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曙光:文化的传承与转换

2013年09月25日 17:15

 

          

寮犳洐鍏?png

                 张曙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文化是个很大的概念,虽然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但是我们讲文化一般来说是以民族为单位的。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跟其他民族的文化就不一样,当然中华民族里面还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也都不一样。所以它既是一个很宏大的命题,同时又涉及到很多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方面跟我们文化自觉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构成了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背景知识。

一、  文化与文明

(一)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我们都了解,它是相对于自然和人的本能而言的,它不是指人的本能活动。我们如果要是不经意间打了一个哈欠,这是非文化的行为,但是我们今天到这来听报告,进行交流,那这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它是我们自觉的活动。文明我们一般来说指的是文化中的真善美的东西,但是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只有超越了能力和野蛮的,体现了人性美好的那一面的内容,我们称之为文明。人类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意识经历了非常长时间的演变,文化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久。

文化,既有广义的文化概念,也有狭义的文化概念。广义的文化概念可以指社会,比如我们这个地方讲的新石器文化,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换,如果要是从它的经济形态来说,这个时候就从渔猎就开始转向农耕文明。这个地方我们说的文化就包含着文明,还包含着社会组织,还包含着经济形态,是个广义的概念。但是我们今天比如文化部,他们所管的文化,应该说是个狭义的概念,文学评论、文艺演出等等,那么这是个狭义的概念。我们所讲的文化的传承应该说是从广义上来讲的。

 (二)文化自觉的定义

文化自觉是中央十六届七中全会提出的,这个概念其实是来自于已故的中国非常著名的社会科学家费孝通先生。费孝通先生最早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文化自觉什么意思呢?文化自觉就是一个民族,到了一定的时期,它应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一个彻底地反省,弄清楚这个文化从哪来,这个文化到哪里去,这个文化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所以我把它概括为反思文化及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通过这个反思达到什么目的呢?实现中华民族自身的现代发展。这是文化自觉它的含义。

文化自觉根本上是人的自觉,因为人是文化的人,那么文化是人的文化,所以通过这个文化自觉,我们所要达到的是人的自觉。就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来讲,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这种自觉,我们处在什么阶段呢?我们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我们为什么天天又要强调社会转型呢?像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文化自觉要反思的内容。

二、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天文与人文

中国文化刚才我说了,这也是个很大的概念,其实我们没有做分梳,因为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特殊性。这个地方我们讲的文化其实主要是以我们汉民族作为主体而形成的华夏文化。中国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可以追溯得非常久远了,比如在《易经》里边可以说就有了文化、文明、人文这些概念。

人文指的是人自身的这种活动而形成的比如人伦、人性。然后我们再概括人道,这就所谓的人文,人文的目的是“化诚天下”,用人文来教化天下所有的成员,使我们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殷商时期我们就有了文字,并且当时的这个甲骨文的文字已经有4千多个了。我们知道,其实我们这个汉字一般来说掌握4千到5千,我们要表达这个社会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情已经没有问题了,而当时的殷商甲骨文已经有4千多个字了。这个地方上边是个鼎,右上角是个鼎,右下角是编钟,这个代表什么?代表西周的礼乐文明。西周大家知道是实行的是分封制,政治上实行的是分封制,另外它的文化和文明的特点是礼乐文明。那么这样一个编钟还有鼎,大家知道这代表了当时贵族的身份,那个贵族和分封制是相并行的。这个分封制到什么时候就终结了呢?春秋战国,因为春秋战国导致天下大乱。孔子就有一句话说,他认为西周的文明达到了一种繁盛的地步,在孔子看来,就是要恢复这种礼乐文明。自从春秋战国之后,可以说礼乐文明在中国基本上就失传了,或者说又发生了非常大的转换,后来虽然有贵族,但是已经没有贵族精神了,为什么呢?就是这种礼乐文明基本上经过春秋战国这种社会转型这种形式可以说已经被瓦解了。

