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资讯
老区高校应发扬“石磨精神”
2013年09月25日 10:07
2013年是国家《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的开局之年。在国家对革命老区振兴提供的相关政策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呈现新形势下,探寻老高校在革命老区振兴中的特殊作用和寻找老区高校发展的特殊道路,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方面,老区高校大多数地处省级中心城市之外,自然条件、发展基础较差,争取教育资源的能力较弱,迫切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倾斜支持,以加快发展。同时,老区高校大多数是地方本科院校或专科学校,兴办高等教育时间较短、实力较弱,与211高校、重点大学无法相比,但是由于老区高校一般处于边远山区、民族地区,有的还是边疆地区,教育水平落后,因此,老区高校已经是当地甚至周边数百公里范围内的最高学府,肩负着提高地方教育水平和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的重任。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高校普遍面临着系统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和系统内部的激烈竞争。老区高校也不例外。
笔者认为,老区高校必须立足老区及周边地区,充分挖掘本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主动服务地方,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之路。而挖掘本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挖掘老区本身因“革命”而形成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比如“石磨精神”。
无论南方北方,石磨是绝大部分革命老区都曾经用过的主要农村粮食加工工具,在革命年代都是老区的宝贝,成为一代又一代老区人精神的生动写照。“石磨精神”可以解释为十六个字,即“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磨砺成才”。
第一,团结合作。石磨是由上下两扇组成的,石磨里必须凿上一些槽,槽与槽之间的整合,上下之间的合作,和围绕一个核心在旋转,才能够称之为“石磨”。
团结合作是地处非中心城市、社会资源匮乏的地方高校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没有团结,就没有革命的发展壮大;有了团结,才会出干劲,出合力,出成绩。讲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领,真团结是大境界。我们要增强团结意识、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做到政治上互相信任不猜疑,思想上互相交流不隔阂,工作上互相支持不拆台。
第二,艰苦奋斗。当年老区的革命者和老乡们都是靠石磨来磨豆腐、磨玉米,来供给自己的生活,克服了众多的困难,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自始至终一直在这里坚持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众多生于民族危亡之时、存于革命老区的地方高校与时俱进的精神底色,是各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于激励一代代老区教育人士积极投身地区教育事业,产生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时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本色,意味着保持一种生活准则,一种工作作风,一种利益观念,一种精神状态,乃至追求一种高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
第三,克难攻坚。无论多么坚硬的东西,石磨都能把它磨碎,磨成粉。比如黄豆,把它磨成豆腐;玉米,把它磨成玉米糊。几十年来,老区教育事业走过一段又一段艰难困苦的日子,克服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困难,任何困难都被转化为动力,这是我们老区教育人最不屈不挠精神品质的象征。
克难攻坚是受老区精神滋养的地方高校多年形成的集体力量。老区的近代教育事业一般诞生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造就了老区教育人不畏艰难、挺拔前行的品质,孕育了克难攻坚的办学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支撑了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才有了学校今天的发展壮大以及未来的发展。
第四,磨砺成才。石磨通过千转万碾,最终还是为了生产出更适合人们食用的食品。抗战时期,老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革命人士;解放后,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时期,老区还要培养一大批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通过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克难攻坚,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和学生,最后的落脚点是成才。
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人才,这是老区高校办学的主要目的,也是更切合现实的目标。这就要求学校的定位和战略规划上,要紧跟地方的定位和长远规划,学校的招生办学、毕业就业、志愿服务要立足老区及其周边地区,学校的学科调整、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主要依据地方的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社区民生、文化传承乃至政府决策与咨询。
(作者:百色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于川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25/7364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