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案例】修订“学生守则”要切实而行
2013年10月11日 11:16
【文化产业案例】
【事件介绍】
教育部:《中小学生守则》将修正相关过高条款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日前透露,基础教育一司已经启动对《中小学生守则》的修订。王定华9月17日告诉记者,修订目前正在调研阶段,新版将修正原有规定太过模糊空洞或要求过高的条款,力求从新时期学生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学习生活、社会和国家责任等方面。
王定华是15日在酒仙桥一中参加教学活动时透露这一消息的。2013年9月17日,他以书面形式向记者证实,教育部已经启动《中小学生守则》的修订工作,目前正委托专家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开展相关调研。此次修订是“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引导中小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
王定华还告诉记者,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将突出三个特点:一是规范性。守则是对所有学生的言行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体现基本道德底线的行为规范,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做到。二是简明性。守则力求做到简短,便于学生记住且能够做到,对原有规定太过模糊空洞或者要求过高的条款将予以修正。三是针对性。守则将力求从新时期学生特点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学习生活、社会和国家责任、爱护环境等方面。
中小学生守则将修订 校长:守则应该分年龄段
教育部表示,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突出规范性。守则是对所有学生的言行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体现基本道德底线的行为规范,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做到;突出简明性。守则力求做到简短,便于学生记住且能够做到,对原有规定太过模糊空洞或者要求过高的条款将予以修正;突出针对性。守则将力求从新时期学生特点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学习生活、社会和国家责任、爱护环境等方面。
9月17日上午,几名校长对此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位有十几年教学经验的校长认为,虽然《中小学生守则》看起来有些“空泛”,但除了《守则》,还有《日常行为规范》,其中就对学生有很多具体要求:例如,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主动打招呼。不骂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的物品,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该校长认为,“守则”本身就是原则性纲领性的,而“行为规范”则是进行更细致的要求,两者的关系就像“宪法”和“司法解释”。如果对中小学生守则进行修订,首先应该明确“守则”的功能定位,希望细化的内容不要与“行为规范”重叠,最好将两者统筹考虑。
另一位校长则表示,目前学校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德育体系都已经很完善,对学生的文明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已经都覆盖在内。而《中小学生守则》因为没有量化考核标准,平时在学校里很少被提及。多年前的学生都要熟背守则,但现在已经对学生没有这样的要求。所以今天的《守则》在校园里地位有些尴尬。
相对于“守则内容是否该细化”问题,校长们更感兴趣的是“守则是否应该分年龄段”。几位校长都认为,应该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要求。“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教育工作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分年龄段制定守则更符合教育规律。可以将小学与中学分段制定,或者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分开制定。”一位校长这样建议。大家希望“守则”的修订也能像“减负十条”那样,征求社会意见。
修订“学生守则”要摈弃口号语言
《中小学生守则》因内容空洞、可操作性不强而一直受到诟病。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透露,新的修订计划已经启动,空洞的内容将被删除。
因应时势变化,听从民众意见而适时修订不切实际和不接地气的规则,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在《中小学生守则》问世之前,就有《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它们分别在1981年、1991年、1994年发布。2004年,教育部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并对其内容做了调整和补充。
2004年版的《中小学生守则》只是对旧版本的小修小补,大的框架没有多少改变,大致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科学,热爱集体,热爱大自然;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努力学习,勤思好问;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他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等等。
