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莫让婴儿“第一口奶”沾染“寻租之毒”

2013年10月12日 10:15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2

护士强行给新生儿喂多美滋奶粉致其上瘾

每年,我国新生婴儿超过2000万,其中七成左右的孩子是通过奶粉喂养长大的,巨大的需求让中国的婴幼儿奶粉市场发展迅速。为规范市场,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国家在2011正式出台了《母乳代替品销售管理办法》,其中,明令禁止在医院向产妇推销、宣传奶粉产品。

但是在商业利益驱使下,这个政策却是形同虚设,为了抢占市场,不少奶粉企业不惜拿出巨资,贿赂医生和护士,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医院给初生婴儿喂自家品牌的奶粉,让孩子产生对某个奶粉的依赖,达到长期牟利的目的。对千百万婴幼儿至关重要的第一口奶,就在这样的金钱交易下,被奶粉企业和医院无耻的绑架了。

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天津这家医院的妇产科。镜头里的这个宝宝出生不久,刚刚喝完护士送来的奶粉。

一位产妇家属这样告诉记者,奶粉是医院给准备的,他们并不知道是什么品牌。

记者走访了多间病房,当询问起产妇和家属,新生儿喝的究竟是什么奶粉的时候,他们却都表示并不清楚。

“第一口奶?不知道,没问过,应该是医院统一的吧。反正没问过我。”

“哪里问过这个,就直接给你送来了。”

在这家医院采访时,记者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少数时间会和妈妈在一起,大多数时间都在这间婴儿室里,而这些婴儿室的宝宝喝的,也是由医院统一安排的奶粉。

医院的护士告诉记者,里面的孩子都由医院统一安排,喂统一的奶粉。

对于医院在奶粉喂养方面的“包办”服务,产妇和家属不但毫不知情,而且丝毫没有选择余地。

当记者提出想自备奶粉时,护士明确的告诉记者不可以:“我们这儿一般不让”。

而关于医院使用奶粉的品牌,这位护士这么解释:“所以得看你们孩子是在哪儿,是儿科还是我们这儿,到时候根据孩子的情况而排,根据楼层,给孩子喂不同的奶粉。”

“第一口奶”背后的打款明细

孩子的“第一口奶”如此重要,但是在天津这家医院里,吃母乳还是奶粉,选哪个牌子的奶粉家长完全做不了主;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医院为什么要这么“大包大揽”?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之前在多美滋奶粉公司工作过的一位销售主管。多次交流之后,她说出了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内幕。

 

“给钱。每年跟医院都有合作,我们给她们送钱,每年几十万的钱。可以说达成了默契,现在天津市场竞争很激烈,各个楼层都被奶粉企业瓜分,那你如果给的钱不合适,很可能下个月就换成别的了。”

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之下,这位曾经的销售高管告诉记者给我们发来了一份打款明细。里面是多美滋公司给天津各家医院医生打款的“明细单”,其中记录着今年一到七月份这家公司打款的详细情况,仔细看一下,里面不仅仅有医院的名字,还有被打款医生的姓名,以及银行卡号、打款金额。

记者做了一个粗略统计,多美滋奶粉给每个护士、医生的款项在几百元到10000元不等,而每个月的汇款总额大概都在30万左右。

 赞助费决定“第一口奶”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妄下结论,这些医护人员真的和奶粉厂家有金钱往来,出卖新生儿的“第一口奶”。那么,对于这件事,这些出现在奶粉厂家打款明细上的医生护士,又会怎么说?记者决定约出其中一位医护人员。

在这份打款明细中,多美滋公司每个月都会向这位戴医生的银行卡里打钱。记者以奶粉厂家的名义,约出了这位戴医生。一番交流之后,她说出了和医院“接触”的方式。

“接触完之后就是给医院赞助一些学术活动。你做一些学术活动的赞助,一两万块钱的赞助费呀。”

戴医生所说的“学术活动”,指的就是奶粉厂家安排的国内外的交流活动,一般会请医院的专家医生讲课,各医院的医生、护士听课。而这样的“学术活动”实际上只是一个幌子,它的目的只是一个,就是给医生、护士送钱。

“医生这块,那也就是讲课费,听课的人给车马费和礼品。”

戴医生告诉记者,即便如此,也只能和院方建立不错的关系,如果想成为院方的指定奶粉,还要有更大的花销。“那阵子假如说像我们新开院嘛,新开医院的时候,当时可能各个厂家就会送东西,有的给装修啊,给什么的。”

记者调查:护士推荐奶粉也赚钱

新生儿的第一口奶,竟然被医院利用,换取“赞助费”、“车马费”。这样的做法实在令人愤怒。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仅仅是医院里有一定职位的医生,在出卖新生儿的“第一口奶”,一些普通的护士也在和奶粉企业合作赚钱。

