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理性看待“辽宁文科状元复读”事件
2013年10月22日 10:26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辽宁文科状元复读引发轰动 解释复读原因细节
10月11日,2013年辽宁高考文科第一名刘丁宁辞别香港大学,重回母校本溪高中备战2014年高考的消息,引起人们无限的议论和猜测。虽然近年来从香港的大学重返内地复读的考生不是个例,但刘丁宁的回归还是引起巨大震动。当天,媒体记者一直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联系曾采访的刘丁宁母亲,但始终没得到回复。倒是本溪高中校长李玉成和刘丁宁的舅舅张晓望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记者关切。“妹妹心情不太好,不想接受任何采访,也没啥好说的。”一直与记者保持通话联络的张晓望这样解释。
也许真的没什么好说的,事情似乎挺简单:酷爱中国文化的刘丁宁逐梦北京大学中文系,当高考成绩揭晓,她获得辽宁文科最高分,梦想已经实现。但就是这个最高分,让她有了更多的选择。每年17.5万港元全额奖学金的诱惑,家长极力的说服,刘丁宁“违心”被港大录取,接着就有了以后的水土不服和休学后复读。
最初填报北大却被港大录取
2013年高考,来自本溪市高级中学的刘丁宁以668分(包括10分加分)的绝对高分,荣获辽宁省高考文科第一名。6月25日晚,高考发分后的第一时间,记者采访刘丁宁时,她爽朗地笑着说,自己填报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这里是她追求多年的梦想,现在已经变成现实了。
然而,十几天后的录取结果显示,刘丁宁去了香港大学经济类专业。这个结果让记者感觉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预料之外,是由于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的刘丁宁一直和同学老师表示要考北大中文系,而在情理之中,是香港大学巨大的诱惑,不仅包括对内地优秀学子的四年累计70多万港元,以及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都包的全额奖学金,还有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环境。辽宁目前采取考后估分填报志愿,而香港的大学是在分数出来后依据成绩申请即可。由于考出了辽宁文科第一的分数,刘丁宁最终改变了志愿,以全额奖学金进入港大。
去港大是家长意愿复读再冲北大
10月11日,本溪高中校长李玉成告诉记者,选择香港大学并非刘丁宁本意,主要是父母的意愿。父母希望港大优质的教学资源与环境,能让刘丁宁“安心”。但刘丁宁的心却一直没有平静。在去港之前到湖南卫视参加《天天向上》节目时,身穿浅色连衣裙、运动鞋的刘丁宁就曾说过“北大中文系的老师同学们,我一定会回来的!”之类的话。只是当时并没人把这句话当真。去港大报到时,刘丁宁的妈妈陪同前往,还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发了很多港大校园环境的照片,表达出赞美之词。但在香港的一个多月中,刘丁宁还是出现了种种不适应,既有专业兴趣方面的,也有生活环境、教学方式方面的。这个说法得到了刘丁宁舅舅张晓望的证实。虽然母亲一直鼓励女儿继续留在港大,但刘丁宁最终还是选择了重新回来备战高考。“最终的决定是一家人共同协议的,刘丁宁很懂事,并没有把这个挫折怪罪父母,家人间关系依旧融洽。”张晓望说。
据了解,刘丁宁目前在港大办理的是休学手续,并没有真正退学。她十一期间从香港回到本溪,10月8日回到本溪高中高三插班学习。目前家里在港大给她办理的是休学手续,目的是希望她能回心转意,还有回旋的余地。
港大回应“辽宁高考头名休学”
10月1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向香港大学求证,该校发言人称该学生处休学状态,港大现已与北大积极商讨,希望助其如愿进修。此前刘丁宁获得的72万元奖学金,目前并未全部发放,休学的学生恢复就读后,仍可继续享有奖学金待遇。”
港大尊重刘丁宁提出休学申请
