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大力推行公务卡 让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13年10月05日 14:28

 

【反腐倡廉案例】

【事件介绍】

2

公务卡8年多休眠 中央机关称用公务卡丢人

这是一张金色的建行贷记卡,与其他信用卡不同的是,卡的右上角写有“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的字样。

免年费、免挂失费、免换卡费、免短信通知费,国内异地取款均免手续费……持有这张以“628”开头的银联标准卡,所享受的优惠远远高于普通信用卡,不过这不足以令全国大多数公务员动心。

截至2013年4月,中国银联累计发行公务卡已达1013万张,覆盖到绝大多数中央部门和所属的1万多个中央基层预算单位,以及超过38万个地方预算单位。不仅不到全国4000万行政事业单位总数的1%,而且以公务卡的使用率来计算,更是少得可怜。

以山东为例,2012年使用公务卡的省级预算单位有82个,不到公务卡覆盖面总数的十分之一,九成公务卡沦为了“休眠卡”。而北京市审计局的一份报告则显示,42个市级部门共发放公务卡1610张,2012年仅办理结算1051笔;2011年前发放的851张公务卡中,有431张处于未启用或未发生交易状态。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央预算单位人士表示,出国时公务卡用不上,一般都是按照预算直接提取现金,兑换外币使用;到地方,政府都有接待费用,“还要用自己公务卡,那不是给中央机关丢人吗?”

2007年就开始全国推开的公务卡试验,如今遭遇尴尬。在地方财政系统人士看来,既是因为制度上缺少约束,对预算单位的报销,现在依然是现金和卡两条线都可以,“再就是,许多单位并不愿意财务消费状况被监督”。

 

试验

公务卡最初缘起于国家对银行卡产业的扶持政策。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工作重点的第二条就明确提出“鼓励推广公务卡”,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所属预算单位积极带头使用银行卡,在行政经费、差旅费等公务支出中使用银行卡支付,加强对公务支出的监控。

两年后,由央行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了《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中央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中,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用经费支出,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5万元以下的零星购买支出等,一般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

但最早推出公务卡的并不是中央预算单位,而是浙江省。2008年4月,浙江先在省本级开始公务卡改革试点,之后向市县推广。截至2013年7月,江苏省所有省级预算单位均为公务人员办理了公务卡,累计办卡5.34万张。

从浙江省财政厅统计的数据来看,2012年省本级公务卡公务消费/现金比由2011年的1:9.76提高至2012年的1:4.02,现金支出规模大幅下降;2013年1-7月公务卡公务消费支出与现金支出之比为1:3.04,与上年同期的1:3.78相比,比率有所提高,现金支出进一步减少。

但毕竟公务卡不是万能的,只是大幅减少现金使用,从而堵住由现金支付流通中的漏洞,如果使用率达不到一定程度,作用仍不明显。

山东也是从2008年开始推行公务卡制度,2012年完成17市全覆盖,并往乡镇延伸。截至2012年一季度,山东省级累计发行公务卡45910张,16个市(不含青岛)发行了76733张,129个县、区(不含青岛所辖县区)发行21382张。

尽管覆盖面与发卡量都已具备相当规模,但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并不多,结算比例也不高。截至2011年,山东省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849个省级预算单位仅有31个使用公务卡结算,占3.65%,结算额为639.38万元。2012年,用公务卡的省级预算单位增加到82个,但仍不到十分之一,九成公务卡沦为“休眠卡”。

北京市也很早就将公务卡覆盖到了县区以及相关厅局委办,但是一位当地政府人士表示,自己的公务卡很少用,因为刷公务卡和现金两种模式只要有发票都可以报销,又何苦为难自己?

阻力

对于银行来说,公务卡1000万的发卡量还不及工商银行一家信用卡发卡量的八分之一,但是公务卡的发行首先意味着一个稳定、优质的客户群体,还提高了信用卡的发行量,而且提高资金交易量。

在一些银行人士看来,使用公务卡,首先就是提高了信用卡的发行量,密切了银行与预算单位的关系,同时培养了客户使用银行卡消费的习惯,间接提高了政府的电子化速度,还提高了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能够规避一些人为、社会、财务上带来的风险。

但公务卡的使用率低,对于银行来说也是苦不堪言。一位农行地方分行行长表示,因为是涉及相关政府部门,我们将其与信用卡业务等同去办理,但其实在银行卡的数量中,公务卡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而且的使用率和活跃程度,比普通信用卡相差太多了。

一些公务员认为,由于使用公务卡的种种限制,比如住指定酒店,住的地方有时候离办事远,而且住宿环境并不好,而且推了公务卡,许多政府人员消费,最后变成企业老板买单,更是脱离了初衷。

 

