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莫让“贫困生”得了权利却失尊严

2013年10月24日 09:48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沈阳大学要求贫困生演讲比穷 学生称太伤自尊

“想申请助学金,交贫困证明还不够,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讲家里有多困难,太伤自尊了!”沈阳大学某学院学生小刘自从在同学面前讲了自己最羞于启齿的家境后,常常觉得抬不起头来。“本来不想让大家知道家里困难,可这样一来全班都知道了。说是为了公平,可让我们当众‘揭伤疤’,这对我们公平吗?”为认定贫困生资格,贫困学生需当众演讲接受投票,得票高的才有资格得到助学金。

测评方式:

演讲并投票选出“最穷”

小刘告诉媒体记者,她是外地来沈读大学的学生,家境贫困,可正是贫寒的家境养成了她好强不服输的性格。“我最不爱在别人面前说我家里的情况,不想让大家知道我家困难,不想让人同情,更不想成为别人的笑柄。”小刘说。

“可现在要认定贫困生资格,拿助学金和奖学金,就必须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我家困难的情况,真是开不了口!”小刘告诉记者,学院为了公平公开,在认定贫困生资格的环节上,每位提交申请的学生除了要上交贫困认定材料外,还要在同学面前将自己贫困的家境和盘托出。随后投票选举,得票最高的前5名才能获得资格。“有的人愿意讲,得票自然多,可像我这样不爱讲的,肯定没人投给我啊!这样真的公平吗?”

贫困生自述:当众揭疤感觉很受伤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可我实在受不了。自从那次演讲后,我每次跟同学在一起都觉得抬不起头来。”小刘无奈地说:“在全班同学面前当众揭伤疤,还公开选谁家最困难,认定贫困等级又不是选美、选举,凭啥让我们站在那么多人面前丢人现眼?”小刘告诉记者,从小她家的家庭条件就不好,父母常教育她要自立自强,所以她一直比同龄的伙伴们更努力。“我虽然不觉得比人低一等,可还是很介意谈起家境的,毕竟这是我心里最不愿提起的事儿。”

院方回应:最初是想评判公平公开

小刘告诉记者,学院里高年级的班级,因为同学们私下对彼此很了解,并没有全都采取公开演讲的方式认定贫困生,而一些低年级的班级则会选择采用这种方式。公开演讲认定贫困生是学院的要求吗?学院为何会以这种方式评定申领助学金的资格呢?

10月15日,记者来到了这所学校,见到了该学院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贫困生认定工作一直是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认定标准则是申请学生提交的贫困认定材料。贫困生分为特殊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人数都是有定额的,因此学院才想以一个公平的方式进行认定。“公开演讲的方式也是一年多以前才使用的,出发点是好的,以前学生没有反馈说这种方式不好,我们也就疏忽了。现在看来,这种方式的确会对贫困生的自尊心有所伤害。我们已经着手修改测评认定的方式了,可能会借鉴兄弟学校、学院的好办法,尽量做到让同学们满意。”

 

【热议】

比惨”催生越补助越贫困的恶性循环

高等教育在中国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后,各地的大学纷纷“扩招”,上大学的“门槛”似乎越来越低,而大学的大门也向越来越多的人广为开放,许多以前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现在也能够进入大学学习,这作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成就,是不能被忽视的。

得益于大学“扩招”的契机,许多“寒门子弟”终于能够凭借个人的努力学习进而实现上大学的梦想,更可能从此获得一个崭新的人生机遇。可是,当他们面对上文所提到的那一幕时,不知该作何感想?

