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温州小学生中毒案”折射环境安全隐忧

2013年09月25日 13:18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1

开学3天 浙江19名小学生疑因气体中毒流鼻血

开学仅3天,温州乐清市北白象镇第九小学紧急停课。停课的直接原因是,这所刚搬迁到新校址的小学三天内有19名学生出现流鼻血症状,近百名学生有胸闷、恶心、呕吐现象。大部分家长怀疑,学生在校期间,吸入了有毒气体。

19名小学生流鼻血

新校开学3天后停课

9月6日下午4点多,北白象镇第九小学校门外,聚集着几十名学生家长。他们在等学校给出一个说法。

王女士是其中的一位。她刚从温州市区赶来,手里拿着儿子小陈的检查报告单。在家长们看来,这份报告单,是目前为止,最有力的证据。

报告单显示,小陈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比正常参考值要少,相应的,血小板数量多于正常值。“医生还看了胸透X光片,说我儿子肺部很浑浊,结合他胸闷现象,确诊他是吸入了有毒气体。”

小陈是这所学校四年级的学生。9月3日,小陈和同学们一样,迎来新学期的第一天。“那天晚上,他跟我说,胸口很疼。”王女士回忆说,当时她不信,以为是儿子贪玩,想编造一个逃课的理由。

在王女士的坚持下,小陈第二天依然被送到了学校,“当时,我就在学校门口闻到了刺鼻的气味。晚上儿子回到家,脸色很差,吃不下饭,还不时恶心、呕吐。”

“别说小孩子,我们这些大人闻了一个上午后,中午回家连饭都吃不下,有人也出现了呕吐、头晕、胸闷等症状。”家长们纷纷反映。

9月5日是学校开课第3天,学校附近的气味更大了。随后,有19名学生陆续出现流鼻血等症状,校方在向上级部门紧急反映这件事后,当即作出停课的决定。

人群中还有一名家长,她的女儿就是其中一位出现了流鼻血症状的。“上午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气体中毒了,现在让她在家休息。”

 

学校尚未完全竣工

开学首日就有异味

9月6日下午,记者走进了这所尚未完全竣工的新学校。

北白象镇第九小学共有1200多名学生,60多名教职员工。这个新学期,全校师生刚从老校舍搬到这个新校舍里。学校的一些基础设施还在施工。校长朱启明说,19名出现流鼻血症状的学生中,一年级出现状况的比较多,只有一名六年级学生。

“目前出现状况的孩子已经去医院检测,看看是不是中毒,情况还算比较稳定。”朱启明说,一开始,有几个学生有流鼻血的现象,家长们觉得有可能是气候干燥引起的。后来发现有10多个孩子都出现了流鼻血症状,这才想起在开学的那天下午,也就是9月3日,校园里就飘来一阵刺鼻的气味,大家猜测可能是这个引起的。

“其实,学校、老师也是受害者。”面对家长们的质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从开学第一天开始,他们就闻到一阵阵刺鼻的气味,“都是从远处飘来的。”

有位老师说,学校停课后,很多家长开始质疑学校,说是因为刚装修好,用了一些不好的材料或油漆,导致了学生出现不良症状。“教室内外墙面,早在几个月前就粉刷好了,而学校内部的材质,也基本没有刺激性气味。”跟着这名老师,记者在几间教室走了一圈,确实没有闻到刺鼻的味道。

不过,记者随后从家长处了解到,在事故发生前,学校南侧有教师楼在进行粉刷,而学校屋顶也在浇灌沥青,产生了一些刺激性的气味。

污染气体到底从哪来

家长将矛头指向附近工厂

6日,更多的家长将矛头指向了周边各式各样的生产加工型企业。

一位在学校旁边住的居民告诉记者,由于这些企业的存在,他们长年不敢开窗。

记者注意到,在学校西侧有3幢高层住宅楼,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这些高档的楼房在竣工后,至今没有人入住。“我们听说,很多已经买入的住户,都不愿在这里装修、居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周围的气味实在太大了。”

学校的对门,是当地的垃圾中转站。学校的西北侧,有几家塑胶企业。事情发生后,已停止了生产。记者走近这几家企业后发现,大部分企业大门紧闭,透过窗户,记者看见里面堆着大量金属制品,敲门无人应答。而在它们的厂区周围,记者不时还能闻到一股股刺鼻的味道。

沿路往东北方向,是一家屠宰厂,还有几家利用废旧塑料袋生产塑料粒子的小作坊,隐蔽在稻田中间。其中,有3家小作坊,在事情发生后的当天下午已被相关部门拆除,6日已闻不到刺激性气味。

而在家长们看来,污染周边空气环境最大的企业就是位于学校东侧的“东方电镀基地”。

6日,当记者赶到这个化工基地时,恰巧碰到一名20来岁的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出现流鼻血、昏迷,被工友抬出厂区。