(二)中国文化的性质和思维的特点

中国文化内容当然非常丰富、博大精深,但是如果我们和西方的文化做一个比较的话,也可以抽出它的基本特点。

第一个特点生生,生生不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是生命,最看重的是生命的繁衍。不管是中国的儒家还是中国的道家这是共性,所以我把它列为第一点——生生。“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生之谓易”,什么是“易”?那个《易经》的易,可以有很多的解释。但是按照这句话来理解,它的核心是主张、维护人类的生生不息。这是中国文化的我认为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特点——生生不息。

第二是实用,常识理性就是我们中国人相信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相信的是健全的常识。我们虽然有实用理性、有常识可以应付日常生活,但是仅靠它不行,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

第三个特点就是和合。中国人是不太主张、不太推崇社会的分化,特别是我们害怕这个社会的分化到了一种分裂的地步,那么我们中国人看重的是什么呢?就是和谐。“中庸之道”,当然了,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同”。大家知道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而小人是同而不和”,可以说中国今天正在经过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一个不是“同而不和”,而是“和而不同”这样的局面,所以这是我们真正要达到的一种和谐社会。

 

三、西方文化的特点

(一)理性

奥林匹克运动是从古希腊发源的,它代表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古希腊人是非常理性的。而基督教主要是一种信仰,它跟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不一样,它是一种信仰的精神;人类自从走出大自然,其实我们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那么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人类自己要面对、自己要去解决。这些国家其实都不一样,差异很大的,但是相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我们感觉到它还是有一些家族相似性,所以我们对它做一个总结,那么我也总结了三点,第一点推崇理性

推崇理性主要是由古希腊和罗马人所创立的文化体现的特点,这个理性包括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所谓的理论理性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体现在我们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中的理性,这个叫理论理性,所以他是普遍的。这个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性、不存在一种物理学是美国的物理学,然后到了中国还有中国的物理学,我们一听这是胡说八道,自然科学是普遍的。那么实践理性就不一样了,实践理性指的是人的伦理道德活动、政治活动,它这个具有民族性、具有地方性、也具有社会历史性。那么这是第一个特点,西方人理性比较突出。

 (二)信仰

信仰主要由犹太人所创立的宗教文化来体现,当然犹太人所创立的这种宗教文化也经过了几个阶段。最初的犹太教,后来的天主教,再后来的就是基督教、新教。虽然形式在变化,但是精神信仰这一点是不变的,对上帝的信仰是不变的。另外由于基督教的这种新的伦理,它也成为后来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因素,就是接的每一个铜板都用来扩大再生产,这样的话你在大地上的这个行为就有了神圣性,那么这就是它的信仰。

(三)自由

第三个特点自由,古希腊就有自由民、有奴隶,有一部分人是自由民,而另一部分人是奴隶。这个在我们中国没有这个区分,在我们西周时期也好,在我们后来的春秋战国以后也好,在我们中国没有哪些人是自由民,哪些人是奴隶,没有这个区分。另外就是刚才提到的基督教的精神自由,而我们今天所讲的自由,这个主要是来自于英国苏格兰的自由主义理念。自由主义理念就认为人天生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天生的自由权利,所以他把这个自由看成是第一位的价值。然后平等,再然后我们知道,还有博爱,这个法国大革命时期,又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理念。

