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理性看待余姚领导“骑人视察”事件
2013年10月21日 15:36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余姚一干部被背着察水灾
微博截图
10月13日,有网友微博爆料,浙江余姚三七市镇某领导下乡视察水灾,某领导因穿高档鞋子,迫不得已由年近六旬的村书记将其背进灾民家里。目前记者获悉,针对当事者王某在抢险救灾中出现的行为,三七市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免去王某三七市镇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职务,并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网络曝光]
怕湿了高档鞋干部让人背着
10月13日晚上,有博友发出微博:“余姚三七市镇某领导今日下乡视察水灾,某领导因穿高档鞋子,迫不得已由年近六旬的村书记将其背进灾民家里!”爆料微博配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一人背着一名男子从灾民家中走出,背上的男子穿着长裤和鞋子,其他人穿着防水靴,水深没过脚踝。
此微博立刻引发网友质疑。有网友称,这样的视察,还是不要来了。还有网友呼吁当地调查下这位领导的“高档鞋子”到底有多“高档”。
针对网络质疑,14日,三七市镇政府官方微博两次发布处理通报。
14日13时24分,三七市镇政府通过官方微博表示,经查,当事人系我镇机关工作人员,于13日上午去魏家桥村上门走访慰问患重病村民。目前,镇纪委已对当事人作出严肃批评教育,下一步将进行组织处分,同时在全镇党员干部中进行通报,要求引以为戒。
同日下午5点半,三七市镇政府再次发布通报称,针对王某某在抢险救灾中出现的行为,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免去王某某同志三七市镇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职务,并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当地回应]
该干部穿的是布鞋别人主动要求背他
当日,三七市镇政府还通过媒体发布这一事件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中称,在收到网络爆料微博后,当地立即组织开展调查。
调查结果中称,受菲特台风影响,余姚三七市镇受灾严重,其中魏家桥村约90%村民家中进水。在抢险救灾过程中,了解到魏家桥村原党支部书记魏敦耀(81岁)患癌症,在家卧床不起。10月13日上午,下村指导抢险救灾的副镇长沈建峰与联村组长王某(镇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在魏家桥村书记许国庆陪同下到魏敦耀家走访慰问。
根据调查结果描述,当时,通往魏敦耀家中的道路已经没有积水,仅庭院前有20-30厘米的积水。沈建峰等三人走到庭院前,王某穿着布鞋,他准备脱鞋进入,许国庆见他正要脱鞋,说:“只有五六米路,我背你进去好了。”王某坚持自己脱鞋子进去。许国庆讲,接下去还有许多地方要走访,不用脱鞋了,我背你进去,节约时间。说完,许国庆走到王某身前,顺势背起王某进入魏敦耀家中。看望结束后,王某又要脱鞋出门。许国庆说,“几步路,不用脱了,我再背你出去好了。”顺势又背起王某走出。于是出现了微博照片上的一幕。
微博热议
白岩松:鞋没进水,脑子进水
@新华视点: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压在人民身上,都反映出干部级别不高,官威不小。如此官威、如此闹剧,当地官员作风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治国先治吏,值得警醒。
@央视新闻:网友曝光余姚三七市镇一中层干部下乡视察台风重灾户时,让60多岁村支书背进灾民家。事后官员被免职。白岩松评论:“这属于鞋没进水,脑子进水。当地的快速反应体现了执行力,也反映出不管你是哪个级别的干部,只要脱离群众都是零容忍。”
@新京报:如果不是当地政府部门确认,很多人绝对会将之视作谣言。干部走访见得多了,再娇贵的干部,也没像这样怕把鞋弄脏而让人背进灾民家的!这可算是把“作秀”演绎到了极致。把自己一双鞋或屑小利益看得比群众安危还重要的,纯粹是添堵!
@草头黄的黄:这哪是视察,纯粹为了政绩去添乱。
@王云岭:余姚干部让人背进村,起初以为是恶搞,经余姚市三七市镇官微回应后发现,原来是真的。这样的干部在内心就没把自己和老百姓放一起,即便走访也是走过程,不走也罢。
@会舞剑de羊:果然是当官的,怎么不弄个轿子抬进去。
@社会文摘:明明是视察水灾现场,为什么要穿布鞋?
