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厚重的西部 发展的沃土
2013年10月27日 20:19
金秋时节,桂子飘香。我们欢聚在中国西部四川的成功之城、财富之都——成都,共话投资商机,共谋发展大计,共享丰收喜悦。大家知道,APEC会议期间举行了两岸关注的“习萧会”,习近平主席在会见萧万长先生时强调,“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双方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应对挑战。要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建设,并更加重视促进产业合作。”这无疑为台商在大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新的契机。另外新形势也为台商在中国大陆特别是西部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一是两岸经贸发展势头良好。2012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两岸双边贸易达到了1689.6亿美元,8.8万台商常住大陆,每天2万人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流动。2013年10月9日,直通台北的水路航线开通,单程只需2.5小时。二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西部本身的独特优势。
中国西部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李克强总理指出,西部发展是中国最大的回旋余地。西部疆域辽阔,包括12省、区、市和3个自治州(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南北跨越28个纬度,东西横贯37个经度,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中国西部人口比例不高,3.64亿,仅占全国的28.6%。但民族众多,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在目前我国已认定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世居在今天的西部地区,除了五个民族自治区,其余各省市也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区域。
中国西部地貌形态丰富,“三原四盆”是其基本特征——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占据大部分区域,四大聚宝盆——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和四川盆地位居其中。此外,还有美丽的大草原(鄂尔多斯)、壮观的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仅次于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宁静的大湖泊(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精致的小平原(关中平原和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星布其中。
中国西部资源富集,无论是矿产资源、天然气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极其丰富。譬如,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120多种,而且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的前茅。
中国西部人文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华之源,中国母亲河——黄河、长江均发源于西部,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的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有悠远古朴的黄土高原文化,充满异域色彩的伊斯兰文化,热情奔放的北方草原文化,东西合璧之美的西域文化,凝重神秘的藏文化,古色古香的巴蜀文化,富于人性化的滇黔文化,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有4800年西部比东部发达。
中国西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前沿阵地。历史上有三条重要通道贯穿西部,将西部向东与中原地区紧密相连,向西同更加广阔的地域沟通。一是穿越大西北并一直延伸至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古丝绸之路——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条通道,二是贯通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三是穿过西南云贵高原并经青藏高原通往尼泊尔、印度甚至更远方的茶马古道。如今,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如此之长的陆地边境线,不仅为我国西向开放提供了优越条件,也为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当前,中国西部正处于新一轮大开发大发展时期,不仅为中国西部加快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为台商投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四川在中国西部具有重要地位。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她出生于四川盐亭县。因此,世界上所有华人都是四川的亲属。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北宋时诞生于成都。大禹是四川北川汶川人。3000多年前四川的蜀布、拐杖等已经出售带南亚诸国。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蕃之路、蜀布之路、金牛道等都起源于四川。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在东经97°21′~108°31′,北纬26°03′~34°19′之间,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全省总面积是48.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9000万。属中国西南内陆,西有青藏高原相扼,东有三峡险峰重叠,北有巴山秦岭屏障,南有云贵高原拱卫,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四川盆地,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2012年四川综合竞争力中国西部第一。GDP为23849.8亿元,占西部比重20.9%.西部第一。固定资产投入18038.9亿元,占西部比重19.2%,西部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87.9亿元,占西部比重24.5%,西部第一。工业增加值10800.5.占西部比重21.35%,西部第一。外贸进出口591.3亿美元,占西部比重25.0%,西部第一。总之,GDP、投资、消费总量居西部第一;外贸、利用外资总量居中西部第一;世界500强企业数居中西部第一;外国领事馆数量居中西部第一;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居中西部第一;开通国际航线、航班数居西部第一;市场容量和辐射能力西部第一。成都是西部金融、科技、物流、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2300年建城史,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永久举办地,亚洲首个美食之都(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投资西部战略首选。
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决定为实现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而努力奋斗,大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是推进新阶段四川发展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行动指引。多点多极支撑是总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路径,创新驱动发展是动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发展实践。
