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陪酒公务员”事件折射官场陋习
2013年10月09日 15:03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浙江一母亲因公务员儿子常陪酒求助省委组织部长
9月14日晚,浙江一母亲在微博上发文称,在国税局工作的儿子不能喝酒,却常常陪领导喝酒,并求助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我该怎么做”。15日晚,蔡奇转发该微博问其子工作单位,称“今后可以不用喝酒了”。随后,该微博被网友截图转发后引起广泛关注。此后,当事母亲“青墨港湾”(微博名)删除微博,并称自己“考虑事情简单”。
然而,此事并未就此结束。9月18日下午,一份浦江县“关于微博网友反映公务员儿子陪领导喝酒相关情况初步调查核实情况”出现在了网上,并对该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然而不久之后,这篇调查报告又神秘消失。
蹊跷
网络出现调查报告
但随后又被删除
据该调查报告显示:发微博的母亲姓楼,她的儿子赵某是浦江县国税局的一名普通干部,楼女士虽然是浦江县人,但平时住在余杭,所以她对儿子赵某平时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不了解。
9月14日晚上,赵某参加了一场普通的同事聚餐,和他一起的多数是单位里的同事,席间还有一名农业局副局长,这次聚餐酒水自带,大家喝的量并不算多。当晚7点半左右,不胜酒力的赵某被同事送回了家中,这段时间住在家里的楼女士看到儿子走路摇摇晃晃,不免担心,赵某说了句“我是跟局长一起喝的”,随后就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由于楼女士知道儿子当时患了感冒身体比较虚弱,心里既担心又紧张,于是就在当晚发了一条微博。
调查报告称,赵某在生活当中并无喝酒习惯,他和家人知道自己的饮酒次数屈指可数。此外,赵某性格内向,平时也不存在和局领导一起吃饭的情况,楼女士“关心则乱”,把事情说成了“总是什么局的局长一起喝让他喝醉”。
无独有偶,此前浦江县国税局也曾对外回应,称已找过楼女士的儿子了解情况,并表示“当事人觉得妈妈误解了他的意思”,当晚是在下班后与几名同事一起喝酒,没有被强迫为领导陪酒的情况。
连日来,“公务员儿子常陪领导喝酒”的事件已经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而18日的这份调查报告将这一事件解释得十分清楚详细,但在傍晚时,该调查报告却被删除。在此之前,记者曾数次致电浦江县委,多个部门都表示,不清楚这份调查报告的存在及内容。
记者从相关内容中得知,该调查报告是由浦江县纪委和县委组织部组织专人开展调查核实的。18日下午,记者又联系了浦江县委组织部,询问“关于微博网友反映公务员儿子陪领导喝酒相关情况初步调查核实情况”的相关事宜,对方工作人员也未予以正面回应。
记者查看了“青墨港湾”的微博,发现她近日所发的微博内容都是自己所喜爱的书画,关于儿子陪酒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见不到只言片语。
回顾
母亲发博求助
蔡奇回复“今后可以不用喝酒了”
9月14日晚上10点多,金华浦江的一位母亲“青墨港湾”在微博上发了一条信息,并转给了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微博称:“蔡师教我,我该怎么做?儿子今天又喝醉了,别人送回家的。到家也不说话问他流眼泪了,然后一个人把自己锁进房间。喊他,他只是说让我静一静……现在他不会喝酒,但总是什么局的局长一起喝让他喝醉。儿子27岁在国税管理科管了一大片厂家。”
9月15日晚上蔡奇部长转发并回复了这条微博,称:“告诉我,你儿子在国税哪个单位?今后可以不用喝酒了。”
蔡部长的正面回应,使得这条原本并不起眼的微博迅速得到了广泛关注。网友的评论不一,有人认为这条微博道出了公务员的“难言之隐”,但也有人担忧“儿子是不用喝酒了,但可能饭碗也不保”,表示这位妈妈的关心会影响儿子的工作。
据了解,发这条微博的女士原本的微博ID为“楼晓芳”,事后才改成了现在所用的“青墨港湾”,她不仅没有再更新事件相关的内容,反而将原来的微博删除了。记者获悉,楼女士曾表示网友曲解了自己的意思,之前也曾发微博称“考虑事情简单”,但随后她还是删除了该条微博。
相比起“偃旗息鼓”的楼女士,蔡奇的回应就要积极多了,他在微博上直言:“陪酒一事引起舆论关注,这反映出对吃喝不正之风的厌恶……要看到这不是个例,须从反对‘四风’来对待……领导带好头,违规者将作处理。希望各位监督。”同时还表示:“地方反对‘四风’不能等,现在就要见行动!”
