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案例】说说关于“土豪”那些事儿

2013年10月22日 14:33

 

【文化产业案例】

【事件介绍】

有一群中国富人叫做“土豪”?!

旧时,“土豪”是指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乡间富人。如今,“土豪”被网民们赋予了新的定义——财大气粗、无脑消费、有钱又喜欢炫耀……网民调侃的背后,“土豪”现象折射出怎样的国人心境?”

A、“土豪婚宴”网友们都惊呆了

记者调查发现,网民们最初用“土豪”来形容游戏中舍得花钱的玩家。逐渐,“土豪”的称呼蔓延到了现实世界,成为当代一类中国富人的群体标签。他们有钱却未必够得上“富豪”,可能出生于县乡一级的“小地方”,外形没有“高富帅”那么抢眼,但他们的无脑消费、各种炫耀,总能引起不小轰动。

网民们纷纷吐槽身边的“土豪”现象。如北京市朝阳区某村村委副主任,国庆期间为儿子连摆三天婚宴,总花费超过160万,豪车开道、鲜花铺路、明星助唱――网友纷纷感叹,“这才是‘土豪婚宴’!”又比如江苏南通某男,用500万现金拼成羊肉卷作聘礼迎娶新娘,场面让网民“叹为观止”;还有四川绵阳市盐亭县,新郎用价值2000万的直升机接新娘,参加婚礼的宾客和网民“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网民对待“土豪”的心态是复杂的。调侃与讽刺的对象不仅是“土豪”本身,更是拜金主义与贫富差距现状,各种“羡慕嫉妒恨”,痛恨的不是“土豪”,而是痛恨“我不是土豪”。9月末10月初,网络上甚至发起了和“土豪”做朋友、我为“土豪”写首诗等荒诞活动,“路见不平一声吼,抱住土豪不放手”“赤日炎炎似火烧,我为土豪把扇摇”……

“现在一些有钱人太铺张浪费了。”家住上海市长寿路公园附近的张阿姨听说了各种“土豪”行径后,止不住摇头,“娶亲嫁女热闹一点是人之常情,但过于追求奢华,实在不可取。”

“我觉得只要是合法所得,怎么花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别人无权干预。”上海某著名IT企业管理人员蒋先生说,“当然,有钱不是错,拿出来到处炫耀就不对了。

B、“土豪”是对无脑消费的一种嘲讽

对于舆论关注的“土豪”现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明洁这样解读:“一个词语或概念的兴起,总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原因。‘土豪’的流行与近些年国人‘暴发户’式地疯狂购买奢侈品,财大气粗却不讲文明礼仪等都有密切关系。”

李明洁说,“土豪”现象反映出一部分国人的“财富观”存在偏差,对于财富的支配缺乏价值层面的引导,物质与精神文明之间存在断裂与落差。

“‘土豪’,是对无脑消费、拜金主义的一种嘲讽,对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价值观的批判。”李明洁认为,正如反讽是大多数网络流行语的基本功能,这种嘲讽本身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就是敦促国人文明消费,减少对物质上的盲目崇拜,提高自身精神文化修养。”

 

“国外的很多富豪都是慈善家,他们懂得回馈社会,因而所谓的‘仇富心理’在国外并不突出,”在英国剑桥大学就读的中国交流生李黎说,“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富人能够将财富投入到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中,这样他们的钱才花的更有意义。”

日前,关于“慈溪土豪洪水救人”的消息让网民竖起了大拇指。

在余姚受灾后,浙江慈溪企业家徐先生驾驶近500万元的“擎天柱”汽车,带着食品、饮用水,和另外三辆越野车一起,进入余姚市中心进行救援,先后将100多人送到安全地点。

C、“土豪”到“精神贵族”的“文化苦旅”

当然,“土豪”形象并非一成不变。有网民总结了“土豪”这十多年来的转变:“从戴金链子转成戴佛珠,从喝白酒转成喝红酒,从西装领带转成中衫布鞋,从搓麻将转成打德州扑克,从开奔驰转成跑马拉松,从游山玩水转成山中辟谷,从投资夜总会转成投资拍电影,从狐朋狗友转成EMBA同学会……”

“这个转变总结得很好,表面上看是附庸风雅,实则是‘土豪’群体的缓慢进步。”上海市心理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教授解读说,“这些预示着国人在温饱完成之后,对精神文化产生强烈需求。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中国‘土豪’们正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但从“土豪”到真正的“精神贵族”,还需要适当的方式来引导。孙时进认为:“像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转型,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大力推进,城市文化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构建越来越多的社区图书馆等,都可以充实国人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寻找精神上的归宿,比物质上的脱贫致富更为艰难。中国‘土豪’们追求精神富足之路或许还很漫长,但应当充满希望。”孙时进说。

媒体称“和土豪做朋友”折射民众对均贫富诉求

如今,网络上最热的一句话是:土豪土豪,我们做朋友吧!随着时代的演进,“土豪”这个词,已经不能再被简单地视为一个贬义词。

洗白:网络词语与社会期待

“土豪”一直以来都不是什么好词。清朝的古文中,“土豪”就曾被用来特指村匪恶霸。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1927年第一次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从此阶级斗争概念被引入“土豪”之中。“土豪”这个词翻身把歌唱、回到大众视野,且以新的含义被广泛认可,是今年的事情。

