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案例】莫让“论文买卖”沦为学术诚信之殇

2013年10月13日 19:31

 

【文化产业案例】

【事件介绍】

2

论文买卖成产业链 09年规模已达10亿

今年33岁的刘强,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家单位的科技人员。7月,他所在的单位评职称,需要在杂志上刊登一篇论文。通过熟人介绍,一本名为《数字化用户》的杂志称,可以为其发表论文,但需要刘强交纳一定费用。

刘强说,因为评职称,单位很多同事都花钱发表过论文,发表论文的杂志有国家级的、地方级的,只要交钱就可以刊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今许多人把论文视作一种明码标价、公开买卖的商品,有些人把论文代写、代发当作一种谋利的途径。

千元代写代发论文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正在进行,按照规定,职称评定须在国家级和地方级期刊杂志上刊登论文。为了评职称,催生了“疯狂”的论文产业,掏钱在一本杂志上发表论文,评职称者只要交纳上千元的稿费,就可以堂而皇之变成撰文作者。

事实上,为评职称花钱发表论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可让刘强没想到的是,即使评职称者没有论文,编辑也可以“造假”,即代写。花钱发论文,是彻头彻尾的抄袭。

通过刘强,记者联系上了自称是《数字化用户》的杂志社刘姓编辑。按照刘编辑的说法,《数字化用户》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国内刊号 CN51-1567/TN、国际刊号ISSN1009-0843,邮发代号62-99,在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可查到。

记者询问发论文的费用及流程时,刘编辑表示,单发一篇论文是300元,也可以代写代发,费用是800元。他还承诺,论文两天就可以完成,并且是编辑自己审稿。“几乎每篇论文都有抄袭,抄袭在25%以下就可以,抄袭多了,修改后就可刊发”。

与刘强有同样遭遇的张帆,是内蒙古自治区一家医院的护士长,今年因为评职称,同样需要刊发论文。但联系后得知,一家名为《健康必读》的杂志,代写代发是1000元。同样是医疗类杂志的《医学与法学》,代写代发价是800元。中间人还表示,论文是国家级刊物,可以上网,保证发布的论文能评职称。

中间人还介绍了“生意经”。比如医疗类杂志,给记者的代理价是400元,可以向评职称者收取700元,一篇论文可赚取300元差价。

知情人介绍说,接到论文后,就上网搜索,对别人写过的内容心中有数。之后选择写得好的论文,将其中的精华段落复制到一起,找出这些文字观点的异同。然后将选择的精华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粘合”起来,再提炼出比较新颖的观点,这样,一篇论文就完成了。

刘强疑惑,评审机构不能对每篇论文的质量和真伪进行鉴定,论文在职称评审中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知情人坦言,论文网站和评审机构深知内幕,但都彼此心照不宣。

 

论文买卖形成完整产业链

呼和浩特市人事局职称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特殊条件,在内蒙古自治区申请职称,必须有论文发表。

一位曾发表论文的人士告诉记者,由于花钱发论文比较容易,所以评职称者都不愿意写论文。“给杂志社交纳了800元费用,对方就给其代写代发了一篇论文。”他将发表的论文期刊交给单位后,顺利通过了职称评定。

“人事部门也知道花钱发论文的事,不过没有人去过问。”他说。

论文买卖的泛滥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论文掮客。在论文买卖过程中,论文掮客是联系买家、写手和论文买卖公司的桥梁。在互联网上,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中学教师为名,和一位提供论文代写代发业务的编辑取得了联系。

该人士给记者推荐了《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声称这是一本省级优秀期刊,只要交钱就能发表。他还表示,知网、万方、龙源能全文收录。发表一篇论文,代写代发需1000多元。

此外,在网络上,还有《剑南文学》、《商》、《金田》等几十本期刊杂志公开征稿,只要交钱,就可以代写代发。

知情人向记者介绍,论文买卖公司的业务,从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到职称论文,无所不包。刊发出来的文章一般都是两个版以上,付给杂志社大概是300元~500元左右,付给写手也是同样的钱。

记者询问了医疗、农业、科技、教育等多本期刊杂志价格,一期刊载100余篇论文,一篇版面费是300元~500元。记者粗略算了一下,一本杂志刊登100多篇文章,一期杂志可收取4万多元版面费。而一本期刊一年可出版12期或24期,如此推算,一本杂志收取的版面费,一年至少100万元以上。

