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坚持“光盘行动”,需要更多正能量

2013年10月24日 14:41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光盘行动”近一年气氛变弱食客多数不打包

“光盘行动”开展近一年,浪费粮食的现象仍不在少数,食客的节约意识还需提高。几乎没动筷子的凉皮、带着牙印的大半拉馒头稀里哗啦都倒进了垃圾桶。据央视报道,我国每年浪费掉的粮食总量高达700亿斤,餐桌浪费2000亿元,全国一年的餐饮浪费就相当于倒掉了2亿人一年的口粮。

食客不理睬打包提醒

年初网络上曾发起“光盘行动”,号召大家吃光自己盘子中的食物,拒绝浪费;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等也发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倡议书》,全聚德、呷哺呷哺、嘉和一品等10家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响应,为减少浪费提供半份菜、免费打包等服务。

10月16日记者走访了几家响应节俭号召的餐饮企业,发现这些餐馆中很多已经没有了提倡节约用餐的宣传海报,服务人员不再提醒剩菜打包,名噪一时的“半份菜”似乎也销声匿迹。桑小姐中午在呷哺呷哺用餐,她说,自己和身边的同事确实没有剩菜打包的习惯,记得年初的时候去餐馆吃饭总有种“节约”的气氛,你没光盘又不打包都不好意思,可是过去这么长时间了,这种气氛没那么强烈了。

不过,面对服务员的打包提醒,食客出现不在乎的情况。记者在马甸附近玉华台餐厅看到,一位女士和一位男士结账之后直接起身走了,服务员看着一桌子剩菜询问了一句“您需要打包吗?”两位顾客像没有听到一样就出了店门。

白领午饭不便打包

10月16日是个工作日,记者守在写字楼聚集的东方新天地地下的大排档“大食代”收盘子处,残羹剩饭就被工作人员集中倒在此处的垃圾桶里。在清洁人员端走的10个盘子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光盘”,其余的有些汤汤水水,不过也有剩下一整盘凉皮、少半盘菜的浪费现象。12点40分,清洁人员一手端着一盘饺子,一手端着一碗蛋花汤过来,麻利地倒入垃圾桶。记者数了一下,盘子里还剩7个骨溜溜的“大肚儿”饺子,汤也是满满的一整碗。“这饺子是韭菜馅的,味儿太大没法带进办公室。”一位白领告诉记者,平时午饭从没打过包,因为确实不方便携带和保存。

高校食堂主食剩得多

当天中午,记者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的食堂。据记者粗略统计,在人民大学北区食堂中收盘处五分钟内共有46名学生经过,其中35名学生餐盘基本没有剩饭剩菜,占八成左右;一小部分人没有做到“盘干碗净”。在这些端着剩菜剩饭的人里,男生剩下的一般是主食。在北京师范大学新乐群食堂,男生基本都吃光了饭菜,略有剩余的基本是女生,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是把菜吃光了而主食没有吃完。研一新生小佟告诉记者,有的女生饭量小,馒头和菜都吃不完,建议食堂多设半份菜窗口,“好像只有二楼有个别窗口卖半份菜。”

午餐时记者在对外经贸大学食堂看到的景象与平日别无二致,残食台的工作人员动作麻利地倾倒饭菜并分类餐具,一旁的剩饭桶中已经满了大半。两三分钟内,十位同学仅两位碗盘干净,有两名外国留学生的盘中盖浇饭甚至几乎“全新”。

记者随机向六所高校的近百名学生提问,半数认为身边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周同学说,“本来就不应该浪费,何况想想非洲那么多小孩挨饿,日常就多注意吧,不能光指着一项倡议或者节日。”

 

【热议】

“光盘行动”不是作秀而是长效的美德    

“光盘行动”开展一年收到一定的成效,一些大众场合粘贴了“光盘行动”的温馨提示,点菜不再随心所欲,桌上的饭菜不再剩的扎堆。但我国每年浪费掉的粮食总量高达700亿斤,餐桌浪费2000亿元,仍有很大一部份人在看见一些公益广告、一次倡议活动后会光盘几次,过后就忘记了,或者认为我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饭菜吃不吃得完也没有关系等想法。我认为“光盘行动”不能只停留在一两次,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良好美德。一个社会的美德是需要大力的宣传、相互的监督提醒、不断的坚持才能慢慢实现的。