港大发言人告诉记者,刘丁宁上月底向校方提出了休学的意愿。港大尊重她休学的想法和决定,希望能按意愿学习,并希望外界尊重她的选择和隐私。港大发言人表示,港大视每一个学生为独立的成年人,认为学生有能力在对问题作出独立思考后,作适当的判断和决定,也均会尊重学生决定。
休学前曾与师长同学讨论
据了解,在刘丁宁提出休学之前,多位师长、同学曾与她讨论过学习的问题,了解到其意愿。港大发言人向记者表示,香港大学设有各类辅导和活动,例如学术辅导、校园生活辅导、朋辈支援及学会、舍堂活动等,在各个方面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各项需要,务求让学生可以追求知识,享受校园生活,认识新的事物和文化,作全人发展。
港大与北大商讨助其进修
港大发言人表示,现在校方已与北大积极商讨,希望能作出合适安排,让刘丁宁可以尽快如愿进修相关课程。一般情况下,每年入读的3000多名新生中,会有极个别学生因为各种个人原因而申请休学或退学,大学在他们提出时,均会尽量了解有什么地方可以为他们提供协助。
如回港大可继续享奖学金待遇
针对有媒体曝出辽宁高考文科第一刘丁宁获得港大72万元全额奖学金一事,港大发言人回应称,奖学金主要用作学费及基本生活开支,学费会由奖学金直接支付,生活费则会分期发给学生,一般会在开课后多个月才发放。同时,休学的学生恢复就读后,仍可享有奖学金待遇。
北大回应:发自内心欢迎 但要走正常程序
北京大学宣传部长、新闻发言人(原任中文系党委书记)蒋朗朗:已经关注到刘丁宁的情况,选择北大是孩子自己的兴趣,至于来北大能不能求仁得仁,也要看她自己。
作为北大教师,蒋朗朗称,发自内心的对所有想考北大的学生表示欢迎,尤其是有志于中文系的同学,“那也是我自己的专业。”
但是他也表示,想读北大中文系必须通过正常的途径和程序,北大不会直接录取。
中文系副系主任金永兵:对于此事,金永兵老师的第一反应是“不诧异”。他认为对于青年一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尤其在大学阶段,因为大学学习的是能力,不同于高中的应试教育,学生乐在其中最重要。在专业的选择上,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第一兴趣。
金老师表示欢迎热爱中文的同学来研究自己的“母语”,如果刘丁宁明年幸运的顺利进入中文系,系里是很欢迎的。不过,中文系本身是没有录取学生的权利,要服从学校的统一招生。
本溪消息:刘丁宁的情绪和心态都非常好!
在香港大学办完休学手续的刘丁宁,在国庆期间回到了老家本溪。国庆假期之后,刘丁宁低调地回到本溪高中复课。
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刘丁宁还是那个笑眯眯乐观向上的刘丁宁。
10月11日下午,记者在同本溪市高级中学李玉成校长的通话中得知,刘丁宁现在的心态非常好,一切都在正常学习中。
李校长告诉记者,他已经看了关于刘丁宁回校读书的报道:“客观。”
李玉成说,刘丁宁是一个特别优秀、心态特别好的学生,现在在学校一切都好,“情绪和心态都非常好。”对记者关注刘丁宁回校读书一事表示理解,他同时表示:刘丁宁还只是个孩子,不希望外界继续关注。
学校的教育教学还都是正常进行,当然,刘丁宁的班主任换了,不再是姜昕老师。
复读后,月考得了全校第三名
刚回来,刘丁宁就碰到了学校的月考。结果,已经丢掉高中课本4个月的她还是考了全校第三。
外公张引涛说,刘丁宁从小学习好,也特别要强,回家就趴桌子上学习、写作业。成绩稍微不好,就哭得特别伤心。而且,刘丁宁没去香港之前,就说了要回来考北大研究生。“她就相中北大了。”
刘丁宁要强而又有主意的一面,在小学升初中时充分展现过一次。张引涛说,刘丁宁小学毕业,本来按照片区上不了她想上的那所中学,结果她自己跑去找了校长,把小学的成绩和奖状都给校长看,结果就去了。
网友论战
羡慕嫉妒恨 数十万网友展开论战
作为个人,刘丁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他人都没有权利评头品足。
然而,毫无疑问,作为辽宁省2013年高考文科第一名,刘丁宁的选择引发人们的关注也是正常的,只是人们是抱着一颗善意和理解的心。
于是,我们在网上看到了数十万网友不同的评论,“羡慕嫉妒恨”,五味俱全。
钦佩支持
“二狗家隔壁”:聪明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属于什么地方,并且有实力和勇气进行二次选择,羡慕!
