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打破“教师终身制”的理性分析
2013年10月03日 20:12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中国教师将告别铁饭碗资格实行五年一注册
综合《京华时报》、《北京日报》、央广报道,教师这一职业将不再是终身制。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要打破教师的铁饭碗,实行五年一注册。
近期校长性侵幼女、教师体罚学生等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教师素质问题的广泛关注。就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内将出台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为师德划出“红线”,越线教师将受到严惩。而性侵女童是违法行为,已不能简单定性为有违师德。
建立师德考核评价规定
在2013年6月14日举行的北京2013年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被曝光师德沦丧的教师都是教师队伍中的败类。全国现有教师1442万,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教书育人的楷模。对于严重违背师德的行为,教育部坚决反对,并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工作,依法严惩,将这些人清理出教师队伍。
许涛表示,今年,教育部将在大力宏扬教师高尚情操的基础上,建立教师师德长效机制,出台相关文件,划出师德“红线”。据透露,该文件将对教师违反师德规定的行为提出明确界定,建立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教师如有从事有偿家教、体罚学生、违反教育规律增加课业负担等行为,都将依照文件规定受到处罚。而性侵女童是违法行为,已不能简单定性为有违师德。许涛表示,通过此举“用高压态势守住师德底线”。
争议“三问师德红线”
教育部官员称要划定师德“红线”、“用高压态势守住师德底线”,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赞同,认为此举能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性,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不过,也有一些人表达不同的观点。
一问:师德“红线”是否可以划定
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朱锡庆发表长微博称,教育部官员宣称要划定师德红线不妥当。
他认为,道德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性规则,是基于大量事例形成的民间共识,民间禁忌及防止触犯禁忌的巧妙方法都来自于从海量案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教育部官员)并不具备确定道德规范所需要的来源于海量案例的一整套细节化的知识。同时,没有见过真正有广泛约束力的道德规范是官方制定的。”
朱锡庆称,权力不可以随意制定道德规范,如此出台的文件将只是一纸执行不了的空文。
据了解,教育部门此前曾多次出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规定教师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不过,道德规范显然缺乏约束力。
二问:用“红线”评判教师是否现实
教育界人士、网友杨亚军发博文认为,为师德划出“红线”,用师德来评判教师,实际操作起来难度确实很大。“师德问题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评判教师的师德表现必须要用事实说话,谁师德高尚,谁师德低下,谁来评判,怎样评判,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好的事情。”
杨亚军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师德滑坡的根源分析,从着力改革“应试教育”,净化教师队伍和规范办学行为入手,彻底改变教育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这样从教育体制上转变过来,才能扭转师德下滑的趋势。如果仅是以考评师德表现的方式来约束和规范教师行为,收效肯定甚微,因为这里面人为的因素很多,就是考评出来的师德表现也并不一定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很难有说服力。因此,解决师德问题需要治标,但关键是要治本。
三问:道德红线能否遏止“禽兽校长”
福建省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永红认为,教育部划师德红线,但是有很多事与道德无关。比如猥亵学生,那更不仅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是病,得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教育部出台这一规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类似问题,应该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
熊丙奇称,从本质上说,校长、教师侵犯学生的权益不是师德问题,而是法律问题。所以,现在不是要出台所谓的师德考核规定,而是要严格地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真正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中所规定的保护学生权益的条款,而不是让这些条款只是停留在文本上。
为师德划底线或是无用功
道德底线,是人们应该遵循的社会道德最低警戒线,是个人心中的一把戒尺。与人而言,底线充其量是一种道德守则,即使是具有惩罚性质的条款,也不具备法律效应,更无权处罚他人。教育部门此番意欲划出师德底线,对老师进行更为严格的约束,这样的条条框框果真能制止教师侵害青少年的行为吗?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道德本没有了可见的条框,靠自觉、自我修养和集体的精神共识,如今要靠“相关文件”对道德明码标价,让全国教师都踩在这一“底线”上行事,可谓悲矣。同时,教育部门并不是立法部门,所谓的“师德底线”并不具备法律效应,怎能真实有效地遏制不法行为?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被考核的项目并不少,“红线”增加教师考核的条条框框只会增加教师的教育负担,“严重违背师德行为的将清理出教育队伍”,这一含糊不清的限定并不能有效防止不良行为发生。