在宣传上,目前主要是一些政府在一些节日活动上会宣传下,过后就冷却了,这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要当“光盘行动”宣传当做一种长期工作来抓,同时发动一些社会组织和群众相互宣传,扩大宣传面,让“光盘行动”入心入脑。

在监督上,我认为政府该组建一个专门的机构,对一些大型酒店、机关食堂等地进行日常监管,对一些浪费的部门或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可以将此纳入年终的综合考核。 同时设立监督热线,借助社会媒体、党员群众等进行匿名举报,让社会这股监督力量发挥作用。

在形成长效机制上,我认为政府可以每年在世界粮食日开展一些演讲比赛、辩论赛或座谈会等活动形式,让“光盘行动”的常态化。 因此“光盘行动”不是一两次行动就完事,要继续坚持,用长期行动来完成。也不是哪个一人或者几个人的事情,需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完成。

“光盘行动”为何变成一场游戏一场梦

餐桌浪费的情况在中国非常普遍,有的出于面子的考虑,点菜很多却吃不掉;有的是公款吃喝,本身就是一种浪费;有的是自己没有把握好菜的量多少而导致浪费。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导致的浪费,都是触目惊心的。据估算,我国每年餐桌浪费食物价值高达2000亿元,粮食损失浪费量约为2亿亩耕地的产量。如此巨大的数字也引发人们对餐桌浪费应该如何治理的思考,年初开展的“光盘行动”仅仅是一种道德倡议,很接地气但不会落地,这种无奈说明不过这种方式显然不是一种良药,只能扬汤止沸而成为走过场的形式。

从根本上来说,餐桌浪费属于一种道德领域的范畴。因为顾客在点菜之后并付款,这就与餐厅形成一种合同契约关系。花自己的钱,买来的饭菜自然就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因为自己购买的饭菜剩下而罚款的话,难道不是一种对合法物品的一种侵害?而餐厅对于顾客打包来说,应该有规劝其打包的义务,但顾客就是不愿意打包呢。强制的结果只能会酿成新的矛盾,即在餐厅和顾客之间纠结不清。而餐厅本身就是一种逐利的商业场所,它们自然希望顾客消费越多越好,而不是点到为止。所以,“光盘行动”能够起到的作用也属于道德领域范畴,并非会有法律来强制执行。

更为“光盘行动”相伴而生的部分地区出现的罚款举措。比如珠海市的做法,但是浪费证据如何获取是一个难题。餐前不引导顾客合理点餐、餐后不提示顾客打包、顾客消费之后浪费,这些证据如何取得是一个细节问题而关系到最终的惩罚落实。可以说,如果这些细节很容易举证,罚款将会很容易落实,也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这些细节对于顾客、餐厅、周围的顾客、执法人员来说都存在着不可能的趋势。顾客自然不会举报自己浪费,餐厅也不会举报,周围的顾客更不会没事找事,执法人员要想获得证据又是会付出巨大的行政成本。

由此看见,对于餐桌浪费引发的“光盘行动”计划之所以会导致流产的结局,道理很简单,这仅仅是一个“接地气”的道德举措,而不是一个“能落地”的惩罚措施。餐桌浪费的杜绝是一种文明的习惯使然,只有通过道德规劝和教育宣传才能行之有效。从道德的领域整治道德的事情,这是一种正途;通过法律的制定来整治道德事情,用法律捆绑道德,必然会得不偿失。

 

“光盘行动”缘何只是一阵风

由民间公益组织倡导的“光盘行动”盛极一时,“半份菜”、“小份菜”、“热菜拼盘”、免费打包等服务相继推出,曾在全社会引起不小的震动。但遗憾的是,这项活动没能长久坚持,逐渐偃旗息鼓,最终像一阵风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舌尖上的浪费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为何“光盘行动”如此短命?笔者认为,这种没有入脑入心,又缺乏机制保障的行动,注定难以取得长效。