一、辉煌成就铸就梦想之源
1.台商投资西部概况
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西部地区以其优惠的投资政策、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与巨大的市场开发潜质等优势,日益被海内外投资者所关注。台商也不失时机地迈开了向西部挺进的步伐,率先进入西部地区的台湾顶益集团、旺旺集团、好又多超市等一批台企,早已为西部百姓所熟知。台湾著名企业南亚塑胶集团在重庆的2000万美元投资案,如今已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塑胶加工厂,南亚目前正准备在西安设厂。台湾中鼎工程则与国际知名的大石油公司及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合作,抢攻“西气东输”商机。台塑王文洋投资的“好又多”连锁店,规模已在内地西部排名第一;早在1993年至1997年,台湾太设就陆续在成都、重庆设立了太平洋百货公司,经营绩效并不逊于上海太平洋百货。统一企业持股的“家乐福”连锁超市公司在西部的效益也很不错。元大集团马志玲家族在桂林投资休闲产业,“乐满地”开业第一年的营收已达人民币8000万元。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西部开始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这一过程中,台资企业在大陆地区出现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而且,台湾岛内产业外移也呈加速趋势。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也为台商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因此,中国西部无疑是台商投资发展的首选之地。
2.台商投资四川概况
(1)主要历程
从我省第一家台资企业注册(1988年)到2012年6月,全省共有台资企业1575家,项目投资总额90.06亿美元,利用台资73.79亿美元,其中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144家。台资企业来川发展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起步阶段(1990年前)。全省累计登记台资项目41个,台资企业绝大部分采取与四川当地企业合作、合资的方式投资和经营。
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5)。至1995年底,项目数量为889家,项目投资总额10.17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6.93亿美元。
平稳发展阶段(1996—2000)。至2000年底,全省累计登记台资企业978家,项目投资总额累计14.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累计9.65亿美元。
持续发展阶段(2001—2007)。大陆和台湾先后加入WTO,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陆续推出惠及台湾同胞的重要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川台经贸关系的发展。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登记台资企业1345家,项目投资总额34.66亿美元,利用台资25.65亿美元。
跨越发展阶段(2008—)。四川克服“5.12”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机遇,推动台商来川投资。至2012年6月,新增台资企业达到230家,项目投资总额和利用台资均超过前20年的总和。
(2)主要成效
一是重大台商投资项目落户四川。台湾富士康、仁宝、纬创等知名企业及巨腾国际、奇宏电子、志超科技、冠捷科技等大型配套企业来川投资发展。台玻、远东、统一、顶新、旺旺、台泥等知名企业在川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如2011年,全省新增台资企业60家,投资总额16.35亿美元,利用台资15.69亿美元,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30家,各项指标再创历年新高。
二是台商投资产业聚集发展效应明显。台商在川投资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百货商贸四大优势集群。目前,四类企业合计493家,利用台资合计53.93 亿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66家,分别占全省总数的31.3%、73.1%和45.8%。
三是台商投资集中区不断壮大,点、线、面联动发展。台商投资从聚集成都一点,逐步向成都周边以及成渝经济区和成德绵经济带发展,并进一步扩展到较偏远市县乡,呈现以成都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点线面结合态势。如,遂宁、内江发挥区位优势,重点承接为成都、重庆等地台资企业服务的配套企业。
四是在川台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富士康2010年10月成都生产基地建成投产,2011年10月与长虹集团签约投资5亿美元建设智能手持移动装置生产基地;仁宝集团2011年初登记注册,12月19日正式投产;纬创资通2011年第三季度登记注册,2012年3月投产;群光百货、远东百货在2011年正式开业,新光三越百货目前正加快建设,预计2014年开业。
五是川台贸易显著成长。以“天府四川宝岛行”和“台湾·四川活动周”为载体,依托西博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平台,举办台湾名品展、APEC中小企业展和农产品展,推动川台经贸合作。据省商务厅统计,2011年全省对台贸易突破18亿美元,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是2007年的3.3倍。
二、西部优势铸就梦想之基
台商之所以在西部和四川取得辉煌成就,除了台商敏锐的商业眼光和独特的经营理念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西部和四川拥有四大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一)良好的生态优势
1、中华水塔、生态天堂
中国西部的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国家投资75亿元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旨在打造青藏高原“绿色屏障”。
2、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中国西部的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和黄河源头,约占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的一半,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中国水土保持重点区;四川森林资源富集,物种丰富独特,是全国重点林区、生态建设核心区和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四增加、三减少”的明显成效。“四增加”:一是增加了生态建设投入。西部大开发前十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生态建设投入累计高达545.8亿元。二是增加了森林覆盖率。通过造林绿化、森林经营、义务植树等,森林覆盖率达到34.41%,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三是增加了活立木蓄积量。目前全省活立木蓄积达到17.2亿立方米,增加了2.4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位。四是增加了自然保护区面积。全省已建立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等类型自然保护区124个,其中国家级17个,保护面积1.175亿亩,居全国第5位。“三减少”:一是减少了林木资源采伐。十年来累计减少森林消耗1万余立方米。二是减少了水土流失。每年减少土壤侵蚀1.1亿吨,涵养水源745亿吨,年输入长江的泥沙降低了46%。三是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累计增加生物量6.18亿吨,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吸收二氧化碳2.05亿吨,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发生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但是这些地震都发生在盆周山区的地震带,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平原和丘陵地区没有发生破坏性地质灾害,特别是成都平原是安全的,在这些地方投资也是安全的。
