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下的欧亚合作新模式
2013年09月29日 22:47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为欧亚地区的整体合作提供了创新思路,在第五届欧亚经济论坛召开期间,与会嘉宾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广阔前景抱有期待,希望通过务实合作,让合作事宜落地开花,共同塑造经济带利益共同体的持续发展局面。
(图片: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西安出席2013欧亚经济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战略构想创新欧亚合作模式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为沿途欧亚国家的整体合作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2013欧亚经济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欧亚各国迎来了共同利益最多、合作机遇最大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给地区发展振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参加本届欧亚经济论坛的各国嘉宾也普遍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深入推进务实合作,地区的政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将会逐步转化为持续增长的优势。
丝绸之路沿途的欧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古已有之,未来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基础堪称扎实。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仅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已达459.4亿美元,较1992年与五国建交之初增长了近100倍。因此,在当前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下,通过合作模式的创新,势必会释放欧亚广阔区域的更大集合效应。
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空间巨大。未来各方可以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方面进行探讨和作出适当安排,旨在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的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表示,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的积极作用,例如,建立持久的金融服务机制;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扩大金融机构的开放度;实现经常项目下和资本项目下的本币兑换、结算;加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的金融合作与支持。
上合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中亚问题研究专家孙壮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而且是一条文化之路、和平之路,只有我们先加强交流、拉近距离、消除疑虑,最终才能让经济的共同发展水到渠成。
软实力建设亦需同步推进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对欧亚国家携手合作提出四点建议,其中包括“牢牢把握人文交流这条纽带,拓展教育领域的交流,挖掘旅游合作潜力,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促进欧亚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加深友谊。”
与会嘉宾认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软实力建设十分重要,未来需进一步扩大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
(图片: 9月26日,参会代表在2013欧亚经济论坛教育与人才分会Ⅰ论坛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说:“国家外国专家局将坚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继续创造条件,一如既往支持西部地区引进国外高级人才和智力资源,鼓励欧亚各国、各领域人才来中国创业和发展。”
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世界教育研究协会理事长郑燕祥认为,欧亚经济论坛定位上属于经济类论坛,但经济与教育、文化等人文领域息息相关。他建议,亚欧高等教育体系可以共同合作构建世界级的欧亚高等教育中心,为经济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做好软实力准备。
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对中国中西部高校的国际化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国际化已成为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中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古丝绸之路文明、沙漠戈壁等都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推进中西部高校的国际化显得非常迫切。”
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霍华德·纽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越来越多的政府已经意识到,获得全球经济竞争力需要通过教育和人才。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和更多的中国高校合作,加深人文领域交流。”
他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可以给亚欧国家的教育、文化和旅游领域带来新的机遇。本届欧亚经济论坛不仅关注经济、能源等传统领域,也扩展到人文领域,这必将是富有成效的。
在本届欧亚经济论坛还开设了文化遗产保护分会上,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副局长谢金英表示,博物馆是集中体现各国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本届文化遗产保护分会将分享博物馆领域的管理经验和研究成果,促进各国博物馆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务实合作。(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29/7373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