“柏衍2011”:一个有勇气做出选择的人,肯定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相信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加油!
“zhxvch007”:有魄力的人,会有成就。她现在看不上港大,也许10年后看不上北大了,只要有自己的思想还敢干,就是好样的!
“奥特曼大战机器人”:且不论结果,但敢于选择,敢于面对自己的选择的都是成功的孩子!
“Yvonne飘”:当时看天天向上的时候她说她想去北大中文系,但是为了以后考虑去了香港。我和我爸爸说可惜了这么个状元,他也这样认为。今天看到这条新闻,我为这个女孩感到高兴!
质疑教育方式
“小豆子134”:怀疑是不适应。应试教育的产物。
“忘记喝水??鱼”: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应试教育是死背教条式的教育,学生对待灵活机制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当初报港大而不选择北大,许是为了理想,为了圆自己的梦想,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不得不面临重新选择。教育方式真该好好反思反思啊?
“大合肥攻略”:能说是硬式填鸭教育教出来的与香港社会和大学所看中的实践,学习,分析等综合素质下,是教育失败的一例吗!
理解尊重
“痞子大饼”:这个……我到觉得和小姑娘适应环境与否无关。首先小姑娘本身想去的大学是北大,港大是家里人让报考的。其次,这个小姑娘酷爱中国古文化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无论她作何选择,至少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够潜心喜欢一门没什么就业前景的学科,本身就很了不起。所以,每个人人生的选择都该被尊重。
“轶凡乐学成长空间”:我不作任何评论。一个现象的背后有无数可能的原因,有些原因当事者也未必意识到;面对这位学生的选择,如果你们不能陪伴她并冷静客观地分析并找到更有效的策略,那么,大家能做到的只有尊重。
“尘尘hui”:说句实话,如果不是广东人,说粤语,或是英文很流利,不建议状元进港大。文科进北大,理科进清华,前途更好。如果懂粤语,或是英文流利,那么进港大无疑比内地大学更优势,更好。所以凡事要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不要盲目。
“我在天天酷跑送了一颗心给你”:我那年的理科状元也去了港大,后来复读今年考了清华,仍然是理科状元。
文科状元“回炉再造”是部青春励志片
这个新闻之所以被关注,皆是这其中的几个关键词都大有来头:文科状元、港大、北大……对于刘丁宁和港大之间的缘分已尽,这其中的玩味可谓是见仁见智:有说是休学的、也有说水土不服被辞退、也有说个人不愿意在港大就读。其实在外界众声喧哗的时候,刘丁宁反而应该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冷静。
好在当下众人之眼早已经见惯市面,譬如有官员辞去职务去民企当管理人员,亦或是副镇长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等等。无论是在学校或者公司、单位之间的选择,现在的人早已经适应了应接不暇的“流通性”。只不过刘丁宁的选择过于高开高走,在左手港大,右手北大之间的斡旋,可不是什么人都有这样的资本。
翻看网络留言,基本上都是举双手赞成的。当然,在观众来看,这的确太具有青春励志片的效应了。在权威的《QS世界大学排名》评比中,港大连续蝉联亚洲第一,世界排名更是把北大甩在身后。尤其是很多人愿意用全球目光来比较北大和港大教育之间的得失,就更容易造成把青睐留给后者。其实客观来说,这未免不是另外一种功利。
而当以文科状元之名昂首进入港大,且挟全额奖学金之威,刘丁宁的人生本应该是进入“豪华保险箱”。不过对于北大中文系那种纯粹的向往,几乎让她患得患失,这点也可以在《天天向上》的节目现场有所窥见。我们不由的感叹:理想的力量真的有那么大?以至于要从众人仰望的港大殿堂中退出,而再度转战千军万马的高考战场。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刘丁宁的选择上,我们看到环境在微妙的变化。首先是她家人的“不激进”。所谓不激进,不是表现在力挺她重新选择北大,而是更愿意给她一个安静的环境。而社会对她心仪“纯粹的国学”表现出很大的认可和宽容。我们可以想象该类事件在欧美,应该是件很习以为常的事情,因为作为成年人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这样的思维早已根深蒂固。然而我们对孩子们固有的“扶上马、走一程”,但孩子长大以后,父母手中的缰绳都始终不愿放下。
只是到最后我们还是有点小担忧,毕竟高考不是你情我愿的双向选择,它多少是用分数论英雄的。刘丁宁能否“梅开二度”,还是需要时间来佐证。只是在这里我们更愿祝福这勇敢的女孩。