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的传承

我们下面给大家来交流第四部分的内容,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今天的话题其实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基本概念是文化,另一个基本概念是文明,刚才我们说了,文化和文明其实是不一样的,文化这个概念他包括文明。文化是指人有意识的活动,凡是我们有意识的活动都属于文化活动,而文明是指的文化活动中那些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我们首先把他们两者区分开,就文化来讲,我们只能是传承和创新。每个民族的文化都要首先继承下来,并且在这个继承中根据历史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来进行创新。我们不能因为改革开放,因为我们要社会转型,我们就把中国传统文化扔掉,文化是不可能把它扔掉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文化一方面它是我们生活的工具,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人的基本的规定性。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了,那我们跟禽兽就没有多大区别了,人之所以为人,根本上是在于我们有文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化我们只能是在传承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而不可能像对待工具一样,像对待我们的服装一样,我们到夏天就穿得单薄了,我们到了深秋就换上深秋的服装了,想把它穿上就穿上,想把它扔掉就扔掉,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文化我们首先来看它的传承,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性的遗传方式。如果说动物它只是靠生理遗传,生理遗传一般来说就是它的父代有什么本领那么他子代也有什么本领。但是他很难积累,更不要说扩展他的本领。人他可以以文化来作为遗传方式,这个是在我们的生理和身体之外进行遗传。这靠的什么?靠的是语言符号,靠的是文字符号。并且这个语言符号还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进行传播和创造,从而使得这个文化和文明不断地发展和提高。特别是教育学习活动的开展,文化的因革损益和文化传统的形成。文化一旦形成,它是不是不变呢?按照孔子的看法他也是变化的,称之为因革和损益,主要指的是变革,变化,那么损当然是减少,而益是增加。也就是说文化在它的留变的过程中他是会发生变化的。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华夏的文化,我们今天所说的华夏的文化,已经融进了很多少数民族的经验、智慧和创作,我们今天的中华文明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文化也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我们说人类社会遵循优胜劣汰法则,动物界遵循这个法则,文化其实也遵循这个法则。如果你的文化落后了,慢慢的也要会被淘汰掉;如果你的文化是先进的,它就可以保持生机和活力。所以文化也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

(二)文化的创新

下面我们来看文化创新。文化只要是有变革就必定意味着有创新,文化随着人的能力和自由意识的发展而推陈出新。在三个方面有变化:第一个层面是器物。这是最直观的,像我们房间里边的这些器物,电灯、麦克风,我们知道这都不是我们祖先创造的,这都是从西方来的。当然,我们掌握了这个技术之后,我们自己也可以创造。第二个层面是制度。我们现在所实行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已经是现代社会的制度了,不仅有党的领导,而且还有人大、政协和法院等。第三个层面是观念的变化。观念的变化虽然非常难,特别是观念中的信念,人的信念一旦形成,有的人甚至终生都很难变。但是我们近代以来,遭遇到这么大的一个社会的变革,那么中国人的观念的其实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过去经常讲一个词叫代沟,代沟意味着老一代跟年轻一代观念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对有些新事物,年轻人特别欣赏,但是老人可能就看不惯了。现在代沟这个词慢慢不用了,是不是意味着不同代的人之间观念已经弥合了?我们发现不是这样,而是代沟的现象现在已经普遍化了。普遍到什么程度?据说90后的已经瞧不起80后的了,00后的说我们跟你们90后的又不一样了。代沟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过程中,观念的变化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很频繁的。所以文化的创新它不仅体现在器物层面,而且在制度和观念这两个层面都有体现。而文化的繁荣和衰败取决于人的文化理念和社会性的活动。今天中国的文化,要真正地获得一个大的发展,要真正地把我们这种文化推向国外。我们现在提一个概念叫提升文化软实力,要真正地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今天特别强调,文化的繁荣也好、衰败也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要有新的文化理念,当然了,随之要有一系列新的社会性的活动,比如像我们今天这个讲座。我用中国的文字给大家做一个说明,你看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的“好”字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一个女性,你看这个女人在旁边,怀里边抱着个娃娃,甲骨文几乎就是模仿。但是到了经文这个地方大家会发现,发生变化了,发生什么变化呢?位置已经变化了,女子的位置已经变换了,后来基本的形状没发生变化,但是越来越抽象化了。从经文到小篆、到隶书、到行书、到草书,再到我们今天的楷书,仍然是女子。什么是“好”?女人生养孩子这就是好。你看这体现了什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第一个特点生生不息。我们最看重的是生生不息,西方人最看重的是自由。我们中国人看重的是要活着,要活下去,当然要活得越来越自由、幸福,活得越来越好,所以女子就是好。我们用这个文字的变化来说明中国文化的因革和损益。另外,节日这几年我们正在恢复,这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非常重要的形式,过去中国的节日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我们当做糟粕破除了。什么叫节日,被赋予生命和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叫节日,它是一个时间的节点,而这个时间的节点被赋予了生命和历史的重要的意义。比如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四个节日。春节意味着什么?春节意味着我刚才讲的新陈代谢。是不是?大年三十是个除夕,除夕过了,这就到了春节了,这就是一种新陈代谢。下面是清明节,清明节我们知道,清明节是送别或者祭奠已经去世的人,一方面这是很哀伤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春天来了,我们又利用清明节去踏青,所以代表了生死之间的这种循环。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节日里边唯一的,是对于一个文化人的祭奠,对屈原的祭奠,屈原之所以有端午节纪念屈原,不是因为屈原是三闾大夫,而是因为他是离骚的作者,他是一个爱国的诗人,他的离骚成为千古绝唱。中秋节,中秋节天气已经越来越冷了,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个寒意慢慢就升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恰恰是利用中秋节这个月圆的时候,八月十五来求得一种人的团圆,家庭的团圆,当然我们扩而广之民族的团圆,甚至整个人类的和平、安定,所以这里边都非常美好的含义。因此我们今天要继承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把过去的一些好的老规矩继承下来。看看哪些老规矩不适应时代了,要破除;哪些老规矩它里边蕴含了我们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还要把它继承下来,甚至发扬光大。

