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案例】应当理性看待“晨读奥巴马”

2013年09月29日 13:37

 

【文化产业案例】

【事件介绍】

1

合肥中学生晨读奥巴马演讲引争议

9月4日是新学期开学第三天,在学校的安排下,合肥寿春中学的3000多名初中学生,统一在早读课上读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篇开学演讲稿。

这份演讲稿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9月8日在美国阿林顿中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这篇题为《我们为什么要上学》的演讲稿中,奥巴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一些美国人的事迹,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是因为“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奥巴马说,或许你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创造家,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上做几次实验,你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天赋。

另外,奥巴马还在演讲中说,一些人可能没有有利条件,但是“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每个人要对自己担起责任。

最后,奥巴马说,并不是每件事,都能在头一次尝试时获得成功,“最最成功的人们往往也经历过最多的失败,但人不能让失败左右自己,而是要从中吸取经验。”

记者了解到,这份演讲稿是经合肥寿春中学副校长孙叶青提议,校长吕道奎同意后发给学生的。

新闻跟踪

近日,新学期开学,合肥寿春中学3000多名初中学生统一在早读课上诵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开学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上学?》。此举引起议论纷纭,更有网友质疑,该中学为何舍中国传统经典而取西方总统演讲稿?9月5日,寿春中学有关负责人表示,奥巴马演讲稿是励志文章,有利于孩子发现和坚持自己的梦想,但只是早读材料的其中一篇。

校方:对国学也很重视

9月5日,寿春中学教学部毛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早读是寿春中学的一项教学活动,古今中外的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早读的材料。“我们以梦想为主题,引发孩子坚持梦想,拟了一些励志文章,奥巴马的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仅仅是其中一篇。实际上,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非常重视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传统文化名人的文章,都是我们选读的内容,比如中国素质教育大讲堂首席讲师郑子岳教授的励志性文章。以此告知孩子我们的文化取向,重视自己的国民文化,海纳百川,真正立足于世界中,必须有一种博大的胸怀。”

对于早读奥巴马演讲稿引发的质疑,毛老师说,我们能够理解,每个人都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可能有些人过于敏感了。他表示,家长的反馈都非常认可,认为可以教育孩子发现自己的才能,对孩子的一生来说尤为重要。

 

专家:可学习外来文化

9月5日,国学教育方面的专家逄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读美国总统演讲稿增强了汉语表达的丰富性,也是学习西方文化的一种有益尝试。大家不必因为一篇文章而过度担心会影响学生的文化取向,反而,可以因此汲取更多外来文化的营养。当然,大前提还是要注重母语教育,才有可能与外来文化有充实饱满的对话。对自己的文化要有一种本位认知,立足于本土,敞开胸怀。母语本身也不是只局限于读诗经。

【热议】

汪昌莲:“晨读奥巴马”是拾人家皮毛

事实上,学校让学生早读奥巴马演讲稿,只是个仪式或形式罢了,不会坚持下去的,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孩子会在文化取向上“崇洋媚外”。更何况,奥巴马的演讲内容,无关政治只关教育,也比较励志,对世界各国孩子的成长均有一定帮助。倒是学校热衷于大张旗鼓地搞形式,值得商榷。与其“晨读奥巴马”,不如学习和实践美国先进教育理念。

美国中学生的课程很简单,大学入学测试的难度和水平更是只及中国的初中水平。因此,美国的教育被称作为“自由教育”。美国人认为中学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一个中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而中国的中学教育,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还被定位成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才教育。双方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个体,使其成为一个称职的文明社会公民;而后者之目标在于培养工具式的人才。

可以想象,美国的中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宽度、平衡性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基本的历史、人文和哲学教育,能够保证中学生至少具备基本的现代公民素质。而对不同领域的广泛而深入的涉猎,能够让中学生保持对科学研究和人际交往的兴趣,从而为进入大学、融入社会、提高交际能力打下了基础。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教育需要好好学习的。

不可否认,我国的教育既有教育观念上的问题,也有教学制度和管理上的弊端。长期以来跟着高考指挥棒转的应试教育,多年形成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有碍于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之长期形成的“学用脱节”、“考用脱节”的教育,也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发掘,这一切是与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存在差距的症结所在。因此,应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打破“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代之以全面综合的考量,既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服务社会的精神。

龙敏飞:晨读奥巴马跟“文化入侵”无关

学生早读课集体诵读奥巴马的演讲稿,一些人坐不住了,纷纷站出来表态,言“崇洋媚外”者有之,称“文化入侵”者亦有之……用鲁迅的话来说,这些人未免“敏感而又敏感”了。正如这所学校的副校长所言,在求学这个层面全世界都有共性,这才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如果凡事都跟民族信心、文化信心、民族自豪感、价值观、世界观等扯上关系,实在有些牵强。

笔者也曾看过这篇中文翻译稿,发现非常值得一读,尤其是对学生而言。如其中“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最最成功的人们往往也经历过最多的失败”等观点,其实是具备共性的,对美国学生适用,对中国学生同样适用。推荐给学生阅读,恰如其分。

其实,在早读课诵读奥巴马演讲稿一事上,给予过分解读实在没有必要。试问,如果我们过于固步自封,社会又如何进步呢?于任何文化而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早已达成的共识。而就文化、思想交流而言,从来都是没有国界的。换言之,早读课诵读奥巴马演讲稿并非洪水猛兽,亦不值得莫名惊诧,因为这不过是“取有用之演讲”学习之。

 

苑广阔:不妨把奥巴马看成“励志哥”

