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启示

高擎半个世纪的火炬

2013年10月15日 09:22

 

50年,半个世纪,光阴轮回,沧桑巨变。发源于浙江诸暨的“枫桥经验”,横跨两个世纪,却历久弥新,永葆活力,成为全国政法系统的一座丰碑,平安建设乃至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面旗帜。

进入新时代,与时俱进的“枫桥经验”被浙江干部群众不断注入新内容,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社会管理价值。

正因如此,每隔五年或者十年,在浙江乃至全国,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深化提升“枫桥经验”,挖掘它对平安建设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

——毛主席批示“枫桥经验”

50年前,刚刚成立14周年的新中国,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朝鲜战争、中苏关系动荡、三年自然灾害等等。

1963年,大病初愈的新中国刚刚恢复了一些元气。在此形势下,毛泽东同志来到杭州,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起草社教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因为年初,由他亲自发起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刚刚进入关键时期。

浙江毫无例外,也积极投入到这场运动中。1963年6月19日,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宣传部长林乎加带领省委工作队进驻诸暨枫桥区,在当地7个公社开展社教运动对敌斗争阶段试点。具体地说,就是对其中的911名“四类分子”进行监督改造。

如何改造“四类分子”?当时在群众中产生了分歧,有的人对“四类分子”体罚打骂,甚至不惜用上假枪毙等极端手段,但是改造效果依然不佳。枫桥公社西畴大队有个地主,被斗过20多次,结果越斗越皮条,人称“橡皮碉堡”。

于是就有干部群众提议,既然如此,为啥不把“武斗”改成“文斗”?“武斗”斗皮肉,外焦里不熟;“文斗”以理服人,才能斗倒敌人,让社员擦亮眼睛。

社教工作队在辩论后认同了这样的观点,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开展说理斗争。对“四类分子”中的45名重点对象,干部群众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不打不骂,并且允许斗争对象申辩,没有逮捕一个人,就把那些认为非捕不可的“四类分子”制服了。

1963年10月下旬,公安部主要领导向在杭州视察的毛泽东同志汇报了“枫桥经验”:一个不杀,大部不捕,采取说理斗争方式“教服”四类分子。

毛泽东听后十分高兴,说:“这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并且指示公安部门上报汇报材料,总结做法。

1963年11月,在公安部的书面材料上,毛泽东作出批示:“此件看过,很好……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

“枫桥经验”由此诞生。

此后,中央又两次对“枫桥经验”作了批转,“枫桥经验”成为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

50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十分珍惜“枫桥经验”,高度重视学习推广工作,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提出明确要求,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时俱进,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枫桥创造了依靠群众改造流窜犯和帮教失足青年的成功经验。

十年动乱结束后,枫桥在全国率先给“四类分子”摘帽,“摘掉一顶帽,调动几代人”,为全国范围的拨乱反正提供了好的范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枫桥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预防和化解矛盾,维护社会治安,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典型。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学习推广和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使其融入到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布局,逐步形成了维护和谐稳定、推动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浙江又结合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服务保障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任务,充分运用“枫桥经验”的基本精神,发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寓管理于服务的精细化的新机制,让“枫桥经验”始终具有普遍意义。

实践充分表明,尽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但“枫桥经验”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始终没有变。这就是发挥政治优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基层基础,就地解决问题,减少消极因素,实现和谐平安。

“枫桥经验”是我省服务和保障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宝贵财富,并超越地域空间,成为一种中国经验模式。

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枫桥经验”植根于基层和群众中间

岁月更替,“枫桥经验”踏歌前行,其“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本质特点始终未变。

在浙江,“依靠群众”被视为平安建设的动力源泉。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枫桥经验”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这期间,发源于舟山市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应运而生。

整个舟山市,被分成2464个“网格”,所有居民“定位”在单元网格中。以网格为单位,组建管理服务团队,团队里有乡镇干部、社工、民警、教师、医生等。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向最末端延伸。

