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地方官为批文常驻北京谁该反思?

2013年10月02日 17:56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2

地方官为批文长驻北京:在部委端茶扫地打开水

某部委官员在内部培训上透露,地方政府有政绩压力,重点项目一把手直接挂帅,跑政府批文的地方官长期驻扎在北京。为了加快项目批复,常在部委办公室端茶、扫地、打开水。

受审批所累的不只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在其中。纳入2004年《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的项目均需上报国务院或地方投资主管部门。但凡超过一定规模的投资项目,必须经国家发改委这道关,能源项目尤甚。

目前,以跑“路条”为标志的项目核准制,需要各种支持性文件、协议和大量前期工作。一位民营煤炭企业主说,“能源项目报批难度颇大,需要团队强力运作,否则难以成功。”

能源项目核准制体现谨慎决策、优化项目布局的初衷。但较为苛刻的审批流程,使得企业负担沉重,更影响投资的积极性。

熟悉审批流程的人士不断吐槽核准制度之恶。其一,审批前置程序多而重复,原地重建项目需再次提交土地等各项预审。如工业园内电厂项目、原地重建电厂项目实际不需选址意见、压覆矿和地质灾害评估、无需文物、土地预审等。原因是土地以出让方式取得,或者原项目已取得过上述审批,不需重复。

“但必须重新做报告,上报文件,而具备评报告编制资质的机构,多与审批机构有一定利益关联。”上述人士说。

项目审批属于行政许可的范畴,但是审批时限未执行行政许可法等规定。报到发改委的项目一两年未获正式反馈,这期间新规定出台、部门支持性文件过期,又需要重新上报。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有的能源项目“路条”申请甚至需要八九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即便项目获得核准,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差,环保、电网接入等问题也常常影响项目的运营。类似情况任何一个发电企业,都有相同的经历。

按照常规流程,重要电力建设基本程序是项目前期选点地勘等前期准备工作、预可研、可研、相关技术部门审核、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发改委审核、国务院审批。

以水电为例,除流域规划之外的工作,前期预可研工作少则5年,多则数十年,建设期的时间取决于行政部门审批时间。一般100万千瓦水电站建设期不会少于5年。

一般大中型以上水电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要完成40-50个专题报告,约30个报告需要有关部门审查。在国家层面审批部门涉及水利部、长江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电网公司、铁路部门。

 

如此长期且繁复的审批流程,影响水电等项目的开发,于能源结构调整亦不利。

借国务院机构改革之机,能源项目取消和下放20余项审批项目,涉及非主要河流水电站投资、风电站投资、分布式燃气发电投资、燃煤背压热电投资审批等。目前,国家能源局也在清查放权的实际效果,防止变相审批、替代性审批出现。

当然,能源项目审批不是一放了之,发改委、能源局也不是撒手了之,长期被诟病的能源审批流程需要简化,低效率的工作做派需要改变,长期忽视的事后监管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切勿只顾头不顾尾。

地方官为跑批文在部委端茶倒水 背后玄机需调查

地方官员试图通过到中央部委“端茶倒水”来实现行政审批或加快审批速度,从道理上分析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通过端茶倒水行为勉强可以算是加强了联系、加深了感情的话,那么,不到部委“跑”和不到部委“端茶倒水”的地方和地方官员多了,照此推理岂不是根本无获得项目审批的可能?我们还是应该相信基本的程序制约之下,“端茶倒水”或“低三下四”与否,与审批或审批速度无直接关系。

中央部委机关有相关清洁人员,官员也有不少下属工作人员,自己也应该干好分内的“倒水、扫地”之琐事,何劳一些地方官员“伺候”?所以说,明面上的“端茶倒水”有联系感情、促使审批程序加快的意思,但恐非“端端茶、倒倒水”那么简单。

近年来有诸多的媒体曝料和资料显示,利用节日之际行腐败之风的官员为数不少。一些豪华奢侈的“天价月饼”,“买的不吃,吃的不买”,再有其他附属于节日的奢侈礼品、数额高昂的购物卡之类,不仅推高了不当的国民奢侈消费,也一定程度上映衬了一些地方乃至个别部委的不良风气。在下级地方官员到部委“端茶倒水”的时候,有没有其他迎来送往行为或礼物礼品的往来?乃至更深层次的为了获得项目审批的权钱交易?

地方官员代劳部委保洁人员“扫地、打开水”,这是官员不良风气的折射。一者,反映出来的是上级和下级权力配置上的不合理,一些部门的审批权限过大,权力过度集中,以及审批程序繁琐和透明度欠缺等。这需要今后继续加大行政审批机制改革,继续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并推动权力公开透明。二者,还可能反映行政审批权力“寻租”的可能,个别官员未必不会利用手中的审批大权搞“吃拿卡要”和“借机肥私”。如此猜测若属实,有关方面应该将地方官员到部委“端茶倒水”行为,当成一个可能的腐败线索。

地方官为批文常驻北京谁该反思?

作为我们的地方官员,是应该尽力为我们的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而我们贡献的首要前提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然而对于这样的地方官为批文常驻北京,这样的行政资源的严重浪费,到底我们谁应该反思呢?