在打款明细中,记者发现,多美滋公司给很多医务人员的打款金额都是500元,300元。这样的金额显然不符合戴医生所说的“赞助费”,那么这些款项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了了解更多情况,记者约到了一位护士。在打款明细中,多美滋公司七月份给她打款300元。

“我跟你直说,咱说实在的,都是从那个经济来的,经济这个挂钩,一般都这样,他们也是这样来的,先从院长。”

当记者以奶粉厂家的名义向这位护士寻求帮助时,这位护士明确告诉记者,医院给孩子吃什么样的奶粉,作为普通护士,她们做不了主,但是也是有方式和奶粉厂家合作的。

“就是你推荐哪个牌子,然后吃我们奶粉了,后来给你相应的提成啊。”

这位护士告诉记者,他们的医院不提供免费奶粉。很多产妇,在孩子出生之后,并没有准备奶粉,这时候大部分家属会询问护士的意见购买哪款奶粉。

“护士手里面有,但是他们工资很低,他们愿意挣外快的话,愿意发的话,都是一罐提成50元。”

 

当记者对护士的推荐效果提出质疑。这位护士立即表示,如果不相信可以去医院里的小卖部看一下。在这间小卖部里,记者看到店内的柜台上,放着各个品牌的奶粉。小卖店老板这样说:“你得找护士长、护士给你推,它要不给你推的话,这个,半年就卖了一桶。我跟您说吧,你推荐这个不是白推。这就是看你出多少钱,一罐奶粉,护士拿50元。”

按照这位小卖店老板的说法,护士推荐后,奶粉成功卖出,厂商会给护士每罐奶粉50元的回扣,不仅如此,奶粉厂家也给他开出了优厚条件。

“这些都是免费放这里的,这个给我的价格是五折,每个月给我1000块钱。”

早在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了《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明确医疗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财物、回扣,将以《刑法》中“受贿罪”定罪。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这些人们眼中的白衣天使,却为了一己私利,置新生儿的健康安全于不顾,把国家的法律抛之脑后,出卖了作为医护人员起码的“医德”。谁来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谁来保证新生儿的安全?有关这一事件的最新情况,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奶粉厂家使手段 新生儿依赖奶粉排斥母乳

为了争夺新生儿的“第一口奶”,奶粉厂家使出浑身解数。看到这里,我们还有一个疑问,他们这样做究竟为了什么,这样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利润?几经周折,记者采访到曾经担任某品牌天津区销售总监的业内人士。

“不给他吃,我们不做第一口宣传的话,我们的奶粉卖不动的,因为公司的指标年年在涨的,公司老板对我们要求非常高的,要求份额要第一。”

尽管卫生部2011年推出《母乳代用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婴儿出生0到6个月里,任何奶粉品牌都不得做销售宣传,只有在产妇有严重疾病等特殊情况下,才建议使用奶粉代替母乳。

“根本不是这么去做的”这位业内人士坦言,“现在厂家已经这样了,宝宝一出生,不管你同不同意,不管你妈妈有没有奶,就直接给孩子顶上奶粉了,都是这样的。他对妈妈的母乳会排斥吧,两个口感变化了。让宝宝养成吃这个品牌奶粉的习惯。”

为了让婴儿养成食用自己品牌奶粉的习惯,排斥母乳和其他品牌奶粉。控制婴幼儿的“第一口奶”还仅仅是这些厂家做的做第一步。

“吃完之后出院都会给他们带一个,就每一个人派一个,派着带走,拿回家继续吃,然后呢我们就会给医生一份钱。”

如果这样还不能确保婴儿对奶粉的依赖,奶粉厂家还会使用电话推销的方式。而这些奶粉厂家掌握的产妇电话等信息也全部来自医院。

“每个孕妇在医院检查的时候,在登记完自己的基本资料之后,这个登记资料的负责人,也就是护士或者护士长之类的,会把这些名单给我们的代表,我们的代表会给他一定的名单费。”

这位前任销售经理给记者展示了奶粉厂家掌握的产妇资料,其中不仅包括产妇的电话,还有孩子的出生日期。在产妇出院之后,奶粉厂家就会以产后服务的名义,给她们打电话,告诉她们住院期间,孩子曾用过自己品牌的奶粉,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孩子已经适应,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继续使用。

“我天津区的费用是330万一年,每个月都全部用光,现在目前我们的费用都有点超,这些钱都用在医院了,这还不算额外再拨款。”

