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16条生命之重与200字通稿之轻

2013年10月17日 09:55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1

河北武安房屋塌陷16人仍失踪 官方用200字解释原因

2013年9月30日凌晨,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镇后山村东北方向一公里处一废弃厂房闲置房屋发生意外塌陷,造成在此过夜的16名建筑工人失踪,1人崔姓工人脱险。截至10月12日,救援工作已展开13日,16名工人生死不明。

据当地人介绍,建筑工人通常在一地干完活,随天就走。9月29日,这17人收工时天晚了,就找处闲置房过夜,没想到,悲剧一夜间就降临到他们头上了。

事故来得突然,它揪着公众的心———随房塌陷的这16条鲜活生命可否安好?

当时发生塌陷情况是怎样的,政府救援工作是如何开展?唯一脱险崔姓工人情况又怎样,他能给我们说说当时惊险一幕吗?一个个问号萦绕在公众心头。

种种疑团,漫长等待,却只有武安市官方政府事发当天发布的一条足200字通稿来解释这起事故:9月30日凌晨,武安市冶陶镇后山村东北方向一公里处一废弃厂房闲置房屋发生意外塌陷,造成在该房屋夜晚休息的16人下落不明。该16人属于在峰山宝铁矿进行地面盖房施工的建筑工人。接到报告后,武安市委、市政府迅速向邯郸市委、市政府进行汇报,并立即启动了应急救援预案。目前,邯郸市、武安市主要领导、相关领导和专家正在现场指挥全力救援,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不惜一切代价救人,相关工作已全面展开。塌陷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此后,官方发布再无更新。

显然,这凝固的200字通稿,太短,太冷漠。在这场惊心动魄的一觉“睡空”事故后是16条生命,他们的家庭以及外界的巨大关注。都需要一个畅通的消息发布渠道,动态发布,告知公众。这是对16条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失踪者家庭的人道回应,更是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故时的救灾常识。

可是,实际情况却令人失望。

事发现场的厂房,四面环山,记者自踏入冶陶镇的那一刻起,不时见到驶来的警车、三三两两操持着本地口音警惕的工作人员,他们散布路口处、弯道旁、山头上,目之所及都有人守护着。走近峰山宝铁矿大门,守卫戒备森严,蓝底白字的“抢险重地禁止入内”大牌相当触目,大牌前站满身穿警察、特警、迷彩服等守卫者,三列成排,风雨不透。

现场究竟是什么样子?外界很难获悉。救援的信息只有零零散散的从指挥部中流出。比如:当晚遇险的工人为17人,一名崔姓工人自行脱险;现场救援地质条件复杂,可以抢险的作业面狭小,抢险工作只能从其它途径进行;专家组初步分析认定该突发事件为地质灾害等等。

 

信息传递,只是寥寥数语。现场地质条件复杂到何种程度?塌陷楼房下方是否为采空区?塌陷是何种地质灾害造成的?如何预防次生灾害发生?公众和失踪者家属迫切想了解的救援方案和最新救援进程,外界很难获悉。

武安是一座工城市,矿产资源丰富,以铁、煤矿闻名全国,是全国58个重点产煤县(市)和全国四大富铁矿基地之一。在近些年全国百强县市排行中,武安都有一席之地,并一直位列河北三甲。目之所及,这片区域钢铁厂鳞次栉比,这些多以粗放型生产为基础的钢铁厂耗能大、产能低,安全生产的压力像悬在这座城市上方的达摩克斯利之剑,城市快速发展聚集起巨大财富的同时,一起起矿难如影随形,让武安不时成为媒体聚焦的危险之城。

据来自官方统计:2008年2月17日,武安市西石门村北一家铁矿石开采点,由于储存炸药不当发生爆燃,造成井下作业26人死亡;2010年1月4日,武安普阳钢铁公司煤气管道工程发生泄漏事故,造成21死9伤;2012年5月21日,武安市郭二庄煤矿学校附近一座无证黑铁矿非法生产矿井塌方,5名矿工被埋井下。

悲剧的一再上演,不是教会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封锁消息,而是需要政府对涉及公众安全信息公开透明,在社会上形成对安全的一种全方位监督。13天过去了,官方消息再无更新,难免让人觉得有蹊跷之嫌。这就像捂着一个闷葫芦,捂得时间越长引来猜测越多。救援情况可能真的很复杂,但常识也真的很简单。

