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案例】对于鲁迅作品被删不必反应过度

2013年10月04日 18:01

 

【文化产业案例】

【事件介绍】

1

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调整鲁迅《风筝》退出

随着成都中小学开学,几位拿到人教版语文课本的初一语文老师都发现了其中的变化很大: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有9篇课文被调换,其中包括教材使用多年的鲁迅的散文诗《风筝》。对此,出版社的编辑说,《风筝》对于初一学生理解起来稍微偏难。鲁迅的长孙说,这是教育界的考量,家属们一般不会参与。

记者调查:

“风筝”飞走了,“三味书屋”还在

“鲁迅的《风筝》飞走了,新来了贾平凹和丘吉尔。”这是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初中语文老师郭欢,在拿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社)新课本后的发现。正在备课的她向记者分析,“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要理解鲁迅在《风筝》当中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深度,确实有一定局限性,这应该是从课本中被删除的原因。而选自《朝花夕拾》的文章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他们来说要轻松易读一些。”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有媒体报道人教社的初一语文教材删除了鲁迅文章,但后来,经过记者调查发现此说法并不准确。9月1日,记者专程来到位于成都总府路上的新华文轩总府书城,翻阅了2013年5月,由人教社出版的新版《初中语文》,虽然上册确实没有了《风筝》,但下册中依然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以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初一上学期的鲁迅文章被删除了。

鲁迅长孙周令飞:

教材删除鲁迅文章,不会和家属说

前几年,人教社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由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新版语文教材中逐步剔除鲁迅的文章,引来一片争议,有人赞许,有声音反对。其中有人提问:“是否是鲁迅的文章要淡出教材?”

2013年9月1日,记者联系到鲁迅长孙周令飞、他现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同济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因为鲁迅在教材中占有一定比重,所以此次教材修订最显眼的,仍然是近年来热议的“鲁迅”淡出教材。但对于该话题,他称应该理性看待。

周令飞称,首先,国内的教材除了人教社的,还有很多不同版本。其次,对于删掉《风筝》一文,他并不知道,期间没有人通知他。周令飞称,历年来,教材不论是修改删除还是添加鲁迅的文章,都不会和家属说,更不会和家属讨论。这是教育界的考量,孩子需要怎样的营养,从各个角度来平衡,作为鲁迅长孙,他忙于鲁迅的研究,但他也没办法操心太多,“这应该是教育界的事,和家属没有直接关系。”

 

人教社编辑:

“鲁迅”在教材中的地位不可撼动

9月1日,记者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上看到一份《201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修订情况介绍》,由中学语文室的王本华撰写,一个《课文调整》目录中,在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的《风筝》用红笔标明,并用《秋天的怀念》代替。

文中称,2013年出版的七年级(初一)教材上下册均有改动,涉及框架微调、阅读单元调整、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学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等。增加了关于语音、文字、词汇、文体、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没有见到鲁迅的作品。一同消失的还有过去学生们熟悉的郭沫若、蒲松龄、流沙河等人的9篇作品,取而代之的是贾平凹、丘吉尔、史铁生、魏巍等人的9篇现当代作品。

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位编辑透露,这些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应该适合怎样的课文来做出的研究和调整,旧版语文教材偏重人文,而新版更注重叙事,“此次调整鲁迅的文章,专门去掉《风筝》,因为《风筝》多数文字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难度,并没有特别的指向。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成长”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所以得以保留这篇,则是因为它适合初一的孩子,且具有趣味性。”

该名编辑还提醒,下册不仅增加了一篇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还增加了一篇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让鲁迅先生换了另一种方式亮相。可见此前一直传言鲁迅要淡出的声音是毫无根据的,编辑称,鲁迅先生在教材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请鲁迅迷们不要慌张。

“过于深刻”不是删掉鲁迅文章的理由

在语文教材中删除一篇鲁迅的文章,属于教材正常编修和变动,原本不值得大惊小怪。早在2010年9月,一篇名为《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的帖子指就出当年新学期20多篇经典课文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被踢出”语文课本。不同版本教材“删除”鲁迅文章,确有诸多值得肯定的理由。

一种理由是时代发展需要。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认知在进步,判断一篇语文课“适合”与否的标准和角度也在变化,经典也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鲁迅的文章有着厚重的时代烙印,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又在持续不断的产生值得纪念的“经典”,撤换一部分过去的“经典”,更新一些本时代更有特点和更适合学生的“经典”,也是符合教育工作规律的。还有一种理由是“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考虑。现代生活中产生了不少优秀的“美文”,也有诸多的作家名流的文章堪入“语文课”,如贾平凹,如莫言等作家的作品,在有限的教材空间里尽可能做到“兼容并蓄”。这一理由同样经得起推敲。