截止到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9%,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大众化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入学人数的大幅增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学而优则仕”传统的国家,因此全家人含辛茹苦就为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出人头地”的情况非常普遍,结合偏慢的城市化进程及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虽然国家一直对高等教育阶段的学费有着严格的上限规定,但是仍然出现了很多无力支付学费或生活费用的学生,他们即是所谓的“贫困生”。

对于这些贫困生,国家投入了很多资源去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业,不论是助学贷款,还是各种方式的补贴、补助、奖学金,都为贫困生们雪中送炭,解决了他们许多实际的困难和问题。然而在究竟什么人才能被认定为贫困生这个问题上出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怪现象,深刻的反映出许多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是很有问题的。

贫困生的认定理应是按照其家庭条件和现状进行判断,实事求是,去伪存真。而新闻中所提到的沈阳大学某学院却颇有“创意”的运用当众演讲并接受同学投票的方式来认定“贫困生”资格,实在是令人开了眼界。这种“选拔”方式造成的结果是一目了然的——大家争相“哭穷”,拼命“忆苦”,以打动具有投票权的同学为其投上一票为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拿到那份补助。

如果说“炫富”使人厌恶的话,“哭穷”则更令人不忍直视。我们暂且不说这种哭穷是否真的能够准确无误的判断哪些人是真的贫困而哪些人是假装的贫困,就算这些上台演讲的同学讲的都是实话,这种“越惨排名越靠前”的逻辑也是极其扭曲的,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一名家庭条件困难的同学想要拿到这笔补助金,就不能通过任何方式追求自己生活水平上的稍稍提升?——因为这种提升,将会使其在“比惨”的竞争中失败。于是“越补助越贫困”的恶性循环就被这样催生出来了。这不得不使人马上联想到在我国有所谓“国家级贫困区县”争相“哭穷”和“比惨”的“壮观”景象,只因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造成了许多县市区主观上就不愿意摆脱“贫困”的状态,客观上也便一直如此“贫困”下去。仔细想来,这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怕是全有赖于制度思考和建设上的懒惰及错误。

新闻中被采访的当事人说道:“自从那次演讲后,我每次跟同学在一起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这种丝毫不去考虑学生主观心理感受而盲目的推行一项政策的方式似乎总是能够在我们的教育系统里屡见不鲜。在这里,贫困生不再是主体,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决定自己身份的权利,只有别人投票认定你是贫困生,你才是贫困生。这恐怕已经不仅仅是对当事人自尊的伤害,而更应该进行制度上的全面反思。因为当众演讲加接受投票的方式于校方来讲最“便捷”、最容易操作、成本最低,所以根本不需要考虑方式的荒谬和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只要学校方便了就行,这种不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事理念必须被纠正。

在采访中校方称此举是为了公平起见,但实质上这恰恰导致了不公平的出现。一场饱含深情、感天动地的精彩“比惨”演讲即使内容没有半点虚假,又怎么能据此而认定另一个不善言辞的同学“还不够贫困”呢?换句话说,究竟怎么样才可以被归为“贫困生”并享受国家给予的补助,应该依照一整套细致、明确而又不乏灵活的标准,结合认定材料、背景调查、家访等一系列不同的手段,并在具有事后追偿机制的情况下进行判断,而不是随便将人扔到大厅广众之下公开“哭穷”和“比惨”。要将真正家庭困难需要帮助的贫困生拣选出来助其实现人生梦想,只要肯以人为本、转变教育理念、开动脑筋,一定有许多好办法,全看教育主管部门于此事是否愿意有所作为。

说到底,“贫困生”这个身份其实并不被人艳羡,即使它有补助可以拿,它只是根据事实而来的一种描述,根本不属于“资格”的范畴,不需要争取,也不能“论资排辈”。

但愿所有的贫困生都能够在求学的生涯中,切实得到帮助,顺利完成学业,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对大学生演讲“比穷”也要一分为二

从贫困生的角度看,也许这样当众自揭伤疤有点难为情,有的人甚至会觉得伤了自尊心,这不难理解。毕竟把自家的贫困说与外人听,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穷二代”们在起跑点上输给了别人,这其实并不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情,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让那些在城市里从小娇生惯养的“官二代”、“富二代”们听听穷人的苦况,让他们知道当今社会的贫富分化,其实也是一堂政治思想课,至少这样的“忆苦思甜”本身是非常可取的。

