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团结奋斗 共创报社美好未来

2013年09月30日 09:03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下午好,我是报社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董新有,今天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团结奋斗,共创报社美好未来。

未标题-1

盘古开天地,劈开混淆定乾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顺民意,解民情,倡清廉,在全党开展整顿党的作风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近2个多月来,中央和地方媒体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达到了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效果。报社从7月19日动员,到目前,也开展了2个多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家妥善处理工学矛盾,边工作,边学习,两促进,两不误,学习态度诚恳,主动性强,良好的学习氛围,深深地感染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将自己在参与报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体会,向大家作个简要汇报。主要谈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学习理解,在提高认识中找差距,二是选准参照系,为人生远航注入和谐动力,三是同舟共济,在敬业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 强化学习理解,在提高认识中找差距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是党中央顺应群众期盼,在全党开展的一次围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整顿党的作风的活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举措。活动开始前,我认为报社是新闻宣传部门,没有行政审批权,也不是什么衙门,不存在脸难看,门难进问题。特别是报社党办,负责党务工作,老干部工作和工会工作,一没财权、二没招人用人方面的权利,整天都是为人民服务,总觉得党的群众路线所列举的“四风”离我们很远,通过参加报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中央4号文件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6月18日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7月12日在河北调研时的讲话,以及刘云山、赵乐际、赵洪祝等中央领导一系列讲话精神,学习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简报通报和国家旅游局领导讲话及文件简报,学习报社发放的学习资料,观看国家旅游局组织的教育录像《延安时代》、电影周恩来的《四昼夜》,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听专家辅导报告等,参加报社同船意识大讨论从中受到了教育和启发,进一步加深了对报社开展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对照自己的工作查找四风问题,从中发现服务的质量和标准也包含四风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的质量和标准低,必须在认真解决好两个服务上下功夫。

一是服务好全体职工。有时候,同事开玩笑说“领通知”,以前作为一句玩笑话来理解,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中我们发现,“领通知”本身就是大家给我们提出的一个尖锐批评,只是用玩笑话来表达,道出了大家的真实心声。以前,我们总是让各部门到党办来领取通知,哪个部门来晚了,或让我们等的时间长一点,总要说上几句不客气的话,抱怨别人号令意识不强,缺乏雷厉风行作风。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方方面面,各部门平时工作都很忙,让大家来领取通知,这本身就存在着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风,我们把领通知变成送通知,既密切联系同事,也能及时听取大家的意见与建议。对改进工作有较大帮助。

 

二是服务好局机关,为社领导当好参谋助手。党办的工作平时主要体现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方面,当好传声筒也是一项服务保障。文件的传阅,电话通知接转,文电起草等方面,有时候也存在着求“快”不求“质”的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从局机关和社领导一丝不苟,咬文嚼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中学到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写短文,开短会,吸收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明白了对上对下负责的深刻含意,给上级机关和领导汇报工作,提供的每条信息,都必须精细准确,有出处,有据可查。服务质量提升了,做到对上服务与对下服务的统一,才算尽职尽责。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全局对检中,我把中央文件、局发文件、报社文件分类进行管理,编制文件目录,受到了督导组和对口检查方的好评。在第一环节,起草下发报社党字编号文件12份,编印专题简报4期,传阅上级文件70多份没有出现大的纰漏。

二、 选准参照系,为人生远航注入和谐动力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在参加报社“同船意识”大讨论时,我参加了经济部、经营中心、新媒体的学习讨论,大家从关心报社发展的美好愿望出发,提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使我很受教育和启发。有的同志说,应当珍惜我们的阳光职业,比白领还要优越一些,到景区参观采访,不论是旅游管理部门还是旅游企业,对我们都很尊敬,提供很多方便服务。应该说在旅游报工作是一份无比荣光的职业。珍惜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干好工作的原动力。但是也有的同志提出了电子媒体的强势和报纸媒体目前的弱势,提出了收入高低等一些现实问题,在发展的比较与收入的比较方面,有的同志可能找到了信心和勇气,也有的同志可能比出了灰心泄气。生活上攀比与工作上攀比,也同样产生两种结果,有理想的人越比越有干劲,越比越有拼劲。志大才疏的人比出的是伤心,是哀叹,是彷徨,是迷茫。就拿工资来说,上下比,左右比,与同龄人比,可能都会有差距。干部与职工比有差距,老职工与新职工比也会有差距,如果一个人因为某月拿的少了一点,就撂挑子不干了,而且,大家都来效仿,这盘棋就没法下了,报社这条船别说去搏击风浪,就连前进可能都有困难。