据当地居民介绍,这个基地有数家电镀企业,“每天晚上向外排废气,已持续好多年了。”记者走进基地,闻到一股股非常刺鼻的气味,三五分钟后,咽喉开始疼痛。

不过,在记者走访这些企业的过程中,多数企业都说自己并没有排放污染气体。

学生回老校区上课

乐清教育局分管的王副局长告诉记者,孩子流鼻血到底是什么原因,还要等卫生、环保等方面的检测结果。因为老校区很多是危房,为了不耽误孩子上课,教育局已经组建施工队伍,在老校区搭建板房,估计孩子们能在老校区上课。

6日,校长朱启明一直在老校区,他说,作出回老校区上课的决定,一是考虑学生课程不可耽误,二是腾出时间给环保部门追查污染源,“不然,在污染源不明情况下,反复出现污染气体,停课事件还会再次发生。”

6日上午,乐清市环保局已分三路对学校周边进行了环境检测。“可以肯定,这些不按环保标准、随意排放废气的企业构成了这起事故的多方面原因。”

 

乐清环保局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已对学校周边28家化工企业进行了调查取证,其中包括塑化、热处理、电泳等污染严重的企业。执法人员在学校附近的一草木堆中,排查到一处腌制咸菜堆,气味异常刺鼻难闻。经查,该咸菜堆为当地一住户废弃。

乐清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的一位姓陈的领导表示,他们已经强制拆除了3家无证作坊,这3家作坊分别从事电镀和塑料加工,均存在违规排放废气或废物。同时,他们还对另外3家作坊停水停电,以作进一步处理。“下一步,我们将对未达环境标准的企业,提出整改意见,一旦发现排放超标,将做出停业整顿、断水断电等处罚措施。”

不过,乐清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因为在事故发生后,他们已无法取得事故当天的气体,所以,要准确分析真正构成事故的气体,“目前看来,难度很大。”

另外,环保部门着重在“东方电镀基地”设立了3个监控点,一旦发现排放污染气体,将及时进行监督。

温州小学生中毒调查结果:空气污染为主因

9月6日,温州乐清市环保局在学校内部及周边选择9个检测点进行废气排放检测,发现乐清市东方电镀有限公司排放的铬酸雾略有超标;磐石西村和北白象镇第九小学内被油漆后的钢架堆放点环境空气中检出有铬酸雾(油漆已停止作业),学校内已油漆的钢架堆放点、废油漆桶堆放房间均有检出内苯和甲苯,但污染源还需进一步监测确定。

事件发生后,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市长陈金彪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要求高度重视,迅速查明原因,果断处置事件,尽快复课。

温州乐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市领导统一部署,环保部门、北白象镇立即开展异常气味来源查找工作,教育部门立即疏散北白象镇第九小学全体师生并暂时停课。

9月5日下午,乐清市环保局对学校内部和周边1公里范围进行全面排查,发现学校周边有企业31家,涉及化工、电镀、喷塑、服装等行业;学校正对体育馆钢构进行刷漆,对教学楼顶用沥青做防漏措施;附近居民区未发现有人员出现异常情况。

该局还会同北白象镇对学校周边排污企业进行了联合大整治,拆除了3家企业的违章建筑,对3家企业进行断电断水,并责令2家企业停产。

9月6日,乐清市环保局在学校内部及周边选择9个检测点进行废气排放检测,发现乐清市东方电镀有限公司排放的铬酸雾略有超标;磐石西村和北白象镇第九小学内被油漆后的钢架堆放点环境空气中检出有铬酸雾(油漆已停止作业),学校内已油漆的钢架堆放点、废油漆桶堆放房间均有检出内苯和甲苯,但污染源还需进一步监测确定。

9月6日上午,乐清市委副书记、市长林晓峰和副市长赵明皓专题听取了北白象镇和环保、教育、卫生等单位负责人的汇报,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对处置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9月7日下午、晚上,该市市长林晓峰与副市长赵明皓、政协副主席徐杨和温州市环保局副局长林曙坐镇北白象镇,充分听取各方面情况分析,深入研判事件进展,进一步部署和推进事件处置。

会议明确由监察局牵头会同环保、教育、质监部门迅速查明原因,并由卫生部门牵头对有症状学生进行及时检查治疗,确保学生康复;教育部门牵头精心组织,确保学生尽快恢复上课。

环保部门牵头抓好污染源排查监测工作,依法打击非法生产和排污,北白象镇牵头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并成立教学秩序恢复、污染源监测研判、企业整治等六个组,抽调人员,落实职责,迅速开展工作。

目前,北白象镇第九小学学生身体状态正常,学校内部已无异常气味。乐清市教育局已决定于9月9日复课,地点设在北白象镇第九小学老校区,现复课前的准备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乐清市环保局正委托温州市级专业检测机构对学校内部及周边大气环境进行持续监测,并会同北白象镇对学校周边涉及违章建筑的排污企业一律予以拆除,对未经环保审批的排污企业一律予以断电断水、停产整治,对违法排污行为依法严厉打击。