中国学生的早读课,读读中国的文学名篇、国学经典,这很有必要,也很好,但反过来说,那么多的早读课,拿出一堂两堂课读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稿,或者是其他外国名人政要的演讲稿,又有什么不好呢?部分家长的反对声音如果是在三十年前,五十年前提出来,或可理解,但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说出来,确实有些跟不上时代,给人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为了自己的演讲更能打动人,奥巴马不惜“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孩子们上学的意义。实际上成为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的奥巴马,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励志偶像,甚至在这个视频中,我们完全可以不把他看作美国总统,而只看作是一个“励志哥”,看看教育在他成功道路上的意义和影响。实际上,当一些家长对此提出异议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却表示看了奥巴马的演讲,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个演讲让自己开始思考学习的意义,学习对自己的作用。一篇演讲稿能有这个效果,就已经足够了。

教育应当给“早读奥巴马”一席之地

家长的议论,专家的建议,让早读“奥巴马演讲”更加令人关注,也使其正当性和合理性受到了质疑。于方式的肯定之余,更多的是出于对内容的“担忧”,“不一定用西方的东西”的矫情,“可读国学经典”的深意,难免使实施者陷入一种左右为难的困局——不尝试会被斥以教育僵化,尝试了又会认为方式不当,教学的改变都如此艰难,教育改革的难度则不言而喻。

所谓的素质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在价值与人格培养上,全世界都有共通性。那些经典的励志故事,那么名人的成长经历,那些感人肺腑的演讲,都是不分国界和种族的精神财富,都可以作为共通的教材而让学生学习。美国总统奥马巴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其经历本就是不可多得的人生教材,也已成为具有世界性的“励志偶像”。自然,承载其梦想与经历,记录其感触与经验的演讲稿,同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教材,何以要以“西方的东西”和“不是国学经典”而拒之于外呢?

不可否认,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这并不成为固步自封的理由所在。恰恰相反,民族的自信,当是兼收并蓄,在与世界性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显出民族性的优势所在。当前,国内应试教育的弊病日益凸现,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让孩子更加“诗意地学习”,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逐步由应试向素质转变,使教育模式实现质的递进,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也必须给“早读奥巴马”一席之地。

虽然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成共识,然而不能不看到,时下的教育问题已经超越教育范畴,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中最大的阻力在于缺乏一个宽容的环境,改与不改都很容易导致抵触与抵制。就拿减轻学生负担来说,从书包减重到作业减少,再到考试分数变成考核等次,每一次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未能完全获得外界的全力支持。甚至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补,老师减负家长补的反差。

全社会必须认识到,如果连“早读奥巴马”的空间和自由都没有,所谓的教育改革就只能成为奢谈。对于时下的国内教育改革来说,决心固然重要,但恒心与耐心更是决定成败得失的基础保障。“诗意教育”的实现,必须要靠理性和宽容作为前提。

 

【启示与思考】

中学生齐读奥巴马演讲,让很多人觉得不爽的原因,无外乎有二:一是,心中的国别思维作用。中国中学生为何读美国总统谈学习的演讲?二是,文化的优越性作怪。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什么时候连谈学习都需要向美国人取经了?

其实,如果把奥巴马谈学习的演讲,看成是一篇作品,就会比较容易作出判断。对于一篇作品来说,它的文化价值何在?不在于这是谁写的,也不在于这是哪国人写的。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现代文化——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文化。

奥巴马这篇谈学习的演讲,概括了学习对于人的意义。学习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人们想要获得谋生的手段,想要获得稳定的价值观念,想要充分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就必须学习。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长、成熟,才能获得与别人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可以说,学习是人们力量的来源。

同时,学习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公平——“教育改变命运、努力、坚持、不放弃”。人生而平等,但这种平等只是权利上的平等,人们的生活际遇和生活环境总会有所差异。这种差异需要通过学习去拉近、去消除。此时,学习就不仅仅是促进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学习还是实现阶层流动和社会进步的必要途径。

尽管,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字表达上的差异,奥巴马演讲稿带有美国文化的特征和表达习惯。但是文字从来都是用来表达的,文字的背后是文化。既然,奥巴马谈学习的演讲,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很精彩,而且文章在经过翻译之后,依然可以保持阅读节奏和文本价值,那么为何不能对这样的文字进行推荐呢?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说的在学习过程中,重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不要在乎是谁写的,我们要看重的是文章有没有可以吸取的营养。

世界总有相通的地方,尽管东西方观念不同。其实,孩子们读的不是奥巴马,读的是观念。读的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读出被我们自己利用的精彩。

家长们担心的未必是中西文化差异给孩子带来“误导”,这极可能是个漂亮的借口。从他们抱怨“早读课不读课本,不背诗文”可见一斑。在他们看来,早读课不应该读与课本无关的东西,早读奥巴马会荒废宝贵时光,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因而,此举不仅表现出思想的保守,说到底显露的是应试教育焦虑。  

摒弃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我们喊了很多年了,客观地讲,仍然未有根本性的改观。教育机制改革、完善的滞后固然是个主因,由此令学校、老师、家长等各方陷入两难境地。在分数第一、升学率至上的现实教育生态下,学校创新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本身就相对欠缺,偶有创新动作却难被家长的理解,自然就能说得通了。

一堂早读课引发的舆情喧嚣,清楚地告诉我们推广实质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难度依然不小,不但要下决心打破制度藩蓠,而且要冲破传统观念的误区,有关各方真正达成共识,切实从一味重视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转向追求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29/7371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