这些“守则”基本上都是我们平时常见的大概念,其用词也是大而无当的。热爱,遵守,积极,努力,团结……这些都是口号语言,很难构成具体的行为指南和行动指引。
同样都是学生守则,英国、美国和日本则条条细化,句句实在。
日本的学生守则细到“进教室开门窗要轻;在走廊和楼梯上保持安静,靠右行”;“上学放学时走规定的路线,靠右行,不要绕道和买零食”;“遇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不惊慌,按老师指示迅速行动”。
美国的“守则”详细规定如何称呼老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请假,以及提问必须举手,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回答,等等。
最有意思同时也是最实用的是英国的学生守则。它既告诉学生“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生命第一,财产第二”这样的人生大道理,也告诉学生“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坏人可以骗”这样不同寻常的道理。对学生的安全,英国人就不是用简单空洞的“注意安全”之类的字眼,而是细化到“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与陌生人说话”。
显然,与其用“热爱祖国”和“遵纪守法”这样空泛的规则来要求学生,不如告诉他们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违反法纪的;与其要求学生举止要文明,不如让他们知道,插队、迟到、大声喧哗、突然造访、乱扔杂物、窥视和探问他人隐私、在公共场所并行而堵住别人去路等等,都是不文明的表现。
学生守则还要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当下社会安全有问题,我们就要像英国学生守则那样,要求学生不吃陌生人的食品,不随便跟陌生人走;近年女生时有受到老师甚至校长的性侵犯,守则就要提醒学生,与包括教职员工在内的熟人独处时,同样要做好防范;由于如今的手持通讯工具被普遍使用,则需要订立使用规则,如不能因为手机的铃声与通话声而影响他人;针对中国缺乏公民精神,就应该告诉学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多管闲事”;鉴于讲空话已蔚然成风,应该在学生守则中加上“不讲空话”……
在中国,许多制定规则的人自己未必懂规则,教导别人的人自己却需要接受教导。像这样充满空话套话的“学生守则”,实际上就是在向学生示范不切实际和不接地气的文风作风。因此,制定守则者首先要学会守文明规则,否则以其昏昏,又如何使人昭昭?
【启示与思考】
这是一个足以让“小伙伴们”引发“忆童年”集体怀旧行为的新闻。还记得那些贴在教室里或走廊里的《中小学守则》吗?还记得老师让我们背诵其中内容的桥段吗?回忆过程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珍爱生命……这此词汇,就像是过电影一样,在我们的脑子里闪过。可是,一个真实的问题是,直到现在我再次看到其中的内容时才发现,这些内容对于孩时的我而言,根本就意味着不懂,至于遵守,只能是空谈。
乍看起来,《中小学生守则》中的每一条准则,都政治正确、义正言辞,但是,对照了人家美国的中小学生守则,就能发现我们的中小学生守则太高尚了。其中,还不乏一些对高调的标榜,也有对理想信念的浮夸追逐,更有对道德的绑架。至于像美国守则中“按时到课堂”、“提问时请举手”、“不许作弊”等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我们的守则太务虚了。
不客气地评价,现在的《中小学生守则》处处都是口号,处处都是在标榜。比如,说“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热爱科学”、“珍爱生命”等等,都像极了大街上的红色标语。笔者认为,这是在社会对成年人的标准要求中小学生。另外,对于我国中小学生而言,让他们知道“如何遵守校规校纪”比单纯告诉他们遵守校规校纪易操作的多;让他们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比空喊“珍爱科学”这样的口号实在的多;让他们学会一些起码的安全常识要比让他们空喊“珍爱生命”务实的多。
凡此种种,都在表明,我国的《中小学生守则》像是一下子让学生高尚起来的条条框框。实际上,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单纯地学习生活中的常识、生存和安全基本技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比一下子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道德圣人,要管用实在的多。注意,我们的中小学生,只是一些孩子,他们是一张张白纸,在还没有让他们学会“素描”之前,就让他们一下子学“油画”,显然是一种失当。
说白了,当下的《中小学生守则》产生于那个喊口号的时代。而从一个守则本身的真实用途上来讲,《中小学生守则》就应是实实在在的守则,应该与具体的行为与关,而少一些“写意缥缈”的道德约束。教育部门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这些可爱的孩子从守则中学会一些实用的东西,而不能让他们从小就跟着《中小学生守则》空喊口号。
《中小学生守则》的问题,能够反映出我国教育体制中以往那些不务实际、空喊高尚的做法与思维。值得庆幸,《中小学守则》要修改了——这是一种对过往现实问题的修正,是教育回归教育本身、让学生学会实际本领的回归。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11/7385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