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人民币与欧元“结盟”促中欧贸易投资再上台阶

2013年10月14日 12:51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与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这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可为欧元区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使用,也有利于中欧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1

人民币国际地位日益上升

众所周知,欧元是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国际支付货币,人民币与欧元的“结盟”充分表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劲的吸引力,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其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

截至目前,中国央行已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规模超过2.2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根据权威信息,目前人民币已跻身全球十大交易货币。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调查报告显示,如今人民币的日均交易额从2010年4月的第17位跃升至今年的第9位,将瑞典克朗、新西兰元和港币甩在身后,成为日均交易额前10名的货币之一,人民币在国际上日益得到认可。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人民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1.49%,在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人民币的外汇交易量增加了113%。 

“我国央行与全球第二大货币当局签订本币互换协议,意义十分重大。”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此举标志着人民币地位已得到全球的基本认可,将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一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过程。各国对人民币交易需求的增加与人民币汇率相对平稳有关。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不少交易者从避险角度愿意持有更加安全的人民币,这反映在市场上,就是国际交易中对人民币需求的增加。”

 

欧洲对中国经济信心十足

在一些唱空、唱衰中国经济的陈词滥调中,欧洲人这一重大举动向世界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作为世界发达经济体,欧洲亦对中国经济信心十足。

2

人民币的底气源自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阐述了中国发展的四大“信心源泉”,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不仅能实现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5%的预定目标,还将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继续释放改革红利提供空间。此外,不久前刚批准的上海自贸区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改革措施,亦令世界眼前一亮。

正是看到中国经济繁荣和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深入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欧洲各国争相出击,提前进行战略布局。当前,法兰克福、伦敦等多个城市都在争夺欧洲人民币交易离岸中心的位置,此协议的签署无疑是德国等欧洲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步棋。

当然,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人民币终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一员,对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货币互换奠定中欧贸易投资基础

与欧元“结盟”是一个双赢的重大举措。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可为欧元区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促进人民币在境外市场的使用,也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对欧洲人来说,此举可扩大对欧贸易过程中的人民币结算规模,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美国国债违约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协议的签署意在为双边经贸往来提供支持、维护金融稳定,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9月外贸数据,中国是欧元区第三大贸易伙伴。在美国谋求倡导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的背景下,中欧在投资资金运用上保持联系有利于加快中欧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发展,也为中欧保持紧密贸易投资关系奠定了基础。

宗良指出,当前欧元区经济处于轻微复苏阶段,需要稳定市场信心。中欧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既能提供人民币流动性,提供人民币贸易和结算的机会又能稳定市场信心。(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14/7389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