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学习包厢”里我们学到了什么?

2013年10月09日 15:03

 

【网络传媒案例】

【事件介绍】

吉林农大图书馆设“学习包厢” 800元包年

大学四年,要说对学校的哪个地方感情最深,除了我们住过的寝室,恐怕就是图书馆了。在大家眼中,这儿不仅仅是博览群书的地方,更是一个学习的大本营。

在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二楼,设了一处独立的“学习包厢”。来这学习的同学,每年花800元就能成为这里的“房客”,得到完全是属于自己的学习位置。据了解,“学习包厢”很抢手,169个包厢全都有了主儿。记者走访发现,省内多所大学图书馆也都设有这样的研究间,都是统一标准收费。老师说,学生利用率高,考研率也跟着上升了。

格子间总共169个

15号,星期日。记者来到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见到了这个“学习包厢”。走近,格子间四周封闭,只有顶部悬空。门上有锁,门板上有“吉林农业大学单人学习包厢贴”,上面贴有编号。从头走到尾,总共169个。

一个格子间敞着门,里面一个“L”型方台,一把椅子,厢板上挂着一个拇指粗的日光灯管。满打满算,空间也就一平方米大小,再容不下其他东西。

在大厅柱子上,贴着《图书馆学习包厢管理办法》,落款时间为2010年3月3日。上面列着5条规定,明确了禁用物品,严禁一厢多人用,不允许转租或转借他人使用,一经发现立刻收回,同时不退还当年所交费用。

感觉一个字:静!

没有人聊天,也听不到谁讲电话,静得连掉根针的声音都能进了耳朵,每一个脚步声都听得到。

“有事请先轻轻敲门,thank you”、“休息时间请勿打扰”、“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午休觉,勿扰,有事留言”……

每一个包厢门板上端的小窗户上,都贴着各色的便签纸,励志、警示的留言都有。窗玻璃被彩纸、明星照贴得严实。还有的在门口放了拖鞋、运动鞋,这儿显然已经被主人当成放松学习的“家”了。

 

包厢收费有的嫌贵 有的说值

跟图书馆公共学习空间比,这儿的环境虽小了点儿,但能让人更踏实。

门上的锁,意味着包厢的所有权。问过几个在这儿学习的同学,他们都是大四准备考研的。

“每天来图书馆找座儿太麻烦,准备考研了,就得踏踏实实学。”王同学上学期就租了这包厢,一年费用800元。“跟那些免费来图书馆学习的同学比,钱是贵了点儿,但一想到能考出个好归宿,这点儿投资也值啊!

刘同学告诉记者,这儿的包厢全都租满了。肯花钱的,基本都是准备考研、考公务员的。大家为的就是能有个独立、安静的学习环境。在这儿学习一段时间后,效果不错,也觉得物有所值。

大四的张同学也在准备考研,可他犹豫再三,没花这份钱,“800元,接近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了。平时提高点儿学习效率,我觉得能把这份儿钱省出来了。”

因为“学习包厢”数量有限,没租到的大有人在。每天在图书馆里“打游击”,对于在包厢学习的同学,真的很羡慕。也有的同学反映,公共学习空间少,希望图书馆能再增加点儿学习座位。

按学院人数比例分配

“学习包厢”何时开始使用的?设立时出于什么原因?根据什么制定的收费标准?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联系到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办公室主任赵立刚。

据介绍,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建成于2006年,为了能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设计之初就有这样一个单独学习的环境,跟其他大学一样,叫做“研究间”。2007年,图书馆开馆,研究间也正式投入使用。

研究间的使用时间与图书馆开放时间同步,一直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起初,想租用包厢,需要排队争取机会。人多,秩序混乱。后来,每年3月份开学,图书馆把包厢按照学生比例的名额,分发到各个学院,各个学院再根据学生需求再往下分发,减少了大家排队的麻烦,也达到了各个学院数量公平的目的。

研究间的收费标准,是每月80元,暑期正常开放,一学年下来10个月,一共800元。收费原则,完全符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关于教育收费管理的若干规定》中,“研究生学习间使用费,80元每月”的标准。

各高校“研究间”利用率高

记者走访发现,花钱租研究间学习的现象,在其他高校也很普遍。吉林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图书馆都设有付费学习的研究间,设计模式相似,利用率高,收费标准也基本一样。

吉林财经大学的研究间,主要面向大三、大四准备考研的同学。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间,分散在不同楼层。据使用研究间的同学介绍,每月租金80元,寒暑假照常收费,可利用校园卡充值或转账。在这学习的,大二、大三、大四的同学都有。