我是2006年11月从部队转业到报社工作的,在部队是团职干部,转业到报社后,没有安排相应的职务,工资也是最低标准,每月拿1700元的普通职工奖金。当时,我也有想法,也找过领导。领导讲:我们按程序报到了局人事司,而且是套改的正处级工资,可国家旅游局人事司不批,因为报社没有相应的位置,报社实行的是岗位工资制,你在什么岗位就拿什么钱,你现在是秘书岗位,只能按一般员工的工资标准定薪金,待以后有了岗位再调整,工资和奖金也能向应的涨上去。我也后悔过,当时建设部一个下属机构选了我,找我谈了话,他们是年薪制,每年15万,说转业干部只能保证三年,我问三年以后怎么办?那个部门的领导说,不知道,也许有好的发展,也许发不出工资。我没有签这份协议。后来,部队又给我联系了某公园党委书记一个位置,我觉得那个庙小,发展受限也没去。安排不下去的就近安置,石景山组织部把我安排到区里当调研员,虽然是公务员,但没有实质性职务我也没去。再后来,我从网上看到中国旅游报社接收转业干部的任务还没完成,第二天来报名,正好赶上考试就参加了笔试和面试,过了两天,报社人事部门联系我说:“你不要再给其它单位签协议了,我们已经研究接收你到报社工作”。我在部队从事20多年新闻工作,对新闻行业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于是我就爽快地答应了。结果到报社后享受的是一般战士的工资待遇。也有的老同志劝我不要到这个鬼地方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留了下来。每当发工资时心里也不是滋味,为了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每当心里不平衡时,我就向革命老前辈学习,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向报社几名老职工、老同志学习,他们来报社时间长,工作有时甚至比我累,但领的工资并不高,每天还是任劳任怨,勤奋工作,感染激发了我的奋斗精神,把失落感变成干好工作的动力。

去年8月,报社聘用我为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才拿到相应的职务工资和奖金。我觉得“比”要选准参照系,与比自己强的人“比”,与有权有势的人“比”,基层与机关“比”,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产生消极因素,甚至带来负面效果。我25岁那年提干,而俄罗斯总理基里延科那年才35岁,要和他比,我们干什么都觉得没有意思了。当一个人失落时,找比自己还落魄的人比,就会生发希望的光芒。我常常会拿自己与拾荒人、讨饭的人比,他们也是人,为什么他们活的还不如我呐?这样一比,就不会为失落感到懊恼,从中找到生活的自信和应该追逐的目标。讨饭人连工作都没得干,我们有了这份工作,每月还能领到不菲的薪金,应该知足,更应该倍加珍惜这份工作。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奋图强,就是对集体做贡献,就是对国家做贡献,就是对人类做贡献,让国家和民族进快富强起来,让全天下人都能享受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义务和责任。

 

三、同舟共济,在敬业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船意识”大讨论,是报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亮点,也是结合报社实际最为紧密的一项活动。“同船意识”一词是杜一力副局长在报社职工大会上首先提出的。7月19日,报社党委书记高舜礼同志在报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上,对“同船意识”一词又作出了精辟论述和科学诠释,概括为:“危机意识、团结意识、以社为家意识”。目前,报社正在转企改制的接骨眼上,新旧媒体给报社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欲日聚增,我们怎么应对,需要集思广益,征求群众的意见与建议,用群众的智慧去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这个时候开展全社“同船意识”大讨论,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及时的。

有的职工不是党员,没有参加报社的动员会,对同“船意识”一词不甚了解,我在这里做个简单说明,“意识”在哲学中是这样解释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谓“同船意识”,就是大家在同一条船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具有同舟共济,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思想行为意识。南方水多,端午节喜欢开展龙舟竞赛,众人划浆,拼搏奋进的场面,多么令人振奋啊!报社的采编工作是核心,经营工作是生命线,行政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部门,三者构成报社这个整体,三者只有相铺相诚,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最终形成发展的力量。如果我们每个部门只分工,不合作,分崩离析,号令意识不强,有的往南划,有的往北划,有的往东划,有的往西划,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工作上形不成合力,我们的船还能前进吗?我们的全面建设还能取得成就吗?可能大家的回答是一样的不能!在参加部门讨论时,我听到有的同志说,愿与报社这条船共存亡,愿意为此终老,其情之切,其诚可鉴。记得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大将叫次非,有一次,他同兵士乘船渡水,船到水深处,突然一条蛟龙腾空而起,对船发起攻击,船上100多人,生命危在旦夕,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冒死一拚,于是,次非拔剑而起,跃入水中,与蛟龙展开了殊死拚斗,他虽身付重伤,但最终斗败了蛟龙,保住了整船人的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特别是在危急关头,要有敢于为大家挺身而出,站出来说话的,危难险重面前敢于担当才是英雄。电子媒体的出现,给报纸媒体,下了判决书,什么时间执行,只是时间问题。对我们以广告经营为生存方式的单一经营模式,提出了严正挑战,大家既然同在一条船上,又想活的好好的,而且还想活出生命的质量,就要积极主动地去想办法,为报社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奋力一搏,积极主动,且高质量地干好本职,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在敬业奉献中寻找快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拼搏进取,我认为报社的未来是美好的,大家的前途是光明的!

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者为中国旅游报社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930/7373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