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江西:“治病”二三说
2013年10月11日 09:16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只有防于未发、治于始发之时,才能将问题化解于无形之中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其中,“治治病”是归宿和落脚点,是决定民主生活会质量高不高、活动效果实不实的关键所在。
说到“治病”,“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发人深省:名医扁鹊发现蔡桓公有疾,便劝他赶快医治。桓公笑着说,我没有病。后来,扁鹊又两度劝说,桓公依旧不理不睬。由于未及时医治,没多久桓公便病死了。
古往今来,蔡桓公似的人物比比皆是。对待身体上的疾病是这样,对待思想和作风上的毛病也是如此。他们不承认自己有毛病,不相信自己存在问题,把别人的直言视作“别有用心”。项羽、李自成等人都是如此。他们对身边的劝谏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最终落得功败垂成、呜呼哀哉的下场。
一个组织如同一个人,也是发展中的生命体。既然是生命体,当然会因为体内失调、病毒入侵等原因患上各种疾病。生病并不可怕,怕的是病了也不察觉;更可怕的是,即使察觉了,仍试图掩饰,拒绝诊治。前苏联共产党就是典型的个案。
没有一个人永远健康,也没有一个组织永不犯错。因此,组织也要经常“体检”,找出问题,力争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扁鹊虽然闻名天下,但他自认为不如两位默默无闻的兄长。他说,大哥在别人病情发作之前就能铲除病因,二哥在别人病情初起之时就能解除症状,而他只能在别人病情严重时救人性命。扁鹊有自知之明,懂得发现问题最早的人才是最厉害的人。的确如此,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只有防于未发、治于始发之时,才能将问题化解于无形之中。
古人云:“医不治己,旁观者清”。大多时候,受主观经验所限,自己很难判定自己的症状。当我们感到自身不适,或者被别人指出问题,就应该及时请人“把脉”,也可请多人“会诊”,以便把问题摸清楚。譬如,毛泽东同志就是“求医问药”的高手。当年在中央苏区,每到革命的重要时期,他都要深入调查研究,向普通的农民和士兵讨教问题,因此写下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重要文章,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斗争策略,指引革命的道路。
虽说“治病”是一门大学问,但不外乎治标与治本两种思路。对于“急症”、“重症”,当然该师法西医的路子,着眼症状,一针见血,又稳又准,以图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慢性病”、反复发作的“病”,应该仿效中医的思维,综合分析,辨证施治,务求强本固基,从根本上解除“病因”。当然,无论采取哪种办法,都得防止出现“耐药性”。因为一种病菌如果没有被及时清除,死灰复燃后往往比以前更顽固。“耐药性”一旦产生,治疗效果就明显下降,这是十分可怕的。
中国自古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说。在某种程度上,治病救人与经世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11/7383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