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湖北:把青山绿水文章做足

2013年09月22日 13:17

近年来,“荆山锦茶叶”、“保康香菇”、“保康黑木耳”市场声誉日隆。

保康农产品走俏,得益于核桃、茶叶、食用菌、畜禽养殖“四个大县”战略的实施。

2009年起,保康发展转型,“四个大县”基地建设在全县11个乡镇摆开战场。4年后,特色农产品年收入已经占到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80%,为农民年均增收超过4000元。保康,逐步走出了一条靠青山绿水致富的特色发展之路。

“龙头带动”助农增收

保康全域皆山,优势在山。在不同理念不同经营模式下,同样的山水产出大不一样,造福人群也不一样。有鉴于此,保康县委、县政府科学谋划,依托山、水、林资源优势,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建基地,育龙头,树品牌,农业产业化规模扩大,造福人群扩大。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让农民合作组织内联农户、外接市场,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农户、企业共赢。

科学制定区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带动“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区域化发展:店垭镇的茶叶、歇马镇的烟叶、黄堡镇的核桃和养殖、马良的中药材、寺坪的高山蔬菜……目前,全县打造出专业村、特色村近百个。

如今,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201家,辐射产业基地超过40万亩,网罗农户4万多户,全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0亿元,特色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合作社成为农民致富依托

2009年,黄堡镇依托国家对低丘岗地改造的政策,与保康圭萃园农林有限公司合股开发核桃基地5000亩,公司负责核桃种植经营和管理,占51%的股份,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24%的股份,村民占25%的股份,所得收益按股分成。

圭萃园公司董事长章赐文介绍:“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5年前就开始运行了。农民只需出土地、山林,其他都由我们公司负责。农民在基地上打工赚钱,仅这一块儿,我们公司每年开出的工资就达300多万元。”

张弓村村民李兴英对此称赞不已:“做一天除草、打药、施肥这样的活儿可挣50多元钱。核桃种好了,自己也有收益。以前都出去打工,现在不出门都能赚到钱。”

县委副书记冯云波说:“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保康大力发展了核桃、烟叶、茶叶、食用菌、养殖业等特色产业。现在全县的核桃已经发展到44万亩,光凭这一个产业,就网罗了全县2万多户。”

县农业局党组书记胡崇军说:“我们积极推动土地向龙头、大户、能人集中,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合作、土地入股等形式,让农户都能参与发展,共同致富。”

“硬性举措”夯实根基

在“全面实施品牌农业,打响‘生态绿色’品牌,实现优势更优,产业更强,农民更富”的过程中,农民有了积极性,政府的配套措施跟得上,这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环节。

其一,坚持把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加粗“四个大县”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坚持“抓大放小、扶优育壮”,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改造升级。以核桃、茶叶、食用菌和畜牧养殖精深加工为重点,广泛招商引资,引进了台湾威杰、大山合、荆山锦、美莱家纺、惠农公司等一批规模以上龙头企业。

其二,坚持把创新机制作为化解土地、资金瓶颈制约的重要措施,积极推动土地向龙头、大户、能人集中,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合作、土地入股等形式,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引导涉农部门、龙头企业、能人大户领办民间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同时,按照“政府引导投入、部门帮扶投入、农民自主投入、市场引导投入、社会参与投入”的办法,加强重点示范基地建设,并提供“保姆式”服务。

同时,该县还在做优做强农产品品牌上下功夫,围绕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扶持做优做强“保康茶叶”、“保康核桃”、“保康香菇”、“葛农葛业”等一批有潜力、有特色农产品品牌,帮助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保康绿茶”、“保康黑木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支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达10个。

县委书记叶丛说:“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生态文化旅游试验区的目标,继续优化转型发展特色产业,让青山绿水造福全县人民。”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22/7353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