新闻链接:第一口奶非母乳 对孩子影响很大

为了销售奶粉,不惜和妈妈抢夺“第一口奶”,厂家可谓用尽了各种手段。而这样的做法对于新生儿来说却影响极大,很可能让孩子拒绝母乳,依赖奶粉,从而影响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

“除非她是有一些医学原因不能喂奶,由我们的儿科大夫决定你的不能喂奶,你的孩子需要添加一些代用品,主要吃奶粉这些的。一般没有特殊情况,不会让她去喂奶粉的。

在长期从事育婴研究的于莎莎看来,除非万不得已,否则用奶粉代替母乳作为新生儿的“第一口奶”,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7天之内的母乳,能够帮助婴儿身体建立起天然的抗菌屏障,如果在期间使用奶粉,就会错过母乳最营养的时机,一旦错过,就没法补救。

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高劲松这样告诉记者:“妈妈身上的一些带菌状态,肠道的带菌状态,和孩子是非常相似的。孩子通过母乳喂养,他也摄取到了妈妈的这些免疫球蛋白,对孩子说是一个保护作用。”

 

给刚出生的孩子喂养奶粉,而不是母乳,也就是剥夺了婴儿在身体里建立免疫系统的机会,这样做会直接导致孩子出现腹泻等症状,更糟糕的是,孩子还可能会因此而养成习惯,从此抗拒远比奶粉更有营养的母乳。

“有的孩子吃惯了奶粉以后,你再给他换妈妈的奶,他不太乐意。为什么呢?吸吮妈妈的乳汁的时候要用劲儿,比较费力,不像喂奶粉,咣咣就吸进去了,很省事,又好吃。”

另一方面,孩子如果不愿意吸食母乳,母亲也会因为乳头缺少刺激,导致奶水分泌越来越少,这又导致孩子吸食母乳更加费力,可以说是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婴儿完全不再接受母乳,而只能用奶粉喂养。

让人心寒的“以奶养医”

某些医护人员即便知道母亲能够哺乳婴儿,但出于利益考虑,在婴儿父母不明所以的情况下,仍然故意设立一些规章制度,将母亲和婴儿进行长时间分离,对婴儿统一喂养奶粉—这种与母乳争夺“第一口奶”、不顾婴儿身体健康的行为不仅违法,更是对职业道德的严重践踏。

在《母乳代用品管理办法》中,国家明确规定生产者、销售者不得促销母乳代用品,医疗机构及其人员也不得宣传、推销或者代售母乳代用品。然而很多奶粉厂商为了打开销路,与医院联手掌控新生儿的“第一口奶”,医院又从中抽取提成。这种绑架式营销显然已经违反了相关规定。此次央视曝光了护士强行给新生儿喂多美滋奶粉致其“上瘾”,以及多美滋公司给天津各家医院医生打款的“明细单”,暴露出相关部门存有严重的监管漏洞。

难以想象,屡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的婴幼儿奶粉,背后竟然还隐藏着如此惊人的黑幕。对于刚刚降生的婴儿来讲,潜意识里往往对最先接触的东西印象深刻,这样,他们的“第一口奶”也成了众多奶粉厂家争相抢夺的目标。然而,这种竞争却将新生儿的健康置于危险境地—奶粉厂家通过一些利欲熏心的医护人员,让新生儿建立起对某种奶粉的依赖,而抗拒其他奶粉或营养价值更高的母乳。这样,新生儿的“第一口奶”,也成了企业与医院进行利益交换的工具。

其实,7天之内的母乳,能够帮助新生儿身体建立起天然的抗菌屏障。某些医护人员即使知道母亲能够哺乳新生儿,但出于利益考虑,在新生儿父母不明真情的情况下,仍然对新生儿统一喂养奶粉—这种与母乳争夺“第一口奶”、不顾新生儿身体健康的行为不仅违法,更是对职业道德的践踏。为了从奶粉赞助商那里获得“赞助”,医院可谓处心积虑。对此,相关部门必须采取迅速有效的行动彻查背后的利益链条,为公众还原真相的同时,也要严惩违规行为。

若母亲自身患有某些疾病或正处于服药期,不宜进行母乳喂养,当然可以选择母乳替代品。但前提是,医院要将选择权归还新生儿父母,而不能因为赞助费出卖新生儿的“第一口奶”,让其被利益绑架。对于有条件接受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医院就更不能强制喂食奶粉,相反应大力宣传普及母乳喂养的常识,消除新生儿父母的盲区和误区。

婴儿“第一口奶”不能被利益污染

婴儿的“第一口奶”需要家长和医院面对奶粉市场做出慎重选择,也需要市场和法治进行有效保护。

“第一口奶”不应该遭受任何污染和亵渎,那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份口粮,维系着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期待,关系到接下来的母乳推进活动。可以说,“第一口奶”对安全、健康、营养等各种因素的要求都很高,需要家长和医院面对奶粉市场做出慎重选择,也需要市场和法治进行有效保护。