当地老百姓说,以前有困难不知道找哪个干部,现在有了网格服务队,不用我们去找,他们就先来了。

一个个网格,组成了一张覆盖舟山城乡、伸向每家每户的“大网”;一张张管理服务“大网”,打破城乡藩篱,网罗民声,化解民忧,为民服务,筑牢平安建设的根基。

这个基层典型渐渐上升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宝贵经验,形成长效机制。目前,全省村(社区)共划分11.76万个网格,组建管理服务团队19.8万支,构建起为民服务之网、平安建设之网、感情沟通之网、民意会聚之网。

杭州市推广“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设立民情直通车、分发“民情联系卡”、建立为民服务队等多种形式的联系服务方式;衢州市在农村(社区)全面推行了“建立民情档案、深化民情沟通、实行为民办事全程服务制度”;松阳县401名驻村干部亲手绘制“民情地图”,在绘制地图中了解民情民意,破解矛盾……

这期间,诸暨市以人民调解为基础,整合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等资源,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涉及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劳动争议、消费维权和婚姻家庭等6个专业调解委员会,与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以及民间组织参与的调解室联袂合作,将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

学习“枫桥经验”,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不断激发,创新做法层出不穷。

杭州市上城区老人自发成立 “和事佬”协会,专做邻里矛盾纠纷调解的事,以“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的实践特色,被誉为“枫桥经验”的城市社区版。

义乌市首创工会维权机构,落实维权经费,健全维权网络,建立维权队伍,积极为职工说话、替职工撑腰。

发源于武义后陈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成为中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样本,并为全国立法工作提供了借鉴。2010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修改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后的这部法律明确,“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

蜚声省内外的温岭“民主恳谈”也是充满乡土气息的基层创新典型。1999年,温岭市松门镇基于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考虑,举办“农业与农村现代化教育论坛”,邀请村民和乡镇干部就村镇发展的重大事项平等对话、公开讨论、商讨对策,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效。这一民主恳谈机制迅速推广到政府机关、乡镇企业,并衍生出民主评议制度。之后,温岭市新河镇受此启发,创造了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协调当地非公有制经济劳资关系,还把民主恳谈方式引入人代会,让民众参与公共预算的审核和监督。

把维护社会和谐建立在牢固的群众基础之上,让群众成为促进平安和谐的中流砥柱,以人为本的“枫桥经验”始终植根于基层和群众中间。

 

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

——“枫桥经验”在推进中不断深化和完善

两张报表,今年9岁了。

每个月初,一张“经济报表”,一张“平安报表”,都会准时摆在浙江各级党政领导的办公桌上。这是一项延续了9年的制度。

2004年1月,浙江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首次提出建设平安浙江,深刻指出“富裕和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富与治安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

2004年5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下,省委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决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抓经济发展,又要抓社会稳定。

这不仅是一次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更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枫桥经验”的坚持和发展,为浙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从那时起,“大平安”的理念融入各级党政领导头脑中,指导执政为民实践。

赵洪祝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把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基层平安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谋划、去推进,每年集中力量突破一两个重点难点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基层基础建设,维护了全省社会大局稳定。

省委书记夏宝龙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他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始终把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为平安建设的总抓手,把“枫桥经验”的核心“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融合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放大“枫桥经验”的效应。

从省委开始,明确平安浙江建设由“一把手”负总责,市、县两级也都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副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一套平安建设组织领导机制、责任落实机制、工作保障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

目前,省委常委会每半年、各市每季度、各县(市、区)每月都会召开一次社会稳定形势分析会,像分析经济形势那样,定期分析社会稳定状况。

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房屋改造拆迁、重点工程建设等,往往牵涉到群众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2008年,我省在市县两级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凡事关民生的重大事项,决策之前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一些地方还举行听证会,扩大公众参与,自觉接受监督。2012年,浙江全省对3683件重大事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缓实施145件,停止实施16件,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从2004年开始,我省大规模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机制。省委领导身体力行,带头下访接访,市级领导坚持定期接访,县级领导坚持开门接访,乡镇领导坚持随时接访,村居干部坚持上门走访,不仅让老百姓诉有所求,忧有所解,也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发现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

领导干部下去多了,群众信访数量少了。2003年以来,我省市、县两级领导5万余人次参加接待群众20多万批次。与之相应,全省信访总量从2003年的50多万件(人)次最高峰,降到去年的31万件(人)次。

