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油品升级成本到底该谁埋单

2013年10月15日 10:04

 

【全球财经案例】

【事件介绍】

 

油品升级消费者承担7成成本 每月多花30元

国家发改委2013年9月23日下午宣布,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已印发《关于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有关意见的通知》,决定对油品质量升级实施优质优价政策。加价原则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

其中,车用汽、柴油质量标准从第四阶段升级至第五阶段每吨分别加价170元和160元。因北京目前油品已升至京五标准,且此前曾进行过加价,按此次加价政策,汽柴油价格每升只需再加4分钱左右。

汽油“四升五”全国平均涨0.13元

发改委称,确定车用汽、柴油(标准品,下同)质量标准升级至第四阶段的加价标准分别为每吨290元和370元;从第四阶段升级至第五阶段的加价标准分别为每吨170元和160元。普通柴油价格参照同标准车用柴油价格执行。

第四、第五阶段油品质量标准在全国全面实施后,将重新进行成本监审,必要时调整加价标准。

据发改委价格司测算,根据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言,车用汽、柴油从第三阶段升级至第四阶段,每升需加价约0.21元和0.32元;从第四阶段升级至第五阶段每升需加价约0.13元和0.14元。

北京汽油每升约加4分钱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介绍,因为目前全国各个地区的汽柴油油品标准、污染情况等不尽相同,所以此次油品升级和加价措施将由各个地区自行制定具体时间表,即“全国一个标准、执行时间不同”。

按照国家已确定的油品质量升级时间表,第四阶段车用汽油标准过渡期至2013年底,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和柴油标准过渡期均至2017年底。

发改委称,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适时按国家规定的加价标准出台当地的加价政策。

此前,北京、上海等地区汽、柴油质量从第二阶段升级至第四阶段时,每吨已累积分别加价410元和480元。按此次加价政策,上述地区汽、柴油质量升级至第五阶段时,每段只需要再加价50元,合算到每升约为4分钱。

 

消费者承担七成成本

发改委指出,上述加价标准是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制定的。

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大气雾霾的成因,汽车尾气排放的占比在20%到30%左右,汽车的使用者应该为这部分污染买单。根据发改委此前几个月到不同的炼油厂进行的调查结果,最后确定有炼厂承担20%到30%的成本,其他成本则有汽车使用者承担。这意味着七成成本将由消费者承担。

对于油品升级成本七成由消费者来承担,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在昨日的媒体通气会上表示,这是按照“谁用谁付费、多用多付”的原则。她说,国家税收是全部纳税人的钱,如果油品升级成本全部由政府给予补贴,则是用全体纳税人的钱补贴少数的汽车拥有者。

此外,发改委表示,汽、柴油价格因质量升级提高后,中央财政将按现行油价补贴机制对种粮农民、林业、渔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等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对出租车,在运价调整前,继续由财政给予临时补贴。

消费者说

“产品达标是企业的责任,汽油产品就应该以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类健康为标准。如果不达标,企业就应该想办法提升产品质量,而不是让消费者买单。”公司职员邓女士说。

“我对治理环境的措施还是持赞同态度的,愿意为此付出一些金钱,但也建议企业更多的从加强管理、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提高环保程度,而不是一味地将责任转嫁给消费者。”公务员姚先生说。

名词解释

PPM (Parts per million)

是溶液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代表1升水溶液中有1毫克的溶质。对于气体而言,ppm指的是一百万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体积数。

政策成因

大气污染推动油品升级

推出油品升级的原因是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

发改委称,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日益增加。有关数据显示,机动车排放影响PM2.5细颗粒物20%到30%左右。

与此同时,油品质量是影响汽车尾气排放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推进油品质量升级,是减少尾气排放、防治雾霾天气的重要手段,是改善空气质量、保障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

9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了油品质量升级时间表。

按照现行油品标准,汽油质量从第三阶段升级至第四阶段,硫含量将从150ppm降至50ppm,第五阶段硫含量将进一步降至10ppm。柴油质量从第三阶段升级至第四阶段,硫含量将从350ppm降至50ppm,第五阶段硫含量将进一步降至10ppm。

 

行业影响

小炼厂或面临“关门”