长春工业大学南湖校区的研究间,2009年左右设立的,在图书馆五楼。开设至今,152个座位,始终处于饱和状态,而林园校区的研究间数量,比南湖校区要多些。

“研究间的利用率很高,租用的都是爱学习的孩子,学校的考研率也跟着逐年升高了。”据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研究间的数量有限,需要的同学人数多,能成功租到,全靠自己勤打听。每个学期的开始和期末,都是预订小高峰。一个学期将近5个月,租金400元。

 

【观点争锋】

支持:“学习包厢”未必就是“见钱眼开”

高校图书馆设立“学习包厢”已非新鲜事儿,两年前,就有媒体披露烟台大学图书馆“生财有道”,月租60元提供“考研包厢”。尽管听闻这种做法,一些网友称之是“大学变味儿”的表现,并质疑其“利用公共资源,提供差别服务”云云,我却仍然想说:“学习包厢”未必就是“见钱眼开”。

应该说,高校图书馆提供收费的“学习包厢”好不好,最有话语权的并非旁观者,而是大学生。而无论是先前报道过的烟台大学“考研包厢”,还是如今吉林省内一些高校的“学习包厢”,其受大学生们的欢迎程度,从“一室难求”的抢手之状已可见一斑。除去“钱”的因素,就不得不承认,这种相对宁静、安全,且能免去“抢座”之劳的学习空间,肯定是有利于给租赁者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否则也就不会出现大学生私下加价转租的“炒包厢”需求了。

具有一定“私享”性质的高校图书馆“学习包厢”,当然不能回避向大学生额外收费的问题。不过实话实说,月租60元也好,包年800也罢,每天分摊下来,也就是两三元的花费。而既然学校提供了网线、电风扇等的相关设施,适当收取一定的“特服”费用,这与“见钱眼开”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像吉林省那样,以政府文件的方式,专门规定“研究生学习间使用费,80元每月”的硬性标准,反倒是种既满足现实需求、又保护学生利益的可取做法。

高校图书馆开设“学习包厢”的最大疑点,其实不在收取适当的管理费用,而是有了这种“生财之道”,会不会催化某些学校“压缩公共资源,谋求赢利服务”的创收冲动。人们当然不必急于否定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包厢”,但也必须以更为明确的措施和标准,来避免“包厢开发”无节制,免费空间遭蚕食。譬如,图书馆免费学习空间与“包厢区域”的各自比例,最好不要模糊掌握,而应公开展示。不然的话,面对学生私下加价转租的“利好形势”,就很难相信校方会甘愿“油水”旁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给高校图书馆“学习包厢”一个名正言顺的存在理由,或许更有利于确保它与免费学习空间的和谐相处。一来,某些有意设立“学习包厢”的高校图书馆,就不用躲躲闪闪地靠打“擦边球”来开展类似服务,让包厢设施更显规范与统一;二来,确定了能建多少“学习包厢”,实际上也等于使免费空间不用担心被过度压缩和占用。这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合理分类”,显然要比墨守成规地虚拟坚持“一律平等”更为务实。

反对:设“学习包厢”是破坏教育公平

从记者了解到的“学习间”收费情况来看,几乎是一笔糊涂账:一是林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教育收费管理的若干规定》的正文中,并未找到有关“研究生学习间使用费”的字样。而独只吉林省物价局有此类字样。二是吉林省物价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不是很清楚这个政策的初衷。对于“研究生学习间”的设置标准及比例控制,目前也无详细规定。将就这一情况进行调研,逐步完善高等学校教育收费政策。一个出台政策的部门居然不清楚具体的情况,文件存在多处矛盾,在收费“合法”性上就很站不住脚。

这么多年来的“学习包厢”收费相信随着有关部门的介入,定会查个水落石出有个明确的说法。这暂且不论,单单从高校这项收费设置上就有违公平教育精神,难逃利益冲动的嫌疑。

毋庸置疑,作为一所高校的图书馆其相关配置应该属于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性质,应该对每一个大学生公平开放。设置“学习包厢”必然会挤占其他大学生的资源空间。

高等学校向学生收取的“学间费”美其名曰“服务性收费”,必须严格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的原则,即时发生即时收取,不得与学费合并统一收取,严禁强制服务或只收费不服务。尽管这样,也难令人信服。这是高校人为“隔离”出来的一项收费,类似于巧立名目收费了。难道高校对学生的服务,还要分个彼此三六九等吗?

