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广州“房叔”获刑与房无关?
2013年10月09日 09:52
【反腐倡廉案例】
【事件介绍】
广州房叔获刑11年与房无关 凭工资买21套房遭疑
蔡彬被法警带上法庭
2013年9月12日上午,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对“房叔”贪腐案进行一审宣判,被网友称为“房叔”的广州市城管局综合执法局番禺区分局政委蔡彬,因收受他人财物共计275万元,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1年6个月,并处没收个人财产60万元。
2012年,因被网友举报坐拥20多套房产,广州市城管局综合执法局番禺区分局政委蔡彬得名“房叔”,由此在网络上掀起了“房产反腐”。
此前,蔡彬遭网友举报坐拥22套房产,经纪委核实其与家人实际拥有房产21套。但从7月26日的庭审到如今的一审宣判,整个庭审过程中仅提及蔡彬2套房产。检察机关表示,目前掌握的一系列证据显示,“房叔”受贿与其房产的关系不大。
法院认为,蔡彬无视国家法律,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应予惩处。但蔡彬归案后主动供述自己的罪行,是坦白,依法可以从轻处罚。蔡彬通过家属主动退赔全部赃款,酌情从轻处罚,遂作出以上判决。
宣判后,蔡彬当庭表示,要与律师商量后再决定是否上诉。
据中新网电去年10月,因遭网帖举报坐拥22套房产而被纪委查处落马的番禺区城管综合执法局原政委蔡彬,后被以受贿罪提起公诉。今年7月该案在海珠区法院一审开庭,检方指控他涉嫌受贿275万元。
2013年7月的庭审中,检方指控蔡彬从1998年开始,在历任番禺区公安分局副局长,番禺区城管综合执法局局长、政委期间,或以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好处,或以低投资入股获取明显高出回报率的高比例分红方式获利,共涉5宗犯罪事实,指控受贿总额为275万元。
蔡彬在庭审中曾一度认罪,并以全额退赃,称有自首情节等为由请求轻判。
受贿数字 庭审仅提两处房产
法院审理查明,蔡彬从1993年起先后担任广州市公安局番禺(市)区分局副局长,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局长、政委等职务,在此期间,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多次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主要犯罪事实共有5项。分别收取金额为20万、126万、29万、8万、92万。
其中,2000年,蔡彬投资130万元与陈俊杰、刘展文合伙购买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大众汽车修配厂(简称大众汽修厂),后又抽走60万元用于买房。在陈俊杰、刘展文经营大众汽修厂期间,蔡彬利用担任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局长的职务便利,继续“帮衬”该厂经营。2003年至2005年,陈俊杰、刘展文以大众厂名义购买了商铺等固定资产,并将商铺登记在二人名下,后以固定资产股权分配为名贿送给蔡彬财产性利益共126万元。这是庭审中仅提到的2处“房叔”拥有的房产。
追问
21套房就这样不了了之?
记者此前了解到,蔡彬拥有的18套房产位于广州番禺区,3套位于南沙区(南沙是由原番禺区分割而成)。面积最大的是位于番禺区沙湾镇龙岐村西环路东侧(A2厂房),达3405.3平方米,21套房产总共7203.33平方米。据房地产专业网站估算,按当前市值,21套房产的价值约4000万元。蔡彬是一名正处级干部,其妻子时丽英,曾任番禺区工商联办公室主任、秘书长,现已退休,按照正常工资标准,都无法购买这么多套房。
记者从番禺区获悉,纪检部门对蔡彬名下21套房产,并没有采取强制措施。“如果房产手续齐全,来源合法,那么确实很难对其作出什么处罚。”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纪检干部说,从司法机关披露的情况看,蔡彬的房产主要是靠经营所得,这违反了有关党政干部经商的规定,对于这部分行为,应当说纪委此前已经对其作出了免职等处分。
广州市海珠区检察机关的公诉人员告诉记者,该案由番禺区纪委移交番禺区检察院侦查,因蔡彬曾在当地政法机关任职,又移交给海珠区检察院起诉,从目前掌握的证据来看,蔡彬受贿与房产的关系不大。蔡彬购买房产的时间是从1999年到2009年,时间跨度大,种类多样,其中有商铺、住宅等。由于当时缺乏对金钱流转的实时监控,很难分割出违纪违法所得与合法收入所得。就像一杯清水,倒入一杯浑水,就分不清了。
房叔受审 怎么没说房事
“房叔”受审,却与房产无关,面对舆论质疑,有关部门理应主动释疑。
“房叔”曾被纪委核实实际拥有房产21套。本以为,此次庭审,能让其21套房产来源全部水落石出,遗憾的是,审判过程中仅提及蔡彬2套房产。而“房叔”涉嫌受贿的数额,也与其“囤房”的价值看上去不相称。
检察机关表示,目前掌握的证据显示,“房叔”受贿与其房产的关系不大。这不意味着,“房叔”这么多房就属合法。可房子在庭审上成“敏感词”,难以平息猜疑。不少人质疑:蔡彬和妻子都是基层公务员,他们的21套房产与其合法收入是不是落差太大?10多年来,蔡彬一家住在一座三层半的别墅里,全部房产估价超过4000万元,儿子留学澳大利亚并取得澳籍,这有点不正常。
“房叔”受审,却与房产无关;此前“表哥”获刑,也与网友扒出的名表无关。难怪新华社记者昨天质疑:“这样的反腐结果,总是让人有些如鲠在喉、难以舒畅”。
据媒体报道,广州隐隐约约有人替“房叔”辩护,认为21套房产有可能属其凭“独到的投资眼光”低价购得。“投资购房”为蔡彬多房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但“房叔”的资金来源与受贿到底有无关系,还须拿出更确切的说法,而不能光凭揣测。若“房叔”不能自证房子“清白”,或涉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公众的巨大疑问,已构成公权力必须直面的“舆情”,有关部门理应主动释疑。相关部门只有直面质疑,让制度笼子“密而不漏”,才能让舆论诟病止息。
“房叔”获刑,无关“房事”?
