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屏奴”低龄化应当思
2013年10月08日 18:28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未成年人变“屏奴”
“屏奴”低龄化现象引担忧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兴起,互联网触角无处不在;网上交友、购物、玩游戏,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的孩子日渐养成“不移动”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课余生活仿佛是在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屏幕间切换。
调查显示,4至6岁的城市儿童有一半会上网;将近八成的未成年人使用移动终端上网……专家指出,“电子依赖”低龄化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有关方面应加强对其上网行为的引导和监管。
四五岁就上网
未成年变“屏奴”
“我最喜欢玩‘切水果’了,学说话的‘Tom猫’也很好玩。”今年5岁的亚哲从幼儿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捧起ipad往沙发上一靠,玩上个把小时。
与亚哲一样,伴随着电子产品成长的“00后”孩子已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北京市妇联发布的《2013年中国城市儿童生活形态报告》显示:4至6岁孩子中,约有53%会上网。
今年7月发布的《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则表明,高达97%的被调查未成年人触网,近八成未成年人曾使用移动终端上网,且每天使用移动终端上网的比例高于电脑上网比例。报告称:“未成年人的互联网阵地正逐步从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移。”
儿童研究专家孙宏艳指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大大提前了未成年人“触网”和“触屏”的年龄。
“使用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网,未成年人更容易上瘾。”孙宏艳调查发现,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等上网聊天、玩游戏的时间更长。
重庆市一家幼儿园老师陈婷婷告诉记者,班上的小朋友几乎都会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些孩子的话题经常是ipad上的游戏,不玩反而显得“不合群”。有的中小学老师将作业留在网络邮箱里,上网成了孩子必做的功课。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治疗师魏晨曦说,手机、平板电脑的触摸屏便于低龄儿童操作,既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少有孩子能抵挡得住诱惑;再加上如今家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孤独、无聊,很容易产生“电子依赖”,以至于成了“屏奴”。
人们通过互联网很容易获取信息以及满足生活需求,于是就懒得动脚迈出家门。“宅”由此成为移动网络时代的一种标志性生活方式,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也不例外。
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到1小时,大部分时间“宅”着;节假日超过一半的孩子在电视、电脑等各种屏幕前呆2小时以上。
“网络是个双刃剑。”艾索儿童研究咨询公司总裁李露凌告诉记者,他们的研究表明,网络会让儿童增长见识、提升学习能力,但也会影响儿童身体体质、社会沟通能力,甚至诱导未成年人做出错误行为。
教育部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在持续上升。
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于刚介绍说,十多年间我国各学龄段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平均上升20个百分点,有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除先天因素外,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是重要原因”。
“迷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后,现实人际交往淡化,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孩子沉浸于网络虚拟世界而回不到现实生活中,跟父母沟通都困难。”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教授贾美香说,近几年因玩手机、电脑上瘾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其中大部分都是交流沟通障碍。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爆炸”,移动网络终端则使这些信息碎片化。“第六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组专家认为,碎片化是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但对未成年人而言,一方面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批判性、理性化、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对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构成挑战。
心理医生指出,一些迷上电子设备的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他们的兴趣点总是游移不定,甚至连他们最沉迷的游戏,都是这一个还没有玩完,就迫不及待地想玩下一个。
