POS收单业务的利润要高很多。”一位第三方支付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汇付天下、快钱等第三方支付两三年前就开始抢线下业务。
但是,线下POS终端的铺设并没有想象中容易。首先,线下POS终端需要较高的硬件成本。一台POS终端最便宜的价格也在1000元左右,而软件较复杂的则需要2000元。对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说,如果未来从商户获得的手续费分成较高,可以弥补硬件终端的费,否则这部分成本需要由商户自行承担。
并且,在线下市场,银联商务与银行早已盘踞。据了解,银行通过免费或低成本给商户发放POS终端来抢占市场。目前,平安银行已经将收单业务纳入商品与商户管理部,希望借此来圈小微企业,通过POS收单,获得其日常经营的信息流,作为发放贷款的依据。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实际上,支付宝的线下POS终端铺设进展并不顺利,投资收益比并不高。“支付宝的线下POS支付在其整个支付中只占着很小的一部分,大约是1%~2%。” 一位支付行业人士认为,暂停线下POS终端,对支付宝的影响并不大。
对于线下收单业务之争,一位中国银联高管表示,没有未来意义,“现在的实体POS未来可能要被移动手机平板等替代,银联商务也要转型”。
不愿被“绕开”的银联
第三方支付出现之前,中国银联是银行跨行转账、银行与商户结算的唯一渠道。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几年发展,这个“唯一”开始被打破。但是,现在第三方支付的网上支付、快捷支付不少都与银行直接谈判,银联被“绕开”。
目前,第三方支付公司都已经接入主流银行的网络支付、快捷支付的接口,其平台上80%~90%的业务都是直接与银行合作。与银行直连后,第三方支付并不给银联分成。只是那些中小银行才通过银联接入。
一位中国银联员工表示,“在国外,这些第三方支付做互联网与线下支付都需要通过Visa等卡组织。”他认为,第三方支付都绑定了银联卡,银联卡是中国银联培育出的品牌,按道理,第三方支付在每一笔支付中都应该给银联品牌费。但是,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并没有交纳这笔费用。
今年,第三方支付的规模达到10万亿。随着,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利益受到侵蚀的中国银联开始对第三方支付“下手”。
今年4月,银联业务管理委员会发布了“5号文”。文件里提到,第三方支付未通过中国银联开展银联卡跨行交易和资金清算业务。并且,5号文表示,“收单机构未通过中国银联开展银联卡跨行交易和资金清算业务的,应向中国银联支付违规跨行转接银联卡的违约罚金。”
并且,5号文表示,“收单机构未通过中国银联开展银联卡跨行交易和资金清算业务的,应向中国银联支付违规跨行转接银联卡的违约罚金。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非金机构线下银联卡交易业务迁移。到2014年7月1日前,实现非金机构互联网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
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高管认为,银联并不是监管机构,也不是行业协会。银联的主要客户是银行和收单机构,要服务好客户而不是与客户争利。
不少行业人士建议,第三方支付与中国银联进行合作。经过几年的发展,汇付天下、快钱、易宝支付等企业级第三方支付都有几百万的小微企业。实际上,第三方支付可以与中国银联进行较好的合作。
对此,一位中国银联人士表示,这些企业级第三方支付与中国银联的商户有不少重复,针对商户进行合作,彼此意愿并不强烈。
而据一位接近中国银联人士透露,实际上,中国银联正在讨论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双方将围绕线上与线下商圈进行O2O的尝试。前文的中国银联高管表示,“银联与第三方支付一定是合作共赢。”
支付宝日前宣布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 银联不能分饰两角
在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的背景下,支付宝日前宣布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
明眼人都能看出,银联极力“收编”第三方支付,其实是奔着收取“买路钱”的巨大利益而来的。令人奇怪的是,银联虽然作为企业,却扮演着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银联出台文件对第三方支付进行所谓的规范,貌似在扮演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但作为经营机构并且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这种规范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值得商榷。
银联出台文件“收编”第三方支付业务有垄断嫌疑。目前,银联完全垄断了银行卡跨行清算渠道业务,并从中获益匪浅。没想到半路杀出个以支付宝领衔的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居然与银行私下连接绕过银联开展线下支付清算业务。面对地盘和利益双重受损,银联岂能坐视不管?只有强制性“收编”或者迫其退出市场,才能彻底垄断跨行清算业务。在国家鼓励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银联“收编”非金第三方支付业务不仅有垄断之嫌,也不利于金融支付业务创新,会使整个行业发展出现倒退,并会侵害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因为通过银联转接后增加的费用必然会被转嫁给商家和消费者。
因此,必须理顺非金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管理体制。无疑,央行才是唯一的管理机构,银联不能继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了,银联垄断跨行支付清算业务的格局应该打破。在管理部门无所作为的情况下,互联网企业创新出挑战银联垄断地位的第三方支付业务是一件大好事,应该给予支持和肯定,决不能被强制“收编”甚至扼杀。
