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案例】摒除“动画失范”,给孩子一个纯洁的动漫世界
2013年10月21日 15:36
【文化产业案例】
【事件介绍】
央视点名批评《喜羊羊》《熊出没》暴力粗俗
近日,国内10家动画制作机构和10家动画播出机构倡议,不制作播出含有暴力、低俗、危险情节、不文明语言的动画片。
10月12日,央视在《新闻联播》也报道了此事,《喜羊羊》、《熊出没》被点名,并称这两部动画片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公司、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已开始对《喜羊羊》和《熊出没》系列片全面修改,修改过的动画片再送电视台播出。此外,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于年内出台《国产电视动画片内容标准》,对暴力、低俗、危险情节和不文明语言等方面做出严格限制。
被“灰太狼玩伴”烧伤 兄弟俩只能保守治疗
影片简介:《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国产原创系列电视动画片,由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自2005年6月推出后,最高收视率曾达17.3%,大大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此外,该片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风靡一时。
也许很多人会奇怪,《喜羊羊》怎么会被插上暴力失度的标签?
兄弟俩被玩伴烧成重伤
今年4月10日,扬子晚报曾报道了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街道一男孩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与小哥俩做“绑架烤羊”游戏,导致小哥俩被火严重烧伤的新闻。
4月6日晚上,3名不足10岁男童在玩耍时,模仿起动画片中的情节,兄弟俩被另外一个孩子用绳子捆在树上,随后点燃两人脚下的杂草。
哥哥全身40%特重度烧伤,弟弟全身80%以上特重度烧伤,“从头到脚已经没有好的地方了。而且伴有呼吸道灼伤。”
重伤的弟弟左腿在变短
10月13日,记者与小哥俩的父亲李康取得联系。
李康说,到目前已经花费106万,其中80多万元来自爱心捐款,“如果没有这么多好心人相助,两个孩子的命早就不保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现在李康只好带着两个孩子在东海老家保守治疗。吃不起贵重的药物,现在只能买些简单的消炎药吃。由于胯部烧伤厉害,哥哥虽然能自己行走,但是裆部肌肉破坏,导致两腿不能正常分开。
弟弟的情形更惨,父亲李康介绍,他左腿臀部烧伤严重,胯骨在不断萎缩,导致左腿不断收缩。现在左腿要比右腿短了两厘米,而左臀部也在不断隆起。
年底必须手术,否则……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打电话催我过去,但没有钱,过去也没办法。”李康无奈地说,到年底必须给这两个孩子再做手术。
今年6月,东海县人民法院科技法庭开庭审理此案。记者从东海烧伤小哥俩代理律师、江苏云台山律师事务所苗红伟律师处获悉,由于还要处理小哥俩后续治疗费用、残疾赔偿金等巨额费用,法院可能还要开庭继续审理。
连云港市法律援助中心还帮助小哥俩联系连云港市红十字会、连云港市民政局等单位以期让小哥俩得到更多救助。
小孩看完要买电锯 成天吓人谁都敢打
影片简介:《熊出没》讲述了森林保护者熊兄弟,与破坏森林、采伐原木并占领土地开发创业实验田的光头强之间的搞笑对决。熊大是一头聪颖、智慧无边的雄性狗熊;熊二操着一口标准的东北话,经常被打。光头强奸诈狡猾,口头禅是“惹我光头强,揍你没商量”。
曾经有家长质疑,这部动画片10分钟里有21句脏话。
上海媒体曾报道,谈及《熊出没》,市民丁女士说,她儿子还没上幼儿园,但《熊出没》是儿子的最爱,口中经常念叨“熊大”、“熊二”这两个动画片主人公,成天叫嚣着“怪兽”,还在商场里要求买下片中人物“光头强”的枪、毛衣等道具。
有小朋友观后喜爱挥舞着“光头强”伐木用的电锯玩具。有家长表示,孩子班里有个小朋友很是痴迷这个动画片,每天都要带着那个玩具电锯去上幼儿园。
“儿子总是学动画片中熊二的说话口音,满嘴不知哪里的方言。”“走路一摇一摆,吹胡子瞪眼,明显在模仿光头强的样子。”家长说。
网友“大叔控新一号”也说,“我小外甥看熊出没,现在真成了一个熊孩子,光是跺下脚就能把大他一岁的孩子吓哭,不管是谁他都敢打,幼儿园的老师都无奈。”
还有观众对《熊出没》的主旨提出质疑,“该动画片处处充斥砍伐、狩猎等非法行为,各种打斗暴力行为不绝于目,体现对人或对动物的戏谑与欺侮虐待,还有枪支滥用、武器至上等不良行为的引导。”
面对质疑,《熊出没》的出品公司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总经理、光头强人物原型通过自己的微博,发了一条有点戏谑自己的微博,“这些天弄明白一个道理,做个动画片角色真心不容易。”
【延伸阅读】
全国20家机构倡议——
动画含暴力迷信内容一律不播
近日,国内10家动画制作机构和10家动画播出机构发出了倡议:
一、创作播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动画作品,使动画片成为未成年人开拓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
二、动画片要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自觉抵制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决防止封建迷信、伪科学、有害思想。
三、坚决摒弃暴力、低俗、有害的情节内容。避免在动画片中出现暴力、血腥、恐怖、低俗、色情的情节和画面,避免出现容易被儿童模仿的攻击、伤害、自残、虐待、犯罪等行为。不在动画片中使用粗话、脏话以及带有侮辱性的语言。
四、拒绝粗俗低劣、胡编乱造,努力奉献有品位有营养的艺术精品。舍得花时间、下力气,绝不让平庸劣质动画片出现在银幕上。
五、对公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整改,对含有不良内容、不文明语言的动画片一律不发行、不播出。
众网友一阵哀叹——
按这标准,经典动画全不能看
这份倡议书一出炉,网友们便展开了大讨论。
微博网友“AIYIN吴”就说,“一直觉得喜羊羊根本就没教人基本的人生道理,小孩子没有判断的能力会全盘接受里面的内容。平时看的东西或多或少会影响人的思维,保不准就会……”
微博网友“特蕾西”也表示,“熊出没真的很不喜欢!各种教人怎么恶作剧!”
