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典型案例

杨如明:要做就要做好

2013年10月11日 23:07

 

4990161429346592399

                               杨如明在她位于上海凉城秀苑小区的工作室内

在记者最初印象里,杨如明是个没耐心的人。

先是电话里约采访,她劈头来两字——“没空”。

记者一番解释恳求,她才简短地指定了时间、地点,也无客套话,急着挂电话。

采访那天下午3点,终于见到她本人,瘦弱、干练,走路时,步子坚毅,有股霸气。

她再次声明,“真没啥好报道的”、“下午一帮人还等我去开会呢”……

眼看,这采访要黄了。

无奈之下,记者心生一计——还好预先做了功课,知道她有一习惯。她所工作的虹口区凉城街道秀苑居民区,22万平方米,近7000居民,属于典型的大型社区。可但凡有空,杨如明便会将小区角角落落走个遍,仔细查找问题,这一圈下来,少说也要一个小时。

于是记者提议:“要不,您就按惯例,小区里走一圈,一路上,您跟居委会的干部、社工们一块儿做了哪些事、正计划做哪些事,您挨个介绍过来,也不耽误您工作?”

如此这般,杨如明才勉强答应下来。

边走边采访,记者最初的印象被颠覆了——其实,面对居民和社区事务,她比谁都有耐心。

不“冒进”,不留“尾巴”

走在秀苑居民区内,发现每条道上都标注着单向箭头,这是杨如明带领业委会和居委会做的耗时最长的一项实事工程。

秀苑是近20年的老小区,道路狭窄,无地下车库。近年来,居民私家车数量激增,2011年已达到700辆,每到上下班高峰,小区出入和岔道口严重拥堵,居民被车碰擦时有发生,气氛接近忍无可忍。

为此,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如明特意选了个早高峰,跟居委会、业委会代表一起,在小区门口站了2小时,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每分钟开出汽车4辆!

是否该把双向车道改为单向车道,从而消停“人车争霸战”?她随即跟居委会、业委会及交警一同商量,反复模拟,一起设计出了单向通行的路线图。

接下来,贴张通告,宣布正式实施的日子,这事不就结了?

可杨如明偏“磨磨蹭蹭”。她跟居委会干部们一起,将初步方案在小区的139栋楼内进行为期1个月的公示,设立了5处意见征询箱,共收到了882份意见书,超过三分之二的住户赞同小区实行机动车单向行驶,还有不少热心居民对通行方案提出了改进建议。几经修改,最终敲定路线图被分发到每一位司机手中,终于在去年5月开始了车辆单行的试运行。

从方案设想到试运行,整整花了一年时间。

有人嫌她 “蜗牛速度”,她却坚持:“无论进展快慢,最重要的是小区的事得由居民自己说了算。”

好在这个集思广益的方案一经运行,交通拥挤状况明显改善,早高峰时段,每分钟能开出的车辆从4辆增加到了20多辆,且井然有序!

记者又跟随杨如明来到社区中心绿地,这是她另一得意之笔。

曾经,这里一头杂草丛生,另一头是夹竹桃林,没有路灯,人迹罕至。

她介绍,这几年,不断有居民情绪激动地向居委会控诉 “锻炼场地被车侵占”。老人在楼下做操,冷不丁身后一阵喇叭声,提醒老人让出停车位;又或者,老人正凝神运气,突然旁边一辆停着的车发动起来,扬长而去,留下一团尾气;更惊险的是,老人在路边树下吸氧,身后一辆车毫不减速贴身擦过,一旁目击者连呼“惊险”……

杨如明被“逼”着拿出办法来。

她想到了那块几乎荒废的林地。她带着居委会的同志,反复听取居民意见,终于建成了一个250平方米的室外健身苑。铺草坪、安装健身设施、路灯和环形休憩椅等费用,全部来源于社区公共收益,当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她还从上海市和虹口区体育局申请到了47万元的健身步道建设项目,通过将杂草地和夹竹桃林打通,如今一条漂亮的双向400米盘旋状的健身步道今年8月底也已投入使用。很快,这引发“绿地效应”。就在记者采访时,不少居民将杨如明团团围住,向她反映:“侬晓得伐?阿拉隔壁那位男同志,从来不锻炼的,这里一建好,居然也出来轧闹忙了。”有人说,“这绿地现在远近闻名,每天早、晚7点,不是本小区的居民也进来锻炼,队伍壮观得很啊……”

可此时,杨如明谦逊地推说,“这都是居民的智慧”,她指着环形休憩椅,“这不,椅子半径从40公分缩到20公分,全是听居民的”。

记者纳闷,您为何对居民如此“言听计从”?