“首先是在公务卡的机制上,额度上限不是很高,而且中国不像国外,中国有许多地方不能刷卡,其次是制度的约束,现在报销依然是现金和卡两条线都可以报销。再次就是用公务卡能够监督财务消费状况,许多单位并不愿意,最后就是理念问题。”江浙地区一位财政系统国库管理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微博)。

对此,一家股份制银行信用卡部负责人表示认同,大部分的预算单位并不愿意自己的财务被监督,随着政策或者口号的时间过去,就又没有多少人愿意使用公务卡了。

一般来说,财政系统若是需要公务卡的消费数据,银行会生成报告给给财政主管部门,而审计部门主要是核对消费发票。浙江审计厅的一位工作人员对经济观察报透露,审计部门一般会从会计核算和财政的角度,对各个单位公务开的消费发票进行审计,以抽查为主,如果发现明显违规情况就普查;对县乡级的会计核算中心等比较小的单位则直接进行普查。

而对于政府部门的“一把手”来说,公务卡基本没用过,甚至不知道在哪里放着,出差订票都有下面人在做,这些现象更为普遍。上述审计人士认为,提高公务卡使用率,既要堵死现金结算渠道,不能允许现金与公务卡结算双渠道存在,还要加强对于“一把手”公务消费的监督。

公务卡还能视作“反腐利器”吗?

为规范“三公消费”,2007年开始全国推开的公务卡试验,如今遭遇尴尬:尽管这张卡所享受的优惠高于普通信用卡,但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普及率却不高,不少地方的公务卡甚至有九成处于“休眠”状态。

被公众寄予厚望的公务卡,在推行中却沦为“鸡肋”,令人遗憾。人们不禁要问,谁挡住了推广公务卡的去路?其实,公务卡本身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卡没处刷、银行消费信息反馈滞后、公务卡推广力度不够等等。但公务卡推行遇阻不能归因于公务卡本身,而是相较于可“浑水摸鱼”的现金结算,用公务卡透明度高,每笔支出都有据可查,堵了现金结算的漏洞,没有了灰色地带,触动了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才是造成公务卡成“休眠卡”的根源。

通过记录“消费痕迹”守住政府财政的“钱袋子”,让“三公消费”在阳光下进行,增加“三公消费”的透明度,是推行公务卡制度的效用所在。公务卡对公务消费实行动态监控,实现公务消费有轨迹可循,不仅仅让大手大脚的“三公消费”有所禁忌和收敛,也极大可能地缩减了腐败自肥的空间,假发票报账的猫腻和玄妙,可能因此得以消弭。

“雁过留痕”的公务卡能否斩断公务开支中的黑手,将“三公消费”置于阳光之下?公务卡“消费留痕”,被视作反腐利器。但为何处处遇阻?理由有很多:有不习惯刷卡消费的,有认为公务卡机制限制太多的,有归咎于消费环境不允许的……所有这些理由背后,似乎都暗含着某种隐秘的动机:试图躲避“阳光”的照射,拒绝接受更加透明的监督。不过,透过公务卡普及率不高以及已办公务卡“休眠不醒”,倒可以洞悉腐败监督的阻力所在。所以,反腐机制要成熟,就必须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上去执行。应该对公务卡使用做刚性规定,强制公务人员不用公务卡不能消费,违者追究责任给予处罚,就能真正贯彻落实。因此,必须要有决心打破阻力,让公权力习惯在阳光下运行。

腐败是一颗让公务卡沉睡的“安眠药”

也许有很多人还不了解公务卡,公务卡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携带方便,使用便捷,透明度高,所有的支付行为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推行公务卡制度,无论对提高财政财务透明度、推进源头防治腐败工作,还是对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推进全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似乎效果并不理想,我国自2007年起推行公务卡,仅仅覆盖了31万个行政单位,只占4000多万个行政事业单位的百分之一。原因何在,为什么大家还是比较倾向于繁琐的传统报销手续呢,为什么大部分的公务卡都像火山一样,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呢,显然是腐败这颗“安眠药”在作怪。

 

传统的报账都是以发票作为依据,例如一次公务接待实际消费1000元,但是你可以找一堆发票回来报账2000元,多的钱就装进了自己的腰包。而如果是持公务卡消费的话,交易内容、数额、时间、地点等信息都会有详细的记录。报账的时候需要从银联数据库下载消费信息到国库支付系统,财政、审计、纪律监察等相关部门可以随时查看消费信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就单单中秋国庆就下了三次禁令,再加上各个级别的高官纷纷落马,我国的防腐工作有了质的飞跃,逐步走向了高潮,我们要以这次反腐行动为契机,大力推行公务卡消费制度,严格执行,彻彻底底的规范“三公消费”,把政府置身于透明的监督下。

这必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想把公务卡推向合法化和制度化,其一必须以法律来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发现一起,严惩不贷。其二,完善配套设施,尤其是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单子支付系统等等。公务卡消费制度的正规化,将使得“三公消费”愈加公开、愈加透明,也就会让腐败这颗“安眠药”彻底消灭。