新闻跟踪:
余姚回应免职“鞋哥”:只关注照片中行为处理恰当
“鞋哥”,似乎成了余姚三七市镇干部王银辉最无厘头的一个头衔。10月15日“国内新闻”《“被背进灾民家”干部被免职》一文报道了其下乡视察水灾时因怕鞋子被弄湿,由年近六旬的村书记背进灾民家里一事。此事被媒体讽刺为“鞋子没进水,脑子进水了”。
14日,余姚市三七市镇政府宣布:免去当事人三七市镇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职务,并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同时,镇政府澄清王当时穿的是布鞋,而且是魏家桥村村支书主动要求背他趟过水面。
该村支书许书记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王与他同村,平时关系较好,当天趟过的水面只有大概五六米距离,完全没有想到此事会闹那么大。
记者私信最初爆料的网友“哈桑其”,希望能向其了解并还原事件,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其回复。但该网友所发的爆料在14日当天便被自己删除。
16日下午,记者对被免职的干部进行了电话采访。据悉,尽管被免职,王仍承担着村里的卫生防疫等灾后重建工作。
没穿雨鞋是因为开车需要
16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被免职干部,电话中对方声音嘶哑,但语调平缓。
问:去村民家慰问是临时决定还是早有准备?
答:我们当时是去走访受灾情况的,但物资还没到,有时间空余,原先了解到该村原来的老支书患病在家,领导就带我们先去他家慰问。他家离发放物资的村委会也只有百来米的路。
问:爆料人称你当时穿着高档皮鞋?
答:我不知道网上是怎么传的,但就是双普通布鞋,100多块钱。两个月前我从余姚阳明东路上的老北京布鞋店买的。
问:照片中其他人都穿着雨鞋,只有你穿着布鞋在灾区走访?
答:因为我当时负责给大家开车,穿雨鞋怕不安全。下车的时候,村里的道路都干了,就没换上雨鞋。也没想到他家门前有积水。
问:当时积水什么情况?
答:五六米距离,水深也就二三十厘米。我正准备脱鞋趟水过去,被许书记拦下。
问:许书记为什么要来背你?
答:他说不用脱,一定要背我,节省时间。还开了句玩笑。我现在很后悔当时没拒绝,要是当时拒绝了,也就不会有后面的麻烦事了。
问:当时为什么不拒绝?没觉得不妥吗?
答:当时没觉得,都很无意的。我就是本地人,联系魏家桥村也快十年了,与村民及村干部都很熟悉,跟许书记平日关系也很好,他今年56岁,我40多岁,我俩就差十来岁,他见面就叫我“小阿哥”。在我们当地,很熟悉、融洽的人之间才这么称呼的,跟绰号一样。
问:背了你多久?
答:也就十几秒,因为就五六米的距离。
对免职处理“不委屈”
问:何时知道这事在网上被炒得很火?
答:我不知道网上有这事,最近也没上网。在村里救灾的时候,是镇里领导电话通知我以后才知道的。
问:对网友的评论怎么看?
答:我平时不太上网,也没有微博,所以没关注过。
问:知道谁拍的照片吗?有没有怀疑过这个人的用心?
答:不清楚,也没怀疑过。反正这个事情出来了以后,就是我的不对嘛。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我不应该让许书记背我过去的。
问:出事后那双布鞋呢?
答:我前天(14日)知道处理决定,昨天就把这鞋子放到汽车上了,一天没动。现在在办公室里,下午央视来采访,让我拿上来的。
问:听镇上领导说,对于免职处理,你自己觉得委屈?
答(停顿了两秒):不委屈、不委屈。
问:这事对你有什么影响?