记者发现,这些论文发表几乎都有相同的经营模式,业务流程完整,他们借助于网络,形成无孔不入的销售网络。论文买卖已经形成一个地下产业,以论文买卖公司为核心,写手、掮客、网站、期刊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

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披露,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规模达10亿元。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

完善学术评价机制

有专家称,论文买卖成为产业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包括学者个人的操守和整个学术行业对于学术道德的漠视。

记者向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杂志社求证时,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社科院杂志不收取任何费用,但要考量论文质量。

该人士说,目前论文审查过于松散,偏离了学术评审以论文衡量作者能力的本意。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法治国情调研组发布《中国学术评价机制调研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重大问题,学术成果重数量、轻质量,抄袭、买卖论文成风,滋生了严重的学术腐败问题。半数受访者承认向核心期刊付费发表论文,而所收取费用的去向也令人担忧。

该调研报告分析,现有评价机制也是学术论文抄袭、剽窃现象严重的一大诱因。从记者调查可以看出,相当比例的人迫于毕业、职称评定期限临近等因素,或加入了论文买卖市场,或抄袭、剽窃论文,或求助于非法学术期刊。

报告指出,要在我国构建一个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取消期刊分级系统对学术评价的变相强制引导,让学术回归学术,才是我国学术的振兴之道。

内蒙古社科院一位专家表示,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哪些职称评审必须发表论文,或论文占多大比重,而有些职称评审,则可将论文剔除掉。

“如果进行调整,论文发表市场将会减小,也有利于对论文期刊的管理、审查和监督。”这位专家认为,在加强期刊管理的基础上,要建立严格、科学的论文评价体制,只有把好论文的发表、审查和评价关,论文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得到保障。

 

论文买卖,何以大行其道?

为评职称花钱发表论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这种造假,其实是彻头彻尾的抄袭。为什么论文买卖能够大行其道,长年不衰?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披露,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规模达10亿元。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这样的比例,不得不让人膛目结舌,学术市场的“腐败”,不学无术者的职称却能靠钱“一路攀升”,不得不令人担忧。

论文买卖成风,分析起来无外乎几个原因:一是许多单位和行业在评职称时有硬性要求,有论文发表或获奖作为限制条件,发表论文完全是利益的驱使,而几乎与做学问无关。职评评审部门只要有论文发表或获奖就可以“过关”,对工作业绩或本人真正的学术水平很少进行考核。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自然想到了用钱“摆平”,那些“枪手”们便趁机而动,大捞钱财,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就自然形成了。二是大学也有论文发表的相关规定,才能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这给期刊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为“文抄公”们提供了可能。三是虽然论文网站、期刊和评审机构都深知内幕,却彼此心照不宣,这种默许助长了“产业链”的形成。综上所述,是评价机制成了学术论文抄袭、剽窃现象严重的诱因。

面对论文买卖成风的现象,构建一个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取消期刊分级系统对学术评价的变相强制引导,让学术回归学术,才是学术的振兴之道。剔除浮躁,才能让学术回归到正常的轨道,健康地运行。“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时代,是时候结束了。

论文生意”背后的学术诚信隐忧

有人想要发表论文,却苦于质量太差或者抄袭率较高,因而找不到合适的期刊发表;有人想要从中获利,承包某些学术期刊的版面卖给想要发表论文的人,两者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目的。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花钱买学术期刊版面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论文生意”在让论文发表者和论文中介欢欣鼓舞之时,也让一些关心教育、关注科研的人伤透了心。

显而易见,花钱买论文不仅有违学术道德,更是一种诚信的缺失。在有论文发表需求的人中,教师和大学生占据多大数。拿教师来讲,一些教师想要升职或评职称,不是拿出自己真正的科研和教学水准参与评价,反以此种龌龊方式获取加分。对上级领导来说是弄虚作假,对下面的学生而言是有违师德。为人师表尚且如此,又如何教育学生诚实做人、诚信处世?最终这些教师或许能成功实现升职和获评职称,但其真正的科研水平却没有任何提高,反而因为花钱买论文的不良行为,给教师群体抹黑,也阻碍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些学者痛斥国内论文发表之黑暗,关系文章、花钱买的文章充斥着在许多学术刊物之中,养活着一大群水平低下的学术期刊,看似平衡了某些有发论文需求的人和部分学术期刊想要生存下去的矛盾,但更进一步来说,国内整体的科研水平也被这些水平低下的论文拉低。此外,学术风气不端也时常遭到学者抨击,而“论文生意”无疑是学术风气不端的始作俑者。关系文章至少还要有关系,并且水平不能太低,否则所托之人也不好办。而花钱买论文发表就完全没有这些顾虑,纯粹是一场交易。整个学术圈,也就因此被金钱腐蚀,而那些真正想要一心一意搞学术的人却遭遇到论文不易发表的难题。

