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典型案例

史洪俊:老百姓眼中的“科技”支书

2013年10月09日 15:03

 

解放村变了。

位于黔西县西北部7公里的解放村,是一个面积6.8平方公里,有着10个村民组,666户人的普通村落。

12年前,这里不通路,不通电,吃粮靠救济,夜晚打黑摸,全村年人均占有粮食不足2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

12年后的今天,昔日的贫困村“改天换地”,人均占有粮食增加到目前的501公斤,人均纯收入增加到现在的5080元,全村实现电、水、路、电视、电话“五通”,村民们办农家乐,种特优红米,住小洋楼,开轿车、摩托车,家家户户靠产业发家致富,被称为黔西北“柳岸水乡”,先后获得省、地、县、乡“优秀基层党组织”、“计生工作先进村”、“小康村”称号,2011年获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11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解放村何以变?答案写在解放村老百姓喜不自禁的心头,写在解放村党支部书记史洪俊朴实黝黑的脸上,写在解放村幸福、美丽、和谐、小康的山间水畔……

走进黔西县洪水镇解放村办公室,最显眼的是墙上整整齐齐悬挂的奖牌:县级“计划生育先进村”、全区十佳村党支部书记、全省“五好”党支部……这些记录着解放村党支部书记史洪俊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走过的艰辛历程。12年来,史洪俊带领村支“两委”和村民们一起,凝心聚力,不等不靠、踏实苦干,把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幸福村、小康村。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温饱问题,他是老百姓眼中的“科技”支书

走进解放村,沿河两岸皆是绿意葱茏的柳树,阵阵稻香扑面而来。每天傍晚,53岁的史洪俊都要来到河岸边散步,看着一片片金灿灿的特优红米地,他的心里觉得特别踏实。

“今年全村种植优质红米1450亩,由合作社包装后,‘柳岸水乡贡米’大大方方走进超市,10斤红米可卖260元,每一亩增值1万多元。”大旱之年保丰收,解放村曾经吃粮靠救济的辛酸往事却浮上史洪俊的心头。

2001年,41岁的史洪俊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要带着父老乡亲,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来,过上富足的好日子。”这是上任伊始,他和支委成员立下的共同志愿。

解放村穷,穷到什么程度?“连村干部写标语的红纸都没有钱买。”史洪俊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落后”、“贫困”两顶帽子重重地压在解放村人的心头。怎么才能把这两顶帽子摘掉?民以食为天。史洪俊心里清楚,要发展得先让老百姓吃饱肚子。他把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作为他上任后的第一件实事来抓。

 

“要解决温饱问题,就要提高粮食产量,就必须首先提高村民的科技水平”。史洪俊带领村支“两委”成员走村串户,求贤问计,深入到各村组召开村民大会,听取村民建议,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从山向、坡度、阳光、水利、土壤和土质等入手,反复研究论证后,史洪俊提出了“产业调特、品种调优”的思路,确定了布局、面积和种植品种,大力调整全村农业产业结构。

每年春耕秋种前,史洪俊总要组织召开村民培训会,对他们进行农业技术传播。栽种期间,他就挽起裤腿跑到田间地头为村民作技术指导。在他的指导下,包谷一律实行杂交良种肥球育苗定向移栽,水稻种植一律实行旱地和两段育秧、宽窄行拉绳移栽,油菜种植全部实施育苗移栽,全村还实现了稻田自流浇灌全覆盖,为农业标准化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科技因子注入传统种植,解放村变了个样。2011年,全村年人平均占有粮食501公斤,人均纯收入5686元,全村的贫困户从2005年的299户减少到5户,脱贫率达98.3%。乡亲们称赞史洪俊为“科技”支书。解放村也被评为全国第六批农业标准化一类示范项目核心区,生产的优质红米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过去,57岁的戴远富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靠着自家种植的十多亩优质红米稻田,老戴今年刚收进仓的红米就有一万多斤。“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了,过去吃粮靠救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咯。”

从增产到增值,史洪俊心里有一笔明白账:亩产杂稻1500斤只能卖1300元,亩产800斤红米却能卖近5000元。“明年全村优质红米种植将达万亩,村民们的收入将再飞跃一步。”

开山炸石修路,打通致富出路,他是老百姓眼中的“实干”支书

仓中有粮,心中不慌。甩掉了解放村吃粮靠救济这顶“穷帽子”,史洪俊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解放村距县城仅7公里,毗邻县城,却没有一条像样的出路。

“解放村通往外面的路是一条烂泥巴路,那时候,家家户户人均要准备两双雨鞋,不然没法出门。”解放村副支书史开心深有感触,雨天到处是烂泥巴,晴天太阳一晒,到处是一尺多深的沟壑,牛羊粪臭气熏天。

还有更心酸的,县领导来解放村考察恰逢下雨,越野车陷在烂泥路里,史洪俊找来了两头老水牛在前面拉车,几十个村民在后面助力,总算把车拉出了解放村。

2003年,史洪俊召集两委商议,决定新修公路4.2公里,实现组组通公路的目标。虽说修的公路只有4.2公里,但要搬掉近3万立方米土石,无资金,无技术,困难确实很大。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09/7381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