答:可能不好意思再到村子里面去了,受不了人家的指指点点。
政府回应:处理是恰当的
面对纷纭的舆论,镇里的工作人员表示,王是本地人,从基层做起,平日表现很优秀,否则也不会当上该镇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
另外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同情王的遭遇。她解释,联村干部都是要跟村里打成一片的,平日搭个肩膀、拉个家常、开个玩笑都很自然的。村里没有人会把他们当领导,这次真的是被网友曲解了。
有些网友也认为,这名干部被免职有点“冤”,政府部门的快速处理是出于网络舆论的压力,想尽快息事宁人。
但也有网友认为,无论私人关系如何,干部都应该有自己为人做事的尺度,面对人情社会,时刻不忘党的干部这一身份,正是党员作风的体现,应从这个角度严格要求干部。
16日,该镇党委副书记马军辉回应称,此事的处置确实受到了网络的一定压力,但政府也把网络监督看成动力。
“他哪怕有千万条理由,但被拍到的背人事实部分确实存在,哪怕仅一秒钟,作为干部这也是不妥当的行为。”
对于镇里不少机关干部为其感到委屈,并同情其遭遇,马军辉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余姚水灾中,他眼见着当事人及其他同事为了抢险,好几次都是从凌晨干到傍晚,全身湿透了,还顾不上吃饭。但是在抢险救灾的场合中出现这样的行为,哪怕是无意的,给予这样的处分也是相应的。
至于发帖网友的身份,马军辉说,镇里并不清楚,也认为没有必要去调查。他相信,网友是出于善意的监督目的。“我们只关注照片中的行为,有没有出现不恰当。”至于高档皮鞋、以上压下等不实的炒作内容,还希望媒体能正确引导,还当事人公正。
马军辉最后恳切地希望,公众及媒体能淡忘此事,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到余姚的水灾抢险、灾后重建中去。
当事村支书:“我就是希望快点”
16日,当事人之一的许书记通过媒体表示,王银辉是联村组长,两人关系很好,才主动要背他的,并非上级压下级。而且当时还有副镇长等在场,“要拍马屁”也会背官大的副镇长,不会背官小的主任。
据介绍,余姚所辖镇里的机关干部都会根据村子规模大小分到村里,一个村的几名干部会组成一个联村小组,王银辉就是魏家桥村的联村组长。村里大小事务、任何工作一般都会有联村干部参与。
许书记表示,当时,副镇长带队来下发消毒救灾物资,因物资没到,便顺路去看望村里生病的原老支书。但他家门前有20到30厘米的积水,穿着布鞋的王银辉准备脱鞋进入,许书记就开玩笑说,自己力气大,让王银辉上来看自己是不是背得动。结果这一幕恰好被网友拍到并传上网。
对于此事的后果,许书记直言烦死了,“当时我真的没多想,就是希望快点”。
从“村支书背镇干部”看新闻价值
从“小哥”“小阿爸”的称呼中,从随意的背起就跑的动作中,这一个本来应该是非常融洽的干群关系画面,但一个本来应该是非常融洽的干群关系画面,被一个微博网友发到网上再配上几字说明,就让事情有了完全相反的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几个当事人当时肯定不会想到,如果他们能够想到这些情况,肯定不会让背人事件发生,就是发生了也绝对会请求那位网友手下留情。从这个新闻中也可以看出,一个随意的微博发出来的信息,也会掀起巨浪。在人人都有摄像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作为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切不能不负责任地把一些平常的事件为了点击量而歪曲事实,将本来的好事变成坏事。“许国庆要真是拍马屁,也应该是背副书记和副镇长,而不是背官小的王某某”镇干部的一句话切中问题的关键。
或者这个网友的本意并非想整某个人,只是随手一拍,随手一发,对那个主任是否穿什么鞋子都没看清楚,就发到了网上还配上了穿高档皮鞋的说明。新闻媒体更是闻风跟进,不问事实地将之当作一条新闻进行扩散,不知道这个新闻有多大价值?如果那个网友当时的文字说明是正面的,是赞美干群关系的赞美之辞,这些新闻媒体还会跟进吗?负面新闻比正面宣传更容易引起轰动,更容易增加点击量,这也许就是那位网友发微博和新闻媒体跟进这个新闻的最初目的吧?试想,如果当时是镇干部背村支书,那位网友和新闻媒体还会跟进吗?还会有那么轰动的效果吗?