母亲曝光公务员儿子陪酒 称被网友攻击儿子遭冷落
近日有一名母亲发微博称当公务员的儿子总陪局长喝酒并喝醉,通过微博向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求助,蔡奇转发微博并要求当地彻查。18日,经涉事部门核实,该科员当晚与同事等人聚餐,确有喝多,但系私人聚会而非公款宴请。9月20日发帖母亲接受记者采访,还原儿子喝醉经过,并表示事发后儿子受到同事冷落。
对话发帖母亲:
“本意是想说喝酒的危害”
记者:儿子平时的应酬多么?
网友“青墨港湾”(发抱怨陪酒帖的公务员母亲):他平时很不爱参加应酬,只碰到特别没有办法推脱的老同学才会去。有时候同事结婚,包了红包,吃酒到一半就回来了。平时就很讨厌烟酒,基本不会喝酒。
记者:儿子那天是怎么喝醉的?
网友“青墨港湾”:那天他是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那个局长是他过去的同学。回来之后,他说这次聚会挺难得,还是比较高兴。但我看他喝那么多,又不怎么说话,就拿他喝酒的事说了几句,没想到他哭了。
记者:当时怎么想到把儿子的事发到微博?
网友“青墨港湾”:我觉得他喝太多,怕身体受不了,想阻止这种情况。想到给蔡奇留言是因为平时就是他的粉丝,觉得他比较正直,也比较关心老百姓的事,但没想到他会转发。有关部门调查报告是真实的,但后来很多人因我那一句“跟什么局的局长吃饭”就很关注这事,可我本意是想说喝酒的危害。
记者:事后儿子的工作有没有受到影响?
网友“青墨港湾”:儿子说他受到了排挤和冷落,周围同事变得不敢接近他,以前跟他比较好的那些年龄大的同事,也都不愿意理他了,影响是肯定有的。
记者:事后您曾发了一条“知道错了!想事简单!”的微博又很快删掉。听说有很多人在攻击您?
网友“青墨港湾”:我儿子劝我赶紧把微博都删掉。孩子爸爸对我发了脾气,还有很多网友也在攻击我,他们觉得我把儿子给“卖了”,以为我把儿子在网络上给“告发”了。
公务员陪酒母亲悬心折射党政机关常态腐败
如果这位母亲不把此事发到网上,而是诉诸亲友的话,肯定有许多人说“本来就这样啊!”“这太正常了,在国税局上班能不喝酒嘛!”“陪领导喝酒说明领导看得起,才有进步的机会。”等等,可能这位母亲也会慢慢习惯于此,不再纠结,而且还可能怪自己看得不够开。而事实上,许多陪酒公务员的母亲都是这样,只有这个不懂事儿的才将此捅到了网络上。
在某些环境中,酒量才是一个人最最重要的才干。儿女置身其间,前程和健康,母亲只能二选一。
大吃大喝是一些党政机关的常态,尽管三令五申,但依然难以根治。而这,也是群众最为痛恨的常态腐败之一。“八项规定”之下,一名公务员陪酒陪到让母亲悬心的地步,不难从其中嗅到“顶风做案”的江湖味道。身为母亲,这位女性看到了儿子的健康问题,身为公民,她也该看到这对党风政风对党和政府形象的严重影响。
“影响儿子健康”也许只是她投诉的一个发力点,不管是有意识和无意识,我们都应该从中看到更深次的一些东西。
如果浙江组织部的答复“今后可以不用喝酒了!”指的只是这位母亲的儿子不用喝了,而不是所有的干部不用喝了,所有的领导不带头喝了,那么,只可能让这位母亲一人放心,而不能让更多的公众放心。而且,这位母亲未必会真的放心,我特别替他担心儿子,母亲踢破窗户纸,让领导陷入尴尬,他在单位会成为别人冷眼相看的另类,甚至莫名地被穿上一些无形的小鞋。若真的如此,这位母亲也会后悔自己一时发贴的冲动,会后悔没有让儿子在泥潭中从了众人,从了领导。谁能说,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呢?