3、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决定着西部的环境安全直接影响着东部和全国的环境安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在西部12省、区、市林业投资2150.64亿元,陆续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等生态工程。西部大开发前十年退耕还林累计实施4亿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效保护了13.9亿亩森林资源,占全国森林的60%,新增森林面积950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治理任务1.27亿亩,大气释尘量减少。西部生态屏障得以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
(二)富集的资源优势
1、水力资源
我国的水力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1位,而西部地区的蕴藏量占全国的82.5%。四川水能潜在可开发量全国第一,是中国西部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的主要基地之一。
2、天然气资源
我国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16位,而西部地区的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4.5%。四川天然气储量丰富,并计划于近期投资建设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总投资620亿元的川气东送工程已正式开工,设计输气能力为每年120亿立方米,输送干线经多个省市,最终到达上海。
3、矿产资源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经地质勘查探明有储量的矿产有161种,探明矿产储量潜在价值在全国总值中占50.45%,其中45种主要矿产潜在价值占全国总值的50.8%,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之和还多。在四川,已知探明矿产资源有130多种,其中铁、铅、锌、铜、煤等矿产开发均有一定工业规模,在西南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四川的钛储量占世界储量的63.5%,钒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2.5%,攀钢出产的钒渣、钛产品产量已达全球第二。
4、生物资源
西部生物资源丰富,仅就四川来看,野生动物数居全国第二位,自然保护区数量全国第一,可以说是一座宝贵的动植物基因库。四川被喻为中国的“中药之库”,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有药用植物4500多种,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此外,四川也是中国三大林区之一,面积19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9%。
5、旅游资源
西部是我国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占了全国“半壁江山”, 拥有一大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优势旅游资源,其旅游资源种类之多,在世界范围内都首屈一指。长江三峡、秦始皇兵马俑、西双版纳、“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拉萨布达拉宫、大足石刻等世界级风景名胜享誉全球。
6、人力资源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丰富,科研力量雄厚,高端人才储备充足,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西部大开发前十年,国家在西部共设立了29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占全国设站总数的16.3%;从西部12个省区市选拔2166名各行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为西部12个省区市选拔培养160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增就业接近300万人,每年数十亿元资金投入技能人才的培训,共组织近30批留学归国人员及专家“西部行”;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造就了成千上万社会上急需的高级技工。
西部的四川人力资源更丰富,拥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和大批高级科研人才,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又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全省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中央在川科研机构188个,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7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0家。全省有各级各类科研开发机构数百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百多万人,有两院院士60名、62人次,核工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农业科技、口腔医学等学科在全国居于优势地位。
(三)厚重的人文优势
西部文化地域特色浓郁,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形态多姿多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更古老。)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有了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有了敦煌莫高窟的精美艺术,还有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等蜚声海外的历史古迹和艺术瑰宝。
同时,西部还转化吸纳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子,形成了生机勃勃、丰富灿烂的西部文化。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这三条道路除了带来了贸易和人民之间的交往,更传播了文化。中原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部,古欧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亚文化等等也纷纷汇集这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西部的发展就是由此而来,其中最为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现象得以在青藏高原本土化。
西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依据地域和文化个性不同,西部文化可划分为七个文化圈,即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黄土高原文化圈,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藏文化圈,长江三峡流域和四川盆地连为一体的巴蜀文化圈,云贵高原及向东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对明显的个性或风格,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造就了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西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还保留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比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并不是一座荒芜废弃的迹址,而是数万人生息的家园;流传千年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依旧在藏族民间传颂。
(四)扎实的产业优势