“表哥”落马,不提“名表”;“房叔”获刑,无关“房事”,两起案件可谓一脉相承,异曲同工。因房子被举报、被查处,最终认定的犯罪事实却与房子关系不大,难免让公众满地找眼镜。
主审法官的解释是,22套房产大部分是1999年到2003年所购买的,当时南沙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也就9万元左右,作为一名处级干部,他当时的工资收入有能力购买这些房产。眉毛胡子一把抓,说法比较笼统,且以南沙房价作参照系缺乏足够说服力。“房叔”的房子、商铺多数集中在番禺市桥,南沙房价自然无法与番禺比肩,就算当时番禺的房价在三四千元一平方米,20多套房子、商铺的价值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何况当时的工资水平也没有现在高。
有司法人员认为,网络公开举报容易“打草惊蛇”,让涉嫌存在职务犯罪的人提前作了准备,导致纪检机关找不到侦查线索。“房叔案”是否出现这种情况不得而知,果真如此,不是还有一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吗?似乎也没有在法庭出现。
案子是否存在下面这个原因?和“表哥”一样,“房叔”的落马,都是网络监督先发难、发酵,再进入正规法律程序,而不是纪检监察部门主动发现、调查、处理的结果,这意味着什么?与主动型不同,被动型反腐,涉腐官员容易获得同情分,甚至还有人替他打抱不平,反过来抱怨举报者。反映在问题的查处上,或多或少会将“枪口”抬高一些,意思意思一下,有个交代就行了。
问题是,官员贪腐行为事关公共利益,反腐也不仅是自查自纠,查处贪官要给公众一个明白的交代。尤其像“表哥”、“房叔”这些在社会上影响巨大的案件,当调查结果大大出乎公众意料时,法庭应该给出更多的证明材料,以打消公众的疑窦,支持自己的判决。
【启示与思考】
坐拥20多套房产的“房叔”蔡彬,终于被判刑了,一审判其有期徒刑11年6个月。“房叔”的倒掉,令人欣慰,这意味着在舆论的监督下,网络反腐又有了新的“成绩”,这是公众喜闻乐见的结局。毕竟,当常规的纪检反腐“不给力”时,花边的“小偷反腐”、“情妇反腐”、“网络反腐”等等,仍能给公众带来一丝安慰。
仔细审视之下,却发现此案仍有一个重大疑问:举报者称房叔有20多套房产,但为何在庭审中只提及两套,且在受贿情况中,并未提及“房事”呢?20多套房产的疑问,显然不是受贿275万元便可释疑的,因为这二者从价格上来说,差别的确太大。“房叔”被判刑,但“房事”却依然是一团迷雾,这样的判决,尽管能带给公众一丝欣慰,但依然无法还社会公众以公平正义。换言之,“房叔”的“房事”没有真相,那对“房叔”的判决也很难有正义可言。
“房事”被忽略,但“房叔”却又被判刑了,这的确给人极大的浮想空间。难道,这样的判刑只是为了敷衍舆论?然后到时候再弄个“缓期”,然后再表现良好“减刑”?抑或是,“房事”牵涉到的面太大了,甚至牵涉到某些不能牵涉的人了,然后为了大局着想,只好轻描淡写了?还是相关负责人得了好处给人方便,对“房事”不再过问了?“房事”是“房叔”事件的重头戏,在任何时刻都不能被忽略,如此才能呵护好社会正义。
简言之,“房叔”被判刑如果没有明确“房事”,那么“正义”仍然在流浪。须知,早在去年10月10日,在网友举报出来没多久之时,广州番禺区纪委就表示,媒体称“番禺城管分局政委蔡彬及其家人名下拥有21处房产”基本属实。记者获悉,蔡彬为正处级,月薪1万元,21套房产估值约4千万。20多套房产价值4千万,如今蔡彬的行贿罪是275万元,这差别的确有点大,也难怪网民会继续质疑。遗憾的是,这些在一审中,并未很好地得到释疑,因为一审对此“轻描淡写”反而加重了公众的质疑:“房叔”被判刑了,“房事”的真相呢?
对公众这样的合理质疑,有关部门应调查出真相,并及时做出回应。而对“房叔”的判刑,也应建立在事实与真相之上,不求“重判”但也不可“轻判”。眼下的尴尬是,两种官方的认定结果却自己和自己“打架”,这让公众该相信谁呢?无论“房叔”这20多套房产是否属实,庭审时都应做出必要的回应,毕竟,“房叔”的“房事”才是重点,也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如果此事都没查清楚,就不该急匆匆对“房叔”判刑。须知,如“房事”真相无法抵达,不仅无法止息公众质疑,更会让正义继续流浪。
“表哥”落马了,但他的问题与表无关;“房叔”判刑了,他的腐败也与房无关。这样的反腐结果,总是让人有些如鲠在喉难以真正舒畅,难怪不少网民发帖表达了不满和不解。而要纾解这些不解和不满,恐怕还需要有关部门正面做出回应,而不是似有难言之隐一样保持沉默,因为这样只会增加人们的质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09/7380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