学生疑似中毒是对校址选择的巨大讽刺

搬迁进入新校区,仅仅三天的时间,学生就出现疑似中毒现状。这背后的根源无疑是周围企业的违法违规排污、违章建筑等造成,加上学校正在进行油漆粉刷释放甲醛。综合因素直接导致学生疑似中毒。但是,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能被遗漏,那就是学校的新校区缘何选在这样的地方,选址的过程与决策最终是如何通过的,选址通过之后的环境评估又是如何通过的,这才是这次学生疑似中毒事件的症结所在。所以,追问这起事件的时候不仅仅要寻找企业违规违法的现实,更应该追问学校选址的科学性。

 

对于一所拥有1000多名学生的小学,从老校区的搬迁到底有没有必要,这首先需要科学论证。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所小学要从老校区搬迁到新校区呢?既然现在学生能够在老校区复课,这本身就说明不存在容纳性问题。那么,会是什么样的问题导致学校必须搬迁呢?如果不将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如果从老校区到新校区的决策过于随意,受到伤害的只能是学生和教师们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将新校址选择在这样一个工厂林立的地方。如果老校区真的因为安全隐患、规模太小等客观因素不得不搬迁,这值得肯定。但仍旧需要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打消其中的疑虑。

另外,在新校区的选择上为何确定这样一个地址更是值得深思。这里工厂林立,污染严重,难道之前没有考察过?选择校址的程序到底是不是公正呢?这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因为校址的选择应该以学生和教师的健康为主旨,要远离闹市区,有一个相对平静的周围环境,尤其是环境污染坚决不能围绕学校。所以,在这次事件中暴露的是选择校址程序的漏洞,有没有经过专家论证、集体听证等程序就匆忙将校址决定,无疑为学生的健康埋下巨大隐患。而当假设有着这样合理程序的时候,环保的评估如何通过又将成为一个现实难题。

按理说,学校选址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评估,拒绝污染。既然,新校区周围工厂众多且多家企业排污违规,造成污染严重。那么,在学校的环保评估中如何顺利通过的呢?到底是环保部门的渎职行为,还是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合谋”?这同样需要给公众一个交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安全,不容小觑。由此可见,这尽管是从表面上看是一则学生因为周围环境污染而疑似中毒的事件,却更够牵出其中教育主管部门在为何选择新校区、如何选择新校区的暗疮,值得整个社会引起警惕。

温州小学生流鼻血案需要拷问政府责任心

乐清市环保局对学校内部和周边1公里范围进行全面排查,发现学校周边有企业31家涉及化工、电镀、喷塑、服装等企业。如此多的化工企业,居然和学校规划建设在一起,真不知学校在建设之前,是否通过了环评?31家化工企业是否通过了环评?当地政府在规划时,难道就没有想到过化工企业有污染吗?

把学校建在诸多的化工企业之中,让孩子们从小生活在有毒的环境之中,不仅仅是在毒害孩子们的身体,更是在毒害整个民族,不但孩子们不能正常成才,估计孩子们的下一代也会饱受“变异”之苦。

温州小学生流鼻血案,真正拷问的是政府的责任心。从此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地政府连基本的规划常识都不具备,估计在规划中,在学校的选址中,是在拍着脑袋决策,全然不顾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在学校建设之前,当地环保部门是否真正做过环评?难道环保部门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还在把学校,把学生往“毒坑”里推。

由此可见,当地政府部门,尤其是环保部门,是毫无责任心的。虽然短时间的停课,短时间的排查可以解决一时之难,但却不能解决根本之痛。当地环保部门对学校周边的3家企业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对3家企业进行断电断水,并责令2家企业停产的措施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埋藏在学校附近的定时“炸弹”依然存在。

因此,对当地政府部门而言,应该有真正解决问题的责任心。要认真查一查为何会导致规划和环评的重大失策。新建的学校是否能继续上课?是再次迁建学校,还是让化工企业彻底停产?由此造成的损失应该由谁来买单?