1、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从天府之国到陇上江南,从雪域高原到八桂大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夯实,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100多项,投资总规模达近2万亿元,以青藏铁路为代表的大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西部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密集与完善,不仅使东、中、西部“货畅其流”,其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也直接拉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百姓就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四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体骨架基本形成,“蜀道难”已变为“蜀道通”。截至2012年底,四川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6647公里,通车里程新增2400公里、达到4334公里,由全国第13位提升到第7位;国省干线公路累计改造1.3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50%提高到80%;农村公路新改建13.9万公里,总里程翻一番;铁路营运里程3514公里,增加514.6公里;成都双流机场已有49个国际通航城市,27条直飞货运客航线,吞吐量超过3000万人次,成为继北京首都、广州白云、上海浦东和上海虹桥机场之后,中国第五个进入3000万吞吐量级的机场,成都成为全国空港第四城;成都新机场具体项目已报送国家有关部门审批,预计2014启动建设,一期工程有望在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根据预测到2030年成都新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将达到530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达200万吨;“四江六港”建设加快推进,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从5万标箱增加到165万标箱;进出川通道达到20条。“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加快实施,6个大型和53个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2、优特产业蓬勃发展
在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业方面,西部地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四川、内蒙古等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2.9%和32.8%,内蒙古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之首,广西、云南蔗糖总产量占全国的90%,陕西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近1/4。
在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业蓬勃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建成了一批天然气、煤炭、钾盐、磷矿、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广西氧化铝基地生产规模占全国的1/4;甘肃金昌镍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新疆罗布泊120万吨钾肥、青海柴达木100万吨钾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西部重大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德阳重大电力装备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西安、重庆、包头、柳州、天水重型工程机械装备和大型铸锻件加工生产基地等。
在高技术产业方面,西部地区依托军工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形成了西安阎良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重庆、昆明、南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都、安顺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金昌、宝鸡新材料基地,西安、成都软件产业基地。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越来越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3、金融体系平稳发展
近年来,平稳发展的金融体系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大发展的催化剂,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高效的服务,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就四川来看,聚集了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内的所有传统金融机构,以及投资银行、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众多新兴金融机构。2009年,四川全省就已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91家,资产总额达27,289亿元,排名居中西部第一;2009年,四川建立了第一个金融超市,是功能齐全的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有效地帮助了企业的发展。
三、发展机遇铸就梦想之翅
1、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加速释放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支持政策涉及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帮扶等十个领域,主要包括:
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提出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资源税改革,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的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等领域倾斜等。
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中央将提高专项建设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的比重,提高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程序,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继续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全面加强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建设,建设和完善西北至华北出海、拉萨至青岛、亚欧大陆桥、成都至上海、瑞丽至上海“五横”通道,包头至广州、临河至防城港、兰州至昆明、库尔勒至成都“四纵”通道,东北亚、 中亚、南亚、东南亚“四出境”国际通道,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央提出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和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加快制定关于生态补偿政策的指导意见和生态补偿条例,着力推进重点生态区建设,基本形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完善退牧还草政策措施,及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完善相关政策,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农村清洁工程。