如果拿出一个“过于深刻”的撤换鲁迅文章的理由,却显得过于牵强了。就鲁迅文章“深刻”与否,《钱江晚报》曾举例称,比如对“鲁迅深刻”这个问题,各人见解不同,焦点已不在鲁迅,而在于对这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一位网友跟帖说:“鲁迅早过时,好像天天死人,悲哀文。”另一网友说:“现在难道不是天天死人吗?”显然,对同一现实,人们的认识和态度却完全相反。因此有人觉得鲁迅很隔膜,有人觉得很亲切。有人觉得很深刻(难懂)”,有人可能觉得能理解”。教材工作者以自己的认知去“判断”和“代替”学生们的认知感受,其贴近与否存在争议。

一篇语文课未必非得完全“适合”读,个别课文适当“超前”或“深刻”一些,未必不妥。日前,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到库尔干州第七中学检查学校建设,并向师生祝贺节日。有意思的是,在视察中,普京还随手作画,不过对于这幅作品到底画的是什么,很多人都没看懂。普京站在门边说:“这是只猫,是猫的背影。”孩子们和旁边的老师却看不出来这像猫,可能就像一些教育工作者眼中的“深刻”是一个道理。教育应该留给孩子们足够的想象和延展空间,语文教材尤其如此,语文课的想象空间大抵如此。一篇堪称“深刻”的鲁迅的《风筝》,如果因为其他原因删除可以理解,如果仅仅是因为“过于深刻”的话,这样的删除理由并不充分也失之偏颇。

 

鲁迅作品退出,鲁迅精神不能退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内容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这无可厚非。删掉几篇鲁迅的文章,天也塌不下来。但是,如果鲁迅的文章被清除得一干二净,那就有些矫枉过正了。看看删除鲁迅文章的理由,与时代脱节,反映社会黑暗,与主旋律不一致,晦涩难懂,行文不符合现代白话文标准,好似都有些道理。但说鲁迅的文章与时代脱节、与主旋律不一致,笔者不同意。

我们的社会真的特别好了吗?无可否认,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并没有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我们的社会总体上是阳光、健康、向上的,但依然有一些道德沦丧、道德滑坡的事情发生,虐童、性侵、个人暴力犯罪,等等等,这些都是社会的黑暗面。要根治社会的黑暗面,就要如鲁迅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然后寻找应对之策,努力去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全民道德品质。

社会黑暗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民劣根性。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让人振聋发聩。鲁迅之所以能够生命力长久,正在于其文学作品体现的深刻洞察力。笔者以为,若不是当年鲁迅谦虚,他肯定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想想,他笔下的孔乙己、阿Q、假洋鬼子、王胡、祥林嫂、华老栓父子、闰土以及众多看客,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不但没绝迹,而且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在身边看到这些人的影子。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远没有过时。今人尤须发扬鲁迅的质疑、批判和斗争精神,针砭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国民劣根性。

我们要理解鲁迅精神的实质。鲁迅精神的实质是质疑、批判和斗争精神。鲁迅以自己的笔为匕首、为投枪,犀利的笔锋直指社会的阴暗面。用今天的话说,鲁迅是舆论监督的意见领袖。我们要弘扬时代精神,要弘扬主旋律,就不能讳疾忌医、得过且过,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直面问题、刮骨疗毒。很多人说,如今的填鸭式教育,使得孩子们丧失了质疑精神,不敢质疑现状、不敢质疑大师、不敢质疑权威,而质疑精神正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没有质疑,又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鲁迅作品的适当退出或许不可避免,但鲁迅精神绝不能退出。

评“鲁迅文章退出教材”:被删减但不会贬值

曾经有句校园流行语说:“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虽然可能有些偏激,但“三怕”之说能够流行,至少说明在中学生群体里引起了共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他们的学习内容不够有趣或过于艰深,甚至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程度,即便强行安排、强化灌输,学习效果也只会适得其反。

鲁迅某些文章艰深晦涩,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恐怕有点超出他们的理解能力。囿于当时的舆论环境,鲁迅常用象征性手法或曲笔表达。如此一来,以至于“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的大白话,竟还不如上古文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好懂。脱离了历史情境,知识阅历又不足以填补认识空缺的孩子们,智力再超常,在理解鲁迅文章时,恐怕也有些畏难。

因此,鲁迅部分文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就成了与“奥数、英文”鼎立的“三怕”之一。现在奥数在降温,英文教学与考试也在改革,那么当鲁迅文章成为一种学习负担时,为何不能做相应的删减呢?