对收费生的特殊贵宾服务也就意味着对非收费生的淡化服务。如果办了收费的学生不去包间学习,也得空在那里白白地浪费,而没购买包间的学生想去利用却没有资格,这是极不公平的。

而且,从实质上看,能否用“学习包厢”取决于是否付费,只关乎贫富不关乎平等。也就是说只要有钱,就有资格拥有。对那些没钱的贫困大学生而言,只能造成一种“贫富不均”的伤害,有的还会激化学生间向钱看的攀比心理。

均衡教育资源是国家一再提出的方针政策,高校也应该如此。人们感叹读不起高校的今天,高校更应该去处不合理的各种乱收费。“学习雅座”、“学习包厢”但从名字上看就有点像社会娱乐场所的做法,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样的收费服务实是破坏均衡教育之举,理应刹住。

 

图书馆的“学习包厢”让高校变身“小社会”

如今,每年几百万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动辄上万人的超级高校各地皆有,可是高校教师、图书、食堂等资源,由于财力人力却无法及时跟上。再加上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考研之路上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固定且安静的学习场所一座难求,所以“学习包厢”应运而生了。“学习包厢”用经济手段调整占座需求,确实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需求,但看起它又生错了人家,所以毁誉参半争论不断。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场所,在力有未逮的时候,也要最大化利用图书馆等学习场所,这样才公平。收费的“包厢”提高了利用的门槛,学校不但摆脱了提供公共学习场所的责任,还能坐在那儿等着学生送钱上门,169个座位一年收费13520元,不但有重复收费的嫌疑,如何使用也没有人监督。此外,高校会不会故意制造紧缺,堂而皇之地收取服务型项目的费用?

如今,高校越来越像计划经济时期的“小社会”了。从进入校门的第一天,学生的经济和人身就会遭遇变相控制,学生必须住在宿舍楼里,褥子被子变相卖给学生,军训时学校出售军训服,用饭卡让学生去食堂吃饭,利用“学习包厢”收取金钱……高校硬件建设基本也都围绕教学楼、宿舍楼展开,为的是容纳更多的学生。

在高校“小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一切资源都处于垄断或半垄断状态,早已脱离了公共产品的属性。大学生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消费者,早已经为这些产品付出了高价钱,“学习包厢”这种价高者得之的产品,不应由高校或自建的后勤建设,否则就背离了高校教育的初衷。

其实,只要学校开放学生市场,允许社会资本投资“学习包厢”,那么不但能够提供数量足够的学习座位,还会因为竞争让价格降下来。如果什么事都是高校自己来,那么绝大部分学生只能望梅止渴,上了四年大学也找不到一处安静学习场所。高校不应该是什么都管的“小社会”,而应该是与社会接轨的“大市场”,这样才能让学生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

【启示与思考】

诚然,“抢占自习座位”曾是许多高校屡见不鲜的尴尬风景。在图书馆辟出相对独立的“学习包厢”,不仅可以免除部分学生抢占座位的尴尬,而且有利于这些座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避免占而不用或效果不佳的浪费。平均每天不足3元的租赁费,也不会对多数学生的生活日用构成威胁。但在人们的认知常识里,高校的图书馆、自习室等属公益性的学习资源,学校在公共领地圈地划格,收费谋利是否妥当,的确值得探究。

应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学校根据家庭状况和学生需求提供有差别的层次化服务或不可避免。从住宿和餐饮的标准多元化可见一斑。学生趋之若鹜,高校竞相效仿,似乎在为“学习包厢”的身份争议做着“存在即合理”的注脚,而“考研率也跟着上升”似乎也在彰显“学习包厢”的开办效果。但即便是“学习包厢”的确属应运而生,对于众多大学学子而言,169个包厢仍属杯水车薪的稀缺之物。无论学校如何人为调剂,都难掩其“不公平”的实质。

教育资源配置应遵循公平性原则。在公共场所开辟私人区域,无疑是对他人占有空间的挤压;而僧多粥少的“学习包厢”,势必导致对多数学生使用包厢权利的剥夺。这便是“学习包厢”的“缺德”之处。从道理上讲,基于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学生的自学条件和权利应当是一视同仁、公平合理的。因此,无论是对贫困学生的“买不起”,还是对有钱学生的“租不到”,这种不合理、不公平都需要得到相应抚慰与补偿。

事实上,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学校享受的任何高消费和优厚待遇,都难以摆脱“拼爹”之嫌。尽管这有失公平,但却是必须直面的无奈现实。包厢之外的学生没有必要对使用包厢的学友羡慕嫉妒恨。毕竟,包厢只是考研成功的外因。但学校却不能对这种人为制造的条件差别坐视不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应该是学校改善学生学习条件的出发点和至高境界。

也许,学校的现有地域资源和经济实力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学习包厢”,但不能放弃对公平公正目标的追求和努力。比如,在开办好小包厢的同时,莫忘对大空间的环境治理,包括对硬件和软件的改善,大空间同样需要安静与有序;按照不盈利的要求,学习包厢的经营收入要在平抑投入成本的同时,坚持“取之于生用之于生”的使用原则,其盈利应当向大空间倾斜,也权作对包厢外学生的利益补偿。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09/7381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