为鼓励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央提出要在西部地区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凡是有条件在西部地区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支持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并优先审批核准,制定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对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时,适度向西部地区倾斜等;对西部地区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等;支持民间资本以合作、参股等方式进入油气勘探、开发、储运等领域;加大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资金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多元资金投入;鼓励外资参与提高矿山尾矿利用率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时,适度向西部地区倾斜,增加西部地区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指标;工业用地出让金最低标准,可区别情况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的10%一50%执行;适当降低西部地区开发园(区)建设用地的基准地价等。
2、四川对外开放政策机遇叠加前所未有
四川对外开放将步入多种政策机遇叠加的发展阶段,这将为国内外企业来川投资兴业提供无限商机。
四川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西南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其市场半径大,可辐射到我国西南、西北甚至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等中南亚地区。而且, “十二五”期间四川经济加快发展必将给投资者带来更为广阔的产业投资空间,尤其是地震灾区产业振兴发展释放出来的巨大潜力。随着灾后重建任务的完成,地震灾区将由恢复重建阶段转入产业振兴和升级提升阶段,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石油化工、旅游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金融保险、医疗保健、心理辅导、灾害管理与灾备中心、应急培训等衍生投资类产业都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由此,必然带来巨大的投资创业空间和光明广阔的市场前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在2008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的基础上,于2010年又专门出台《关于促进台资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积极推动台商来川投资兴业,鼓励台资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成都、德阳、眉山等市(州)及部分县(市、区)和重点园区根据相关规定和文件精神,结合各地实际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台资企业落户、扶持台资企业发展、保护台商合法权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这些川内大城市逐步成为台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的首选。
3、四川科学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台商投资发展的坚实基础
“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经济迅速走出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创造了“中国奇迹”,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华丽巨变,划出了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成为全国经济大省中增长最快的省份,全省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突破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两倍,突破2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两倍多,突破1.5万亿元;粮食生产连续5年增产;工业经济增速走在全国前列;进出口总额跃居中西部首位;引进利用外资规模连续迈上新台阶。2012年,四川综合竞争力中国西部第一。四川正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为无数商家提供了无限发展机遇。
四川的成都更是值得关注,从2006年成都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开始,先后被评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西部商业最佳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佳商务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中国商业地产投资环境最佳城市”、“中国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发布的《2013年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显示,在被列入评估的112个城市中,成都获得“城市综合实力”第4位,比去年上升了2位,并成为西部唯一连续11年跻身台商“极力推荐”城市。更值得称道的是,在“台商推荐度”的评价中,成都以97.136的得分超过上海、昆山等地,成都在“台商推荐度”上排名第一,这是西部城市首次登顶。现在每天,约有2000台仁宝“成都造”笔记本电脑从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出发销售到地球的另一端;每周,成都市台商投资协会都会接待至少两批从台湾来蓉进行投资考察的客商。
台商是当今屹立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长期以来,台商以其敏锐的商业眼光、独到的经营智慧和坚韧的创业精神演绎了无数的商业神话,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所有华商勤奋和精明的代名词。而大陆、西部和四川无疑是台商朋友为之奋斗和演绎实力的最为重要的舞台之一。对海峡两岸同胞来说,血浓于水,经贸合作具有非常质朴的情感基础。李克强就任总理答记者问时说,大陆和台湾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把它一道维护好、建设好,使其花团锦簇,花好总有月圆时。今年,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魏宏会见台湾仁宝集团董事长许胜雄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为台湾企业做好服务工作,欢迎更多台湾企业来川投资兴业,实现合作共赢。当前,得益于良好的生态优势、厚重的人文优势、厚实的产业优势、优惠的政策优势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西部和四川已经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第二季”的新引擎。我们殷切希望各位台商朋友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西部和四川发展,踊跃参与西部、四川的开发和建设,我们将竭诚为大家提供一流的投资服务。我们深信:厚重的西部必将成为广大台商朋友投资兴业的热土!必将成为我们共同发展的沃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经济腾飞的乐土!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实现广大台商朋友的创业梦,为实现每个炎黄子孙的幸福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抢抓西部发展之机,发挥西部发展优势,共创互利共赢辉煌灿烂的美好未来。
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圆梦西部、圆梦四川!谢谢!
(郭丹、廖冲绪、廖祖君、王学人同志参加本文撰写,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1027/741598.shtml