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福建:建立社会心理救助疏导机制

2013年10月16日 09:56

《光明日报》9月22日发表何奎莲的题为《建立社会心理救助疏导机制》的文章:要建立现代专业的社会心理救助疏导机制,将人们的心理情绪引入合理轨道加以化解,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建立常态化社会心理救助疏导系统。建立“预防—治疗—发展”立体联动的社会心理健康防治系统。“预防—治疗—发展”模型是全球心理健康防治的基本模式:一级预防,即在心理失调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有效维持心理系统自身稳态平衡;二级治疗,针对问题进行心理矫治;三级发展,帮助人们挖掘潜能,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扩展自我发展的空间。三级关联互动,形成立体化联动机制。建立重点人群动态评估系统,定期向社会通报关键性指标,并尽早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重点人群的心理应对能力。建立公共突发事件和灾难心理干预系统。完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使社区成为解决群众心理问题的重要场所,这将对基层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明确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方向。通过社区内居民心理卫生状况普查,为那些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困惑的正常人群提供心理援助。建立由政府支持的社区心理服务网络。提高政府支持程度。强化社会心理救助疏导专业化。注重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努力吸收专业人才参与志愿者队伍。加强与高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学科的互动。大力发展职业型本科、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社会心理救助疏导实务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多维参与。要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坚持多渠道发展方针,引导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加速我国社会心理救助疏导机制的构建。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要为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平台和空间。要对社会力量的参与进行监管和引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16/7390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