为什么孩子这么小
就如此依赖电子产品
天津师范大学儿童教育专家韩映红教授认为,养成电子依赖这个坏习惯的原因有三点,可以说是家长和子女各有“责任”——
家长用电子产品哄孩子是主因。许多年轻的家长因为缺少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每当孩子无聊哭闹的时候,就使用手机、iPad来哄孩子开心。加之电子产品可安装各种益智早教软件具有一定教育功能,因此家长们觉得有这样的“电子保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是导致孩子产生“电子依赖”的一个主要原因。
幼儿缺乏自控能力且易被吸引。从幼儿的行为习惯来看,幼儿缺乏成人的自控能力并且这一阶段正处于人体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感官的刺激十分敏感,幼儿更容易被色彩鲜艳的影像和新奇有趣的声音吸引,而电子产品刚好迎合了低龄儿童的这一喜好。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也越来越严重。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电子产品时,不少家长也会在攀比心理的作祟下,为孩子购买。
产品易上手幼儿易上瘾。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分析,新一代电子产品较之传统产品体验性更强,触摸屏充分满足了低龄儿童的好奇心;操作性更强,使得幼儿也可轻松学习使用;互动性更强,令幼儿的注意力短时间内难以转移,越玩越上瘾。
避免“电子依赖”
必须大手拉小手
如何帮助一些孩子摆脱“电子依赖”?专家指出,“适度上网是关键,家庭监管很重要”。
一旦低龄儿童离开电子产品后,出现了情绪化、寡言少语、不愿参加社会交往和体育锻炼等迹象,则说明孩子可能已经产生了“电子依赖”。对此,天津师范大学儿童教育专家韩映红教授建议家长要正确引导,要积极寻找适合孩子的娱乐活动,并在生活中为孩子创造更多与亲朋好友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接触社会、开阔眼界。最为重要的是家长应以身作则,不要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选择优秀的儿童绘本开展亲子共读,将家庭教育回归到充满安全感和亲情感的亲子陪伴之中。
而从孩子的健康方面来说,天津医大眼科中心斜视与小儿眼科主任钱学翰则提醒各位家长,应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用眼习惯。一旦孩子出现了看东西眯眼、歪头,用眼过程中出现眼睛充血、流泪等现象时就应引起高度注意,及时带孩子就诊以免发生眼部疾患。
钱主任认为,所谓预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手机等电子产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平板电脑等早教产品,每次给孩子观看时间也不应超过20分钟。已经上学的儿童则要注意控制持续用眼时间,低年级孩子连续用眼时间尽量不超过半小时,并要多多参加户外运动使眼睛得到休息和放松。
教育专家同时还指出,政府部门应该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站及网游进行分级,鼓励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应用产品和特定服务。
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如电脑、手机厂商在向未成年人用户出售产品时,必须为监管未成人上网提供便利,如删除网络浏览等功能;运营商应当为儿童设定网络绿色通道,如为儿童设定特殊的网页导航以及搜索引擎等。
“屏奴”低龄化,家长当反思
10多年间我国各学龄段学生的近视患病率平均上升20个百分点,有三四成小学生是近视,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达80%;三分之一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到1小时,大部分时间“宅”着,导致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增加……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满眼“飘绿”的数据无疑让人心情沉重。当下,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身心健康重回正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从根本上扭转体质下滑的态势,还得从唤醒学生的锻炼意识等方面着力。而关键的一步,必须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IPAD上“解救”出来。眼下,中小学生们几乎是“人手一机”,面对手机等带来的新鲜科技体验,很多成年人尚且招架不住,渐渐沦为“屏幕奴隶”,更何况自控能力正在养成中的孩子?有的整日“大战僵尸”“偷菜种菜”、有的走路都在登录QQ,更有甚者,深夜躲在被窝刷微博聊微信,这不但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兴趣,耽误学业前程,甚至可能影响到其正常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正如网络段子所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手机、IPAD本无罪,孩子喜欢它也无错,关键是我们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让他们在与新鲜事物接触时懂得扬长避短、为我所用,这既检验着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心,也考验着家长的教育智慧。据媒体报道,眼下,当全世界的学校都在忙着以iPad换掉书本时,美国硅谷的IT精英父母现在却不让自己的小孩接触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而是送他们去“零科技”的学校进行最原始的学习生活。反观我们,不少家长或源于宠爱之心,或想犒劳孩子、或出于攀比心态,愿意给孩子添置智能手机等,却又疏于教育和引导,不经意间让孩子的“手机依赖症”进一步恶化。