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昨日在媒体通气会上介绍,在此次发布的加价政策中,炼厂将承担20%到30%的油品升级成本,包括更新炼油设备等。该负责人介绍,在其调查各个炼厂的过程中,曾遭遇一些炼厂对承担油品升级成本的反对。

对于面对成本增加的炼厂,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昨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石油、中石化此前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油品升级本来是他们的“分内事”。此次油品升级可以倒逼他们增加投入、增加环保力度。

任浩宁说,油品升级的成本消化对于垄断国企而言,影响有限。毕竟大型国企的抗风险能力较强,石化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行业集中度又高,“三桶油”(即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已经占据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冲击不大。

但对于民资的中小型炼厂,现在行业整体不景气,他们的生存已经很艰难。此次额外承担油品升级的成本,有的炼厂可能面临“关门”的境遇。任浩宁分析称,因为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中小炼厂的出厂油价提高,如果收油方(大部分情况下是上述垄断国企)嫌贵,这部分提高的成本就很难转移出去。

消费者影响

私家车主每月多花二三十元

目前,各地还未开始实施加价政策,对于承担七成左右成本的消费者而言,油品质量升级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费用支出的增加。

以私家车月跑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8个油测算,汽油从第三阶段升级到第四阶段后,车主月支出费用将增加33.6元左右。从第四阶段升到第五阶段,月支出费用将增加20.8元左右。

对于物流行业而言,支出费用的增长幅度较大。卓创资讯数据显示,以载重50吨的物流货车为例,月跑公里数10000公里,百公里油耗为38个油测算,柴油升级国四后,车主年支出费用将增加14347元/吨左右。对于物流行业而言,柴油升级后增加的成本处于偏高的位置。

尽管油品升级带来了价格的上涨,但对于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也势在必行。卓创资讯认为,用金钱换来生存环境的好转,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是利大于弊。

油品升级不应由消费者埋单

表面上看,汽、柴油的品质升级了,价格理应上涨;消费者购买、使用更加优质的产品,理应为此多掏钱——这一切似乎都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但问题在于,我国的成品油一直“质劣价高”,品质与价格严重不相称,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以次充好”,消费者的利益长期受到损害。而油品升级,只是将汽、柴油的品质提高到与其价格相称的水平,只是不再“以次充好”。如此,凭什么要同时提高油价?油品升级的成本凭什么由消费者埋单呢?

我国的成品油质量低劣,人们将之形容为汽车吃“粗粮”。汽车吃“粗粮”,不仅对车辆造成了较大损伤,损害车主的利益,而且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增加了环境污染。显然,石油巨头长期出售劣质成品油,对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提高成品油品质以减少环境污染,是石油巨头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而油品升级成本由消费者埋单,相当于石油巨头将自身责任转嫁给消费者,这样做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谁污染、谁埋单”,这个原则当然应该坚持,汽车上路行驶,增加了环境污染,车主理应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但问题是,目前车主已经为汽车污染埋了单,而且埋了两次单、缴了两种税。其一,2008年底开始征收燃油税,从量计征,燃油税就包含在油价中,之所以征收燃油税并将之包含在油价中,就是为了体现“谁污染、谁埋单”的原则,让多开车、多用油者多缴税,以促进“节能减排”。其二,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新的车船税法正式实施,车船税按排气量计征,排量越大缴纳的车船税越高,这同样是为了促进“节能减排”,让多污染环境者多埋单。

“谁污染、谁埋单”,多污染、多埋单,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总不能让车主无休无止地为汽车污染埋单。车主已经为汽车污染缴纳了燃油税、车船税,国家已经基于同一缘由和名义向车主征收了两种税,这还不够吗?凭什么还要将本应由石油巨头承担的油品升级成本再次转嫁给车主?如前所述,劣质成品油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石油巨头同样是污染者,难道不该为此埋单吗?

