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一头猪检验了八部门的工作效率

2013年09月29日 09:48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4万斤病死猪流入皖苏豫鲁 8个月"无人察觉"

“死猪生意”8个月“无人察觉”

一头头病死猪送上门,在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乡间作坊非法加工,再一车车将切割、“包装”好的死猪肉拉往外地加工销售。在安徽省萧县青龙镇,这样一个病死猪肉收购、加工窝点生意持续红火了大半年,直到公安机关的一次日常巡查才被发现。

据了解,从事这一病死猪肉加工的是34岁的管楼村村民管某,因搞养殖亏损,去外打工学会了“收死猪”生意经。去年6月,管某返乡与邻居合资,从周边农户、养殖场收购病死猪转卖牟利。年底又发展成收购、屠宰一体,生意愈发“红火”。“当时满院子堆的都是死猪,大多是高度腐烂,臭气熏天、苍蝇乱飞。”办案民警介绍,管某雇来的几名男子正系着围裙对死猪剥皮、切割,现场查扣整猪及加工好的猪肉、猪骨近4吨。

管某的生意“购销两旺”,即便在警方讯问时,还有人电话求购600斤猪肉,要求当晚送到相邻的濉溪县。顺藤摸瓜,警方又在安徽萧县临近的河南永城和山东聊城追踪查获两个规模更大的收购制售窝点,现场查扣病死猪肉增至15.3吨。

据介绍,管某等人在周边县市的养殖场和农村低价收购病死猪,剥皮加工后,将肉卖给黑心商贩制成熟食,这些食品已销往皖苏豫鲁4省9个市县。

层层监管“没听说”“没发现”

根据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畜牧检疫、商务、质检、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城管7个部门,直接负责生猪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流通、销售、消费各个环节的监管,还有食品安全办公室负责指导督促。这起案件中,收购、加工时间长达8个月,流通范围涉及四省9个市县,这些监管部门为何集体失灵?

对病死畜禽,国家要求严格做到“四不准一处理”: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无害化处理。负责巡查、处置、统计病死畜禽的是畜牧检疫部门。

 

但记者从萧县青龙镇动物检疫站了解到,他们采取的是“被动监管”方式:“有病死的猪,都是养殖户打电话过来,我们过去处理。”该站防疫员吴义强称,因为管某收的是死猪,不可能送检,检疫站“没听说”所以“也没发现”。

负责查处私屠窝点的是商务部门。“可能是管某家太隐蔽,我们的监测没发现。”萧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称,他们平时的精力主要放在正规的生猪定点屠宰上,“收购病死猪私自屠宰算是个新现象。”但据了解,去年青龙镇就查处过一起类似案件,销售病死猪肉达五、六年之久没人管。

检疫部门“没听说”,商务部门“没发现”,病死猪肉经黑心商贩加工,就此进入流通销售环节。但这一最后关口为何没把住,涉及的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都说不出个所以然。

办案人员介绍,犯罪嫌疑人不直接卖病死猪肉,而是放入添加剂、淀粉制成熟食,市场监管人员的“目测法”难以识破,主要销往监管更加薄弱的农村市场。“但监管部门如果认真查验卤菜摊的原料供货单据,还是能发现问题。”

“机构改革了就好了”?

在采访中,萧县多个监管部门表示,病死猪肉问题原因在于“职能重叠、部门打架”,表示“等今年底机构改革了就好了。”

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院长江德元认为,机构改革将进一步理顺行政体制,整合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效能,但并不能包治百病。体制理顺后如果仅仅是职能集中,新瓶装老酒,能否彻底改变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打个问号。

4万斤病死猪肉流入四省市场 监管部门在哪?

对病死畜禽,国家要求严格做到“四不准一处理”: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无害化处理。4万斤病死猪肉流入四省市场,层层监管失灵。对原因调查和处理结果,我们拭上以待。但今后怎么防,我们还得深思啊。笔者就“怎么防”,谈三点认识。

(一)加强底层监管,从源头上堵住病死猪肉爬上餐桌。一头头病死猪送上门,在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乡间作坊非法加工,村里没有管,村民没有报。这样一个病死猪肉收购、加工窝点生意“购销两旺”,持续红火了大半年。村干部或许因涉及村民利益没站出来管,村民监督意识薄弱,没人出来举报。实属底层监管脱节。另一方面要加大病死猪肉的相关补贴力度,减少补贴额度与病死猪肉的处理成本差距,地方政府及时兑现财政配套资金。通过这两方面,从从源头上堵住病死猪肉爬上餐桌。

(二)强化体制建设,从根本上堵住病死猪肉爬上餐桌。混乱。根据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畜牧检疫、商务、质检、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城管7个部门,直接负责生猪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流通、销售、消费各个环节的监管。在流通销售环节上,工商部门推到卫生部门管,卫生部门则称“机构改革了,已经交出去不管了”,拒绝采访。还有部门说:“本地没发现,应该都流到外地去了”。导致了监管部门“重审批、轻监管”、“有利抢着管,没利让着管”等时有发生。通过推行机构改革,强化体制建设,从根本上堵住病死猪肉爬上餐桌。

(三)转变监督方式,从职能上堵住病死猪肉爬上餐桌。被动,检疫部门“没听说”,商务部门“没发现”,病死猪肉经黑心商贩加工,就此进入流通销售环节。涉及的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如果检疫、商务、工商、卫生、质检部门转变一下监督方式,改变一下工作方式,多深入基层,起到人民群众中去,加工病死猪肉达20余吨窝点生意可能红火不了大半年。通过转变监督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从职能上堵住病死猪肉爬上餐桌。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怎么防”的认识,我们可以从通过加强底层监管从源头上、强化体制建设从根本上、转变监督方式从职能上,来堵住病死猪肉流入市场,防止病死猪肉爬上餐桌。

 

一头死猪“摁住”八部门?