【启示与思考】

普及率极低、“休眠率”奇高,公务卡的处境确实不容乐观。是何原因导致该卡的大规模实质推广举步维艰?从各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向媒体所作反馈来看,理由五花八门:有说不习惯刷卡消费的;有说POS机布点少,消费环境受限的;还有说“地方接待用自己的公务卡,给中央机关丢人”的……个个都显得“理直气壮”。

那么,仅仅这些就是公务员不喜公务卡的合理或不合理“理由”吗?当然不是,还有一个大家心照不宣,不宜放上台面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公务卡制度的实施触动了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其推行的难度。

6年前,公务卡甫一问世,即被舆论称为“反腐利器”,因为,尽管作为公务人员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的专用卡,该卡的基本功能与一般信用卡无异,但其能利用数据化管理,将每一笔“三公消费”的名目、数额、时间、地点等细节均置于系统记录之下,具有验证交易真伪的作用,所以,政府部门有意通过推广该卡,实现从源头反腐目的。由此,今天我们就可明了公务卡遭遇不小尴尬的背后玄机:透明监督的“杀伤力”不可不防,除非少用甚至不用卡,才能躲避“阳光”强照。

如此看来,要有效减少公务卡大面积“休眠”现象,政府部门还有很多事要做。一方面,需加快着手观念转变及所谓技术问题,这两个问题还是相对容易处理的。比如,对于不习惯刷卡的,就得加强宣传普及,培养刷卡消费意识;对于抱怨POS机布点少的,还得广同商家企业接洽,努力改善刷卡环境。而另一方面,就得多费精力去破解公务卡推进的“隐秘”阻力—人为消极抵制因素,一如前述拿地方接待与中央机关人员的面子说事儿,拒绝使用公务卡者,难免让人“遐想”此君未能说出口的“潜台词”,还是担心公务卡对公务消费实行动态监控,使之有迹可循,于己不利。因此,针对这类动机,须对公务卡的使用作刚性规定,促进制度贯彻落实,才有可能让大手大脚的“三公消费”有所禁忌,缩小腐败自肥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地方预算单位开始动真格,比如,即日起至11月30日,河南省对省直预算单位公务卡开立、管理、使用及强制结算目录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到9月底仍未启动公务卡改革的单位,该省财政将暂停用款计划审批及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办理。又如,银川市金凤区从9月1日起,15种公务消费支出必须通过银行转账或使用公务卡结算,并按规定完成财务报销手续,对违反规定者将严厉追究行政乃至刑事责任。

可见,虽然公务卡对于遏制腐败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好的制度若无法着力推进,只能成为叫好不叫座的“辅助性”技术手段。要想通过它扼住腐败的咽喉,需赋予其更强硬的约束力,将之纳入制度化轨道,才能进一步遏制奢靡之风,让公务消费早日习惯在阳光下运行。

被公众寄予厚望的公务卡,在推行中却沦为“鸡肋”,令人遗憾。不过,透过公务卡普及率不高以及已办公务卡“休眠不醒”,倒可以洞悉腐败监督的阻力所在。

通过记录“消费痕迹”守住政府财政的“钱袋子”,让“三公消费”在阳光下进行,增加“三公消费”的透明度,是推行公务卡制度的效用所在。公务卡对公务消费实行动态监控,实现公务消费有轨迹可循,不仅仅让大手大脚的“三公消费”有所禁忌和收敛,也极大可能地缩减了腐败自肥的空间,假发票报账的猫腻和玄妙,可能因此得以消弭。

今年4月,80多家中央部委在公开部门预算中,还一并晒出了“三公经费”预算,尽管此举被公众视为难能可贵,但“透明度”还不够:比如地方“三公经费”预算公示依然没有确切时间表,中央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预算显得笼统不够具体。

对于公权力而言,置身于透明的制度和监督的阳光下,不仅仅是不适应,恐怕更是从内心充满了排斥。编织“制度的笼子”,从来都不必奢望权力能够主动“钻进去”,而是需要将其“关起来”。因此,公务卡普及率低以及已发公务卡“休眠不醒”,问题的关键恐怕在于制度的约束不够强硬,监督力度不够。从目前公务卡推行的情况来看,依然没有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即便是有些地方推行了公务卡,财务报销也依然实施的是现金和卡两条线结算。当制度的贯彻执行存在自由选择的空间,那么公务卡成为“鸡肋”也就不难理解了。

公务卡“休眠”,制度反腐的头脑却应该始终保持清醒。反腐机制要成熟,就必须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上去执行。唯有制度反腐,像公务卡这样的反腐、防腐措施才不会成为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唯有制度反腐,公务卡等反腐举措才不会沦为“鸡肋”,才能打破阻力,让公权力习惯在阳光下运行。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05/7372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