首先是节约尚未成为一种习惯。“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这是“光盘行动”倡导者的口号,但是这场仅靠部分人士呼号的运动远没有让节约成为全社会尊崇的习惯。一方面是商家没有形成节约的习惯,勤俭节约没有成为他们经营的理念,他们在利润面前,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卖出产品获得利益,很少能真正倡导和约束消费者节约消费。更有甚者,在多销多得的情况下,他们还会想尽办法说服消费者多点菜、点贵菜,根本不会考虑节约不节约的事。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挂在墙上的、写在宣传单里的节约标语,成为了应付形势的作秀,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消费者没有养成节约的习惯,很多人爱讲面子,点菜多多益善、大操大办,又不好意思打包带走,造成了极大浪费。同时,在快节奏的今天,很多人从来就不在家中做饭,打包又显得十分麻烦,消费者虽然对剩菜剩饭于心不忍,但也无可奈何。

其次是相关制度没有及时跟进。一项活动要想取得长效,归根是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予以保障,否则就会治标不治本。“光盘行动”在盛行之初,得到了全社会的响应,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很多有识之士呼吁的诸如“节约消费提醒制度”、“餐饮节约考评制度”等制度没有能及时出台和实施,导致餐饮单位和消费者的供消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节约不节约仍然是消费者的自由行为,一旦勤俭节约之风一淡,铺张浪费卷土重来,“光盘行动”难免半路夭折。

再次是节约品质日趋冲淡。勤俭节约,最终、最有效的是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使节约成为一种品质。如今,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延续数千年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逐渐被丢掉,许多人甚至把“半份菜”和打包带走看作是小气,不仅自己不愿节约,还鄙视别人节约。在这种风气之下,“光盘行动”很难被接受和盛行,最终成为了一个短命行动。

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光盘行动”节约的是粮食,弘扬的是美德,理应大行其道,成为一种持久盛行的风气。要使“光盘行动”取得实效和长效,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跟进相关制度机制,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品质、一种习惯、一种规则。

【启示与思考】

今年年初由民间公益组织倡导的“光盘行动”火遍神州,举国上下向“舌尖上的浪费”发起了一场庄严宣战,让人欣喜万分。不可否认,“光盘行动”以来,全国铺张浪费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遏制。但是时隔不到一年,“光盘行动”气氛就出现削弱之势,公众的淡薄意识又开始“沉渣浮起”,奢侈浪费之风又开始日渐抬头。笔者以为,节约风气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光盘行动”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长期过程,如同一场马拉松,杜绝“光盘行动”高开低走,还应该多下点功夫。

国人好面子、讲排场、爱摆阔的思想是导致浪费的主要原因,而且有些根深蒂固了。所以“光盘行动”只靠媒体宣传和公益传播显然是不够的,转变公众思想观念也尤为重要,要想方设法长时间加强各种教育、引导,对公众进行“良性洗脑”,方可把好公众节约意识的总开关。

其次,还需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一方面是舆论监督,广大媒体需要发挥正确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于社会各种铺张浪费行为,都应该通过各种曝光的舆论作用来引导广大民众敢于向浪费说“不”。另一方面有关职能部门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对公款浪费进行严格的职能监管,确保公款消费要进一步公开、透明,让公款浪费无处遁形。

除此之外,应加强法律的约束刚性也必不可少。遏制浪费只有穿上法律和制度之“靴”,并形成常态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公款消费的浪费,要有明确的问责处罚机制,一旦查出了就要敢于依法通报并严肃处理,做到杀一儆百。面对民众铺张浪费法难责众的难题,国家则应该探索“浪费有罚”的运行机制,出台一些类似闯红灯式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公众的浪费行为。

坚持“光盘行动”,需要更多正能量,只有全社会自觉行动起来并长期坚持,“光盘行动”才能不只是一阵风,更能形成一面“墙”。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4/7415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