谁在天天吃,谁在天天喝,吃的是谁的,喝的是哪家的,吃了人家的手软没有,吃的喝的是不是拿公众利益交换而来,吃喝的背后是否是丛生的腐败……所有这一切,都应该被追问被追查,该吐的让吐出来,该撸的就撸下来。舍此,舌尖上的腐败绝难根治。
“陪酒公务员”惨遭同事冷落折射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官场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这位母亲因对官场文化不了解,才会有当初“冲动”的举动。“陪酒公务员”惨遭同事冷落,折射啥样的官场文化呢?
一是圈子文化
俗话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官员们并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和他们聚在一起,他们在人员交往上,具有明确的选择性。安全、熟识,是最基本的交往条件,并由此形成熟人圈、朋友圈,各种酒局、牌局都是以这样的圈子为基础。在酒局上,吃什么往往并不重要,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有融洽的氛围,热热闹闹才最为重要。浙江浦江县国税局这名公务员参加的是当地农业局副局长的私人聚会,因他与农业局副局长是初中同学,是老同学、老熟人,彼此间有安全感,所以才会被邀请和愿意参加宴请。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公款聚餐吃喝的现象大大减少,私人聚会也并不多见,并以低调为要。浙江这位母亲发微博称当公务员的儿子总陪局长喝酒并喝醉,让私人聚餐曝光,当事官员认为自己的安全感、隐秘感被打破,许多人并会认为此举冲击了传统的“圈子文化”,必然会对这位母亲和这名公务员心生抱怨,“陪酒公务员”因此会惨遭同事冷落。
二是饮酒文化
官场的饮酒文化颇为盛行。许多官员感到,由于平常工作压力大,常借酒缓解压力,作精神上的放松。有的官员认为,酒品见人品,饮酒见情意。在酒局上,常常有人自己喝满杯、大杯,以此向领导表示忠心;也有领导自己先干个大杯,然后看部属喝酒的表现,以此检验他们对自己忠心与否。在酒局上,有的人尽管自己不胜酒力,但为了能融进圈子,得到领导赏识和同事、朋友尊重,做出了违心之举,过量饮酒让自己酩酊大醉。浙江浦江县国税局这名公务员大概就是这样大醉的,结果回家后引起他母亲的担心,并通过微博向省委组织部部长求助,结果出现令她意想不到的结果。
官场文化有较多的庸俗因素在里面。比如,过分讲究交往的“圈子”,容易拉帮结派,形成亲者近、疏者远,与“五湖四海”的要求背道而驰。过分讲究饮酒,既容易误事,影响工作,也易伤害身体健康。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吃喝现象受到遏制,也对所谓的官场文化形成强大冲击。
儿子醉酒母心疼,儿受冷落母亦忧,浙江的这位母亲似乎对发微博求助省委组织部长之举感到有些后悔。实际上,这位母亲无需过分自责,她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因为她的母爱表现,无意之中对丑陋的官场文化予以了有力的一击。
我们为什么围观“公务员陪酒事件”
看点一:社会宣讲明规则,但服从潜规则。一位担心儿子应酬的母亲试图用明规则挑战潜规则,一位高级干部也以明规则督促整改,一个地方政府也按明规则调查核实。但结果却是,儿子受冷落、母亲很后悔、社会舆论恨铁不成钢地责备母亲“天真”。评论者不约而同地认为此事必将“毁了儿子前途”,背后是对明暗两套规则运行逻辑的清楚认识。
看点二:官场文化泛滥,已深入伦理生活,基层整风很难厘清边界。对于浦江地方“私人宴请”“结账者是农业局副局长”的回应,不敢妄断真伪。但披借人情外衣的官场应酬各地都很常见,因为性质暧昧,所以怎样解释都很合理,这样的现实无疑给“四风整顿”留下了可以讲价的空间。