她说:“居民参与越多,越民主,社区就越有活力,我们的工作才不会迷失方向。”

“但居民的决策未必全对啊?”

“即便在自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应该由居民以自治方式来纠正。”

“哪怕您认为正确的事,如果居民暂不同意,怎么办?”

杨如明的回答竟斩钉截铁:“坚决不做。”

正好,走到了465弄12号门前,此处有2棵树突出,有碍观瞻,树前横摆着2个车位。杨如明说:“我也是替居民瞎操心,提议把这2棵树内移,然后采取斜向停车,这样便可增加至少一倍的停车位……可是,居民们就是不答应。”

对此她很坦然:“那就等哪天他们想通了再做吧。”

难怪她的老伴常“忿忿不平”:“你在家脾气大,在居民面前,倒像头绵羊!”

其实,她心里有硬道理——“居民不同意的事,我们非要硬上,这是‘冒进’;如果居民同意了,我们却以种种理由推诿不做,那是留‘尾巴’。既不‘冒进’,又不留‘尾巴’,这就是我的原则。”

 

 

其实我眼里全是“问题”

因为民主自治,秀苑居民区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示范居委会”,以及全市首批“居委会自治家园”等称号,杨如明也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这是全上海居委干部中唯一的一位。

记者一路采访,深觉这些荣誉来得当之无愧,更不得不叹这里社区服务之精细。区内的幼儿园,为防放学时孩子们与私家车、自行车共挤一道,在不影响绿化的前提下开出了一条宽1.2米、前后长达400米的专用人行道,以绿化带为隔离,从此人车各走各道,相安无事;小区内2处阅报栏,因为紧邻主干道,被贴心地转移至一旁安全位置。还有139个楼组全部安装了专门对付“小广告”的环保箱、对小区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换代等,10余项实事项目,都做成了。

可她却说:“你看到的,都是做成的事,我看到的,全是难办的、干不成的事。”

何故?

只因社区事务乃 “一地鸡毛”,7000居民众口难调。只因“小巷总理”太芝麻绿豆。在社区工作13载,杨如明写下了超过25万字的民情日记,其中便有大量“一人难称百人意”的案例。

她在去年11月19日的日记写到了一则“剪树风波”——“今天是新一周的开始,刚从北京开完十八大回来,积了一大堆事儿。上午主任联系园林部门到小区修剪扰民树。572弄部分居民反映家门口有几棵杨树,已长到七八层楼高,有的树枝已快要横向伸进5层楼的窗户了。今天修剪好了,居民很感激,解决了居民的烦心事,我们也很高兴。没想到晚上有好几个居民情绪激动地到居委会讨说法,这么好的树被剪成‘秃子’,太难看了!”

其实,是住在高层的居民情趣高端,原本,打开窗户就能见到一片绿色,大树修剪以后,这别致景色便没了,当然生气。

但杨如明心中还有一条原则——既要满足居民基本需求,又要适当照顾个性化需求,但前提仍是基本需求。她告诉记者:“修剪扰民树是解决居民的基本需求,高层居民需要绿色的美景,则是个性化需求。两者相冲突时,我只能把‘吃饱与吃好’的道理跟居民解释一番,对方也就释然了。”

“剪树风波”还不算难办。最近几桩“祸不单行”,倒令她犯难。

譬如,465弄门口某证券公司的一部分场地,最近出租给了一超市。有人拍手说赞,不出小区即享购物;有人极力反对,说超市卸货堵塞了交通要道,环境受到影响。杨如明左右为难,与超市协商另开卸货通道,超市又不买她面子。

又如,572弄附近,车道狭窄,有些车为给通行车让道,只能将半个车身停在绿化带上。杨如明寻思着,这绿化带内移尚存空间,“但这不符合绿化局规定,只能搁浅”。可她又担心居民见绿化被糟蹋,会奋起投诉。

再如,572弄大门外一侧,广灵四路上,一溜排全是无证餐饮,冒出的油烟腾腾腾升到楼上居民家中,居民自然怨声载道。杨如明找工商,对方称“只管有证餐饮”;她找食监,对方说“只能罚款”,罚款后照样经营,倒像是收了“保护费”。杨如明没辙了,但居民们不理解其难处:“咱们秀苑不还是全国先进嘛,这点事情也解决不了?”