中国还有句古话说:“老不读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并不是说,《三国》或者《水浒》本身的阅读价值有高低,而是说不同年龄的人应有不同的阅读选择。中小学生过早阅读他们难以理解的鲁迅文章,不仅无助于他们的成长,还会因为学习中的挫折,增加他们对鲁迅文章的误解与反感。这又何苦呢?而鲁迅文章并不会因为在教材中的删减而降低其文学与历史价值,却会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这又何乐不为呢?

鲁迅作品被删不必反应过度

开学了,因人教版初一课本删除鲁迅作品《风筝》,引发舆论关于“鲁迅大撤退”的又一轮热议。

对于网上质疑,人教社表示很委屈。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鲁迅文章彻底退出义务教育教材。但真相是,因《风筝》是初一课本唯一收录的鲁迅作品,删除这篇作品,仅仅等同于鲁迅退出初一教材,而人教版全部初中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里,依旧收录鲁迅6篇文章,所占比例仍是国内作家之冠。因一篇《风筝》被删,引发夸张的以讹传讹,不能不说,人们对于鲁迅在新教材中的淡化过于敏感了,甚至有点心理恐慌。

 

显然,鲁迅作品,已成为当代语文教学的标志性符号。虽然鲁迅文白相间的文字,对今天许多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阅读障碍,但鲁迅嫉恶如仇、决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却是当今十分稀缺的精神资源。人们之所以力挺鲁迅在语文课本中“独大”,除了鲁迅文字的自身魅力,更源于对批判精神稀缺的深深焦虑。

那么,删除鲁迅文章是否得当?这要从两方面看,一是文章能否被学生理解,二是鲁迅文章能否实现众望所归的“精神传承”作用?就第一点看,鲁迅文章多沉郁,虽然深刻,却需要足够阅历,并结合当年背景方能体会,偶有趣笔,也需要较高审美能力才能“心有戚戚焉”。前几年,就有这样一个例子,鲁迅句子“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被学生质疑累赘,显然,这样的逆反态度,与学生对文字感受力不足有关。回到《风筝》一文,这篇作品是用成人视角回顾童年小事,反思对孩子天性的保护,无论是其中的伤感情绪,还是所思所想,都超出初一学生理解范畴。尽可能让孩子感受语文趣味,而不被成人教化思维强迫,应当说,将《风筝》一文撤出,恰恰符合鲁迅在《风筝》中想要说的思想。再说第二点,批判精神的养成,是社会、教育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可能只靠一个人作品扭转。譬如说,鲁迅成为鲁迅之前,并没读过鲁迅作品;而鲁迅进入教材之后,也未见当代学生批判精神有多少长进。而许多人把“精神的传承”一味押在鲁迅作品身上,恰恰证明我们的教育、社会环境,在培养独立思考人格方面的缺陷。而这,才是我们追寻鲁迅思想时最需反思的关键。

【启示与思考】

教材变动引发争议不是坏事,至少比悄无声息、毫无异议要强。这次被删掉的课文其实共有9篇,与鲁迅的《风筝》一道退出的,还有沈复的《童趣》、蒲松龄的《山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等文章,但后者并未引发太多关注。若说是作者名气使然,其他被“动刀”的作者也都名头不小,别人删得鲁迅就删不得,这样的情形耐人寻味。

在许多人眼中,鲁迅恐怕远不是“作家”二字所能概括。有人喜欢鲁迅,因为他够革命、敢批判,一针见血,“一个都不宽恕”。有人不爱鲁迅爱胡适,因为在他们看来,今日之中国更需要改良、宽容和温厚的共同价值。而面对靡靡之音泛滥、批判之声式微的现实,亦有人担心鲁迅的退出是一个不妙的信号。

语文教材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会通过精选的课文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文的难易除了当符合教育规律,还应具有精准的价值指向,人们乐于从其微妙的变化中窥探社会乃至国家变化之微妙,也就可想而知。

谈及鲁迅的文章被删一事,有一种观点认为,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初中生的阅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多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对于这种看法,我不反对前半部分,也不赞同后半部分。中国的语文课本内容,有些确实刻板无趣,不够鲜活现代,但即使是中学生,也不一定只适合停留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

譬如美国的语文教材就很难,课本的内容包括“论公民的不服从”、 “葛底斯堡演说”、“不满、觉醒与反抗”等,推荐的书目则多是《杀死一只知更鸟》、《十二怒汉》、《独自和解》一类。回到我们自己语文课本内容的设置,或许某一位作家的入选和退出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入选的文章能够饱含更多指向公民权利、批判精神、人情人性的元素,和关切现实、合乎现代文明的价值,一些人之所以为鲁迅的《风筝》被删着急,大概也与此有关。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04/7372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