@吐槽

这事能上新闻联播吗?

2brother:这事不知道能不能上央视的新闻联播?

虢:自己养头猪,自己杀,自己做,自己也吃得放心。

jn枯木刀:这类病死猪肉制成的食品,致癌效果应超过镉大米铅水嘴或转基因豆油那类“专家学者”津津乐道的东西。好在国民体质强健。

@联想

好一个“无人察觉”?

穿拖鞋的骑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病死的?饲养时喂的什么?

劉士虎君:这个也许是冰山一角!

凑凑热闹好吧:好一个“无人察觉”,只怕是整个产业链上关键的一环吧。

江南的风:不会是存在8个月的问题,存在8年、10年了吧?

@质疑

当地部门拿了黑钱?

松姨:这一恶行,地方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竟无一察觉,令人质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无作为是不尽职守,还是拿了黑钱?

人间万事出艰辛a:食品安全问题政府三令五申,但仍屡禁不止,根本问题在哪里?

曼斯特德伍德伍:质监部门要是真的认真执行工作制度,怎么会一点线索都查不出?

@批评

失职当被问责!

故乡的云的天空:食品安全泛滥,和全体国民慢性自杀有何分别?监督部门严重失职,该如何追责?

广第童学:建议启动官员问责机制,依法对涉嫌失职渎职的相关部门责任人员问责查处。

real李栋:要拿出监管网络的力度与决心来监管食品安全。

■微点评

“无人察觉”太荒唐

病死猪如入无人之境,是对监管部门的嘲讽;监管部门不反躬自省,却将问题归于“职能重叠、部门打架”,表示“等今年底机构改革了就好了”,是对职责的放逐。

捍卫食品安全,职能部门当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有人举报才去查验、出了问题才去查获病源、养殖户申请帮助才予以指导,总是慢人一步,如何能将罪恶的口袋扎紧扎牢呢?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先声夺人、先下手为强,要将日常检查固化于制度层面,长期贯彻执行。不作为即失职,失职当被问责。

诚然,机构改革将进一步理顺行政体制,整合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效能,但并不能包治百病。执法不严甚至腐败的问题,是机构改革本身所不能解决的。体制理顺后如果仅仅是职能集中,新瓶装老酒,能否彻底改变病死猪肉“裸奔”上餐桌的状况,要打个问号。

 

【启示与思考】

这边是一个农民将“死猪生意”搞得热火朝天,生意愈发“红火”;那边却是监管部门8个月“无人察觉” ,要不是公安机关的一次日常巡查,不知道还要多长时间才能被发现?

一头死猪有多少监管部门?根据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畜牧检疫、商务、质检、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城管7个部门,直接负责生猪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流通、销售、消费各个环节的监管,还有食品安全办公室负责指导督促。换言之,就是有8个监管部门可以管一头死猪,可事实上,却没有一个监管部门尽到自己的责任。要么是采取“被动监管”,要么是推托“没听说”、“没发现”……

监管部门集体失灵,这在许多食品安全事件中并不罕见。可对此,监管部门却不缺乏托词,说什么“职能重叠、部门打架”,其实,虽然职能有重叠,但根本没有“架”可打。因为大家都不想动“手”,又如何能够打架?监管工作不给力,反而将责任推给机构改革,说什么“等今年底机构改革了就好了”。退一步说,机构改革成功了,可监管工作还得有人去做,大家如果仍然是老样子,能推则推,“死猪”还是会横行霸道。

机构改革,无非是整合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效能,但并不能包治百病。监管唯有“动”起来,主动去管,才能管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老是“躺”着,虽然“中枪”机会不高,但却不会有任何的成绩,食品安全仍然是问题重重。

监管部门为何总是不积极主动地做好监管工作?为何那么多监管部门管不好一头死猪?其原因可能是:其一,无利可图。监管是要付出代价的,但如果没有利益可图,也就懒得管了;其二,充当了“保护伞”角色。山东某地基层检疫员不对畜禽实地检疫,以每份30元至50元不等的价格倒卖检疫出境证明。福建某地工作人员林某、吴某本该负责处理病死猪,为了非法牟利,却供应给肉类加工厂,致使近40吨病死猪肉流入市场;其三,问责不给力,惩罚不严厉。那么多监管部门管不好“死猪”,结果怎么样?看这些监管部门的“振振有词”,就知道他们是一点事都没有。

食品安全是监管出来的,先管好“监管”,才有望保障食品安全,这显然不是“机构改革”所能够解决的。唯有加大对监管的惩罚力度,切实落实监管职责,才会使食品安全拥有安全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29/7361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