常感“里外不是人”的杨如明深知,转型期百姓利益诉求多元,考验着社区党组织的功力,需要用心和智去协调。但她更盼着政府部门强有力的 “靠山”,更盼着政府所强调的 “要整合公共资源加强对社区进行‘组团式服务’”的目标能尽快着地。

63岁了要不要退休

临到采访结束,记者在小区门口巧遇杨如明的老伴,他正接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女回家。他们住在离凉城秀苑骑车10分钟车程的另一小区。她的老伴对记者说:“她回家就喜欢跟我唠叨,‘阿拉小区今朝哪能哪能’,我就打断她,‘什么阿拉小区?侬到底算哪个小区的人?’”

老伴也是一年前刚退休,此前,孙女从出生到3岁,杨如明宁愿请了保姆来照顾孩子。老伴退休后,一手“买汰烧”,包揽下大部分的家务和孙女的接送任务。

过意不去的杨如明一直嚷嚷:“63岁老太婆了,要退休了。”可始终没动静。非但没动静,还“变本加厉”。就在今年4月,经不起凉城街道党工委怂恿,她成立了“杨如明党建志愿者工作室”,虹口区有16位年轻社区干部拜她为师。她说,想借工作室,传授一些“独门秘笈”,再培养一批“小杨如明”。

老伴也是,抱怨归抱怨,还是专门刻了个“杨如明工作室”的图章送给夫人,以示鼓励。

工作室包括她在内共5位专职人员,平均年龄61岁,全部做过党务工作,其中4人当过居民区书记。工作室开展活动的载体,就是党建苑、书记茶苑、读书苑。

工作室已经做了不少事。通过党建苑,8月1日这天,针对居委会干部心理压力重,杨如明开展了一次“心轻盈,才能赢”的QQ群聊天,这成了个集体“吐槽会”,压力释放后,再投入工作;通过书记茶苑,杨如明和其他专职人员一起,穿着阿庆嫂的服饰,被人们冠以“阿明嫂”称号,以茶会友,畅谈的是“党建如何引领居民区活动团队”等居民区书记间的热门话题;通过读书苑,她给10余位“接班人”推荐了《把一切献给党》一书,她说,先励志,再上路。

63岁的杨如明说:“做基层工作虽有些自讨苦吃,可你要是把困难的事做成了,老百姓那几句夸奖,还挺受用的。”她停顿一下,新潮地问记者:“你说,我是不是有点二?”

这个国庆节,她不敢外出旅行,因为她深谙社区工作的“规律”——国庆长假7天,头几天还平安无事,到最后几天,便有类似夫妻俩吵架打110的事,社区肯定要出面帮着协调。因此,她不敢有侥幸心理,老老实实家里呆着。

她在日记中写下——“63岁的暮年再出发,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履行好一个党代表的责任,为了那句‘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的承诺。”(记者 李晔)

网友们看杨如明

@肖文Seven:这才是真正的融入群众,无微不至的服务理念和细微入至的服务手段,体现了平凡的伟大,有血有肉的事迹来得更让人心怀敬畏。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小人物小事情总能给我们最多的感动。

@我是angel302:这样认真负责的居委干部在曲阳街道赤三居委看到过。当时大家对居委干部的评选就反映出对居民很负责——必须是企业退休党员或党员干部。他们对每一个居民每一户居民都很关心爱护,很负责。对楼组长的选任也很民主、认真负责。希望这样的居委干部作风到处可见!把居民的权益放在心上!

@江水177:不论大事还是小事总得有人去做,平凡中成就了一种事业。

短评

和谐因尊重而生

柳森

在小区居民心中,他们的党总支书记杨如明就是不一样。社区工作中,杨如明事无巨细了然于心,素来“问不倒”。在居民面前,杨如明比谁都有耐心。通常一拍脑袋、一张通告就能“搞定”的事,在杨如明的坚持下必经屡次三番的协商与讨论。有如此“小巷总理”,居民不但不着急,反而很满意,各种难啃的硬骨头不那么硬了,兼及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渐渐出炉。

杨如明的法宝是什么?懂得尊重。杨如明的可贵精神何在?坚持尊重。因尊重自己的一句承诺,就肯下苦工,爱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因尊重他人,将社区居民一丝一缕的需求或烦扰放在心上,于是兢兢业业,携手同仁,众志成城,终获众人首肯。

唯有尊重,每一个意见的表达与交流,才能被听到。唯有尊重,才有时时刻刻问需问治问计于百姓的自觉,真正做到“小区的事由我们居民自己说了算”。

尊重促信任,信任凝共识,共识聚智慧,智慧生和谐。和谐上海,需要更多懂得尊重、坚持尊重的“杨如明们”。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11/7386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