【启示与思考】
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战争,因“带头大哥”支付宝的公开声明而再度升级。8月27日,支付宝突然发布声明称“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众所周知的原因”剑指银联。
两个举动暴露银联“心机”:首先,8月22日,银联曾将第三方支付企业召集开会并解读《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银联强调,跨法人交易发送方式不得绕过银联,否则将处以万分之九的罚款。其次,从去年开始,银联就一直在表示要规范支付市场,就在7月召开的董事会上,银联就将“收编”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意图公之于众,提出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联卡交易维护成员银行和银联权益的议案》,要求2013年底前全面完成非金机构线下银联卡交易业务迁移,统一上送银联转接;2014年7月1日前,实现非金机构互联网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
银联不遗余力地觊觎非金融支付机构POS业务目的何在呢?目前市场提供的POS终端收单每笔向商家收取0.35%到0.8%的服务费。银联POS机的结单手续费根据7:2:1比例分配。最后这10%,是银联收入的重要构成。由于非金融支付机构线下POS业务90%没有经过银联,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扩大,不但使得银联少收“买路钱”,而且对于在收“买路钱”业务直接构成威胁。这对银联无疑是一块肥肉,对商家和消费者却可能承担转移成本。银联极力“收编”第三方支付,其实是本着收取“买路钱”的巨大利益而来。
令人奇怪的是,银联作为企业却扮演着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银联出台文件对第三方支付进行所谓的规范,貌似在扮演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但作为经营机构且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这种规范文件是否有法律效力,值得商榷。因此,第三方支付企业有权选择是否接入银联通道。
笔者认为,银联出台文件“收编”第三方支付业务有垄断之嫌。目前,银联完全垄断了银行卡跨行清算渠道业务,并从中获益匪浅。没想到半路杀出个以支付宝领衔的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居然与银行私下连接绕过了银联开展线下支付清算业务。面对地盘和利益双重受损,岂能坐视不管?只有强制性“收编”或者迫使其退出市场,才能彻底垄断跨行清算业务。这样的话,垄断的面目就出现了。
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业务不利于金融支付业务创新。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表示,支付宝停止线下POS业务,是银联意图强制“收编”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信号,会使整个行业发展出现倒退。在国家鼓励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不仅有垄断之嫌,而且不利于行业发展,甚至是对创新的扼杀。
同时,银联“收编”第三方支付业务将侵害客户和消费者的利益。90%以上的互联网支付不接入银联网络,且与银行议价能力较强,只承担银行的费用且费率平均仅为0.1%左右。通过银联转接后,费率将增加到0.3%~0.55%。增加的费用可能直接转嫁给商家和消费者,市场必将受到冲击。
另一方面,也有消息显示,支付宝突然中止线下POS业务,和其自身此项说业务开展得并不顺畅有一定的关系。从有关数据上来看,在整个POS覆盖的线下支付市场(线下收单),去年规模已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在这个市场中,大部分份额都是银联的,第二名的线下支付机构杉德银卡通仅占不到5%的市场份额,第三名通联支付占比不到1%,支付宝的线下收单支付比例基本上还无从谈起。由此,支付宝拿POS业务关闭来隐射“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被一些媒体分析指出其“秀”的成分远远大于实际影响,此番举措更像是一场公关秀,但却带来了一场PK银联的关注效应,这就是支付宝的高明之处。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脱媒”,银联以往恰恰是第三方支付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一种“媒”,所以这种脱离的冲动是一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来说,银联的劣势是仅仅有一个面向B端的接口,它虽然拥有数亿持有银联标记的银行卡用户,但它与这些用户之间却缺乏一个“触点”,而仅仅一个“标记”所显示的品牌纽带显然无法与真正能触达用户的互联网公司相比,后者是与用户之间建立了体验性的关系。
短期而言,银联通过商业制衡的力量进攻大型第三方支付,或者通过降低通道费用来安抚第三方支付继续与银联合作,这将延缓银联这样的传统巨无霸的影响力下滑。但从长期而言,如果银联希望真正建立长期的影响力,它必须要自己去找到用户痛点接触用户,通过产品的体验去建立与用户的关联,才能真正抵御这场来自互联网力量的挑战和竞争。
对产业和消费者来说,竞争总是好事情。产业和商户希望更好的服务,消费者需要更好的体验,而竞争自下而上带动的行业创新将让行业和消费者受惠更多,它也将远远比传统金融通过行政命令建立的垄断规则将具有效率。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18/7351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