再者,据该学院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贫困生认定工作一直是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认定标准是由申请学生提交的贫困认定材料,但考虑到特殊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这三个等级的人数都有定额,学院为了公平起见,才想以这种公开演讲的方式来评判。就是说,校方这么做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更公平、更客观地认定哪些同学更需要帮助。

进而言之,校方困难生认定这么较真,也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表现。君不见有的学校里,贫困生补助金并没有落到最困难的同学,反倒是那些与政治辅导员关系好的同学捷足先登,拿走了本不属于他们的补助金。所以,像沈阳大学某学院这样做,其实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当然,今天的大学生们都是从中学学堂一步跨入了大学学堂,并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可言,对于这样大庭广众之下“自揭伤疤”式的评选,有的同学会有点抵触,甚至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如果校方在这之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私下里打消少数贫困生们的顾虑,效果也许更好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方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没有做到位,算是好心没有办成好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这样的尝试本身还是很有意义,只是细节上还有待于完善。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细节上处理得不够好,就全盘否定该学院的积极尝试,更没有必要上纲上线,把它看成是一个“阴谋”,这样对校方其实并不公平,也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启示与思考】

作为国家性政策,助学金项目每年都会让较多高校贫困生享受到国家照顾,而对学生进行贫困认定是国家助学金的首要前提,也极为重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学生需要“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递交《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该表要求学生填报家庭经济、人口情况及申请事由等内容,是对申请者的初步考察。同时大部分高校要求申报者提供“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这是一份由所在村委会(街道)、镇政府、县财政局联合盖章的证明,其效力不小。

在实际认定时,高校都以这两份材料作为判断申报者家庭是否困难的依据。但为何沈阳大学规定在提交贫困证明之后还得让贫困生公开演讲呢?以笔者的经历,这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化有极大关系。《办法》明确指出,“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但是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正让助学金评定工作变味。一些学生家庭原本不贫困,但是都抱着“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的心理,拼命想办法进行申报。而一些家庭条件较好地同学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关系也不差,盖几个贫困证明印章轻而易举。即使来到学校,一些同学为了让同学认为自己家庭贫困,也会适当地“伪装”自己。这些不诚信的行为,使得每年的申报人数多,助学金资源被一些非贫困的学生挤占,甚至存在贫困生没能拿到合适贫困等级的问题。

在贫困生申报时,若做假人数较少,贫困证明的效力高,以贫困证明评助学金等级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及人们对助学金政策的了解,若越来越多的非贫困生办贫困证明,则仅仅靠申请表和贫困证明来评定贫困等级,很容易失去公正性。

由此可见,沈阳大学以贫困证明加公开演讲方式认定贫困等级,有一定的现实性。这是大学生诚信意识淡化后的无奈之举,如果所有的贫困证明都真实有效,值得信赖,该校也不会出如此下策。

但是这毕竟是少数,而且可以通过严格审核、加强教育、给予处罚等方法来予以规制,而决不能以“力争公平、公正、公开”的所谓良好初衷,来掩饰校方粗暴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

家境贫穷属于个人隐私,也是心灵深处的一处“伤疤”,若没有特殊原因,谁也不愿“如数家珍”,将自家贫困的原因、状况一一道出。但是,面对一份悬挂在眼前的助学金,面对“比穷演讲”的认定规则,一些贫困大学生无奈弯下自尊的腰身,怯生生面对同学与老师,自曝隐私,自揭“疮疤”。通过“演讲比穷”虽然得到了物质方面的帮助,但这种心灵伤害将会成为一块阴云笼罩在学生心头,成为沉重的思想包袱,人们必须正视这一点。

大学是一个讲究人文情愫的地方,不应该布满过多的“歧视因子”,掌握学生家庭贫富程度的手段很多,比如电话访问、个人申请、相关证明等,并不必非要这种“自亮家丑”的方式进行。实际工作中,会有更多更合理更科学的手段,既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又能掌握实情的好方法。

学校闻过即改,值得喝彩,作为高校,千万别再干这种有伤学生自尊的傻事情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考虑穷学生的心理感受,绝不能率性而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4/7411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