还有网友表示,从小到大看过的动画,几乎都有些暴力情节,“圣斗士打死过人,哪吒自刎时鲜血遍地,灌篮高手更不用说了,不良少年砸篮球馆播了好多集……”
专家说的挺在理——
还是快建立动画片分级制度吧
针对这份倡议,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博士呼吁建立幼儿电视片、动画片分级制度。动画片分级制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经建立,但不知为何我国却迟迟没有动静。如果有着分级制度的立法或者相关规章制度,家长可以参照执行。当然,这有赖于政府相关部门主导。
律师唐志坚表示,国外部分国家有专门的分级制度,而我国法律没有细化,可以说这是一个法律缺失。从引导孩子的行为举止来看,分级是有利的。但采取不同的划分方式会形成不同的分级标准,因此在倡议建立分级制度的同时,应该强调儿童教育、心理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到分级标准讨论中去。
动画片暴力成风是个问题
喜羊羊、灰太狼、光头强,恐怕是目前最受小朋友关注的虚拟人物了,同时,他们代表了国产动画的崛起。央视一批评,网民很生气。有人就称,他看了一个童年的《猫和老鼠》,也没见自己变得很暴力呀。这应该是不少人的疑问。
孩子天生就是模仿大师。充斥暴力和脏话的作品,未必会让每个人都成为“暴力控”,但的确有可能让孩子性情易怒,易用暴力行为和脏话对他人作出回应。动画片中的电锯、平底锅等玩具,不少孩子就视为社交工具,让人担忧。
动画片中极度夸张、没有现实意义的情节,也非常危险。除了学烤羊被烧伤,像学动画人物撑伞跳楼、学奥特曼飞行酿成事故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孩子是一张白纸,动画片传递的价值观,甚至也影响孩子。比方说,不少孩子以为,家庭关系就应该是红太狼和灰太狼这样,妻子教训丈夫、丈夫养家不力挨揍都理所当然。
可见,面对未成年人的作品,慎之又慎,非常必要。
成年人能分辨是非且能自控。比方,看暴力片可能是成年人的情绪宣泄,而孩子则认为世界就是这样,他会学习和思考如何在暴力世界中实现强者生存。所以,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面向未成年人的作品。
充满暴力的作品,情节紧张,看起来过瘾、畅快,容易吸引小朋友的关注,这就导致制片方,制作以打斗为主导的动画片成风。而打斗片,又很难控制暴力镜头以及粗俗话语,谁真谁善谁美也变得模糊不清。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摒除“动画失范”不能仅靠“点名批评”
在动画片中充斥着暴力镜头,对于接受者都是孩子们来说无疑会造成模仿的悲剧。因为孩子们都处于对于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段,没有形成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对于电视剧释放的内容又是一种基本上全盘接受的方式。所以说,对于“动画暴力”来说既伤身,有的真会造成身体的伤害;又是伤心的,对于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有的甚至成为孩子性格上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对于动画片的制作商和电视台的播放来说都应该有一个责任的划分,分清楚哪些动画片是有着暴力镜头的,哪些动画片是属于可以释放的镜头。
当然,在现代这个商业化十足的社会中。动画片市场上之所以有着多如牛毛的“动画暴力”,甚至有的充斥着血腥和色情的场景。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唯利是图。对于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们来说,由于对于任何事情都是一种好奇的心理,所以,一旦出现了所谓的暴力、色情和血腥的场景的时候,他们都会因为刺激而变得好奇心大释放。最终的结局就是在模仿的道路上一路走向去,不仅将身体伤害,更是将自己的心灵伤害。所以说,“动画暴力”的动画片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尤其是一些悲惨的社会现实已经印证了这一点,那就是因为刻意模仿动画片中的镜头出现的现实悲剧。3月3日,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一名9岁女童在家中自缢身亡,家长推测可能是模仿动画片镜头玩耍失手;3月13日,江苏省南京市香山路社区一名男童模仿动画片中的小飞龙,从楼上跳下,左臂骨折,脾脏破裂;4月6日,江苏连云港麻汪村一对兄弟因为和同伴模仿某动画片里大灰狼烤羊肉的情节,被严重烧伤。类似的悲剧条目还可以继续写下去,除了当时没有监护人在场的失职外,对暴力动画片中的镜头的刻意模仿是直接的导火索。关键的是,在制造悲剧之后,孩子们竟然浑然不觉得这是一种悲剧,他们觉得只是好玩。
所以,对于动画片中的暴力镜头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包括审核机构、制作商和传播者。对于审核机构来说,需要的就是将动画片中的哪些镜头或者说什么镜头属于暴力给予一个量化的标准,让制作商进行现实操作的时候可以有章可循。对于动画的制作商来说,除了要严格按照审核标准进行制作外,还应该有着职业的责任感,尤其是对于孩子们的心灵抚慰。而电视剧的播放和电影的播放其实是一个最重要的渠道,对于有暴力镜头的一定要禁止播放,不能为了收视率而刻意播放这样的片子,让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伤害。当然,家长也有义务对于自己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对于正确与错误的价值观进行疏导。