一位专门服务“土豪”级别消费者的旅游机构这样描述自己的顾客:“土豪类喜欢热闹,喜欢赌场和情色表演,喜欢逛街买东西。把他们安排入住商业中心的旅馆是最佳选择。如果把他们安排在远离城市的度假村里,他们还无法享受度假村的景致和内涵。”而另一位业内人士也透露,中国的富人游客素质、背景参差不齐,热衷购物炫富,给小费时却非常傲慢。

这样的描述符合一般公众对“土豪”的认知。虽然从革命时期到网络时代,一直有人张罗着“跟土豪做朋友”、“给土豪写诗”,展现出趋附之态,不过“土”字当前,“土豪”总是暗含贬义。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新富阶层总是感情复杂,“暴发户”、“煤老板”这些词语曾经都是“土豪专属”。悍马车队、丈母娘送宾利这样或真或假的故事让大家津津乐道,《大腕》中李成儒的名言“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以及《英雄本色》里用美金点烟的周润发,都是对土豪的绝佳注释。

从“追求高帅富”到“和土豪做朋友”,悄无声息中,崇拜财富的价值取向被更加放大。新贵者消费物质,网友消费新贵者,“土豪现象”由此达到了一个动态平衡。

土豪不是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也没有统计数据作为其定义的支撑。有人会去关心土豪财富积累的过程是否合法合规,不过现如今多数人不会再将财富视为罪恶。一些人想和土豪交朋友,即使达成的机会渺茫,也反映出他们的另一种心理:希望先富者享有的利益能够逐渐蔓延到自身,哪怕这样的利益结盟关系并不牢固。

与其将“做朋友”的网络文化视为拜金主义,倒不如将其视为民众对于均贫富的期待。网络文化的外衣会让土豪文化看起来娱乐化很多,但不能忽略的是,即使是温和的诉求也值得给予回应。进一步说,如果社会问题能在温和地显现出来的时候就着手解决,其所带来的社会摩擦和阵痛将更为柔和。

土豪经济学:没人不爱和土豪做朋友

最喜欢跟土豪做朋友的人是商家。作为商人,没人在乎土豪们“土”不“土”,只在乎他们够不够“豪”。

几天前,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在中国的国庆长假期间,英国的高端品牌店内随处可见中国游客的身影,平均每位中国游客在英国购买8000英镑,约合人民币78354元的商品。中国游客的消费集中在手袋、皮鞋、手表等物品上,媒体表示,中国游客大方的开销让许多中东游客都显得相形见绌。

中国“土豪”名声在外,商家们想的是如何将土豪的钱赚到自己的口袋里。苹果推出iPhone 5s后,金色外壳版热销触动了其他商家,随后各家手机制造商纷纷推出了“土豪金”版本迎合市场。事实上,尽管iPhone土豪金的价格被炒至万余元,流水线制造的手机更多面向的还是普通用户。而以钻石版iPhone为代表的定制机的出现,才算是配合手机厂商真正地实现将大小土豪“一网打尽”。

市场正在变宽,可是土豪的钱也并不好赚。据报道,部分曾经计划推出新贵阶层定制旅游服务的公司不得不退出市场,原因很简单:就像“大排档的师傅做不出五星级酒店餐”一样,从服务屌丝到服务土豪,企业转起身来十分困难。面向屌丝的旅游行业卖的是信息的不对称,针对土豪的定制旅游业务卖的则是服务。按照业内人士的评价,土豪不差钱,也不差时间。

旅游业的这种变化,至少说明中国新贵阶层的消费观念,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低层级满足。

面对蓬勃的土豪市场,一位旅游公司的经理坦言,“我们在满足国内的富豪们的需求之外,主要是向他们推广生活的方式。”除了提供服务、收取高价以外,商家也在对土豪们做出逆向的价值输出。

这样的双向互惠关系,似乎更符合“朋友”的定义。

 

何为“土豪”?“土豪”为何这么火?

不了解当下最新流行词的人,或者会无限纳闷:何为“土豪”?“土豪”为何这么火?

土豪被中国人所熟知,与土改和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有关。那时的土豪,是被专政与被打击的对象,因为为富不仁、盘剥贫苦农民、破坏革命等是他们的标签。但现状的“土豪”,其含义已经彻底改变,这个网络词语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土气的富豪”,它多被用来形容网络上的花钱无脑的人和极爱炫耀的族群。

尽管如此,人们对“土豪”的态度,已不再像对“暴发户”等类似群体一样,进行简单的否定与鄙夷。现如今,人们对“土豪”是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态,是“路见不平一声吼,抱着土豪不放手”“我们做朋友吧”这样的自我嘲弄和相互之间的戏谑。