200字通稿折射畸形政绩观

在这条200字的通稿里,有一半内容在强调各级领导是如何“高度重视”的;至于事件原因,则以人们司空见惯的“正在进一步调查”一笔带过。对领导重视详加描写,对事件本身则语焉不详,如此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无疑让人们尤其是受难者家属寒心。

突发事件类新闻通稿,当然并非一味纠结于文字的多少,关键在于内容,或者说是事件真相呈现了多少。很显然,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公众最关注的是受难者的生命情况,是实实在在的救援措施,而不是领导的出场秀。倘若长篇大论,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大谈特谈领导救灾,这样的通稿只会像又长又臭的“裹脚布”而令人生厌。

事件发生后,官方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比较简短,这可以理解。然而13天过去,官方没有发布任何动态信息,就说不过去了。十余天来,难道官方只知道200字的信息?恐怕情况并非如此。从报道看,诸如“现场救援地质条件复杂,可以抢险的作业面狭小”,“专家组初步分析认定该突发事件为地质灾害”等信息,不断从救援指挥部中流出。而记者采访时发现,路口处、弯道旁、山头上等目之所及的地方,无不有人把守监视,守卫者“三列成排,风雨不透”的防御态势,也已然说明了当地官方封堵言路的“鸵鸟式”姿态。

回避真相,即是掩盖真相;而掩盖真相,只会让公众觉得政府在推卸责任。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官方的舆论封锁终究是徒劳的,那200字的官方通稿不过是一戳就破的遮丑布,是一些地方畸形政绩观所结下的“怪胎”。这种“鸵鸟式”的舆情应对态度,或许能保得住头上那顶乌纱帽,却是以加剧官民对立、政府公信流失为代价的,这终究于整个社会无益。

 

“200字通稿”意在遮掩真相

从9月30日到现在,塌陷事故已经过去半个月了,通稿中提及的“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塌陷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等说法,有进展了吗?那些失踪了的工人还有生还的可能吗?意外塌陷究竟是一起个案还是与当地矿山采空区有关?这些问题事关公共利益,仅仅一则通稿,不仅不可能平息疑虑,公开信息,反倒有遮掩真相的嫌疑。

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了,出于紧急救援以及公共安全的考虑,地方政府对事故现场进行一些必要的管控,并以发布通稿的形式披露一些权威信息,并非不可理解。事实上,国内很多地方在遭遇此类灾难时,也多采用这样的方式。

只是,这种管控并不意味着完全对外界封锁消息、隔离现场,也不意味着只发布一条200字通稿就再无下文,更不意味着费尽心思封堵记者。这样一来,焦灼的公众一旦失去了正常的信息渠道,必然会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甚至出现各种有损公共利益的谣言。

以武安塌陷事故而言,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一是16名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再就是塌陷是否与矿山采空区有关。前者关乎具体的生命,而后者则关乎当地众多民众的安全。作为全国58个重点产煤县(市)和全国四大富铁矿基地之一,当地民众对于自己脚底下的土地是不是坚实、会不会塌陷,应该有着超乎寻常的关切。

在这个问题上,武安市政府“惜墨如金”、“守口如瓶”的做法,不仅不可能缓解社会的焦虑,反而有可能加剧社会的恐慌、放大塌陷危机。

其实,媒体以及媒体所代表的公众舆论的介入,不仅不可能给地方政府添乱,反而会因为这种公开和透明赢得民众信任。一方面,可以及时传递出相关的事故救援、原因调查等进展情况,缓解社会焦虑,平息谣言传播;另一方面,媒体的监督也有助于发掘真相,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退一步讲,即便是政府发布通稿,也完全可以采取更为灵活、更为符合民意期待的方式,比如高频次滚动发布、及时披露,并在媒体的介入之下,告知社会公众事态的进展。

更何况,地方政府并没有权力封锁突发事故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也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了的。

之所以出现“200字通稿”这样的怪象,说到底,还在于地方政府对于突发事故真相习惯性的“捂”和“盖”的思路,其关节点即是通过控制舆论而掩盖真相、规避问责。

16条生命之重与200字通稿之轻

悲剧的发生可能确实是一种意外,靠人力无法完全避免,但同样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当地政府面对事故的态度。除了在事发当天由武安市政府发布了一则只有短短200余字的新闻通稿之后,时间过去了半个月,却再无最新消息被披露。而就在这过去的十几天时间里,16名工人生死未卜,而16名工人背后的几十个家庭,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却正遭受着可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煎熬。

