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日本政要再次集体“拜鬼” 言行不一失信于国际社会
2013年10月22日 08:57
17日至20日是靖国神社秋季大祭,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次供奉了祭品。部分议员甚至妄言,只有日本政要持续参拜靖国神社才能避免外交争端。靖国神社问题是日本政府诚意的试金石,日本政客言行不一必将失信于国际社会。
日本政客再次集体参拜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7日以“内阁总理大臣”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名为“真榊”的祭品。18日参拜的国会议员达到160名,超过日本国会参众两院议员总数的五分之一。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态度暧昧,此次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是今年以来,继靖国神社春大祭、8月15日日本战败日之后,安倍第三次为靖国神社“解囊”。在首相官邸被媒体问及“是否推迟在秋季大祭参拜靖国神社”时,安倍避而不答。安倍同时表态,内阁成员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参拜靖国神社。
执政党自由民主党众议员、党首特别助手萩生田光一在记者会上说,他认为安倍会在组阁一年内参拜靖国神社。安倍去年12月底二度出任首相。共同社援引萩生田的话报道:“首相反复说,他对(参拜靖国)神社的想法没有改变……一些人说,他应该在任期内某个时间参拜。然而,他应该至少每年参拜。”安倍19日说:“我说过,上届任期内没有参拜,我极为遗憾。这种心情至今未变。”
总务大臣新藤义孝和日本国家公共安全委员会委员长古屋圭司是今年秋季大祭之际参拜靖国神社的两名日本内阁大臣。新藤义孝当天还自掏腰包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古屋在靖国神社今年春季大祭、8月15日“日本战败纪念日”也曾参拜靖国神社。“我以个人立场来这里,向战争中的死者表达敬意和哀悼,同时为和平祈祷,”新藤义孝说,“我并不认为这会成为一个外交问题。”
在今年4月的春季大祭中,166名议员参拜了靖国神社,创下了参拜议员数量的最高记录。日本共同社分析说,去年底众议院选举以及今年7月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等保守派议员增加,是今年以来集体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人数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
(图为10月18日,在日本东京,一名祭司带领多名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政客言行不一
法新社报道说,日本保守政客认为,他们参拜靖国神社和美国人前往阿灵顿国家公墓吊唁并无不同。
“我们应该持续参拜靖国神社,这是避免将参拜问题变成外交问题的唯一方法,”自民党政调会长高市早苗说。
日本内阁官房副长官加藤胜信当天一早也参拜了靖国神社。他在随后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为参拜行为辩解说:“我认为,为那些将自己宝贵生命献给国家的人的灵魂安息而祈祷,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他同时表示,日本政府将继续加强和邻国的关系,同时希望靖国神社问题不会影响外交关系。
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是,18日当天,即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次日,安倍在国会答辩,宣称日本过去给亚洲人民带来莫大损失和痛苦,战后日本对此深刻反省。时隔不过24小时,言与行如此自相矛盾,只能说明其“言”之严重缺乏诚意。
安倍还利用18日的国会答辩再度推销所谓“积极和平主义”,声称日本要按照这一理念,为地区和国际社会的稳定作出贡献。
安倍近期在日本国内外四处游说的“积极和平主义”,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细察安倍相关讲话,这件貌似美丽的“羊皮外衣”之下,不外乎两大目标,一是修改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二是增加军费,扩军强兵。
18日集体参拜靖国神社的约160名日本右翼政客基本上是修宪派,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戳破安倍的华丽词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当天还在记者会上默认,靖国神社内供奉的甲级战犯也在慰灵范围之内。
(图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中韩敦促日方反省侵略历史
靖国神社位于东京千代田区,供奉有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14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的牌位。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工具和象征,靖国神社问题是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可以这么说,日本内阁成员一日不停止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受侵略国家就一日不可能相信日本确有反省历史、清算军国主义毒害的诚意。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7日表示,中方已多次表明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我们再次敦促日方切实正视和认真反省侵略历史,尊重中国等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妥善处理有关问题。
韩国外交部发言人赵泰永也在17日发表评论说,韩国政府对安倍晋三再次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表示极为忧虑和遗憾。韩国政府绝不认同安倍以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取代参拜的做法是对韩国及周边国家有可能抗议的顾及。他相信所有的韩国民众也是这么认为的,并重申靖国神社不可参拜的立场。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名内阁成员的参拜更是会让事态复杂化,”日本法政大学政治学教授河野宁子说,“这不仅是日本一个国家的问题。”
外交是历史认知的直接反映。安倍政府与其挖空心思粉饰,不如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诚意、建构信任。在历史认知问题上,靖国神社问题历来是一块至关重要的试金石。日本内阁成员停止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赢回亚洲邻国与国际社会信任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2/7405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