抓平安,干部是关键。我省创新实施领导干部平安建设约谈机制。约谈分为警示约谈、日常约谈、任职约谈,比如,当某个领域安全问题集中多发,或者出现重大安全事件苗头时,市(县)委会对这个地方、单位的领导进行约谈,指出问题,指导如何解决。

前不久,针对黄坦镇对黑臭河、垃圾河整治不到位,文成县领导约谈了该镇镇长。“刚被约谈时会有情绪,但是对工作的开展有很好的促进,县里问责镇里,镇里问责社区,一步一步,责任落实到位。” 副县长蔡爱东说。

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为目标,我省抓住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打击与整治“双管齐下”,及时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苗头和隐患。去年,全省排查发现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1197个,其中挂牌整治423个,警示50个,整治完成1161个,整治率达97%。

“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在浙江省各级“一把手”的眼中,能够在党委会议室里摆上一个“平安鼎”,这是上级党委和当地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最高奖赏。

根据浙江省委的规定,对连续3年被评为平安市、县的,授予平安鼎。到2013年,已经有3个市和54个县(市、区)连续8年获得了平安市、平安县(市、区)称号。沉甸甸的平安牌和平安鼎里,凝结着广大干部群众辛勤汗水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丰硕成果。

 

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

——人民群众是“枫桥经验”的最大受益者

“评价一个地方平安建设搞得怎么样,不是看发了多少文件、开了多少会,而是看矛盾纠纷是否化解了,案件和事故是否下降了,突出治安问题是否解决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是否提高了。也就是说‘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 省委书记夏宝龙反复强调。

一直以来,我省都把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作为坚持“枫桥经验”、建设平安浙江的根本标准,并设置为平安市、县(市、区)的先决条件之一,如果一个地方的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没有达到85%以上,就将被取消评选的资格。

考核“指挥棒”的转变,直接推动了社会管理工作由传统“防范控制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型。

经济发达的浙江,流动人口高达2200多万,占到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1/3强。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给社会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2009年10月1日,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暂住证”变为“居住证”。“一字之差,体现管理思路的转变,过去强调管理,现在注重服务。”省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办公室负责人说。

在宁波,外来人口缴纳的五险合征“社保套餐”实现了“可转移、可衔接”;湖州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覆盖全市75%以上的非公企业;在诸暨店口镇,满足条件的新店口人可获12万元购房补助。

理念重塑,政府服务领域拓宽。浙江所有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都统一更名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同时将中心向村(社区)延伸,建立25319个村级社会服务管理室。基层干部说,这不是简单的更名翻牌,而是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将综治、调解、计生、劳保、民政、城管、环保、工商、税务等所有与百姓有关的职能集中在同一个平台,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归根结底是‘方便群众,高效服务’。”

群众对城市拥堵、水质恶化反映强烈。从今年开始,浙江打出了“治水”、“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城市治堵等“组合拳”,不仅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还直接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回应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我省每年修订完善平安考评指标体系,将考核重点放在涉及民生、群众关心关注的事项上。

采访期间,省委政法委的同志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浙江省平安状况月报表,在这张平安报表上,共有15个“一票否决”项目,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等各个领域,其中包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在2005年的评审条件中增加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扣分项目。也就是说,如果某地发生有重大影响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将被‘一票否决’,不能参加当年平安市、县(市、区)的评比。”这位同志解释说。

与此呼应,我省的公安机关加大对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去年,全省共查处食品领域违法行为6.7万起,破获食品药品犯罪案件190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527名,还在全国首次全环节侦破特大制售地沟油案件。

重视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积极回应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开展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这样的“大平安”建设,始终顺应群众意愿,符合群众需求。连续9年,我省刑事发案、信访总量、生产安全事故总数不断下降,保持“零增长”,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

境安民富。到2012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连续28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连续12年居全国省区第一。

“每看霄斗悬从北,别有春风来自东”。“枫桥经验”,这段始于50年前的伟大创新,一路走来依然朝气蓬勃,春意盎然,并转化为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融入到“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的伟大征程中。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15/7392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