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外资纷纷在华投资牧场 短期仍难缓解奶源之渴
2013年09月29日 09:05
国际私募投资巨头KKR(科尔伯格-克拉维斯)9月24日宣布,将与鼎晖投资、现代牧业成立合资公司并在中国建造大型牧场;恒天然亦在近期宣布将加速在中国的牧场布局。多个外资企业相继在中国“养牛”,能否缓解国内奶源之渴?
多家外资投资建牧场
KKR9月24日宣布,将与鼎晖投资、现代牧业新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并在未来18个月在中国合资建造两个大型牧场,投资总额约1.4亿美元。根据KKR发布的公告,这两个大型牧场的养殖规模将为1万头奶牛,牧场位于山东省商河县,KKR、鼎晖投资与现代牧业将分别持有61.5%、20.5%与18.0%的股权。
“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此次投资有助于为中国消费者增加优质原奶的供应。”KKR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刘海峰认为,安全健康牛奶需求潜力巨大。
(图片:9月20日,检验检疫人员登上位于山东日照港锚地的“百盛快车”号货轮对进口奶牛进行检查。)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欧睿信息统计,目前我国年人均液态奶消费量仍低于10千克,相比之下,日本和美国的年人均液态奶消费量分别为32千克与78千克。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居民对乳制品尤其是高端乳制品的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记者了解到,多个外企在中国设牧场的原因,主要还是瞄准中国市场,并旨在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对不同环节的市场相互渗透。
恒天然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秦敏9月23日晚表示,公司计划在2020年前建设5至6个牧场群,共30家牧场,最终在中国实现10亿升牛奶产量,并在饲料供应等方面形成规模效应。
此前,雀巢公司亦宣布将投资25亿元把黑龙江省双城市建成其在华最大的鲜奶供应基地。
奶源短缺之困难消
细心的消费者可能发现,最近在超市里想要购买到光明的鲜奶制品偶尔会缺货。王先生就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在超市购买光明的纸屋装鲜奶,可近一个星期以来,自己常去的超市却一直处于缺货状态。
近日,光明乳业回应称,由于部分产品的持续热销,加上连续高温,整个产能供应跟不上造成一些区域的超市里发生时段性缺货的情况。目前已加紧供货,承诺会尽快补足奶品满足市民消费需求。
“奶牛的产奶量和温度关联很大。由于奶源供应不足,一年中有几个月我们会把一部分酸奶用复原乳代替。”一个大型乳企的公关部经理介绍,事实上复原乳工艺更加复杂,成本更高,而且营养和口味上与鲜奶不相上下,但国内的部分消费者对复原乳有偏见,公司承受的压力很大。
(图片:新疆一家乳品企业牛奶加工车间)
曾有研究数据显示,4-20摄氏度是奶牛产奶量较高的温度。超过25摄氏度,产奶量出现明显下降。如果超过35摄氏度,产奶量甚至可能下降四成以上。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说,一般上半年能完成全年牛奶产量的60%,下半年完成40%。但今年情况特殊,上海一些牧场下半年可能只能完成25%到30%。
奶源之困并非个案,我国很多乳企自有奶源都难以自给自足。根据中国奶业协会的统计,2012年全国奶牛存栏预计为1440万头,与2011年持平;牛奶产量3744万吨,同比增长仅2.3%。而同期,乳制品进口114.6万吨,同比增长26.4%。
欧睿信息咨询分析称,过去五年,中国乳制品消费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尤其是对高端优质乳制品的需求增速远高于整体市场,使高端乳制品市场份额从10%上升至19%。
艾格农业预计,2012年我国生鲜奶的产量为3850万吨,而市场的供给缺口在250万吨左右。“根据2013年我国乳制品消费的增长预期,供给缺口会达到300万吨以上。”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预计。
在不久前举办的2013年中国乳制品贸易与产业发展论坛上,商务部外贸司商务参赞江伟预测,2013年乳制品进口或将达到160万吨。
能否缓解奶源之渴?
在国内不断渗透的外资企业,能否通过在国内投资牧场缓解奶源之渴?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认为,投建奶源基地,投入大、周期长,建设一个安全的奶源基地需要3-5年时间。原材料、饲料、人工成本上升,对于不管是自建牧场的中国乳企,还是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乳企都是同样的挑战。
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也表示,牧场规模越大并非规模收益就越高。在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养殖模式。
艾格农业预计,虽然印度、中国和美国等许多国家均大量出产牛奶,但中国单是配方奶粉市场规模,到2017年就将增至250亿美元,可能仍将依赖进口。
乳业专家王丁棉同时也表示担心:“由于我国消费者对奶制品仍然存在整体不信任感,不少高端奶粉甚至液态奶仍然以海外奶源甚至原装进口为‘食品安全’的标志。在国内投资奶源,要真正解决安全溯源,才能逐渐赢回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奶源的信任,解奶源之渴。”(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29/7370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