退一步讲,即使要求消费者承担油品升级的一部分成本,所承担的比例也不应高达到70%至80%。石油巨头通过垄断赚得盆满钵满,他们是石油产业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另外,我国的成品油税收畸高,各种税收相加高达成品油价格的30%以上,而美国成品油税收只占油价的13%左右,这是中国油价高于美国的最主要原因。防治大气污染、保护环境,不仅是车主的责任,而且是国家的责任、政府的责任,油品升级,政府理应适当降低成品油税收以避免油价大涨。成品油价是一种基础性物价,油价上涨不仅影响车主的利益,而且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油品升级 “涨价”不是唯一出路

成品油提质升级,为了体现优质优价,进行合理涨价,似乎是理所应当。再者,油品升级,势必会增加生产成本,油企为了保住利润,通过涨价化解成本,也是必然的选择。问题是,保证油品质量合格,以此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是炼油企业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理应在环境保护中“挑大梁”,主动承担更多的技改成本,而不是通过涨价,让消费者承担70%的成本,向消费者转嫁环保责任。

事实上,治理环境污染,首先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因此,对于油企实施技改,成品油提质升级,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只发号施令,更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给油企减压,比如对成品油提质升级进行财政补贴。但是,正如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所分析的:“国家税收是全部纳税人的钱,如果油品升级成本全部由政府给予补贴,则是用全体纳税人的钱补贴少数的汽车拥有者。”这显然有失公平。

然而,既然谈到了税收,就不得不提中国现行的高税率了。众所周知,各国根据不同的国情,对油价征收的税率也不同,对于这个事实,发改委却只字不提。目前国内汽油征收的税率大约为30%,而按美国能源署和欧洲能源机构的数据显示,美国的税率大约为13%。可见,中国的高油价,部分原因在于高税收。为了调节国家和油企之间的利益分配,我国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并按规定会返还四成给企业,而另一部分则用于补贴受到油价上涨影响的弱势群体与公益性行业,可是补贴民生并未公开。即便是补贴了消费者,最终消费者还是将补贴拱手交给了油企。可见,不应再让消费者为环境污染买单。

如此看来,成品油提质升级,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并非是仅有“涨价”一条路可走的。在财政补贴不可行的情况下,政府可以考虑对成品油减少税收,让利于炼油企业,支持企业大刀阔斧地进行技改,不断提高油品质量。这样,也避免了油企一门心思靠涨价化解成本,将环保责任转嫁给消费者。

当然,降多少税合适,消费者是否要为油品升级买单,前提都是我们要搞清油品升级所需的成本以及油价的成本组成。油品升级成本能够实现账本透明,不仅仅可以公平划分油企、国家、消费者所应承担的责任,更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启示与思考】

在油价不断高企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又成了油价升级的主要买单者,真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对于“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消费者”的质疑,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理直气壮地抛出了“谁用谁付费、多用多付”的伟光正原则。但还是有部分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不买账,例如,一位姓邓的女士就反驳说“产品达标是企业的责任,汽油产品就应该以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类健康为标准。如果不达标,企业就应该想办法提升产品质量,而不是让消费者买单。”这话听着似乎也很在理儿。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按常理推断,谁手里有权,谁就有“理”,谁就拥有“最终决定权”和“最终解释权”。“油品升级消费者买单”既已确定,恐怕就难以更改。人为刀殂、我为鱼肉,除了任由宰割还能怎样?若干年来的无数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牢骚太盛防肠断,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就只好适应环境——对污染了的自然环境是这样,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环境更应如此。

油品升级消费者买单,谁弹冠相庆?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油企和“相关部门”啊——前者推卸了油品质量达标的责任,后者从涨价中也会增加收入。确实如此。但如果想深一点,“油品升级消费者买单”其实是开了一个“好头”,如果其他行业、其他领域能够从中得到启示,并“见贤思齐”,绝对能开创出无数的涨价“新局面”。例如中国的奶品行业,曾被斥为“全球标准最低”。为了提高奶品质量,一定要升级标准,而由此产生的成本,应该全部加在消费者头上——“谁用谁付费、多用多付”嘛。“产品达标是企业的责任,奶品就应该以不危害人类健康为标准”?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汽车喝的油品可以这样转嫁成本,人喝的奶品凭啥就不能这么办?国家税收是全部纳税人的钱,如果奶品升级成本全部由政府给予补贴,则是用全体纳税人的钱补贴少数的喝奶者。

该先进经验如果推而广之,食品领域、医药领域乃至教育领域等等,特别是那些垄断行业,必然一片欢腾,看谁涨价涨得欢。至于涨价之后,雾霾天气能否得到根治、食品安全是否得到有效保障、消费者花了更多的钱是否真能买到更好的服务,就无人深究,也无法深究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15/7392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