教育想要发展,学术想要进步,就必须严肃对待这些不良行为。消除“论文生意”也并非难题。首先,国家自然应当出台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法律上的制裁。有了法律后盾,论文发表者自然要考虑自身所要付出的代价,而论文中介也会因为风险过高而减少这种“买卖”;其次,规范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加强对学术期刊的出版审批,取缔那些靠买卖论文养活的学术期刊,对有这方面问题的出版机构、科研机构给予处分和通报批评;最后,则应当从论文发表者入手,在全社会宣传诚信、务实之风。借着十八大之后的新风气,学术领域或许能够得以净化。

如何推倒“论文工厂”

职称评定,因其与待遇、地位、前途息息相关,历来备受关注。而过分强调论文与英语的评定门槛,又让人疲于奔命,于是作弊造假层出不穷,买论文博取更轻松的职称评定机会,只是造假方式之一。

尽管各类考试、评审从不乏作弊造假,但职称论文造假之猖狂,仍让人触目惊心。有研究发现,论文买卖早已变成“论文工厂”,2007年产业规模约1.8亿~5.4亿元,2009年上升到10亿元。以1000元/篇价格推算,2009年假论文高达百万篇,其中至少半数涉及职称评定—4年过去,如今数据可能更庞大。

论文是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学术研究智力结晶的文字表达,评职称时用论文对一个人科研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有其合理性。但职称论文大肆造假,却完全偏离了以论文衡量作者能力的本意。

提到论文造假,人们定会怒斥“论文工厂”无良,批评作者无德,此乃正常反应。但问题在于,怒斥、批评就能推倒无良的“论文工厂”吗?或者,要推倒“论文工厂”,更需铲除论文买卖的现实土壤,那就是,改革唯论文是举的职称评定模式。

 

论文买卖成产业根在学术行政化

2011年媒体曾报道,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如果再加上教师、公务员等发表的论文,我国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然而,“论文大国”的论文质量如何呢?中国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清华大学李伯重教授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不少中国大学的学报都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连大学的学报都如此,其他的论文就更不用说了。靠代写、剽窃制造出的,能有什么好论文?

从表面上看,论文买卖形成一个地下产业,代写、代发成为普遍现象,反映出写论文者的学术不端,以及期刊学报的唯利是图。然而,光对写论文者加强道德教育,对期刊学报加强管理审查,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因为论文买卖产业化的根源,在于严重的学术行政化。

所谓学术行政化,就是行政力量控制着学术研究,其最突出表现就是学术评价的行政化。换句话说,无论是科研单位、学校还是医院,或者其他一些单位,从业人员若想研究成果获得承认,能够顺利晋职或评奖,必须要过行政力量这一关,由他们最终说了算。比如,行政力量规定必须要发表论文,必须在什么地方发表论文,你就得遵照要求去做,否则你做再多的工作也可能无用。

在学术行政化体系之下,对论文的要求就是以数量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另外就是期刊的“级别”。许多人花钱找人代写、代发论文,无非出于两个原因:其一,想发论文的人多,但可发论文的“阵地”少,只能花钱购买资源。买论文的“发表权”,实质就是购买行政垄断下的资源;其二,论文发表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耗费巨大精力去搞真正研究,还不如花钱投机取巧。

对垃圾论文、买卖论文泛滥现象,有专家提出减少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并且加强对期刊管理的建议。其实,这些都是治标之策。评职称不要求发论文了,买论文的肯定会减少,但买其他东西去评职称的是否会增多?而发表论文的期刊学报不过是个载体,承担不了学术评价和管理的职责。只有改变学术行政化现象,让行政的归行政、学术的归学术,由学术机构来评价科研成果,才会促进社会形成良好学风,让论文粗制滥造失去动力,让论文买卖市场萎缩。