总之,温州小学生的流血案,不仅刺痛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心,更是在警示各级政府部门,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严把政府责任心,要真正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准绳,切莫拍着脑袋决策、胡乱作为。

19名学生流鼻血:怎能靠孩子身体“检测”污染

小学生们流鼻血“检测”出了当地空气污染。不过这样的“人体检测”未免让人感到悲哀,它反衬出环保部门的失职,揭示出当地政府对于儿童安全的漠视。

虽说环境污染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新闻,已不鲜见,但是污染降临到孩子头上,却是人们难以容忍的。这么小的孩子,他们的未发育完全的身体,如何能抵御污染的伤害?这样的伤害,又会对他们未来的成长,造成什么潜在影响?这些问题,不仅令受害学生家长心焦,也让公众揪心。

 

事件发生后,乐清当地已查处了学校周边30多家电镀、喷塑、注塑等无证重污染企业。而北白象镇第九小学的师生,也迁回老校区恢复上课。不过,关于此事的一些疑问,依然悬而未解。

其一,教育部门和学校是否尽到了责任。第九小学的师生,在有毒的空气中,学习生活了3天,为什么污染没有更早被发现?开学之初,学校有没有收到学生身体异常情况的报告?乐清环保部门发现,第九小学内已油漆的钢架堆放点、废油漆桶堆放房间内,苯和甲苯均有检出,这些是否造成污染伤害的叠加?显然,这些细节需要进一步查清。

其二,环保部门为何没有及时采样,找出罪魁祸首?9月3日出事,9月6日环保部门才开始进行空气检测,一些听到风声的污染企业,恐怕早就停产了,污染源当然会找不到。乐清环保局解释说,没有设备对气体进行采样和检测。乐清当地这么多可能排工业废气的企业,环保部门竟然没专业检测设备,那么其日常监管,怎么开展?即便自己没有,要求上级支援,几小时恐怕也够了,何需3天?

其三,学校周围污染企业为何如此密集。距离工业园区800米,周边大量无证重污染企业环绕,这样的地方怎能建学校?当地政府回应说,当时学校选址时,周边并没有这么多企业包围着。可问题是,既然这块是教育用地,那么周边怎么能批准建这么多工业企业?当然,一些无证重污染企业,是没有审批的,可是它们在监管部门眼皮底下开工生产,如此监管难道不是形同虚设?

小学生们流鼻血“检测”出了当地空气污染。不过这样的“人体检测”未免让人感到悲哀,它反衬出环保部门的失职,揭示出当地政府对于儿童安全的漠视。

无独有偶,9月2日,沧州一小学大量学生出现咳嗽、眼睛发涩流泪的症状,经检测,他们的教室内甲醛超标竟达4倍,污染源为课桌椅和木门。再联系起近些年一些地方的学校屡屡发生儿童血铅超标的事件,我们不禁要发问,何时才能不靠孩子的身体来“检测”污染?

【启示与思考】

每一次“重视”,往往都在出了事情之后;每一次“极大关注”,都是在付出代价之后。学校周边有企业31家涉及化工、电镀、喷塑、服装等企业。如果不是孩子们大面积流鼻血,估计这颗隐藏在学校附近的炸弹会继续潜伏。  

对于此事,当地环保部门在此事件上仍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法规规定,新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必须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在通过验收后才能交付使用。但乐清当地的环保部门,显然没有尽到应有的监管责任。在审批环节上没有做到严格把关,纵容了这些小型企业作坊的无序发展。

除了执法环节上的疏漏,我们也应看到,当地环保部门监测空气质量的技术能力,也已经远远落后于实际情况的要求。据乐清环保局总工程师陈加强说,因为乐清环保局没有设备对气体进行采样和检测,所以针对污染源的调查,只能拖后进行。这也意味着,即便在有害气体蔓延之后,“缺乏设备”的环保局也难以及时地抓住肇事者的罪证;更不用说在事发之初,提前做出有效的预警。日常监测不力,事后追责无方,难道只能依靠学生们柔弱的身体,继续充当有害气体的“人体检测仪器”吗?

此外,学校在这起事件中的态度,也折射出当下环境安全领域的种种隐忧。据该校校长朱启明说,因工期等因素,新校区在一些基础设施未竣工前就投入使用,“待完工后再准备环评”。建筑以及装修过程中可能产生气体污染,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了解的常识。但作为一个学校的主管者,朱校长却执意边开课边装修,不惜让学生们以身犯险,着实不应该。从主观上说,这体现了校方人本意识的淡漠;从客观上看,也间接证明了当地环保部门监管不严,“环评”有名无实的现状。

虽然短时间的停课,短时间的排查可以解决一时之难,但却不能解决根本之痛。当地环保部门对学校周边的3家企业违章建筑进行了拆除,对3家企业进行断电断水,并责令2家企业停产的措施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埋藏在学校附近的定时“炸弹”依然存在。

尽管近几年,民众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长期以来,“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维,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给一些存在污染的企业以政策性保护,出了问题再去“集中治理、全面排查”,这种亡羊补牢式的做法几乎成了一种惯例。如果这样的思维不改变,那么我们的未来将失掉发展的活力。牺牲掉下一代的生命健康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如此沉重的代价,是如何“补牢”也无法弥补的。温州小学生这起事件说明,在环保问题上需要“全面排查”的,不仅仅是违规企业;环保、教育部门那些落后的意识和做法,也需要做出深刻的反省与整饬。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25/7362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