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解读德国联邦议会选举三大焦点

2013年09月23日 08:53

 

德国联邦议院选举投票定于9月22日进行,预计将有超过6000万选民参与投票。各路民调显示,现任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CDU)与基督教社会联盟(CSU)组成的联盟党优势明显,赢得选举的可能性很大,而默克尔本人也有望三度出任联邦政府总理。

作为欧盟核心成员国和欧洲最大经济体,虽然选情明朗。但德国大选依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观察家在这场悬念不大的议会选举中搜寻着各自的焦点。

1

(图片:9月22日,一名选民在德国首都柏林的一个投票站投票。)

焦点一:执政伙伴能否继续?

德国电视二台(ZDF)最新公布的民调显示,联盟党和自由民主党(FDP)支持率目前分别为40%和5.5%,社民党(SPD)和绿党支持率分别为27%和9%,左翼党支持率为8.5%。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布鲁塞尔办公室负责人托马斯·菲舍尔说,目前所有迹象表明,联盟党将成为联邦议院最大的党团,默克尔估计将连任总理,而最大未知数是联邦党和自民党能否继续执政。

菲舍尔说,在关键的巴伐利亚州议会选举惨败后,自民党对能否达到进入联邦议院所必须的5%得票率门槛没有把握。联盟党因此面临继续与自民党组阁,还是与社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两种选择。

德国政治学家、柏林自由大学政治社会学教授奥斯卡·尼德迈尔认为,德国选民立场很灵活,大约三分之一选民直到大选前几天甚至大选当天才会做出决定,因此选举结果始终难以预测。他指出,如果现执政联盟无法取得联邦议院过半席位,最大的可能将是联盟党与社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但社民党不愿意与联盟党组成大联合政府。

 

2005年,社民党与联盟党组成以默克尔为总理的大联合政府。在2009年大选中,社民党遭遇史上最大的败绩。此外,联盟党和社民党还在税收政策上有明显不同。社民党希望提高对高收入阶层的税负,并且引入财产税。

尼德迈尔也不排除联盟党与绿党联合执政的可能性,但他认为这在政治上非常困难,因为绿党立场强烈偏左。

2

焦点二:对欧政策如何走向?

眼下欧债危机隐患远未消除,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德国新政府的组成对欧元区未来和欧盟机制建设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在欧债危机政策上,尼德迈尔说,尽管社民党不断批评默克尔,但在议会投票表决时都对政府欧元救助决议投了赞成票。因此,假使在大联合政府下,社民党也不会出现完全的政策掣肘。

菲舍尔说,新的德国政府可能继续推进严格的紧缩和巩固财政政策。如果大联合政府产生,可能存在的冲突点在于,基民盟明确拒绝为危机国家债务共担风险责任,明确拒绝引入欧元债券;而社民党支持欧元债券、清偿债务基金及类似工具等。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说,大选之后,德国新政府可能在对欧政策上表现出一定的容忍度和灵活性,但是作为原则,在推进结构改革、推进机构改革、推动欧盟整体经济竞争力方面不会有变化。

 

3

(图片:9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圣彼得堡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

焦点三:对华政策如何延续?

当前,中德关系已全面进入快车道和提速期,中国是德国在欧盟以外的最大贸易伙伴。因此,德国新一届政府如何延续对华政策,大选后的中德关系将如何发展,类似的“中国话题”在本次大选中备受关注。

但截至目前,这次德国大选却难觅“中国话题”的踪影。分析认为,这要归功于其对华政策的长期积累与不断成熟,以至德国社会如今已对此形成了某种不言自明的共识。

默克尔上任以来,大力助推中德战略伙伴关系,并且加强了共同解决国际事务的合作,德国对华政策在不断延续中变得更加深刻而稳固。尤其是在应对全球金融风暴与欧债危机的实践中,德国良好地利用、而非对抗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与机遇。今年,德国政府更积极推动中国和欧盟解决光伏和无线通信设备“双反”争端。

德国对华政策的成熟还体现在如何看待双方的差异与竞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在论述德国外交政策时曾为此定调:“我们正面对一个不同视角相互碰撞的政治新时期……一个国家越独立,就越能发现并追求其自身的价值与身份认同。”现任总理默克尔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德国的对华认识,她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利于德国,希望扩大同中国的合作,为两国关系提供更强劲的“加速力”。

事实证明,德国的确从其对华政策中受益良多。2012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611亿美元,相当于中欧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数据显示,中国已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7900多个,德方实际投入超过200亿美元。中国汽车市场已占到大众汽车全球销量的30%,也是宝马公司全球第一大市场。仅从经贸领域看,中德双方已经难舍难分。

这一串串经贸数据背后,也映射着日益强化的双边人文交往。中德之间建立了约70对友好城市,有5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联系。越来越多的德国普通民众不断加深着对中国真实情况的认识与了解,不断缔结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与友谊。这种“积小流以成江海”的点滴民意势必反哺舆论与政治,促进德国对华政策的良性循环。人们相信,中德之间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还将延续。(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23/7355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