辽宁文科状元复读不是是非命题
从教育本身来讲,植根于东方文化的香港院校跟国内大学相比其实并没有多少优势。整体质量上甚至略逊一筹,香港大学吸引人的关键所在还是较为开放的教学模式和高额的奖学金。如果说内地院校没有增养出学术大师,港台大学同样面临这样的尴尬。从这一层意义来说,过度渲染内地高考状元离开港大落入了炒作的窠臼。
正如有评论所讲,高考状元不过是比其他人多考了两分,分高并不代表能力高,在高考状元作用日渐弱化的情况下,读港大学与读北大并无两样。香港大学与内地大学争状元,两者之间在本质上也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用状元人数来为自己撑门面。自然,离开港大复读的背后,同样具有某种软广告的嫌疑。刘丁宁离开香港大学本不是什么新闻,现在成了新闻便耐人寻味。说穿了,依然没有逃离“状元情结”下的利益局限,并因之成为大众消费的对象。
如果不是因为状元,如果不是港大,如果不是高额奖学金,也如果不是因为“更适合北大”的解释,刘丁宁离开香港大学的消息,也不会引起如此高的关注。选择与离开,那就是一种自我选择,并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也不存在绝对的优与劣,其间更无教育本身的牵连与附会,那不过是一种权利的自我表达与实现,不过是自我选择的一种矫正与改变,对其展开丰富的联想,并将其作为某种价值或者标准的指向,其实都有失理性而公正。
事实上,我们似乎正陷入某种奇怪的陷阱中。一起偶然的事件,却引起了过度的联想,有人甚至直接将其作为教育优劣评价的标准,并对时下的教育体系进行抨击,并因此导致了非此即彼的站位,让人在“港大”与“北大”之间纠结不已。却忘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选择离开也好,选择就读也罢,那不过是基于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已。就读并不代表就很喜欢,离开也不代表讨厌,只是她经过尝试与权衡之后,觉得时下的选择更适合自己而已。这种选择与谁都没有关系,也不应成为关注点所在。如果就此套上某种标签,甚至作为学校优劣评价的一个标准,必然会对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也会给公众的情感造成伤害。
离开港大复读不是教育的是非命题,真正的是非恰在人的心中。那些杞人忧天的猜疑,不过是基于自身立场的自利行径。这起偶然事件的最大意义,恰好于此让我们对于时下的社会心态,有着解剖的标本意义,并于此窥视价值取向与权利认同上的偏差。唯有将其作为个体权利的表达,并给予应有的理解与尊重,才是对事实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理性构建的负责。对于当下的国人来说,我们恰恰就缺少尊重的素养,理智的修为。
请尊重“复读状元”的人生选择
尊重个体的选择只是基本要求,更要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更包容宽松的环境。毕竟,刘丁宁除了勇气,还有比不少人更为优越的主客观条件,这也是她底气的重要支撑。
有这么好的基础和条件,为什么还要退学复读?这是让不少人疑惑的地方。从媒体透露的信息看,既有客观上的不适应,也有主观上的“不甘心”。这位“复读状元”,看起来像一个文静柔弱的女生,但其内心比人们想象的要强大。细心的人发现,此前刘丁宁在参加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时,就已经展现了非比寻常的人文气质,那句充满深情的告白——五院(北大中文系)的老师同学们,等我来,我一定会回来的,听起来似铮铮誓言,让人惊叹于这个小女生小宇宙爆发时的能量。
有此“前情”铺垫,她现在作出的复读选择,使许多人更愿意相信,是热爱国学、向往北大的内心追求,让这位文科状元作出了很有勇气的选择。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在港大就不能学习研究国学?其实,纠缠于具体学校的高下优劣没有意义,因为这毕竟是个体的人生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地方、渴求的生活,也有权利作出自己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离开的,还是留下的;不论是放弃的,还是坚持的,他们的选择都值得尊重。
但问题在于,“复读状元”的个人选择,相比别人,可能经受了更多的纠结,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她回乡复读所掀起的轩然大波,人们的种种议论,来年高考存在的变数,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人的一生,机遇很重要,但选择更关键。这位女生的可贵之处,在于她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敢于放下一些功利的考量,去追求契合自己心灵的国学梦、北大梦。这份纯粹与执着,在眼下这个急功近利之风很盛的社会里,显得很难得,也让人感佩。