政府最新的,详细的信息通报可能并不能决定这16名工人的生死,但却是对这16条无辜生命的一种尊重,更是对正处在极度煎熬中的失踪者亲人的一种人性化体恤与抚慰。结果现在公众除了知道有16名工人遇险失踪之外,救援进展到什么情况了,是否发现失踪工人的生命迹象,救援工作目前还面临着怎样的困难,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进,外界完全蒙在鼓里。

 

当地政府可能会说,他们现在正全力以赴进行事故救援,而新闻通报是次要的事情,所以目前还无暇顾及。其实这种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站在失踪者亲人和公众的角度来说,并不是想仅仅知道这16名失踪工人目前是生是死,更希望通过政府最新的信息通报,看看救援进展情况如何,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与完善。所以说,公众的这种关注,本身就是对政府救援工作的一种监督,是救援现场之外的一种救援力量。

而现在呢?政府救援信息不通报,自己救援工作做得如何,百姓更是一无所知,自然也就谈不上对救援工作的监督,谈不上对政府的救援工作产生督促的作用。在笔者看来,16条生命之重与200字通稿之轻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绝对不仅仅是当地政府忙于救援,无暇顾及信息通报这么简单,更深层次问题,是政府对负面新闻的冷处理思维。在很多地方政府和官员看来,这样的负面消息,传播的范围越窄就越好,影响力越小就越好。而要有这样的“效果”,最好的做法就是尽量把消息简化,尽量以最小的篇幅透露出最少的信息,因为如此一来,公众想关注也找不到关注点,时间一长,自然也就没有了关注的兴趣与动力。

这就是200余字新闻通稿出炉的根本原因所在。但我们也都知道,政府在对待类似突发事故的态度上越是避重就轻,就越说明他们没有真正重视引发事故的原因,也就不太可能谈得上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的真正重视与严格监管。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启示与思考】

6名工人生死不明,不但牵动这他们亲人的心,也牵动着社会无数人的心。房塌陷的这16条鲜活生命可否安好?当时发生塌陷情况是怎样的,政府救援工作是如何开展?唯一脱险崔姓工人情况又怎样,他能给我们说说当时惊险一幕吗?一个个问号萦绕在公众心头,可是政府部门却用200字的通稿来告诉公众,而且在这200字通稿中还有很多是各级领导如何重视的话。公众和失踪人员的亲人能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信息实在太少了。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一觉“睡空”事故后是16条生命,他们的家庭以及外界的巨大关注,都需要一个畅通的消息发布渠道,动态发布,告知公众。这是对16条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失踪者家庭的人道回应,更是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故时的救灾常识。可是我们政府部门的发布的信息实在太短,在这太短的背后究竟让人看到了什么?

政府惜墨如金的态度,是不适合对待生命的事故。对很多人来说,他们需要知道灾情的每一个细节,作为政府应该从公众和他们亲人的角度出发,告诉他们可以告诉的一切,从而表现政府对每一个生命的重视,可是现在政府部门却发布聊聊无几的200字信息,只会让人感觉到政府对生命的漠视、不关心。

政府部门为何惜墨如金的发布信息,甚至是让人要挤牙膏才能发布一点点信息。这明显的表现出政府在应付式发布。也许在他们看来,这些灾难事故是在揭露政府的短,在揭露政府在管理上的问题,对这样的信息能少发布就少发布。而对于抗灾的信息,如政府带领群众抗灾的信息,我们看到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发布得不但详细,而且还不断的发布动态信息。如此鲜明的对比,折射出地方政府部门畸形的政绩观,对于突发事故真相习惯性的“捂”和“盖”的思路,通过控制舆论而掩盖真相、规避问责。

而另一方面,政府信息不能老靠记者挖掘,作为政府部门发布信息应当走在媒体前面,不能靠媒体当政府的新闻发言人,不能让媒体找“不愿具名的相关部门人士”、“专家说”“消息人士说”“权威人士表示”来充当政府发言人,不能让媒体成为政府信息的来源。如果政府不主动发布信息,那么就会为谣言产生提供环境。

事故的发生,有天灾因素,也可能有人祸因素,但不管什么样的事故,都需要一个畅通的消息发布渠道,动态发布,告知公众。这是对16条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更是当地政府必须有的“动作”和“姿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17/7397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