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江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风及其当代启示
2013年10月24日 13:55文风是指行文的一种作风。文风与风格不同,风格没有优劣之分。大江东去的豪放、晓风残月的婉约都是风格,这两种风格的作品都深受人们喜爱。但行文的作风则不同,它有高下之别。有的人行文通俗易懂,有的人行文晦涩难懂;有的人行文空洞无物,有的人行文字字珠玑;有的人行文装腔作势,有的人行文情真意切;有的人行文逻辑严密,有的人行文前后矛盾,如此等等。
翻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清新朴实的文风迎面而来。论战之作如匕首投枪,痛快淋漓,切中要害,让谬论难以遁形;立论之作逻辑严密,抽丝剥茧,引人入胜,让真理广为传播。理论著作语言有的嬉笑怒骂,犀利透彻;有的通俗平实,娓娓道来;有的文采斐然,妙趣横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好的文风应该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同长长的、平铺直叙的描写相互交织;朴实无华的语言同闪闪发光的形象和迸发出耀眼火花的妙语相互交织”。列宁要求宣传鼓动员对人民群众说话,不要故作高深,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经典作家的文风为我们的写作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但是他们的好文风决不是凭空而来的。
好的文风来自崇高的使命。人品决定文品,境界决定眼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就立志献身于“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恩格斯在青年时期认识到“工人、贱民、穷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少年列宁希望“像哥哥萨沙一样”成为有志青年。萨沙是俄国民意党成员,为了推翻沙俄统治而不幸被捕牺牲。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身经百劫心犹在,甘为人民鼓与呼,革命导师一生为了崇高的使命而不懈奋斗。言为心声,正确的立场决定了写作内容的立意高远和贴近大众。
好的文风来自严谨的学风。好的文章或讲话必须内容充实,言之有物,富有创见。马克思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几乎每天到大英图书馆阅读资料,最终完成了一部体系严密的宏篇巨著《资本论》。为了写作《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列宁查考了有关俄国经济的全部重要文献,阅读了大量的书刊和卷帙浩繁的统计资料,仅书中提到和引用的著作就有近六百种,而这些书籍和资料是列宁在被监禁和流放的困难条件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经典作家正是凭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写出了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
好的文风来自深厚的文学修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学修辞、文学典故和诗文时常出现其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书信中,运用诗文和文学典故有七百多处,其中仅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就多达五十多个,列宁的著作中运用文学典故多达三百多个。经典著作呈现出浓郁的文学特色,实现了清新优美文风与博大精深内容的有机结合。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伦认为《资本论》细致而卓绝的风格不论是对历史还是文学都是一个永久性的贡献。
改进文风,党员干部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良文风实质上反映的是形式主义掩盖下的内容贫乏,内容贫乏的根源是缺乏调查研究,缺乏调查研究是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因为理想信念缺失。有了远大理想,才能清醒认识到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自觉为广大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心中装着群众,情为民所系,说话写文章才能贴近群众,才能有好的文风。
改进文风,党员干部要加强调查研究。说话写文章要让群众爱听爱读,其内容必须紧扣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群众关注哪些问题,如何区分这些问题的轻重缓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此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党员干部深入群众,问计于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先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闭门造车无法了解实情。当然,调查研究既可以是自己的亲身实践,也可以是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
改进文风,党员干部要提高文学修养。毛泽东曾经批评有的同志写作不大懂辩证逻辑,也不大懂形式逻辑,不大懂文法学,也不大懂修辞学。好的文章除了有充实的内容,还要在叙述结构和叙述语言方面有好的表现。有人认为阐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文章应该是严肃的,不需要文采,也难以做到有文采。其实不然,如果加强文学修养,运用文法修辞,同样可以像经典作家那样,把严肃的理论文章写得妙趣横生,生动活泼,增强可读性。
(执笔人:双传学)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4/7406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