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福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

2013年10月01日 19:04

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的精神载体,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复兴本质是文化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夯实物质文化基础。其中无疑包含物质上的不断富足,然而物质层面的东西终究不能取代精神层面的东西。中外历史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振兴和复兴,如果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没有引导和激励人们勇于创新和拼搏的精神力量,包括物质富足在内的一切目标都无法实现。

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觉,来自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这种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在,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新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更好地展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现实可能性。然而,要实现这一要求,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扎实开拓和创新。

第一,必须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核心和灵魂。而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必须植根于自觉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价值立场和创新成果。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化进入了新的转型阶段。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要求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各种文化观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在新形势下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集中体现在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用它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理论创新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努力打造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体系,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成果,在实现中国梦中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为此,应当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理性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理论思维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一以贯之地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并最终找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以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助推中国梦的今天,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不断破解现实难题,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焕发中华民族的创新活力,为人类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人民是中国梦的创造主体和利益主体。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坚持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要求我们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回应民众的关切和诉求,使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真正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接受,从而化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的物质力量。

第二,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国有着悠久的灿烂文明,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能不发掘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阐释其当代价值,从而获得丰厚的思想价值资源。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弘扬和发展,对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激发出整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从而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又以“和”的思想显得最为光彩夺目。“和谐”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铸造成一种民族心理。今天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目标,不仅是一种现实追求,更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

“和而不同”是“和”的核心、精髓。“和”思想的文化智慧不仅在于正视差异和矛盾,更在于把和谐作为化解矛盾冲突的基本准则,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转型期的中国,出现许多以往未曾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特别是由于经济成分多样化带来思想的多样化。应当运用“和”文化的思想智慧,促进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进一步凝心聚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第三,必须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外国领导人时指出,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各国人民梦想相通,根本上在于文化上的相通。各种文明不仅存在差异,而且存在交流、融通。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而且可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正是基于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党始终把承认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坚持文化的对外开放,作为文化建设上坚定不移的方针。

在中国与世界交流互动日益频繁、日益密切而深刻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华文化对外交往的空间日益扩大,速度加快,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手段更加灵活,成果更加丰硕。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较有限,世界文化格局面临“西强我弱”的态势尚未根本改变。为此,当前我们应致力于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二是力求对外宣传方式方法的创新。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我们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发展。当务之急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对外宣传的新思路新举措,运用各种高新技术和新兴媒体,努力实现“中国文化、国际表达”,多讲、讲好“中国故事”,真诚、真实地向世人展现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充满活力、开放自信的中国。在福建,做好对外文化交流的同时,还应做好对台文化交流,利用“五缘”优势,促进两岸文化共同繁荣发展,开拓新渠道、创造新形式、研究新对策,进一步拓宽对台文化交流合作领域。利用人缘地缘优势,建立和完善文化合作机制,进一步促进闽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在积极推动包括福建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了解福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进程已经开启,它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提供新的历史机遇,而更高程度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为省委党校教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01/7361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