此外,师德是一名教师上岗就职的基本匹配,理应“从头”培养。师德培养的重点本该在师范院校,教师素质的把关在于师资招聘,教学效果的形成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不该将所有的问题归结在教师身上,归结于师德的缺失。任一职业队伍中,均存在个别犯错的人,若将个别当做一般,不仅盲目放大问题,也是对“师德”的误解。教师行列中之所以不断出现性侵、体罚学生的案例,不应归咎于师德的沦陷,而在于法律法规的缺失,监管和执行力度的不严。若将这一法律缺位归于道德缺失,问题将无法根除。与其大费周章地规范师德底线,不如加强法律审判的执行和监督力度,加大法制教育、增加社会教育机会,加强学生自尊自爱教育和自我防范意识教育,从根本上防治。
教师告别铁饭碗,才能捧起师德“金饭碗”
教师五年一注册有点像是公务员考核,虽说未必就能完全打破铁饭碗,但是有规定比没有更好,多少有些约束力。
有人说,教师队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猥亵学生已经超越了道德的底线,属于法律问题,不管注不注册都应依法严惩,直接清理出教师队伍就是了。也有人说,用师德来评判教师,操作起来难度很大,谁师德低下,谁来评判,怎样评判?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师德并非完全是虚的,也有实的,如:从事有偿家教、体罚学生、违反教育规律增加课业负担等行为等,这些可以进行量化,不能说完全是虚。
真正来说持不同意见者担心的是,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有的教师都得进行过滤,会带来误伤或者产生一些矛盾。其实此种担心无须过虑,“已经在岗的教师不用参加资格考试”,只要符合条件直接进行注册,而对师德有问题者却是一道难过的坎,实行一票否决。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新加入的却更加严格,“将组织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入口比起以往更为严厉。此种老教师按老办法,新教师按新办法,不仅有利于稳定和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而且有利于打破教师终身制。
不可否认,在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是好的,他们辛勤工作,教书育人传德授业,但是光靠自我提高或者维持道德水准还不够;同时,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水准各有不同,要好上加好,优中加优,还必须要有激励机制,倒逼机制。五年一注册是对教师师德提升的一种激励,也是对于处于道德低下者的一种鞭策,不提升就会落伍,而落伍很有可能就被淘汰,为此教师们必然要加强自我约束,最起码不能做明显有违师德的事。
从目前公务员每年考核的情况看,并非没有一点压力,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辞退,有不少公务员受到相应的处分。由此,教师五年一注册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注册,其中也有淘汰者,淘汰师德低下者,整体素质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此种注册无疑有积极意义。
【启示与思考】
要不要打破教师终身制,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支持者认为,教师终身制让一些教师不思进取甚至自甘堕落,所以应打破,用“换血”的方式来保持新鲜的血液;而反对者则认为,教师终身制不可打破,因为只有终身制,才能让教育工作人员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教育生涯,更加放心地去创新教育事业,也才能更好地引进教育人才。现实如此,大抵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直未达成共识,也一直未有“公论”。
对于“教师终身制”,应客观理性地去进行分析。一方面,教师终身制也不是洪水猛兽,校长性侵幼女、教师体罚学生等事件,跟终身制的关系不大,不过是人性之恶的体现,一些地方官员不也如此么?另一方面,打破终身制也不是灵丹妙药。公务员队伍有“不合格人员”,教师队伍有“不合格人员”,打破终身制,未必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众所皆知,教师终身制是没有原罪的,之所以问题频发,还源于教师的退出机制与淘汰机制缺失,才使得一些教师有恃无恐。但在《教师法》中,却是有“淘汰之说”的,只是现实中并未执行到位。该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显然,无论是性侵女生还是体罚学生,都在“淘汰之列”。可惜的是,当法律失去最基本的执行力,便形同虚设了。当“教师淘汰机制”遥不可及,一些自律能力不强的教师,他们的素质便不敢恭维了。这样逼仄的现实,给我们最大的提示是——完善教师淘汰机制迫在眉睫。只要“淘汰机制”是完善的、且被严格地执行,那教师终身制本身便是一个伪命题,自然,其对教师群体的震慑作用,便也显而易见了。
不唯独教师如此,任何的行业,无论是终身制还是聘任制,都应“有进有退”,有完善的“退出机制”,才能激活教育这一滩死水,也才能激活教师的创造力!故而,与宏观地讨论打破教师终身制的利弊相比,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淘汰机制似乎更为迫切!
所以,让考核具有操作性应有相应的政策对接。比如,由谁来考核,怎么考核,考核的结果如何评估,都应当更具可行性和科学性。一方面,不能为考核而考核,或者为改革而改革,既要体现效率,更要兼顾公平;另一方面,不同个体的差异,以及专业水平的不同等主客观因素,都应当考虑在内。至少应做到,这项政策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而不是增加其工作负担。如果让本已不堪重负的老师,又将为五年一考疲于奔命。为了数据,为了成绩,老师会怎样呢?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03/7364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