抵制粗俗动画片需“国标”给力
暴力、粗俗,不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当然要不得。所以,抵制这类影视作品,也没什么好争议的。但这件事的吊诡之处在于,一部动画作品公开播出了八年有余,直到现在才被大张旗鼓地批评;而且被央视点名的两部作品,央视自己也都有热播;而且,被批评的《喜羊羊》,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动画片最高奖——优秀国产动画片一等奖。这大概说明,对于有些文艺作品,官方与民间、媒体与媒体之间,评判标准各异。
说起来,粗俗动画片之所以能在电视台热播,主要原因在于电视台的审查宽松;电视台之所以要求不严,主要原因则在于没有关于动画片制作与播出的国家标准。而没有国标,也是各界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千差万别的原因之一。所以,没有制度性规范,仅靠行业倡议或自律,意义是非常有限的。
动画片中的许多暴力、粗俗情节,很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成人化的思维反映。如果创作动画片的大人们,对少儿的思想和教育缺乏了解和责任感,那么他们呈现给孩子们的作品,就很可能会超越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成人化有余而童趣不足。我们经常忧虑于如今的孩子何以越来越老成、世故,其实不就是成人社会潜移默化的结果么?
现在什么都讲究“从娃娃抓起”,抓社会道德与文明,当然也不例外。社会已经够复杂够浮躁,还是在动画片中给孩子保留一块净土吧!让动画片不只是猎奇,也能有一定内涵并传递正能量。当务之急,是正在制定中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内容标准》尽早出台。
【启示与思考】
每个人都从孩提时代走过,小时候那一部部动漫片让人记忆尤深,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美好印象。作为青少年和儿童,看到的动漫作品对其价值观念的形成与日常行为的影响很大。然而,随着传媒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孩子们美好的动漫世界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暴力甚至色情的元素渗透到了孩子的动漫世界里。
作为面向少年儿童的动画片,本就不该涉及暴力、低俗以及不文明语言等内容,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作为主管部门点名批评,并要求修改后再送审,这是一种有力的文化监管。
面对这两部动画片挨批,除了国内10家动画制作机构和10家动画播出机构发出倡议,表示要创作播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动画作品,坚决摒弃暴力、低俗、有害的情节内容。使动画片成为未成年人开拓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但是,也有一种声音伴随着批评暴力和色情等内容而来,这就是呼吁“分级制”,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不必去照搬外国所谓的“分级制”,作为影视产品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特征,艺术表现力都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分级制”,但是,心中要有“分级制”这个概念,文化产品的制造者要有一种文化担当和文化自觉。据悉,广电总局年内将出台国产动画片内容标准,对暴力、低俗、危险情节和不文明语言做出严格限制。这就是主管部门的态度。
“分级制”不是儿童片“暴力失度”和“语言粗俗”的挡箭牌。《周易》中提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化”字的意思,就是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以它充满智慧的魅力与你的精神渴求相对应。因为动画片最大的受众群是儿童,动画作品更应该在这个“化”字上传递正能量。
让孩子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念,教他们明辨是非,懂得法律,尽量让孩子远离暴力、色情的事物,这是目前全社会都要做好的课题。我们的孩子伤不起,家庭伤不起,社会伤不起。莫教花朵染尘埃,莫让孩子坏掉了未来。孩子世界里不可或缺的动漫作品,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必须干净点再干净点,对此我们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进行努力。
作为相关国家监管部门和动漫生产企业对此一定要负起责任来。动漫生产企业要遵循相应的法规、管理条例;监管部门要强化监管检查力度,对生产、销售违规动漫篇的处罚是可操作的和大力度的。同时要加强广泛的社会宣传,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办法,慢慢形成良好的动漫文化氛围,最终还孩子一个纯洁的动漫世界。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1/7404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