很遗憾,现在“第一口奶”被奶粉企业和医院绑架了,被利益污染了。在保护孩子“第一口奶”的问题上,现在家长普遍失去话语权,只能任由医院来“包办”。如果说,医院统一安排“第一口奶”是基于科学需要,是来自市场选择,倒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医院在选择给婴儿喂哪种奶粉,标准仅仅是这些奶粉企业给了多少“入场费”或“赞助费”,给了医务人员多少“讲课费”“车马费”,甚至直接就看奶粉企业能给他们发放多少红包和回扣。

从某种意义讲,医务人员在收取好处背景下给孩子强行推送“第一口奶”,就是一种权力寻租。这种权力寻租行为,也是对人性伦理的一种伤害。很多医务人员给孩子的“第一口奶”,完全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根本没有考虑与母乳喂养进行对接,甚至让很多孩子形成抗拒母乳而选择奶粉的习惯。而家长往往考虑到新生儿的安全健康,对医院和医务人员选择盲从,即便有所不满,也不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让医务人员更加肆无忌惮地完成权力寻租行为。

国家相关部门早就出台过文件来规制这种行为,奶粉这种企业在开通医务渠道方面,也早有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也有明确规定,禁止医疗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财物、回扣。问题是,法律效力并不体现于制度文本,而在执行层面。执法不力恰恰就是孩子“第一口奶”遭受绑架的重要原因。

孩子的“第一口奶”被污染和绑架,不仅测试出一些医务人员的道德人性,更测试出相关法律制度在执行层面的断裂。要想保证“第一口奶”的干净纯洁,就必须对医务人员的权力寻租行为进行严惩,就必须通过严格执法来彻底斩断奶粉企业与医院之间的那条利益链。

 

【启示与思考】

尽管婴儿喝完“第一口奶”,会否绝对产生排斥母乳现象,在网上引起一些争议,因为很多孩子是母乳和奶粉混着喝,两者并不排斥。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因为即便奶粉不干扰今后的母乳喂养,不会对孩子健康产生危害,医院也没有权力决定婴儿的“第一口奶”喝什么。

医院产房一直是奶粉企业的营销重点,各地皆然。如果奶粉企业竞争在明处,对确有需要的孩子和父母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坏处。关键是医院不能参与其中,更不能剥夺父母自由选择的权利。因为有的妈妈母乳充裕,根本就不需要给孩子喂奶粉。从报道来看,天津部分医院最恶劣的地方,就是不提倡母乳喂养,不考虑个体差异,统一都喂奶粉,甚至禁止家属自带。这一禁止,明显侵犯了孩子和妈妈们的权益,同时使奶粉企业不能自由竞争,寻租也就因而发生。

所以,“第一口奶”背后的真正问题,就是医院擅自“扩权”,“垄断”新生儿奶粉供应,导致了寻租现象。所谓“第一口奶”黑幕的最大警示在于——哪里有权力的滥用、哪里有“垄断”,哪里就容易产生腐败。医院扩张一点点看似微不足道的权力,后续对市场的干扰往往就难以想象,同时让很多市场主体深受其害,尤其是孩子和父母。

相关奶粉企业使用不正当手法将奶粉打入医院,涉嫌违法违规。但相对而言,医院的问题和责任更大。2011年国家出台《母乳代替品销售管理办法》,明令禁止在医院向产妇推销、宣传奶粉产品。天津部分医院,不仅医生、护士在销售提成的“激励”下,参与推销奶粉,甚至强行给新生儿喂养各品牌奶粉,这是严重的违规,卫生部门务要尽快严查。

被操纵的“第一口奶”或许不会伤害孩子身体,公众却难以接受。孩子一出生喝的第一口奶就混杂了不道德的杂质。看到孩子喝的第一口奶,就被非法、灰色的商业利益玷污,再联想到三聚氰胺等既往问题,人们难免不安:今后婴孩成长的路上,会有多少无良险关等在前方?尽管,婴儿并不知道第一口奶背后的“肮脏”,但是,面对那些稚嫩、纯洁的生命,我们又如何能够心安理得?

把婴儿“第一口奶”当作分肥盛宴,这委实令人忿然:利欲鼓胀,医德消泯,医疗体系中物品采购混乱等,都投射在其中。这也亟需监管者循迹深挖、责任倒查,严查猫腻,肃清医疗环节的“淤泥”。

婴儿“第一口奶”,不能沾染“寻租之毒”。藏污纳垢的利益链,必须从医疗领域与婴幼儿呵护场域割断。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12/7387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