新闻天天有,负面特别多。现在的新闻媒体人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做新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新闻媒体人不管有什么目的,都不能脱离惩恶扬善这个宗旨,离开了这个宗旨,都不能称为新闻媒体人,只能算是扰乱社会的坏分子,只能算为了谋取暴利的投机倒把者。新闻媒体人应该把忠实于新闻的真实性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而不能不问青红皂白不调查不了解,一味的跟风起哄,那样将失去作为媒体人的最起码底线。
从村支书背镇干部事件来说,有多大的新闻价值?将这个新闻当作负面新闻来整,只是契合了当前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才是这个新闻的最大价值所在。如果是正面的报道,那效果也可以想像,又会有几个人相信,在那些以仇恨的心态看待这个社会的某些人眼中,他们连自己都不相信,他们又能相信谁?只要是新闻,他们跟贴都是在骂,正面的骂是做假,负面的更让那些本来就有仇官仇富心态的网友找到了发泄不满的又一途径。
良好的社会环境、网络环境需要全社会的人来维持,当大家举起你手机的手机、相机等自媒体工具时多往美好的方面去想想,你会发现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把喜悦的、善良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会带来更多的喜悦、更多的善良,把仇恨向外扩散,只会让更多的人骂娘,骂骂就过去了,又有何意义?当心中有阳光时你才会看到阳光,当心中充满黑暗时你就是站在烈日下,你一样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因为你已经是个需要救治的“病人”。
【启示与思考】
余姚水灾无疑吸引着大家的眼球,但是余姚“骑人视察”干部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开始的骂声不断到事件的持续升温,再到事件的急转,最终发现原来是网友们曲解了,到底是事件本身发展得太快还是真的从一开始就被表象所迷惑,但是却不得不说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能带上“有色眼镜”,应该尊重事实,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评定事情。
任何事情都要从正反两面来看,不能只观一面就下定论,那样太草率,也不太尊重事实,面对余姚被背的干部,应该从当事人来看,如果说但从一张照片就要说出些什么问题,是否有点断章取义,也该听听当事人双方的说法,给他们一个给自己辩解的机会,不能让人“死”的“冤枉”,“死”得不明不白。
结合大家的观点,再作些深入的思考,觉得这个事情(包括大家的评论)也从多角度折射出了从“官员”到群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浮躁作风。
从那位“骑人视察”的领导来说,的确有些不合时宜。须知,在举国践行群众路线的高潮时期,领导的一举一动都是百姓的榜样,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也会“做者无心,看者有意”,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让“村书记背进灾民家里”就是一个很不协调的音符,势必给百姓留下一个“官僚主义”的印象。
然而,由于现在具有网络的优势,一点小事往往传开后就不断放大,本来“慰问患病的村民”,片刻间在别的媒体上就成了“视察水灾”,网友们也就自然“群情激奋”,片刻间就给当事领导冠上了“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帽子,大有“不将此人拿下誓不罢休”的阵势。
一张图片,几句“微博”,无限放大后,就事关国家兴衰了。其实,从关于此事的另一些说法来看,该“领导”也未必就是高高在上,享“骑人视察”之福的“官僚”;“村支书”也未必就是迫于惧怕或者刻意奉迎才去“背”领导的,我们只凭一点表面的现象,就冠以各类“政治头衔”,进而大宣特宣,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或者矫枉过正之嫌呢?虽说“百姓生活无小事”,但我们针对某个人,至少应该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态度。
网络是一个自由言语的虚拟空间,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无比巨大的,你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你的思想和素质,需要慎重对待,也警醒着官员要保持党性的先进性,注重细节,不能存“江湖”思想,要有为群众办事,但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思想,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注重自己的“干部”形象。而公民、论者和网民在看到问题的时候不能戴“有色眼镜”,要尊重事实,尊重真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1/7404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