该斩断私欲型产业链了

欲望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没有欲望的神,只配在享乐,所以虚幻的仙界也就无所谓“社会进步”。这样,任何一个有追求的人,大抵不会真正满足于无欲的所谓极乐世界。没有欲望可怕,欲望过度也不吓人。比如,一个人所享有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本该与其社会贡献成正比。对个人声誉和地位的追求并没错,前提是自己的能力和实际贡献应与这样的目标相吻合。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私欲膨胀,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威胁到国家安全。问题在于,这样的危害远没有引起政府部门和个人的重视。私欲膨胀过度,几乎在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最显眼也最经常被曝光的,可能首推学术论文的买卖。学术论文,不仅大学老师和在校大学生需要,中小学老师也需要,党政机关的人需要,企业事业单位的人也需要。需求如此普遍,难的论文的生产。论文本是个人学术研习心得的产物,可能是多年积累、偶有所得的产物。否则,论文也就无所谓创新了。论文的生产比孕育孩子不知难出多少倍,但是各类期刊刊发的论文,相比不亚于新生婴儿的出生比例。这样,要么是国人太有才了,学术研究的发展步伐超出了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要么是人为造假,用障眼法行骗于世的结果。口说无凭,不妨看看下面的报道。

现在,论文买卖已经形成一个地下产业,以论文买卖公司为核心,写手、掮客、网站、期刊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规模达10亿元。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

我国的论文买卖不仅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且年“产值”超过10亿元。这样的GDP数字越是可观,中国的职称大军就越是浩浩荡荡,中国的学术研究就越是荒诞不经。论文买卖成为可观的“产业”,如何给这个早已不是秘密的产业命个名字,我想了一下,姑且称作“欲望型产业”算了。转念一想,不妥。没有欲望就没有产业,欲望型产业岂不是连累无辜?应该叫做“私欲型产业”。但凡真正的产业,总该对社会有所裨益。而论文买卖,包括代写代发,沽名钓誉不说,还坑害单位和国家。如此投机性产业,生意竟红红火火。这样的产业对中华民族的危害,过在当代,害在千秋。若不斩断这样的私欲型产业链条,未来的我们将成为史书抨击的靶子。

职称,不是每个行业都需要。职称晋升,也不宜用计划思维来年年递增。职称的计划思维,激起了人们对荣誉的过分追求。对学术论文造假的置若罔闻,则又助长了人们的造假行为,助长了论文买卖产业链条的畸形繁荣。最终,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由此表明,私欲型产业链不被斩断,不要说论文买卖了,每个行业、领域都会充满投机分子。一旦各行各业的投机分子成了主力军,我们岂不是生活在一个“利益恐龙时代”了吗?更恐怖的是,人们意识到了危害,却无能为力。而现在,我们就处于这么一个时代!

 

【启示与思考】

论文本是学术的事情,可如今却成为了一种商品,并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这种现象应该说是畸形的,不正常的。然而,我们却不得不说论文买卖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即使自己不需要,可身边这样的例子不少。

有需求才有市场,论文买卖同样如此。若问需求何来?当然是我们很多行业都存在论文崇拜或者说“唯论文论”的思维,学生毕业需要论文来证明自己学有所成,职称评审需要论文来证明能力超群,领导需要论文来证明高人一等。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真正能塌下心来,钻研学术,撰写的论文的人还有几个?大多数人不过是搜索、复制、粘贴而已。

论文买卖产业链条中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论文的需求者,一个是发表论文的刊物。这两者如果有一个能恪守学术道德,无论论文买卖公司还是写手都无法从中牟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不少期刊往往丧失基本的职业道德,做起了贩卖论文的生意,有的杂志干脆就靠收取版面费维持生存。国内的学术期刊有几千家,可真正能守住学术规范和职业操守,不收版面费的有几家?

论文买卖的背后既是利益的攀枝错节,更是学术的集体沉沦。没有人买论文,论文就无法买卖。没有期刊倒卖论文,论文买卖同样无法实现。然而现实是,论文买卖不但存在,而且很红火,这种畸形的产业存在冲击的不只是我们的学术规范,还有公众的道德操守。当论文变成一种商品,甚至于“你买我不买,我就吃亏”成为公众的一种认知,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为逐渐消除论文买卖的现象,从源头上净化学术创新土壤,值得有关部门反思:一是彻底整治期刊出版市场,强化学术期刊出版责任感与意识,及时取缔质量不高、收稿不规范的学术刊物;二是逐步改革行业评优、推免工作的考核方式方法,消除其中引发不公平竞争或学术腐败的评判标准,切实从考核人员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来做好评优和推免等工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13/7388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