(三)传统文化的三大学派

下面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学派概括一下: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佛教。儒家内容非常丰富,我把它概括为两句话:仁智兼备,忧乐天下。孔子最看重“仁”和“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家都非常了解这样的话。而“仁、智”后来转化为我们今天讲的“德和才”。我们说一个人要德才兼备,“德”是“仁”,“才”是“智”,另外优乐天下,儒家从孔子、孟子、荀子以来,中国的文化人、知识分子也包括我们中国的每一代里边的那些社会的中间分子,都继承了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以天下作为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仁智兼备和忧乐天下是儒家最可宝贵的理念精神。道家讲道法自然。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这个话原来我们可能感觉抽象一点,或者离我们远一点,今天感觉已经非常现实了。为什么呢?工业化以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就应当从老子那里吸取这样一种智慧,如何使人类的活动能顺应自然界,达到天人合一。老子不是一个退避出事的人,他完全意识到儒家入世的合理性,所以他说一个人生下来当然要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壮大,这个孩子甚至将来还要建功立业,所以他叫知其子。但是再知其子,无论我们如何要求进去,要求发达,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是来自于母亲的,永远离不开母亲给你提供的源头的活水、源头的精神,所以要知其子、守其母,这样一种思想是很深刻的。现在很多人,为什么他在艰苦的时代,在他不顺利的时候,他能够奋斗,而一旦他功成名就,就消极了,甚至堕落了。什么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忘掉了老子的这样一种教导。佛教的我把它概括两句话:一个就是慈悲;一个是众生平等。虽然我们在今天还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中国的慈善事业也应该有个大的发展,每一个人的慈善心也应该有一个大的激发。首先对人类讲平等,然后我们再进一步把人类的平等推广到对生命的重视。这是我总结的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家的基本理念。中国人在近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创造性地又形成了新的家国情怀和天下意识,形成了公民的理性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和天下为公的意识,这都意味着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

 