“土豪”,已经成为热度盖过“高富帅”“白富美”“屌丝”等名词的新的群体标签,而且它在这几个名词之外建构了一个新的群体,划分出社会多元化群体的一部分,与“高富帅”“白富美”等在文化形态上形成了对照,构成了粗鄙与精致的二元区隔。与此同时,它与“屌丝”则在粗鄙层面构成对应,在经济基础的坐标体系中,一个在上一个在下。所以,在我看来,“土豪”已经从政治学意义上的贬义词,转化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的一种直白写照,同时也涉及文化意义上的精神品位和价值取向。

在社会学意义上,当下人们眼中的“土豪”,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近十几年来以房产为支撑的新崛起的富裕阶层——在中心城市,一套小房子即意味一个百万富翁了。他们展现给世人的形象,类似于曾经的坐享其成的地主与佃户,因为这些人往往不是靠辛苦的商业经营而获得财富的企业家,也不是靠辛勤工作而获得不错收入的白领,他们只是坐等财富随着房价一起疯狂飙升,然后成为世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有了这些唾手可得的财富,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物质生活,然后以各种物质包装自己,最近则是新的iPhone5S手机的颜色为“土豪金”为特征,它和暴发户的镶金牙,有着类似的靶子与象征意义,成为非公平状态下的贫富两极分化的显著标签。“我们做朋友吧”的背后,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嘲与社会表达,民众对于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进行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服从的认同。

另外,从文化上,中国人一直并非真正的拜金主义者,对于文化、品位与素质的内心的认同还是很高的。正如我们现在在朋友圈内的相互戏谑,也都是以“土豪”相互称谓与冠名,最后大家会发现,“土豪”的说法满天飞,却没有一个人会真正承认自己是“土豪”。

从暴发户、煤老板到如今的“土豪”,这种称谓与群体标签,本质都是中国人内心与全社会文化内核中,对于有物质无文化、有金钱无素质、有奢侈品无品质群体的一种抵制与鄙视。虽然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消费社会,拜金主义盛行,但最终这种文化的习惯与传统,还是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对于文化与品位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但源于现实的残酷,理想被挤压,人们不得不向无脑“土豪”低头、甚至于委身于“土豪”。

一般来说,社会在词汇上的区隔与分裂,是社会分化的直白体现。无数的新词的流行,都可谓中国现实的晴雨表与检测器。“土豪”这个革命时代的语言,在21世纪的今天,以反讽式的全新含义崛起,隐喻着中国社会分层已进入一种赤裸裸的状态,犹如回归到当年的那种状态。于是,“土豪”就成为一道有着黑色幽默意味的社会裂痕。人们对于现状的不满,通过戏谑与自嘲的姿态,进行了解构与新的建构。

这也预示着,如果“土豪”显示出来的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等问题,没有得到重视与解决,以及文化形态上的审美矫正和提升,那么,“土豪”的横行会是一种必然。而且将来到最后,革命话语的重新盛行,诸如“分田地”这种彻底无视私有产权、物权的社会风暴,真的有重新到来的风险。

 

【启示与思考】

这个时代,汉语呈现加速增殖发展的态势。细数一下今年到现在为止的九个月里,有多少新词昙花一现,有多少旧词获得新生——例如“土豪”。这个原本带有明确历史意涵和贬义色彩的词,经过“网络造词运动”的重新赋义,如同病毒一样瞬间传遍网络。在过去一个多月时间里,“土豪”一词在新浪微博中被提及5200余万次,而且迅速蔓延到了舆论场之中。

从以往案例看,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之所以能成网络热词,往往是因为它以网友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映照了社会现实。“土豪”在网络甫一出现就被广泛接受和传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发现这个词可以当作一个非常贴切的身份标签——在网络游戏中,“土豪”指的是无脑消费的游戏玩家;在现实世界里,“土豪”则是富而不贵群体的代名词。

熟悉网络文化的人都能看出,“土豪”这个词实质上表征的是迥异于“屌丝”的另一类身份。相较而言,“屌丝”多用于戏谑式自嘲,而“土豪”则主要用在调侃他人的场合。“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了口头禅,打着灯笼找“土豪丈母娘”成了吊丝们争相学习的秘笈,“土豪金”是苹果公司实实在在用来抢钱的秘密武器……

当身边的朋友们动辄将“土豪”挂在嘴边时,很多人都还对这种网络现象感到莫名其妙。可事实上,只要我们稍稍分析这种流行现象背后的编码解码机制,并对网友热捧这个词的社会心理进行一番探究,便不难发现——“土豪”这个词在微博时代重新流行并非没有原因,它甚至可视为解析网络热词文化的经典样本。

任何流行都有一定的理由,也都是我们观察时代的风向标。透过网络流行语这种文化现象,我们能窥见一个社会的民众心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土豪”这个词的流行,并非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网络狂欢,而是生动地映照出了一些新富群体的“暴发户心态”。而当“土豪”成为人人调侃的流行语,那些被贴上“土豪”标签或时常表现出“土豪style”的群体,也有必要反思该如何改变富而不贵的现状了。

文字看着是一种书写符号,词语看着是一种表达方式,但同样的文字组成的词组,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词性,却展示出极其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些,其实值得语言学家去好好研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2/7405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