常言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与其“襁褓式”的关爱,不如深入孩子的内心,主动帮助他们摆脱“手机依赖”,去感受体育锻炼等活动的乐趣。一方面,从源头上遏制给孩子添置高科技设备的冲动;另一方面,多与孩子沟通交流,配备手机前与孩子一起“约法三章”,以身作则培养他们的自控力,让他们参与到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来。
如何看待“屏幕依赖”低龄化
计算机刚盛行时,“网虫”令家长头痛不已,如今,智能触屏时代来临,“屏奴”成为青少年儿童又一大问题,尤其是“屏幕依赖”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让家长和教师担忧,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忧患。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到1小时,大部分时间“宅”着;节假日超过一半的孩子在电视、电脑等各种屏幕前呆2小时以上。
为什么孩子会迷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第一,它们是科技产品,时尚新潮,满足孩子求新欲望;第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里的游戏、网购、交友满足了孩子猎奇心理;第三,从众心理作祟,小伙伴们都在玩,自己不玩就被认为另类“不合群”;第四,现实环境拥挤狭小,没有什么可以吸引孩子眼球的娱乐场所和交友平台。当然,家长的不重视及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屏幕依赖”低龄化有何危害?一是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与人沟通困难;二是思想单一,判断能力、思维能力降低,久而久之失去创新意识和能力;三是视力下降,辐射影响大脑发育,导致儿童体质下降,免疫力低下;四是注意力不集中,目光呆滞,失去灵活性,少言寡语,易患抑郁症。总之,“屏幕依赖”低龄化严重影响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摆脱“屏幕依赖”呢?首先,承认互联网存在的合理性,不能走极端,毕竟网络是把双刃剑,家长和教师应合理引导孩子正确玩手机、上网等。其次,尽量不给3至6岁儿童玩,带领他们亲近自然、参加亲子游戏等社会活动。再次,相关部门制订法律法规,对网站及网游进行分级,鼓励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应用产品。最后,帮助孩子摆脱孤独感,常陪孩子谈心、交流意见想法,能带孩子走亲串友或者旅行更好,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启示与思考】
“屏奴”的出现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成长的结果。“屏奴”低龄化,让人忧心。互联网并非洪水猛兽,可用得不好却会带来负面作用。“屏奴”低龄化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现实人际交往淡化,社交、语言表达能力会退化。孩子从小触屏,童心、童真、童趣渐行渐远。孩子长大后回味童年,记忆中就只剩下屏幕。电子产品的触摸屏便于低龄儿童操作,既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又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孩子自控能力弱,很少能抵挡得住诱惑。再加上如今家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孤独、无聊,易产生屏幕依赖。
“屏奴”低龄化,乃因亲子教育的缺失。小孩子整天围着屏幕转,根源还在孩子的父母身上,把孩子交给电子保姆,忽略了对孩子的亲子教育。前段时间,有个小女孩对当警察的爸爸说,欢迎回家。我们欣赏孩子的懂事,却也不得不忽略亲子沟通的缺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经常陪着孩子,有利于增进父子、母子感情,经常性地在一起,多陪伴陪伴孩子,孩子更多地接触父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孩子能更好地以父母为榜样,情商会提高不少。鹰爸教子的故事为人们熟知,虽然教育方法并不为很多人接受,但鹰爸伴随着孩子成长,亲子教育却是让人欣赏的。
“屏奴”低龄化,孩子的童年失去了童趣。记得我们的童年,捉迷藏、扔钱币、跳格子、捉知了,充满了无尽的欢愉,充满了无尽的乐趣。小时候,还有葫芦娃、黑猫警长、聪明的一休,陪伴着我们的成长。但如今,适合孩子们的玩具变少了,除了喜羊羊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人们之间的信任感降低,对门的邻居可能住了半年都没有说过话,让孩子跟其他人家的孩子一起玩,成为一种奢望。科技发展起来了,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电视、电脑、手机成为人们业余消遣的主要方式,宅在家中、不移动也成为人们的选择。不少低龄孩子学会了打游戏,甚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懒得动弹的后果随之而来:户外活动不足,学生近视率逐年上升;封闭孤僻不愿张嘴,交流障碍少年增多。如何让孩子的现实生活比虚拟世界更精彩,是成年人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孩子成屏奴,家长难辞其咎。解决低龄化的屏幕依赖,应该由其监护人正确引导和监督。家长日常应该多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多带孩子走出门,呼吸新鲜空气,见识外面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别宅在屋子里当“屏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08/7377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