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江西:协同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助推器
2013年10月21日 09:51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创新驱动发展和协同创新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应抢抓机遇,发挥自身智力资源丰富、学科综合交叉、学术交流广泛的优势,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扎实推进协同创新战略,以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实践中主动作为、有所担当。
把握内涵实质,提高协同创新的理解力。充分认识和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实质是领会其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的首要环节,也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首要任务。当前,部分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工作中出现一些重协同合作轻创新、重资源整合轻改革、重项目申报轻培育的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协同创新的认识不深刻、理解不透彻、领会不全面。总体而言,协同创新的思想内涵及根本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一个核心任务,即“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协同创新是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集聚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创造优秀创新成果,在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创新四大功能协调发展中实现知识价值的创新。其二,两个评价标准,即国家急需和世界一流。前者要求坚持需求导向,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后者要求坚持学术标准,瞄准科学前沿和国际先进水平,强化基础研究和以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其三,三个战略重点。即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破除学科与学科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之间联合、融合,增强重点学科综合实力;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在开展协同创新的同时,同步推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科研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扫除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外部机制障碍,激发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关键,加大高校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和优质资源的共享力度,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相互融合,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其四,四个平台模式,即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并要求高校逐步成为引领和主导国际科学研究与合作的学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巨大推力、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宝库。
整合各方资源,激发协同创新的内驱力。整合资源是协同创新的基本前提,也是协同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三部分共同组成的科研系统条块分割、独立运行、自成体系,没有形成科技创新集聚、运行效率高效的完整产业链条,不仅难以适应全球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知识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变化,而且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高校要从整合、盘活、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入手,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瞄准学科发展前沿,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建立密切、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校校、校所、校企、校政等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以及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平台,引导师生承担、参与国内外的合作研究计划和联合攻关项目,夯实协同创新的基础,并以此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平台、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成果。同时,积极构建资源共享体系,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以资源拓展延伸为方向,建设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等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并通过该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个协同创新主体所拥有的优质资源的作用,为高校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保障。
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协同创新的生命力。改革创新是协同创新的关键所在,也是协同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当前,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创科技成果匮乏、科技创新资源分散,且普遍存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者脱节现象,影响了高校职能的充分发挥。为此,高校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以组织管理创新为抓手,破除原有的内外部体制机制束缚,充分释放和激发创新要素的活力,与协同创新各个主体一起确立目标愿景,形成相互协作意愿,共同打造在某个领域、某个学科、某个行业的卓越地位,并以此实现各个协同主体的优势叠加或互补。在运行过程中,以开阔的眼界、超前的理念为指引,构建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学科、教学、科研、组织管理、资源配置、创新文化建设等为支撑的一揽子综合改革体系,建立起协同创新各个主体之间人、财、物的有序流动和合理调配运行机制,将协同创新平台打造成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的集聚地、培育地。此外,要加强协调,科学选取领军人物和牵头单位,并发挥其善于协调各种内部冲突、利益诉求的作用,畅通协同创新各个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真正产生“1+1>2”的效用,以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进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健全规章制度,提升协同创新的操作力。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推进协同创新工作的重心,也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协同创新以往主要关注技术创新的思维,将关注的重点定位在如何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科研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脱节等问题。但解决这“两个脱节”问题必须消除“散兵游勇、师傅带徒弟”的小作坊式的科研组织方式,以及科研资源配置、人员考核、项目遴选、成果评价机制僵化的科研管理方式所带来的弊端。针对上述弊端,高校要根据协同创新的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保障协同创新工作有序推动、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培养科研人才尤其是青年科研人才上下功夫,推进科技创新人才跨单位、跨学科合理流动的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和调整科研人才聘用、管理、考核办法,以及职称评审、聘任办法等制度,促进协同创新科技队伍的深度融合和结构改善,将高校建设成为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人才集聚的高地。建立完善与科研相关的制度,如科研项目培育、遴选、评审、检查、评估,以及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科研成果以创新能力、研究成果、社会效益为价值取向的综合评价等,充分调动科技人才主动参与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探索建立高校与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国际社会等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制度,探索建立以专利许可、技术转让、产品开发、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的科研成果转化或合作开发制度,探索建立科研资源配置与共享、科研成果收益分配与共享等制度,切实构建起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制度体系。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江西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1/7402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