看点三:随着官微的普及化,微博也逐渐成为了“上访”或者“准上访”的场所。@青墨港湾给组织部部长留言,在微博独有的氛围里,可看做是“交流”和“诉苦”。但事情一旦超出微博,进入官方调查程序,这种交流实际上就成了一种上访。@青墨港湾先是坦然,后是懊悔,恐怕也是认识到了此事带有了上访的性质。
如果将这几点整合起来,大概可以这样总结这个“陪酒事件”的新闻:一位受害于“官场文化泛滥”、相信明规则的母亲,不经意地将一次微博诉苦变成了一场上访,随后在被潜规则教训的情况下深感懊悔。也许不止她困惑懊悔,陪伴这位母亲经历了这一周的围观者们,或多或少也有些难以言明的“不舒服感”。
【启示与思考】
“微博报料”公众并不陌生,“微博诉苦”也司空见习惯,然而公务员母亲向组织部长“问计”的却是少有。而在这起“陪酒网贴”的风波中,因其主角的公务员身份及受局长之命饮酒的言论更引发了“公款吃喝”的猜想。
母亲担心儿子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位母亲却在未明事实的情况下,茫然归结于其儿子的“公务员”职业,确非明智之举。27岁的公务员儿子早已成年,不论是否在公务员队伍还是在企业上班,都必须面对职场的许多“人情往来”。吃饭喝酒的“人际交往”在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而在这位慈母的护赎心态下,凭只言片语在微博中加入“但总是什么局的局长一起喝让他喝醉,儿子27岁在国税管理科管了一大片厂家”等敏感字眼,如此不顾后果、不讲事实的做法,仅凭一句“关心儿子”确实也有些不妥。
不过,这位母亲无需过分自责,因为她的母爱表现,无意之中触动了某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中国是礼仪之邦,酒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从古至今不论是政务活动,还是商业往来,或者民间交流,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当今的公务活动中,在接待标准范围内安排一点工作餐,喝一点酒,加强单位与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联系和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工作,本平常不过、无可厚非。然而,当下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喝酒却成了大多数公务人员的负担,不得不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笔者认为,喝酒之所以成为公务人员的负担,主要是因为喝酒的心态发生了扭曲。下属与领导喝酒,由于领导掌握着下属的目标考核、职务升迁、工作调动等,说到底关系着“位子”;企业与政府部门喝酒,由于部门掌握着企业的税收征管、政策扶持、销售推广等,说到底关系着“票子”;下级与上级喝酒,由于上级掌握着下级的工作经费、工作成效、项目分配等,说到底是关系着“面子”。由于种种关系,让公务接待中的人们戴上了无形的“精神枷锁”,不想喝却不得不喝,不想喝醉却不得不醉。如此喝酒的方式,不但伤害自己的身,而且容易滋生酒桌上的腐败,助长享乐主义、奢侈浪费之风,伤了老百姓的心。
既然已经发现了问题的存在,既然在内心都已经有了抵制,那就要团结一心,勇敢的去面对、去挑战、去破除。敢于与不正之风作斗争,敢于打破潜规则,才能把心思真正放在工作上,真正做到勤政务实、一心为民,切实破除“四风”,当一名“五好”干部,形成一支有战斗的、清正廉洁的国家干部队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09/7381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