五、文明的转换和新文明的秩序

文明的转换。前面我们主要讲文化,下面我们讲文明。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它指的是文化中的一些因素。哪些因素?真善美的因素,正面的因素。我们说文化中的文明,比如我们说你这个人说话怎么这么不文明,你怎么这么粗野,这就是指的文化中的因素。那么另外文明还可以指一种文化类型,比如说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它就是一种文明类型,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什么文明类型?农耕文明类型。中国人为什么从人际关系来看问题?就是因为在农业社会人跟人之间是直接打交道的,要么我们是有血缘关系的,或者我们是有地缘关系的,或者我们是有业缘关系的。中国人讲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生活方式是有关的。再一个我们往往立足于家庭来看问题,国家与国家也把它看成是家庭的关系,人跟人之间,社区跟社区之间也看成家庭关系,这个跟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是有关的。我们下边所要讲的文明秩序,大家注意还有文明的转换,主要指的文明类型的转换。而文明类型的转换大家看这个PPT下边的一段话,人类的文明形态已经发生了几次转换了。从渔猎文明,然后到农耕文明。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化主要是在农耕时期形成的,而在渔猎时期它还刚刚萌生,人的生存方式基本上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到了农耕文明这个时候文化才开始有大的发展,然后再到工业文明。我们今天中国人文明的转换恰恰是从农耕文明主导转向工业文明主导。再转向什么呢?后现代的文明。比如我们今天提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概念可以说就高于工业文明的概念。今天的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是工业文明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个环境污染,要维护生态的平衡,那么就要有生态文明的理念。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农耕文明的有些思维方式和理念在今天仍然可以发挥作用。你比如像这个24节气,大家现在经常还引用。这说明什么?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作用,另外在我们的农业生产中24节气也仍然发挥作用。再一个,里边所包含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这个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属于农耕文明,但是里边所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应该继承。近代以来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了,甚至中断了,很多人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道理都不讲,所以才出现那么多的问题。

所以我下面做了这样一个总结,就是我们今天的文明的转换,从农耕文明主导到工业文明主导的转变。这个变化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从地方性到世界性。农耕文明一定是地方形的,他不是世界性的,甚至我们刚才讲的24节气,在中原最适合,那是中原地区的农民发明的,你到了关外节气能够错半个月,你到了江南节气又要错半个月,这就说明它具有地方性。而我们今天的文化要从地方性到世界性转变。第二使从封闭到开放。农耕文明一般来说是比较封闭的,一家一户过日子,关起门来自成一统,而我们今天就要走出家庭了,甚至走出国门。第三是从依附性到独立性。小农在精神上是不得不依附的,一方面依附于大地,另一方面依附于官僚,往上还依附于皇帝;而工业文明它更能够培养人的独立的精神,经商的时候要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他培养一种契约精神,培养一种理性精神,还培养一种独立来经商的精神。第四是从情感性到合理性。中国人讲情感,对不对?非常对。但是我们应当注意,情感在哪个范围内让它继续发挥作用,在私人领域,在人际关系处理的时候,我们仍然要讲情感,但是在公共领域我们要更多地讲合理性,比如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我们要更多地讲这个事情合理不合理。第五是从潜规则到显规则。六是从实质性到程序性。

 文明的秩序。最后传统文明中关于人生在世的理念,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关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人际关系方面的合理经验和支持,这些我们仍然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在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条件下,文化创新也好,文明转换也好,可以说他越来越依赖于全民的、独立的、自由的创造性活动。这不仅仅是中央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大学老师的事情,也不仅仅是文化部的事情,跟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转换都有关系。下面这个图是一年一度在深圳召开的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这个已经成为深圳的一个品牌了,它的规模现在相当于广交会,并且引起我们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个代表我们今天的文化创新,并且文化和经济、文化和政治、文化和老百姓的生活可以说都是息息相关的。后面这几幅图其实是代表我们中国各个地区的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就形成了人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以我们的文化才有了多样性。今天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在趋同,哪些方面在趋同?我们发现在器物方面趋同,今天讲我们的硬件,我们的设备已经跟西方没有多大区别了,我们的中学,我们的大学,不管是楼房的建设,还是我们的这样一个工作条件跟西方都没有多大区别了,在硬件上趋同,在科学技术上趋同,在经济上趋同。但是在文化上、在审美上我们应该趋异,就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样的话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才能够不断地推进我们生活的发展,才能够不断地使我们的思维向前发展。我们的文化的发展也要充分地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并且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维护我们文化的多样性。我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文化的传承创新和文明的转型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谢谢各位!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25/7365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