或许该反思的是我们的地方官员,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或许是自己的政绩观在作祟,或许他们是全心全意为自己办事顺便帮人民服务的人。然而至少他们的一些所谓的政绩工程确确实实能够给我们的当地人民带来好处,这样的政绩我们也不妨多一些。

 

或许该反思的是我们的上级部门,毕竟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不到位才使得我们的地方官员需要常驻北京,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效率低下,或者是人情观念太重,才使得我们的地方官员做出这样的无奈之举。然而或许我们的上级部门也只是循规蹈矩,不懂得变通而已。

那或许就是我们的制度应该反思,毕竟我们的制度对于我们的社会行为进行了细致的规范,使得我们的很多行政行为失去了变通的能力,也就使得效率低下。然而我们的国家也认识到了这样的不足和缺陷,开始整合资源,开始想要改革,想要让我们的部门合并。

然而毕竟我们的机构改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时间。然而作为我们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的干部难道不能在我们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疏导,让我们的工作更加的畅顺,更加的节约资源吗?

地方官到部委“端茶倒水” 这样的批文能要?

一个地方的政府批文是通过他们的地方官员端茶倒水跑来的,相信这样的批文是会让人怀疑的,人们肯定会反问,要是不端茶倒水,这个批文是不是就会无限期搁置呢?行政审批应该是一个公开公正的严肃的行为,不允许因为其他的外界因素而取得。

当然,作为审批部门,每年要审批的材料肯定很多,这期间所要做的工作也是相当繁杂的,所以他们是不能同时处理全部的材料,而那些个端茶倒水的材料一直围绕在他们身边,也就先给这些材料批文好像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一个地方的政府批文往往关系到的是地方的发展,但它不容许我们的“讲人情”,对待它必须是科学严谨和客观公正的,所以,行政审批需要的是“基本原则”,不需要”端茶倒水”。

目前的行政审批存在的不足是需要改善的,我们期待着一个高效便捷合理公平的的行政审批过程。

地方官岂能沦为部委的“家奴”

某部委官员在内部培训上透露,地方政府有政绩压力,重点项目一把手直接挂帅,跑政府批文的地方官长期驻扎在北京。为了加快项目批复,常在部委办公室端茶、扫地、打开水。

从2004年起,国务院开始公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涵盖农林水利、能源、交通运输、信息产业、原材料、机械制造、轻工烟草、高新技术、城建、社会事业、金融、外商投资等十二大部类,把“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重大和限制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纳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范围。但凡超过一定规模的投资项目,必须经国家发改委这道关,能源项目尤甚。

于是乎,地方政府部门出于早出政绩、快出政绩的考虑,不能不派人守候在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特别是发改委里,顺带地干起了中央部委办公室里端茶倒水的勤务员来了。只是这些地方官原本应该在地方政府部门里服务,如今却“改行”当起了中央部委里端茶倒水的“杂工”,这不但让很多地方官的宝贵时间白白浪费在“打杂”上,也给官场平添了一种“不正之风”:地方官不是下基层做“人民的勤务员”,而是乐于上京城做“官员的勤务员”。

如今,地方官为了政绩、为了拿到批文,整天耗在发改委等中央部委,还干起了端茶倒水的勤杂活,俨然成了发改委的“家奴”。这样的“中国特色”确实应该改一改了。好在今年以来,国务院厉行机构改革,能源项目取消和下放20余项审批项目,但如何让地方官不再沦为“家奴”,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启示与思考】

地方官客串勤杂工角色,本身并非坏事。为官从小事做起,体验一下体力劳动者的艰辛,锻炼一下动手能力,活络一下筋骨,于人于己都有益,还利于转变工作作风。只是,他们扮演勤杂工的“舞台”不是在自己机关,更不在基层,而是在审批项目的部委,这样的“秀”就明显带有功利目的了,让人感觉怪怪的。

地方官员“在部委办公室端茶、扫地、打开水”,打的正是感情牌,如果不是为了拉好关系、拿到批文,地方官员怎么可能如此屈尊纡贵?这里,既为地方官员感到些许无奈,又生出一股诧异:端茶倒水就能拿到批文?在此背后是否还有权钱交易之类的“捷径”?在不透明的盒子里,这难免留给公众很大的想象空间。

行政审批应有基本原则,什么该批什么不该批,应有硬杠杠。退一步讲,是否能够被选上,决不是打感情牌,不是看谁和“婆婆”关系好。可现实表明,和“婆婆”关系好似乎很重要。否则,根本不足以解释地方官员“在部委办公室端茶、扫地、打开水”这样的传说。

现行的行政审批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卡口太多,需要盖的章太多;另一方面是暗箱操作,有着太多非规则的因素。拉关系跑审批,与审批过多有关。无需审批自然无需攀亲,这也说明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的必要性。但要看到,有些行业审批的必要性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会存在。因此,体现“该审批的则要把好审批关”,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简单简明,让一切公开透明,让大家比硬实力,而非比“关系”。

对于行政审批,一直强调的都是减,现在看来,行政审批既要“减”,也要“简”。前者是要减少行政审批的数量,后者是要让行政审批简单起来,具体地讲,就是让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而不是拼关系、走后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02/7373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