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杨耕:从误入哲学到钟情哲学
2013年10月03日 22:00杨耕,主要著作有《为马克思辩护》、《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等
1977年,在那个“解冻”的年代,我走进了安徽大学哲学系,成为高校招生改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从此与哲学结下“不解之缘”。
一、我与哲学的“不解之缘”
我的职业、专业和事业都是哲学。然而,我最初选择哲学实属“误入歧途”。中学时期,我主要的兴趣是在数理化方面,并且成绩优异;高考之前我担任过中学数学教师。所以,我最初志向是报考数学。然而,在高考前夕,一位哲学先行者——陈宗明老师告诉我:哲学是一个诱人的智慧王国,中国需要哲学,而你的天赋更适合学哲学。就是这一次谈话,竟使我“鬼使神差”般地在高考前夕改变了最初的志向,选择了哲学。从此,我踏上一块神奇的土地,至今仍无怨无悔。今天,我已与哲学连成一体,或者说哲学已融入我的生命活动之中,离开哲学我不知如何生存。
我之所以从“误入”哲学到“钟情”哲学,并不是因为哲学“博学”、无所不知。实际上,“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赫拉克利特语),而无所不知的只能是神学。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以无所不知自诩的思想体系,如同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并不是因为哲学“爱”智慧,实际上,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它给人的生存和发展以智慧与勇气,这是一种“大智大勇”。如果说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讲生前如何痛苦、死后如何升天堂的,那么哲学则是关于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得有价值和有意义;并不是因为哲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实际上,哲学并不等于科学。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使“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成为“多余”的了(恩格斯语),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对哲学能力的本质做这样的期望和要求未免过于奢求”。
二、“哲学是人学”,这是我钟情哲学的牵引线
从“误入”哲学到“钟情”哲学,我的这一心路历程的牵引线就是:哲学关注着人,与解答“人生之谜”密切相关。无论哲学是把目光投向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转向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关注的仍是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显示的仍是人的自我形象。哲学之所以使哲学家们不停思索、寝食难安,就是因为它在总体上关注着人、关注着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规律。哲学总是熔铸着对人类生存本体的关注,对人类发展境遇的焦虑,对人类现实命运的关切,凝结为对人生之谜的深层理解与把握,因而构成了人生的“最高支撑点”,或者说,构成了人的“安身立命”之根和“安心立命”之本。在这个意义上,我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即“哲学是人学”。
人是哲学的主题,并不是说哲学要研究人的方方面面。对哲学来说,重要的是要解答人生之谜。在我看来,人生观是个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医学、生物学、考古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都不可能解答人生之谜,倍数再高的显微镜也看不透这个问题,再好的望远镜也看不到这个问题,亿万次计算机也算不出这个问题……人生观也不仅仅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因为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必然渗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生的不同看法必然包含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饮食男女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却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表明,人的生与死本身属于自然规律,而生与死的意义却属于历史规律。英雄与小丑、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就是如何处理人与历史规律的关系。任何伟大人物一旦违背历史规律并同人民群众相对立,其结果只有一个——“霸王别姬”。
我之所以如此“钟情”哲学,更重要的是因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学说。正是在马克思的哲学中,我体验出一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透视出一种对人类生存异化状态的深切的关注之情,领悟到一种旨在实现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强烈的使命意识,看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远景。在众多的哲学体系中,我选择了马克思的哲学,我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信仰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在与现实的“对话”中重读马克思
马克思不是“沙漠里的高僧”,腹藏机锋、口吐偈语,相反,马克思既是哲学家,又是革命家,是二者完美的结合;马克思的哲学不是“学院派”,远离现实、谈玄论道,相反,马克思的哲学既是解释世界的哲学,又是改变世界的哲学,是二者完美的统一。重读马克思不能仅仅从文本到文本,从哲学史到哲学史,更重要的是从理论到现实,再从现实到理论。
我始终认为,哲学不能仅仅成为哲学家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哲学家个人的“自言自语”,哲学应当也必须同现实“对话”。哲学史表明,任何一种有成就的哲学,无论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还是就其提出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言,都是现实的,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解决了时代课题。
同现实“对话”,这是哲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当今中国最基本的现实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仅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更是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最突出特征和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史无前例、艰难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伟大的社会变迁,它必然引发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也必然会给哲学思考开辟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
关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探讨其中的规律性,思考并重建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一种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现实运动,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家应有的良心和使命。历史已经并正在证明,哲学变革是政治变革、社会变革的先导。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03/7376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