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安倍阐述经济增长战略 重振经济依然艰难
2013年10月17日 09:08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5日在日本第185届临时国会众参两院全体会议上发表施政演说,表示将落实经济增长战略,加快灾后重建进程。本届临时国会又被安倍内阁视为“经济增长战略执行国会”,表明决心把摆脱通缩和重振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分析认为,安倍内阁的经济增长战略依然空泛,可操作性差,重振经济依然艰难。
落实经济增长战略
安倍在演说中表示,将从放松企业管制、促进年轻人和女性就业、实施电力系统改革、改善农地制度等四个方面实施经济增长战略,早日实现摆脱通货紧缩、经济平稳增长的目标。
安倍在演说中表示,虽然“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让日本经济为之一变,今年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年率都在3%以上,但“全国还没有切实地感到经济(已经)恢复,抗击持续通货紧缩的努力还只是‘在路上'。”为了加快日本经济复苏,必须落实经济增长战略。
安倍在演说中阐述了经济增长战略的四个要点。其一是创建“企业实证特例制度”,放松行业管制以加强企业竞争优势。政府将支持企业进行设备投资和产业重组。今后三年为“集中投资促进期”,在税制、预算、金融政策等方面支持企业研发和投资。安倍表示,将彻底废除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各种管制,打造世界上最先进的商业都市,创建国家战略特区制度。
其二是促进年轻人和女性就业。安倍表示,促进年轻人和女性就业可以提高人均收入水平,进而促进消费和投资,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其三是实施电力系统改革。将开放能源市场,解决能源供给不足问题。安倍表示,这将改变目前日本高投入、供给不稳定的电力系统现状。
其四是设立“农地集积银行”。安倍表示,目前日本国内农田狭小且分布分散,减少成本提高产量非常困难。未来将向各个都道府县集中出租农业用地,达到削减成本、提高产量的目的,争取未来10年实现农业农村整体收入倍增。
此外,安倍提出将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中发挥核心作用,为年内缔结有关协议做出贡献。
(图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13年10月15日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说。)
获得国会立法支持是首要任务
今年6月,安倍公布了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措施,其中多数需要国会立法支持。正因为如此,本届临时国会又被安倍内阁视为“经济增长战略执行国会”,经济综合增长战略相关法案的顺利通过是自民党的首要任务。16日起,安倍将连续3天接受国会执政及在野党议员质询。
虽然执政的日本自民党现在已经控制了国会参众两院,通过经济改革相关法案难度不大,但一些细则势必遭到在野党的反对和攻击。在安倍晋三执政演说之后,各大在野党对安倍的经济增站战略表达了质疑。
民主党党首海江田万里表示,安倍晋三的经济增长战略缺乏说服力,且没有具体内容支撑。日本众人之党党首渡边喜美表示,虽然安倍提出的经济增长战略听起来很好,但如何打破过去根深蒂固的各种管制却没有谈及。虽然目的性和方向都是对的,但缺乏可操作性。
安倍内阁此次向国会提交了产业竞争力强化法案、国家战略特区关联法案、社会保障法案等多个重要法案,未来日本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在这些法案上的政治博弈值得关注。分析认为,《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核污水处理等问题也将成为在野党攻击政府的焦点。
(图为10月15日日本第185届临时国会现场,安倍晋三在发言)
为增税铺路
在本届临时国会召开之前,日本政府宣布将从明年4月1日起将消费税率从现在的5%提高到8%。分析认为,安倍急于实施经济增长战略的另一主要目的是为明年的增税铺路,以抵消未来提高消费可能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日本1997年曾将消费税率由3%提高至5%,导致日本经济大幅下滑,时任首相桥本龙太郎因此下台,此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此次安倍政府决定明年4月提高消费税,同样引起人们对经济下滑的担忧,而安倍施政演说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国民展现自己的“政治决断力”和领导能力。
虽然日本提高消费可以缓解财政困境,向世界显示重建财政的决心,但此举毫无疑问将对经济造成冲击。分析认为,增税不仅将增加日本每个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对日本实现摆脱通缩的目标极为不利。
在本次安倍阐述的经济增长战略中,放松行业管制激发企业活力是核心内容。内阁向本次国会提交的产业竞争力强化法案也被看作是经济增长战略的支柱。日本政府希望通过一系列努力使企业改善经营状况、上调员工薪资,抵消消费税上调对个人消费的冲击。
此前,日本政府已经就相关政策与经济界进行沟通,希望获得支持。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茂木敏充10日在与经团联会长米仓弘昌等干部举行的恳谈会上介绍了政府汇总的大规模企业减税政策,希望经济界配合上调员工薪资。茂木希望企业盈利的改善能带动涨薪和扩大消费,为摆脱通缩开辟道路。政府力争通过采取在税制方面促进设备投资和研发的企业支援措施使经济步入良性循环。
本次安倍内阁向国会提交的法案贯彻了这一想法,希望以企业为核心促进经济增长。但也有评论认为,安倍政府将大量社会资源和优惠政策向企业倾斜,有重企业轻民生的嫌疑,不仅将造成社会不公,对刺激经济的影响也将有限。(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17/7396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