从网上的讨论看,有少数人关心那70多万奖学金怎么办,但更多的人是惋惜、理解、祝福交加的心态。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尊重自己的内心,放弃荣耀,也很值得尊重。”最近,电影《乔布斯》上映,让无数果粉心潮澎湃。人们还记得,乔布斯有一句很经典的名言: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乔布斯的非凡人生诠释了这一点,“复读状元”的选择也在证明这句话。对我们的社会来说,尊重个体的选择只是基本要求,更要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更包容宽松的环境,让更多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毕竟,刘丁宁除了勇气,还有比不少人更为优越的主客观条件,这也是她底气的重要支撑。
【启示与思考】
近来,有关刘丁宁离开香港大学返回本溪高中复读的话题,引起社会层面的广泛热议,更深深地触动了社会各界的敏感神经和诸多猜测,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仅仅是刘丁宁个人的一次人生自我选择而已。
从媒体透露的信息看,既有客观上的不适应,也有主观上的“不甘心”。这位“复读状元”,看起来像一个文静柔弱的女生,但其内心比人们想象的要强大。细心的人发现,此前刘丁宁在参加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时,就已经展现了非比寻常的人文气质,那句充满深情的告白——五院(北大中文系)的老师同学们,等我来,我一定会回来的,听起来似铮铮誓言,让人惊叹于这个小女生小宇宙爆发时的能量。
有此“前情”铺垫,她现在作出的复读选择,使许多人更愿意相信,是热爱国学、向往北大的内心追求,让这位文科状元作出了很有勇气的选择。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在港大就不能学习研究国学?其实,纠缠于具体学校的高下优劣没有意义,因为这毕竟是个体的人生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地方、渴求的生活,也有权利作出自己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离开的,还是留下的;不论是放弃的,还是坚持的,他们的选择都值得尊重。
但是,透过此次事件本身,我们还捕捉到一些信息值得我们反思。众所周知,中西方教育的偏重各有不同,对所有出生在国内,又希望走香港教育道路的孩子,都必须跨越两种教育体系的种种鸿沟。其中的差别既有知识上的,也有程序上的,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辛苦,并不比在国内传统教育氛围内的竞争轻松。
多数孩子在香港求学的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就是语言,因香港这个地方很特殊,既要说英语,又要说粤语,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在一起,难免会遇到相互间语言的交流障碍,因而,这造成了不能和人家随便进行自由自在的交流,这也是国内的孩子在香港求学道路上最难逾越的障碍。
可以说,语言不过是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是否能培训出一个完整的人,这就是中西方教育的最大差别了,它涉及对每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人格、心性的成熟和一整套思维能力和方式的变化。长期以来,西方的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参照物,经常被人称道的是它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和创新。
当下,值得家长、学校、社会各界应该思考国内应试教育如何革除其种种弊端,保障绝大数人的公平教育权利,并培养出众多人才来。在此基础上,国内教育又该如何进一步缩小与国外教育的差距,将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成功移植到国内土壤里中生存,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教育高速发展的趋势,来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的需求,这将会决定着中国未来教育改革的走向。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2/74062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