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山西:让草根文化传播农村正能量
2013年10月16日 13:59“提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们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草根文化”队伍,让丰富多彩的“草根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让“草根文化”传播农村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提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就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 “草根文化”队伍,让丰富多彩的 “草根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让 “草根文化”传播农村正能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草根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变革、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民间产生的大众平民文化现象,说白了就是大众文化。近些年来,政府积极搭建农村文化平台,引导农村文化发展,不少地方 “草根文化”呈现 “山花烂漫”的兴旺局面。但“草根文化”始终都是一少部分人在搞,相对于八九亿人的广大农村,其所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那么,怎样才能使 “草根文化”更加健康地发展,并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传播正能量,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乡村文化缺乏好的领头人。现在活动在农村的文化人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本身底子差,素质相对低,缺乏新观念和新技能,仅凭爱好和热情支撑着文化活动,导致了 “草根文化”发展良莠不齐,水平停滞不前,内容陈旧老化。
乡村文化队伍亟待充实新鲜血液。现在的农村文化、文艺团体,参与者最高学历往往只有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更谈不上传、帮、带。
乡镇文化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大多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导致许多 “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 “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由于经费和人员配备等原因,常常关门闲置。
农村社会风气亟待正确引导
部分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守法经营美德弱化,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啃老” “薄养厚葬”等现象普遍存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农村文体生活普遍比较单调,有的农民把喝酒、打麻将、玩扑克当作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赌博给社会风气带来极坏的影响,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产生。封建迷信依然存在,一些农民用于烧香祭祀、算命拜神、摆酒请客等方面的消费,占年收入的30%以上,造成农民隐形负担。无证电子游戏机、网吧、“地下”歌厅正在向偏远农村发展,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切实加强农村“草根文化”建设
创优发展 “草根文化”的环境。 “草根文化”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充满着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 “草根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理念,更影响着几代人的精神境界。因此,要想让广大农村村民善良、村风文明、村庄和谐,就要为 “草根文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其发挥正能量。原平全市人口近50万,农村人口占70%。全市有墨友社、农民书画研究会、诗曲协会、楹联学会、戏剧研究会等各类文化社团达100多个,建成文化大院320多个,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以农民、老艺人、退休职工等为主体的 “草根文化”群体呈现 “井喷”之势。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原平的 “草根文化”红火兴旺,缘于以下几大因素:一是有土壤,原平市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政府及文化部门一直鼓励和倡导挖掘民间文化;二是有播种人,一大批退休教师、干部和民间老艺人常年带着小黑板、骑着自行车,穿梭于田间地头,边采风边为农民免费上课,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三是有阳光雨露,政府积极创建农村文化平台,建起18个乡镇文化站、520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和520个农民书屋,全年文化事业经费投入达4800多万元。
用 “草根文化”培育提升农民素质的沃土。农村文化的兴盛提升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健康的 “草根文化”成为抵制低俗文化的有力载体。农闲时节, “姐妹花、夫妻红、婆媳诵”式的诗歌比赛在各村屡见不鲜;农村文化大院纷纷开展书法交流、艺术创作;全市150多个秧歌表演队、50多班八音会等团体遍布四面八方的乡村进行演出,一些不健康的文化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着力培养一批 “草根文化”领头人。市、县文化部门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尽快解决文化部门专业人才短缺、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扶持和引领 “草根文化”队伍建设。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时还要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应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创新载体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民俗民间活动,让群众 “闲有所乐”,营造崇尚科学、文明向上、传播文化正能量的氛围;积极开展 “五好家庭” “道德模范”“孝敬公婆模范”评选活动和 “文明新风村”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 “扫黄打非”活动,鼓励农民移风易俗,引导农民树立文明新风,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文化工作者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 “下”乡为文化 “留”乡,变 “送”文化为 “种”文化。 (作者为原平市政府副市长 王海英)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16/7393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